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二道区劝农山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7546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市二道区劝农山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长春市二道区劝农山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长春市二道区劝农山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长春市二道区劝农山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长春市二道区劝农山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春市二道区劝农山镇Word文件下载.docx

《长春市二道区劝农山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市二道区劝农山镇Word文件下载.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春市二道区劝农山镇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十四章.附则-15-

附录一规划附表-1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贯彻《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长春市城市分区规划——二道分区(2005-2020)》,顺利实施长春市二道区劝农山镇总体规划,促进劝农山镇的发展,实现建设效能的最大化,引导本地区整体、良性、有序的发展,特制定本文本。

第二条.适用范围

长春市二道区劝农山镇(劝农山、四家一体化)总体规划(2008--2020)文本》是劝农山镇和四家乡行政辖区范围内建设和管理的法规性文件。

在本辖区范围内利用土地和空间资源及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规划文本中各类建设项目的法定性条例和要求。

在本规划的指引下,劝农山镇相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编制或修编下一层次的有关规划,原则上包括:

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三条.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施行)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吉林省“百镇建设工程”首批建设镇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

5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百镇建设工程”首批建设镇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8《长春市城市分区规划(二道区)(2005-2020)》

9长春市规划局《长春市劝农山镇总体规划编制条件》

10其它相关规范及政策文件等。

第四条.规划层次

镇域:

包括劝农山镇和四家乡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双山村等23个行政村,总区域(以下简称为劝农山镇镇域)面积为303km2。

镇区:

指双龙公路以西,长吉公路以北区域的规划建设用地,面积8.3km2。

第五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其中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2009~2015年。

第二章.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及策略

第六条.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以长春市城市功能提升与镇域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为战略依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有机农业、将劝农山镇建设成为长春市重要居住组团,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的城郊旅游服务型城镇。

2、生态建设目标

规划期内加强大黑山脉森林保护,以森林植被的恢复和重建为重点,通过林相改造、扩大林地面积、调整林木组成结构,重点抓好能源节约、土地资源整合、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引导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构建大黑山脉生态廊道,保护大黑山脉的完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屏障作用。

镇域内的莫家、杂木、四家、创新四村全境水域全部汇入石头口门水库,因此结合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保护及大黑山脉生态廊道的建设,将其四村纳入生态恢复建设区域统一规划。

规划期末全域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00%,噪声质量稳定达到Ⅰ级标准,

3、社会发展目标

规划期末全镇人口达到7.5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达5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66%;

适龄劳动人口就业率为90%;

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占人口总数的98%;

全镇高中入学率达到9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率100%;

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网综合覆盖率达到100%;

固定电话每百人拥有数达到40部;

乡村饮用水合格率为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村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文化设施建设。

4、经济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镇区内生产总值实现21亿元,年递增4%;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实现3.9亿元,年递增7%;

第二产业主要在双山村建立工业循环经济区,产值达0.5亿元,其他工业迁至英俊镇的工业集中区;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达16.58亿元,年递增12%;

三产业比例达到18.6:

2.4:

78。

规划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

5、城乡建设目标

至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44.0%。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城镇集中供热率达到70%,村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

至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4.0%。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9平方米,城镇集中供热率达到90%;

村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第七条.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1区域整合、统筹发展

建议劝农山镇、四家乡进行区域整合、资源共享,统筹产业布局、统筹设施及村镇建设,达到区域协调发展。

2加强水源保护、生态养护

严格保护城市水源——石头口门水库。

水源保护区范围内配合村庄建设调整,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做好各种垃圾的处理工作。

保护大黑山脉自然生态林地,通过生态基质——生态廊道——生态板块的统一建设,丰富区域生态多样性。

3全力进行镇区建设

加强镇区建设,突出镇区的区域中心主导作用,吸引长春高端人口及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形成长春市重要居住组团,构建旅游服务型风情小镇。

4重点发展特色旅游

在水源保护和生态养护的原则下,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

把旅游业作为拉动全镇经济的龙头产业,提高地方知名度,增加地方就业率。

第三章.镇域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第八条.产业统筹规划

规划期末全镇划分为一心、一田、二区、三轴的“1123”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在镇域内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经济新格局。

一心——规划镇区

规划劝农山镇区是全镇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商业中心。

一田——农田集中区

农田主要布置在现状劝农山镇西南部平缓地区,是都市农业主要发展基地。

二区——循环经济试验区、生态旅游度假区

循环经济试验区:

在双山村形成以加工建材为主的循环经济试验区。

生态旅游度假区:

劝农山镇、四家乡镇域构成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

三轴——长吉(南线)公路宏观发展轴、双龙公路产业发展轴、东中路生态旅游发展轴。

长吉(南线)公路宏观发展轴:

