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第二次高三质量统一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9472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第二次高三质量统一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青岛市第二次高三质量统一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青岛市第二次高三质量统一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青岛市第二次高三质量统一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青岛市第二次高三质量统一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市第二次高三质量统一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青岛市第二次高三质量统一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第二次高三质量统一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市第二次高三质量统一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法国派战机实施空中打击,德国人则把自己的军舰从地中海撤出。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2014世园会是青岛吉继北京奥帆赛之后承接的又一重大国际性活动,旨在将创意与时尚相结合,挖掘齐鲁文化、海洋文化、中国文化以及全球园林艺术。

B.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举行,谢霆锋凭《线人》夺得最佳男主角奖,这是对他付出汗水和激情、梦想和青春最好的诠释。

C.泰山的巍峨雄壮,崂山的清虚幽静,黄河的汹涌澎湃,大海的波澜壮阔……旅游资源丰富的齐鲁大地为中外游客所倾倒。

D.死、生、病、爱,这四个字是史铁生笔下最重要的主题。

她在轮椅上将每个字都想得那样透彻,并用文字和行动加以阐释,承受病而付出爱,向死而生。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荀子的社会控制思想

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是新旧秩序交替的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正在朝着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的新局面逐渐转化。

从这一现实出发,荀子提出了社会控制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性恶决定了人们有共同的追求和无限的欲望,而财物又是有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冲突和争斗。

因此,他认为必须对人恶的本性加以控制。

“礼”是荀学中的核心字眼。

在荀子看来,“礼”正是起源于人性恶的判断,其目的就是调节人的欲望与有限财物间的矛盾,在荀子的社会控制思想中,“礼”具有全面的社会控制功能和广泛的辐射面。

“礼”既是个人修养的道德规范,又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也是为政治国的纲要根本。

“礼”是个人修养的道德规范。

荀子反复论述要培养君子人格,他倡导从君主到普通老百姓都应遵守忠孝信义的道德规范,君主修身是为了树立道德之威,成为臣民之表率;

百姓修身则是为了“治达”、“和节”、举止优雅。

“礼”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社会成员在交往中都要遵循礼义准则。

首先,要用“礼”来确定人伦关系。

其次,人们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礼义。

此外,人们在祭礼、养生等具体事宜中也应当遵循“礼”的准则。

“礼”是为政治国的根本。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荀子将礼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

荀子从狭义的社会控制角度提出了“法”这一社会控制手段。

也就是说,他只是将法作为礼的补充手段来对社会越轨者实施惩罚和重新教育。

荀子认为,法起源于礼之后,作用于礼所不能的范围。

人类最初是用道德教化调节自身行为,随着“私”的观念增强,阶级、国家出现,才出现了法律政令。

他认为当礼义不能调节人们的行为,或人们的行为违反礼义要求时,才能用到法。

在这种认识基础上,荀子对“法”在社会控制领域中的运用形成了三点主张。

其一“法”并非万能。

每个国家都存在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法令制度,也有使国家动乱的法令制度。

有能治理好国家的人,没有必能治理好国家的法。

其二要“明德慎罚”。

荀子在“王道”和“霸道”之间,是主张王道的。

因此,荀子在提出“礼”与“刑”是治国纲领的同时,主张“明德慎罚”。

其三在法与人的关系上,荀子更重视人的作用。

荀子以“礼”作为社会成员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用“法”作为制约社会越轨行为的制度性手段,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社会控制模式。

其最终的目的则是为了形成良性的社会运行秩序,即所谓“至平”。

何谓“至平”?

“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

”解读荀子的理想社会,有这么几个特点:

统治者要有道德之威,实行德治;

各个群体的相应欲望分别得到满足;

各个群体各安其事、各负其责,井然有序。

(节选自2011年4月2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对“荀子社会控制思想”目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对人恶的本性加以控制。

B.通过“礼”来调解人的欲望与有限的社会财物之间的矛盾。

C.“法”作为社会控制思想的制度手段作用于“礼”所不能的范围。

D.社会控制思想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良性的社会秩序。

7.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起源于“礼”之后,是随着“私”的观念增强,阶级、国家出现之后才出现的。

B.“法”作为“礼”的补充手段,说明“法”的社会控制作用远逊于“礼”的作用。

C.当礼义不能调节人们行为或者人们的行为违反礼义要求时才能用到“法”。

D.“礼”与“法”二者缺一不可,要想治理好国家,还要明德慎罚。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战国末期,新旧秩序交替荀子从诸侯割据局面向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的新局面逐渐转化这一现实出发,提出了社会控制思想。

B.“礼”作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确定人伦关系,约束人们的举止行为,祭祀、养生等具体事宜遵礼而行,因而荀子将礼提到关系社会命运的高度。

C.法令制度可以使国家得以治理也可能使国家动乱;

有治理好国家的法,但是没有一定能治理好国家的人,所以法不是万能的。

D.荀子的理想社会就是“至平”,统治者既实行德治又要有法律的威严,各个群体的相应欲望分别得到满足,各个群体各安其事、各负其责。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梅花岭记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

“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

“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

“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

“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

“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②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

“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

抑未死耶?

