六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23021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六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六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六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六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下载.docx

《六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下载.docx

他为人正直,屡遭贬谪。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年他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

B.荀子,名况,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提倡“性善论”,强调学习对人的巨大作用。

C.“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

《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D.“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二、文言文阅读(32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①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②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③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

①遗像:

遗留下来的式样。

②使酒:

因酒使性。

③怒马:

鞭马奋起。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

敬重、尊崇

B.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

……的原因

C.使从事于其间使:

D.往往阳狂垢污阳:

同“佯”,假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交代了传主方山子与常人迥异的生活道路。

少时,仰慕一生侠气的侠士;

壮年,折节读书,有志于世,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晚年,遁于光、黄之间。

其中重点记叙了晚年的情况。

B.第二段,得知作者被贬原因,作为故人的方山子竟然没有一点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表现得极为陌生,这既体现了方山子对友情的冷漠,也表现了方山子看透世道的超然。

C.第三段,倒叙了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

这么一位英才俊杰却遭到社会的遗弃,世道的黑暗可见一斑。

D.最后一段,突出一支奇兵,写了光、黄间的奇异人士,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余味无穷。

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晚乃遁于光、黄间。

(3分)

⑵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9.作者邂逅方山子后“耸然异之”,说说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

(4分)

(二)课内文言文翻译(16分)

10.把下列选自必修一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⑵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⑶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⑷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古诗词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谪仙怨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唐]刘长卿

晴川①落日初低,落日孤舟解携②。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③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①晴川:

晴朗的江面。

②携:

分离。

③长沙:

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

11.简要赏析“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两句的表达效果。

12.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韩愈《师说》)

⑵▲,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苏轼《赤壁赋》)

⑶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⑷吾师道也,▲。

⑸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⑹驾一叶之扁舟,▲。

▲,渺沧海之一粟。

⑺▲,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⑻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⑼▲,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⑽▲,抱明月而长终。

⑾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五、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

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

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

若有风筝线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移的风筝。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

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

“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

”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袋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好办法!

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

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

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

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

”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

”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

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

“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

”哈桑一眼看穿了我。

  “没有鬼怪。

”我低声说。

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了。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

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这些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

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

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已被线割得鲜血淋漓。

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天空,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附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看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

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

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

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

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

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

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

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

人们纷纷顿足尖叫:

“干掉它!

干掉它!

”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

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的欢呼声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

杀啊!

”。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

”哈桑兴奋得直喘气。

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

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

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

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

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

”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

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

我正在担心时,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

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

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

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

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

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

”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

“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

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

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

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

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

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

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

我在找你。

”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老爷会担心的。

”他就说了这么一句。

他转过头,蹒跚着走开。

事情就如我想象的那样。

我打开门,走进那烟雾缭绕的书房。

爸爸和拉辛汗在喝茶,听着收音机传出的噼里啪啦的新闻。

他们转过头,接着爸爸嘴角亮起一丝笑容,他张开双手,我把脸埋在他温暖的胸膛上,哭起来。

爸爸紧紧抱着我,不断抚摸着我的后背。

在他怀里,我忘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那感觉真好。

  (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14.请概括哈桑的性格特点。

15.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

请简要概括“我”赢得比赛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16.小说节选部分的结尾处写到:

“我把脸埋在他温暖的胸膛上,哭起来”,“我”为什么哭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7.试从风筝对“我”、对哈桑的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

六、作文(70分)

18.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以《我的青春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

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

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

高一语文试题Ⅰ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1.A(3分)2.A(3分)3.D(3分)4.D(3分)5.B(3分)

6.C(3分)7.B(3分)

8.重要说明:

能直译的地方直译,不能直译的地方,只要考生所答内容整体大意与答案一致即可。

⑴(3分)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的山里。

住草屋、吃蔬菜,不与世人交往(或不与社会接触)。

评分建议:

“遁”“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各1分

⑵(3分)(方山子家)住处简陋只有四堵墙,可他的妻儿奴婢都有自得其乐的神气。

“堵”“萧然”“妻子”各1分

9.(4分)①老朋友遭贬,竟不答而笑;

②方山子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做隐士而又面显“精悍之色”;

④既富且贵,却弃之如敝履,“独来穷山中”,过着“环堵萧然”的生活;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0.略评分建议:

