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2056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PPTX 页数:25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ppt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ppt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pptx

议论文要点回顾,议论文三要素:

论据的类型:

常见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论证的方式: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的类型:

道理、事实、举例、比喻、对比论据等。

常见论证方法:

举例道理对比比喻事实等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总分、并列、递进、正反、对比、归纳证明等。

论证的方式:

立论驳论两种。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

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学习目标: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肇(zho)事彷徨(pnghung)一帆风顺,格物致知不知所措袖手旁观,掌握字词,我能理解:

格物:

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

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

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

端正心思。

修身: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

整齐家政。

抽象:

不能从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一、论点:

二、论证结构:

(1-2)分析问题(3-12),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解决问题(13)三、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提出论题,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论证思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研讨课文,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实验,自主学习(阅读第1、2、13自然段),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这是什么论证?

合作探究(阅读第312自然段),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属于举例论证。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

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的事例一种竹子的实验作者本人的经历彼此联系,互相对比,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总结,课堂演练:

课文说: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想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

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提出你的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看法写成片断作文。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

语言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

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不能删掉。

“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不能删掉,“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