长吉(南线)公路东西向贯穿劝农山镇域中部,是镇域各村庄与城区联系的传统通道,是镇区建设用地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劝农山镇产业发展的传统发展轴。

双龙公路产业发展轴:

双龙公路作为劝农山镇南北重要交通轴,以北部龙嘉机场为媒介,把镇域各村与更广大的区域相连,具有很高的产业发展潜在功能。

东中路生态景观发展轴:

东中路作为劝农山镇域内部形成的东西向生态景观轴,联系镇域的最为主要的几个生态旅游资源点,是二道区东部乡镇发展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景观发展轴。

第九条.产业规划布局

在太安村、腰站村发展蔬菜、花卉等都市观光农业;

在大黑山脉生态林地周边的村庄开展以植树、林果、花卉、药材、苗圃为导向的农业项目;

在水源二级保护区及汇水区域范围内发展生态农业。

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外500-1000米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

第二产业布局规划

第二产业主要布置在双山村,其它现有工业企业逐渐迁往英俊镇工业集中区。

在双山村东部结合热电厂灰场、垃圾填埋场等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落位,安排相关的加工业,形成循环经济产业试验区。

严格控制试验区界限,在试验区周边形成植被隔离区,严格控制对周边区域影响。

第三产业布局规划

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旅游业,兼顾发展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

在坚持水源地保护和生态养护的原则下,在镇域范围内积极发展旅游业,带动旅游服务业。

在规划的劝农山镇区形成旅游服务中心。

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主要集中布置在规划镇区。

第四章.镇村体系规划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十条.人口及城镇化

2015年:

镇域人口规模为4.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5万人;

镇域城镇化水平为46%;

2020年:

镇域人口规模为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万人;

镇域城镇化水平为66.6%。

(城市化率计算中的城镇人口,含城市外迁人口)

镇村空间结构规划

以镇区建设为核心,以村庄迁移为重点,以集约化发展为导向,整合现状区域发展空间,在镇域内形成“一区三村”的镇域空间布局结构。

一区:

规划镇区是全域镇村结构中心。

三村:

在镇区周边东部、西北部、西南部打造青山、新立、太安三个中心村,成为局部区域结构中心。

第一十一条.镇村职能结构规划

镇区职能:

是镇域内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

也是城区高端住宅承载地。

新立村作为吸纳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移民的主要村庄,规划结合生态林保护建设,村内主要开展无污染的生态农业为主要职能。

青山村位于水库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廊道建设区,应以保护、控制为主。

着重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太安村结合平坦的农田,大力开展粮食种植业、都市观光农业。

第一十二条.镇村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镇域空间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形成镇区――中心村――基层村的三级村镇等级规模结构。

通过镇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辐射周边中心村的经济发展。

各中心村完备自身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为自身及其他村屯发展提供服务,形成以点带面的镇村空间发展格局。

结合劝农山镇实际情况,村镇体系采用

是全域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中心,是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旅游服务中心,规划人口约5万人。

四家乡集镇现状保留,结合石头口门水库水源保护规划目标逐年搬迁。

中心村:

是区域内重点发展村,是周边区域生产、生活服务中心,是度假区二级旅游服务点,人口规模为2500-4000人。

至2020年镇域内形成青山村、新立村、太安村3个中心村。

基层村:

是中心村以外的村,是农村生活的基本单位,共享中心村的部分服务设施,人口规模为400-2500人。

通过迁村并点,至2020年镇域内基层村数量为12个。

第一十三条.农村居民点布局

1、建设目标

规划建设生活富裕、村容整洁、设施配套集约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点强化中心村建设,根据村民意愿,逐步撤并自然屯,形成55个居民点。

(村庄合并详见附表一)

2、建设方案

规划优先进行中心村建设,采用先整治后配套的措施,通过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提高中心村的服务水平和吸引力;

基层村建设重点依托中心村配套设施,着重改善人居环境;

自然屯近期控制房屋新建及改扩建,限制建设用地的发展,择优向附近中心村集中,远期逐步撤并自然屯到中心村及保留村庄。

将原有自然屯建设用地恢复为耕地、林地等生态用地。

村屯合并方案详见附表1。

第一十四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思路

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以城市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为方向,逐步减少农村人口、降低传统农业比例,建设农民新城,使所有农民逐步过上与城市同步的现代化生活。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农村功能转型和景观转型,实施“五通”(水、电、气、路、网络)工程,达到“六新”(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保障、新风尚、新水平)的目标。

高起点地搞好村镇规划修编工作,形成城乡统筹、城乡和谐的规划体系。

打破地域限制,优化农村空间发展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着力整治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重点抓好道路、电力、通讯、广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促进村容整洁、村风文明。

第一十五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指引

优先进行新农村建设,采用先整治后配套的措施,通过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提高中心村的服务水平和吸引力,着重改善人居环境;