”孙公答曰:

“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

”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③,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

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

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节选自《鲒崎亭集外编》,有删节)

【注】①史忠烈公:

指史可法,“忠烈”是他死后的谥号。

②经略:

官职。

③颜太师以兵解:

指传说颜真卿被杀时升仙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任:

担当

B.仿佛陈涉之称项燕称:

称赞

C.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克:

取胜

D.神仙诡诞之说诞:

虚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忠烈乃瞠目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未尝殒于城中也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

秦王恐其破壁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史可法“忠烈”的一组是

①吾誓与城为殉②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③忠烈大呼德威④忠烈拔刀自裁⑤乃瞠目曰:

”⑥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

A.①②④B。

①③⑥C。

②③⑥D。

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可法在江都被清兵围困的紧急情况下,感觉到败局不可挽回,就按、安排了后事,宁可殉国而死,也不做清兵的俘虏。

B.城陷之日,史可法自杀不成,被手下人捆绑押送到豫亲王面前;

尽管豫亲王尊称他为“先生”,他依然大骂敌将,最终被杀。

C.史可法已被清兵杀害,大江南北却传言他没死,甚至连洪承畴也不敢肯定他到底是否死了,可见史可法在当时影响很大。

D.在作者看来,忠义是圣贤之人的传统道德法则,圣贤之人的浩然正气永留天地之间,所以,史可法成仙之说纯属多余。

第二卷(共11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入诸孙中。

(4分)

(2)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3分)

(3)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1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8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请简要分析“江风引雨入舟凉”中“凉”字的妙处。

(2)这首诗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

(《论语·

秦伯》)

_____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2)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__________?

(《诗经·

黍离》)

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_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五.(12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

要求:

语义连贯,表达得体,不超过30字。

前不久,在杭州图书馆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杭州图书馆不仅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而且包括乞丐和拾荒者也可以随便进入阅读。

有读者对此不满意,向图书馆馆长褚树青投诉说:

“图书馆是大雅之堂,如果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阅读,就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

”褚树青回答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面长句改成4个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科学最终揭开了选址和建筑有玄机,比一般建筑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极好的防震抗震性的寺庙、佛塔在地震中往往不容易损毁、倒塌的“不倒之谜”。

18.下面的漫画题为“位置与方向”,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其寓意。

不超过30个字。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选择

邹德学

姥爷那年十六岁。

  十六岁的姥爷为人随和,还没啥自己的主见,在家都听爹娘的,出门全听兄长的,一直被人视为听话的好孩子,人们有啥事总乐意叫上他。

  那年过年前,三十多里外的刘庄搭台唱大戏,村里好些年轻人都赶去看热闹,姥爷也随人去了。

回来时,姥爷跟四个人说说笑笑地一起走。

谁知走着走着,天就变脸了,先是刮起呜呜的北风,卷得尘土细沙飞扬,落叶碎草漫天,人都没法睁眼。

紧接着,云就像从天边赶来的羊群,从挤挤拥拥到一下铺开,眼看着就到了头顶,铺满整个天,并且越积越厚,越压越低。

接着就散散落落地下起了雪,越下越大,越下越密。

  二柱哆嗦着一声喊:

“雪怕是要下疯了,咱不能再走大道,太远,抄近道吧!

”大伙一声应,想也没想,就抱着脑袋窜上了山间小路。

  山里的雪似乎小点,可谷里的风却特别厉害,劈头打脸地吹,一阵紧似一阵,鬼哭狼嚎般响,刮得人都跌跌冲冲站不稳脚。

五个人没走多久就抗不住了。

“不能再走了,快找个地方避避!