请阅卷老师自行斟酌。

11.对比。

(1分)用飞鸟凌空展翅、自由飞翔与人受名利束缚、随人俯仰构成鲜明对比,(1分)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酸楚之事,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宦海沉浮、不能自已的悲愤之情。

(2分)

12.①与友人梁耿离别之后深深的思念之情;

(2分)②对志同道合的友人无辜遭贬的遗憾;

(2分)③自己与梁耿同遭贬谪,怀才不遇的痛苦。

(1分)

13.略

14.(4分)勇敢忠诚、隐忍坚强、善良宽容。

答出一点1分;

答出两点2分;

答出三点4分。

15.(6分)①兴奋;

②担心;

③胆怯;

④内疚。

答出两点3分;

答出三点4分;

答出四点6分;

16.(4分)①因为赢得爸爸的欢心,激动高兴而落泪:

我赢得风筝比赛,就是为了赢得爸爸的欢心;

终于看到爸爸的笑容,我忍不住高兴和激动而落泪;

②因为没能为对“我”忠诚的哈桑挺身而出,内心矛盾纠结而落泪:

我在哈桑遭到阿塞夫等人欺辱时不敢为他挺身而出,事后又不敢直面哈桑,内心矛盾纠结而落泪。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①风筝对于“我”来说,是向父亲证明自己“非同凡响”的东西(或者“是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放飞自己的风筝,割断对手的风筝线,收获看客们的欢呼,是勇敢的表现,是一种无上的荣誉。

“我”想得到这一荣誉,获得父亲的认可。

②风筝对于哈桑来说,是证明自己对主人(阿米尔少爷)忠诚的东西。

“我”要哈桑把断了线的蓝风筝带回来,哈桑便不顾一切地保护并带回那只蓝风筝。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8.参考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

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同,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

比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別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一般都是间接引用。

他们大多不习惯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了。

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的有用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

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

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

但要知道,这种类书的编纂,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更拿不到稿费,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就是被引用的人也不以为忤,而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播。

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同代名人的作品,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

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

因为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而一旦托名于古代圣贤或者当代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书,传诵一时,流传千古。

尽管绝大多数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

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

在《汉书·

儒林传》中,对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确的记载。

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给《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者代有其人,但对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也都一一注明。

由此可见,中国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这样的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

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学术规范面临新的挑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学者能够平等地、自主地考虑如何适应国际学术规范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问题自然还来不及解决。

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也有“学术规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固有特点,导致一种错误认识,即中国学术缺少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

B.古人引用他人著作或成果时取其大意,间接引|用,甚至按照自己意思改写,这些惯常做法,与当时书籍流传困难的情况关系密切。

C.古人编纂的类书,除了某些现成诗文或整段资料偶尔会提及作者或书名外,大多不注明资料来源和引文的出处。

D.古代类书的编纂是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没有著作权和稿酬,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不规范地借鉴前人成果,甚至将自己的作品假托为名人之作,但这些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学术规范。

B.自先秦以来,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流派分明,次序严密,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

C.如何继承中国的学术规范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这是今天我们面临着的新挑战。

D.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没有根本差异,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与现代社会有明显差异,很多今天习以为常的学术规范当时还没有出现。

B.作者引用《汉书·

儒林传》明确记载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这一史实,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

C.古代很多作者无名无势,但只要托名古代圣贤或同代名流,就有可能使得自己的作品流传后世,进而体现自我价值。

D.中国虽然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但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学习借鉴外国的学术规范,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

伦理和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最一般的规则体系。

从人与人交往关系的视角看,它被称为伦理规则;

从主体的视角看,它被称为道德规则。

在道德规则体系中,有一种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它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这就是道德基准。

道德基准是检验其他道德规则是否值得设立、设立得是否合理的基本参照。

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

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能反映所处时代社会道德生活的必然性。

二是为社会共同体成员所认同,可以成为全社会的基本道德共识,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共同体成员所践行。

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

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

人们主要是为了交换或交易而生产劳动。

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

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

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及其参与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共同体组成。

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自己所在的多种社会共同体及国家发生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孝”被确立为传统社会的道德基准。

我们的先人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基准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确立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道德基准,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的新发展。

当前,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道德基准融入现实社会生活,让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行为规范力。

(摘编自焦国成《确立现代社会道德基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基准是道德规则体系中一种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伦理共识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

B.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适应,并反映所处时代社会道德生活是道德基准必须具备的条件。

C.古代社会由家或家族组成,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农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