规划建国、友好、二个新村,要健全新村体育、商贸服务、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建设;

健全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及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农宅规划应提出闲置宅基地整理方案,提倡建设单元式多层住宅;

结合地方特色和村规民约,设计住宅组群空间布局,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住宅建筑布置应满足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住宅建筑间距应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技术规定,不宜低于当地最低日照要求。

提出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减少邻里纠纷。

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设控制要求,与周边农田、水系等自然要素有机融合。

新建建筑、小品、照明、指示牌、广告牌等实体设施的选型设计应与乡村特色相结合,统一规划、突出特色,街道两侧建筑体量应与街道宽度相适应。

第一十六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策略

1、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政府扶持是新农村建设的通行做法,应建立长期稳定的以奖代拨的城乡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机制。

要对新农村建设资金进行捆绑,引入竞争机制,以奖代拨,以补促投,以政府的补贴来促进社会的投资;

政府对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兴办农村服务设施的项目应给予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以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和对村民服务的能力。

2、加强新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规划应先行;

所以现阶段应加强农村地域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各项用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使有限的投资发挥最大效用,避免重复建设。

3、科学规划,合理引导

村庄规划要依据各村经济发展水平、居住环境、风俗习惯、收入水平、自然资源、社会功能方面的基础条件,区分城镇近郊型、企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传统农业型等不同的村庄性质类型,按照“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进行编制。

其它村屯的合并需要引导其自然过渡。

4、多种途径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条件和成败的关键,因此,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劝农山镇应依托城区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分批分期建设

要逐步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的比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农村旱涝保收。

围绕“水、电、路”三大重点,统筹推进农村水利、道路、安全饮水、电力、广播、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实际出发,优先对原有规模较大、设施相对齐全的中心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分批分期对其它中心村和基层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完善社会保障日益迫切。

劝农山镇要坚持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细化农民利益诉求,全面推进就业、医疗和养老保障工程,基本实现农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第五章.空间管制规划

第一十七条.禁止建设区

管制范围主要包括石头口门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石头口门水库水源涵养林带、矿产资源的采空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高压变电站及高压走廊防护区、大黑山脉生态林区。

禁止任何新建、改建、扩建活动,现有居民点逐步迁出,限制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规模和频率。

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及水库水源涵养林带内禁止任何建设活动,对现有工矿点等建设项目必须责令迁出。

基本农田范围内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要求严格进行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区内的耕地擅自转为非耕地。

高压变电站及高压走廊防护区、大黑山脉生态林区范围内禁止建设任何与保护无关的设施。

第一十八条.限制建设区

管制范围主要包括石头口门水库二级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多发区、大黑山脉林地生态建设区、干线公路防护绿化带、一般农田、。

石头口门水库二级水源保护区结合村民意愿,对该区域内现有村庄进行建设调整;

限制居民点的规模;

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禁止在耕地、林地上施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禁止擅自开矿、采石或者破坏植被的行为。

地质灾害多发区慎重进行建设用地选址,应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建筑物不会受到地址灾害影响。

大黑山脉森林进行生态养护,加大水源涵养林建设力度。

对于大黑山脉林地生态建设区内旅游服务设施应适度建设,同时不得建设与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旅游服务设施无关的项目,保证生态自然景观的完好性,并要满足基本农田保护区、大黑山脉生态林区、水源保护区管制要求。

长吉公路两侧30-50米作为干线公路防护绿化带进行保护。

第一十九条.适宜建设区

管制范围:

除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其他区域,主要包括规划镇区、规划村庄建设区的分布区域。

区域内可依据各类规划进行建设。

对村镇建设基本没有限制要求。

镇区内应进一步编制城市设计或景观规划,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体量、建筑界面、建筑密度等。

在双山村形成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议利用区内采石厂的废弃地进行建设。

第六章.镇域土地利用规划

第二十条.城镇建设用地

至2020年规划镇区建设用地8.2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

第二十一条.村镇建设用地

镇域内规划居民点55个。

至2020年,建设用地为9.4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300平方米以内。

部分村庄结合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适当增加建设用地。

第二十二条.基础设施用地

包括城镇外围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电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及其外围保护用地。

规划期内根据土地使用情况及相关土地使用法规要求,依据相关法定程序,可适当转化为建设用地。

规划期末基础设施用地控制在2.5平方公里以内。

第二十三条.生态林地

扩大生态效应恢复大黑山脉生态廊道,加强林相改造建设,规划期末林地面积116.0km2,占总用地的38.29%;

规划保留现有条件较好的园地及牧草地,规划期末实现2.0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0.66%。

第二十四条.农田保护区

规划期内全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可减少,全域耕地面积可适当减少规模。

对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和较高的产出水平、已经建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以及规划期内实施改造的中低产田,应纳入基本农田保护。