”二柱大模大样地喊。

五个人中他年龄最大,力气也最大,他早把自个当成了这伙兄弟中说一不二的领头人。

“前面沟边有个山洞,我领你们去。

”风里,三牛缩着脖子闷闷地应了一声。

大伙就跟着他往前拱。

  山洞寻到了,很小,五个人进去都快挤满了。

洞里没风没雪,也不太冷,更让人惊喜的是,不知什么人在里面落了一捆树枝。

二柱点上火,就别提有多暖和多舒坦了。

外面的风刮得更紧,大团大团的雪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直直往下掉,小道一下就被掩住了,看不清了。

  “二柱哥,咱还是趁早走吧,不能歇,歇了怕就走不出去了。

”一向不大爱说话的丫头站在洞口,看着满天风雪突然说。

丫头当然是个小子,他爹怕不好养,就给他取了个“贱名”,丫头凡事爱琢磨,认准理就闷头做。

二柱一向看不起丫头,嫌他没爷们气,这回见丫头跟他唱反调,顿时很不高兴,马上拉下脸来:

“你要怕死,你就自个走吧。

”“二柱哥,天真的很怪,雪只怕越下越大……”丫头结结巴巴地说,急得都冒汗珠子了,二柱手一甩,不让丫头往下说:

“要走你走,没人拦你,我们都不走。

”这时,一直没吭声的姥爷开了口,他说:

“丫头哥说得对,咱是该走。

”显然,没人料到一向顺从的姥爷会说出这样的话,大伙顿时一愣。

二柱却突然发起了牛脾气:

“走什么走?

傻蛋才走!

”三牛也嘟囔道:

“就是嘛,烤着火又不冷,等雪小了再走嘛。

”二柱又大吼起来:

“你让他俩走!

话都说到这份上,谁也不能再说啥了,就僵着。

丫头终于一跺脚,扭头看看姥爷,拧身钻出洞去。

姥爷看一眼外面的天,又看一眼二柱他们,说声“那和我丫头哥先走了”,毫不迟疑地也随着闯进呼啸的风雪里。

  姥爷在将要出洞的那一瞬间,耳朵边好像听到了他爹常说的那句话:

人哪,凡事自己看得准了,才不会吃亏。

  掌灯时分,两人才跌跌撞撞回到村,都冻得腿打不得弯,话说不出来。

  那夜,大风呼呼地一直没歇过,大雪一直刷刷地没停过,老天冷得出奇。

第二天晌午风风雪小了点。

村里的人趟着没大腿的深雪,随着姥爷和丫头到山里找人。

山里的树上都压着厚厚的雪,小树都压趴了压没了,山崖上挂着粗粗的冰柱,有的大石头都冻裂了,脚一蹬就碎。

好不容易摸到那山洞前,洞口却给雪堵住了,扒开后只见洞里四壁上也全是冰霜,那点柴早烧光了,三个人抱在一起,冻成了冰人……

  十六岁以后的姥爷,又爬过了无数的沟沟坎坎,在东北的山村里一直活到了八十八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9.文中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描写恶劣的风雪天气?

20.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21.小说中是五人出行去看戏,但没有单独写第五个人。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2.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意大利蟋蟀法布尔

①春季里,阳光灿烂时,田间地头的蟋蟀便唱起了交响曲;

夏日里,夜阑人静时,则有意大利蟋蟀在鸣唱。

一个在昼间,一个在夜间,它们平分那美妙的季节。

在前者停止歌唱期间,后者便开始唱起小夜曲来。

它们在各种小灌木上,在高高的草丛中,跳来蹦去。

从七月一直到十月,日落时分它们便开始歌唱,一直唱到大半夜,真是一场悦耳动听的音乐会。

②意大利蟋蟀的歌声是“格里——依——依”“格里——依——依”这种缓慢而柔和的声音,唱起来还微微发颤,更显得悦耳动听。

如果它待在叶丛中无人惊扰的话,它的声音就不会变化,但稍有动静,这位歌手便立即改用腹部发声。

你刚才听见它是在你面前歌唱,可突然间,你听见的声音又到了二十步开外的地方,但音量减弱了,你还以为是距离使然。

你跑过去,却发现声音依旧是从原来的地方发出来的,像是从左边传来的,又像是从右边或者后面传来的。

你完全给弄糊涂了,无法凭借听觉去辨别蟋蟀到底是在何处鸣叫的。

我小心翼翼地捉到了几只,放进笼中,仔细观察,才多少了解了一点点迷惑我们听觉的演唱家的情况。

③它的两片鞘翅都是由一片宽大的半透明干膜构成,薄如一片白色洋葱片,能够整个儿地震颤。

鞘翅内侧靠翅根处有一块胼胝,辐射出五条翅脉,两条冲上,两条往下,而第五条几乎呈横向,略微泛红,是基本部件,也就是琴弓,这从它上面横向的细锯齿一看便知。

此外,我么还看见右鞘翅是覆盖在左鞘翅上的,左右两把琴弓呈斜向交叉。

④当蟋蟀放声唱歌唱时,左右鞘翅高高地竖起,宛如一张薄纱船帆,只是内边缘相互接触。

这时候的左右两把琴弓是彼此斜着咬合着的,它们相互摩擦便使得绷得紧紧的薄膜产生强烈的震颤。

琴弓的摩擦点时而是粗糙的胼胝,时而是四条平滑的放射状翅脉中的某一条,因此,蟋蟀发出的声音则有所不同。

另外,声音响亮时,鞘翅是完全竖起的。

声音沉闷时,鞘翅则多少有点下垂。

当鞘翅处于下垂状态时,其外侧边缘不同程度地压在蟋蟀柔软的侧部,从而减小了振动部分的面积,声音也就随着变小。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胆小的蟋蟀怀疑遇到危险时会用声音迷惑我们,让人觉得声音发自前后左右,难以捉摸。

⑤我们的脚步声一靠近,哪怕是极轻极轻的,蟋蟀就会用不同的声音使我们产生错觉。

它的声音非常纯正,带有柔和的颤音。

仲夏夜,万籁俱寂时,还有哪种昆虫的鸣叫胜过意大利蟋蟀的?

那么优美,那么清脆。

我不知有多少次,席地躺在迷迭花香丛中,偷听那美妙迷人的音乐演唱会啊!

⑥高处,我头顶上方,天鹅星座在银河中在伸长它那巨大的十字架;

下方,蟋蟀在演唱着交响曲,此起彼伏,抑扬顿挫。

这些能唱出自己心声的小小的生命使我忘记了群星璀璨。

天空中的那些眼睛平静冷漠地眨巴着,在看着我们,可我们对它们却已无所知。

⑦科学告诉我们它们离我们有多远,它们的速度有多快,体积有多大,质量有多重,令我惊愕不已,但这并未使我有一丁点儿的激动。

为什么?

因为科学缺少了那个巨大的秘密,即生命的秘密。

⑧可我的蟋蟀们却是我的伴侣,它们使我感到了生命的颤动。

正因为如此,我才心不在焉地随意向天鹅座瞥上一眼,我的全部心思都集中在你们那小夜曲上了。

一小块注入了生命的能感受苦与乐的蛋白质,远远超过那庞大的无生命的原料。

(选自北京燕山出版社《昆虫记》,有删改)

19.文章第①①段的描写对第③④段的说明有什么作用?

20.意大利蟋蟀的鸣叫声为什么能够产生变化?

为什么要发生这种变化?

21.“一小块注入了生命的能感受苦与乐的蛋白质,远远超过那庞大的无生命的原料”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2.法国著名作家埃德蒙·

法布尔“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去观察,像诗人一般去感知和表达”。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西方有谚语:

“上帝给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中国有谚语:

“水往低处走,人往高处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自拟题目;

②自定立意;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附: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1.C2.A3.C4.C5.D

二、(9分)6.A7.B8.A

三、(12分)9.B10.D11.D12.B

四、(24分)

13.(10分)

(1)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以同姓的身份做我的后嗣。

我要写信给母亲,将你列入族谱的孙辈之中。

(2)到这时,史德威找史公的尸骨却找不到,就把他的衣帽葬了。

(3)经略从北方来,确实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统帅洪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

评分标准:

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4.(8分)

(1)“凉”有冰冷之意,写出了风雨之凉,为送别营造了冷清的气氛;

又有凄凉之意,暗示出送别时的诗人的愁苦、凄凉的心情。

评分标准:

每点2分。

(2)手法为虚实结合。

诗中前两句实写送别时的场景,后两句以“忆”字想象友人与自己别后孤独凄凉的情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与不舍之情。

手法1分,分析3分。

15.(6分)

(1)任重而道远众里寻他千XX

(2)谓我何求楼船夜雪瓜洲渡

(3)或轻于鸿毛千呼万唤始出来(4)木欣欣以向荣桑榆非晚

共6分,每句1分,错一处该句不得分。

五、(12分)

16.(4分)参考示例1: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

示例2: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他们也有读书的权利。

意思对即可得分。

17.(4分)①寺庙、佛塔在地震中往往不容易损毁、倒塌,②是因为寺庙、佛塔选址和建筑有玄机,③比一般建筑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极好的防震抗震性,④科学最终揭开了这一“不倒之谜”。

每句1分,句子不连贯酌情扣分。

18.(4分)寓意:

重要的不是位置高低,而是方向正误。

六、(18分)

(一)19.(4分)为故事设置真实生动的自然环境;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渲染紧张气氛;

烘托人物焦急的心理。

每条1分。

20.(4分)为姥爷做出出洞的选择提供心理依据,推动情节发展;

引发读者更广泛而深刻的人生思考,深化主题。

21.(4分)第五人是陪衬人物,这样安排使作品详略得当;

没有写他的言行更可看出他是二柱的顺从者和支持者,从而衬托出了姥爷选择得不易,使主题内涵更加丰富。

每条2分。

22.(6分)①人在关键时刻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