规划镇域内农田保护区主要为耕地、共109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35.97%。

主要分布在长吉南线公路南侧,以种植玉米为主。

(各类用地指标详见附表八)

第七章.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二十五条.镇域公路交通规划

1规划目标:

结合镇域旅游规划发展目标,建设完善镇域公路系统;

加大村村通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村路系统。

全面提升道路等级和改善道路状况。

2镇域公路分为干线公路和一般公路两级:

干线公路包括长吉(南线)公路、双龙公路;

一般公路包括东中路、净莲公路等。

3结合利用现有镇域公路,在长吉公路以北区域形成镇域环路;

以南地区规划形成一条旅游公路通往净月森林公园。

4结合镇域旅游规划景区和休闲度假区,形成为旅游服务的次等级公路网。

5规划一处公路客运站,用地面积约4hm2。

第二十六条.供电工程规划

规划新设66千伏变电所1座—劝农变电所,主变容量为2×

4万千伏安;

规划将现状东风66千伏变电所扩容,主变容量为2×

四家66千伏变电所保留不变。

规划总容量为16.315万千伏安。

镇域内现状2回220千伏架空电力线路均保留不变,并预留40米宽高压线路走廊;

2回66千伏架空电力线路均保留不变,并预留25米宽高压线路走廊。

镇域内重要工程设施如医院、疗养院、用电大户设专用线路供电,并设置备用电源。

第二十七条.通信工程规划

规划新建通信邮政支局一座,设在劝农山镇区内。

计算本镇域内需装电话5.8万门,确定本规划区交换机总容量为6万门。

规划通信线路全部采用通信地下管道;

同一路由由多家通信公司合建通信管道;

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实现地下管道资源共享。

现状光缆原则上保留不变,规划实施时应加以保护,规划光缆传输线路占用通信地下管道,连接各分局之间的中继线路应全部采用光缆。

第二十八条.给水工程规划

1镇域内近期采用分散给水与集中给水相结合的模式,远期逐步实现集中给水到户。

镇区内,近期选择镇区西部劝农河岸边地下水作为集中给水水源,远期选择引用石头口门水库作水源,水厂设在镇区东南部,规划集中给水能力为2.5万m3/d,规划水厂占地面积2hm2。

镇区外以地下水为水源,在重点旅游服务设施及每个基层村和中心村逐步建设小型集中式给水工程。

2选择地下水作为给水水源时,不得超量开采;

铁锰超标的地下水,必须配备消除铁、锰设施和饮用水消毒设备;

地下水达标的水源,要配备饮用水消毒设备;

在使用未达标的地下饮用水时(如含砷、含氟等),必须配备相应的净化设备。

饮用水水质应达到或优于现行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

3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对饮用水地下水源的保护区进行划分和防护。

镇区外在没有水文地质等水源资料时,在水源50—100米+范围内消除污染源,综合整治环境卫生,预防水源污染。

4建立健全从水源地到给水末端全过程的饮用水安全检测体系,制定和完善应急给水预案。

第二十九条.排水工程规划

至2020年,在镇区东侧劝农河下游设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为1.5万m3/d,占地面积3hm2。

镇区工业废水必须满足《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等相关规定才能排入污水管道,由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镇区生活污水由污水管道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A级标准后,部分出水提升到镇区劝农河上游塘湿地系统,进一步处理后,作为镇区河流生态用水,其余出水就近排入附近的景观水体,作为景观用水。

在镇区外的每个基层村和重点旅游服务设施逐步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

污水处理排放出水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的标准要求,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按照《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及《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标准要求。

建议处理工艺有:

人粪便采用防渗漏三格化粪池处理后作为肥料还田浇灌农作物,厨房、洗涤污水进行小规模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生态氧化塘等生态处理的方案;

无动力高效组合式厌氧生物膜反应器技术;

一体化高性能合并处理净化槽。

污水污泥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未被利用的污泥应妥善处置,不得污染环境。

第三十条.供热工程规划

根据劝农山镇热负荷、各供热点各自的分布情况及向外供热能力,镇区规划设置两处高温水区域锅炉房。

新建热水锅炉房厂址在东、西区各设一处,锅炉房最大供热量分别为150MW和130MW,各占地均为3.0hm²

供回水温度115/70℃,供热小区与主管网采用间接连接,交换后的二次网供回水温度80/50℃,送至各用户。

镇区外近期采用家庭分散供热的方式,热负荷高的村可以采用集中供热,远期鼓励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

第三十一条.燃气工程规划

近期气源以液化石油气为主。

根据长春市总体规划,至2020年,长春市规划从外部引入天然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天然气为主导气源,依托长春市燃气干线,发展其供气管线。

镇区外近期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和秸秆燃烧方式,远期积极发展太阳能、秸秆气化、沼气等技术。

第三十二条.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