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3060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航天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商业航天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商业航天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商业航天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商业航天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航天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商业航天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航天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航天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商业航天:

全球航天经济的主导力量,收入占比77%

1、航天产业向着政府主导与商业化并重方向发展

航天产业涉及国家战略安全,与军事用途密切相关,且技术难度大、投资大周期长,发展之初便由政府主导。

但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适应下游需求发展角度看,商业化也是航天产业发展的趋势。

以美国为例,登月成功后,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始主导研制航天飞机系统,并逐步要求所有载荷使用航天飞机发射,美国运载火箭出现停产。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美国政府决定鼓励火箭商业化,资助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发展运载火箭。

二十世纪初,因波音公司、洛马的垄断造成了发射成本又居高不下,美国宇航局开始扶植民营新兴小型航空航天企业,SpaceX等商业航天公司崛起,航天商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当前火箭复用、火箭推进剂等方面技术不断进步,火箭发射成本迅速降低,商业航天发射利润空间增厚。

随着商业航天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及深化,卫星发射及小卫星星座建设提速,为商业航天发射公司带来良好机遇。

同时,发射成本的降低,也有助于下游运营服务类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考虑到国家安全、行业属性、产业发展等因素,我们认为,未来航天产业将向着政府主导与商业化并重方向发展。

2、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收入2529亿美元,占比有所提升

2016年全球航天产业总收入约为3293亿美元,同比增长2%,延续繁荣态势。

因美元指数走强原因,以美元统计的收入增幅并不明显。

2016年,全球政府航天预算764.3亿美元,占比23%,商业市场收入约为2528.8亿美元,在全球航天产业收入中的占比约为77%,较2015年提升1个百分点。

从规模占比上看,商业航天已成为世界航天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和全球航天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3、从产业链看,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及保障与产品服务收入规模相当

在全球商业航天产值中,商业航天产品与服务(包括通信、导航和遥感等下游)产值1266.2亿美元,占比39%,同比略增0.2%;

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收入增长驱动,商业基础设施与保障收入1262.6亿美元,与商业航天产品服务规模基本相当,同比增长5.3%。

《航天报告(2017)》统计的商业基础设施与保障包括商业卫星制造、商业卫星发射、地面站和地面设备、航天保险、独立研发(IR&

D)活动、亚轨道商业飞行等六个领域。

2016年占比超过90%的地面站与设备制造实现了7.4%的正增长。

4、从应用领域看,通信、导航产值规模较大

卫星服务产业按应用类别可以细分为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对地观测(遥感相关)产业三部分。

结合美国航天基金会以及欧洲相关咨询公司数据,2016年商业航天产品与服务产值约1266亿美元,其中:

卫星通信产业占比约62%;

卫星导航产业占比约36%;

卫星遥感产占比约2%。

卫星通信及导航产业规模相对较大。

二、商业航天发射进入快速发展期

1、占比三成的商业航天发射带动产业规模超过七成

2016年商业发射收入占比仅为27%。

从收入规模角度看,据欧洲航天产业协会(Eurospace)估计2016年全球航天发射服务收入约73.7亿美元,同比下降8%。

其中,商业发射收入为20.5亿美元,“国际空间站”发射服务为11.2亿美元,政府民用发射收入26.5亿美元,军事发射收入为15.6亿美元。

商业发射收入占比仅为27%。

2016年商业发射次数占比仅为25%。

据美国联邦航空局的数据,2016年,全球共实施85次轨道发射任务,相较2014年的86次减少了1次。

85次发射中,83次成功入轨。

21次为商用发射,64次为政府民用或军事发射任务,商业发射次数占比仅为25%。

在21次商用发射中,美国发射11次,占比52%;

欧洲发射8次,占比38%;

俄罗斯发射2次,占比10%。

占比不到三成的商业航天发射带动超过七成产值规模,商业航天发射产出带动效应明显。

我们仅仅从经济价值角度考虑,航天产业链中占比不足三成的商业航天发射带动的商业航天收入占比约为77%,商业航天发射的产出带动效应相较于政府的军事及民用发射更为明显,未来商业航天发射有望成为各国发展航天经济的重点。

2、需求向好,成本降低,商业航天发射进入快速发展期

(1)2017年商业航天发射次数接近翻倍

2017年全球共进行商业发射服务40次,受益于小卫星发射及星座建设需求的增长,2017年商业发射次数几乎增长了1倍。

其中美国21次,较2016年的11次增加10次,主要受益于SpaceX公司“猎鹰9”发射次数的大幅增长。

此外,欧洲8次,中国6次,俄罗斯4次,日本1次。

我们认为,小卫星星座建设加速及发射成本下降,将共同驱动全球商业航天发射进入快速发展期。

(2)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强劲

小卫星具有研制周期短(一年左右)、研制经费低(千万人民币量级)、可以进一步组网,以分布式的星座形成“虚拟大卫星”等优点,可有效满足商用通信、遥感等领域的需要。

目前,国内外纷纷规划实施建立小卫星星座,根据忧思科学家联盟(UCS)统计数据,目前国外在规划和实施中的小卫星星座统计数量超过11000颗,国内也超过了1000颗的规模,如果再考虑每隔4年左右10%-30%的补网发射,未来小卫星发射需求强劲。

(3)航天发射成本有望逐步降低

1)复用火箭技术进一步成熟,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2017年SpaceX的猎鹰9火箭18次发射中有14次发射都对第一级实施了回收,并成功实现了第一级火箭的二次和三次复用,显著降低了火箭的发射成本。

未来更多型号商用火箭有望实现复用。

2)通常小型运载火箭成本仅百万美元级别,远低于大中型火箭几千万美元的发射成本,随着小卫星市场的扩大,小型火箭发射市场前景向好。

三、通信、导航、遥感成为商业航天应用的支柱产业

随着智能手机、互联网等行业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部门对遥感数据需求的不断提升,行业航天应用领域中通信、导航、遥感等产业产值均在不断扩大,成为了商业航天应用的支柱产业。

1、卫星通信:

整体收入增速放缓,新兴应用领域保持较快增速

从卫星通信产业连角度看,由于受到资质、技术等壁垒限制,上游卫星制造、卫星发射的成熟厂商数量相对较少,2017年全球仅有20余家厂商,美国的劳拉空间系统公司、波音公司、轨道ATK和洛马4家份额占比约60%,中国仅有航天五院规模相对较大,但份额占比仅约6%。

由于下游行业应用及消费市场的崛起,且下游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2017年全球卫星通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和终端制造商累计超过1700家公司,上下游的收入规模占比约为1:

20。

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相较欧美等国发展仍显不足。

目前我国也在积极推动卫星通信产业发展,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鸿雁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但相比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而言,我国在卫星通信领域的发展仍显不足。

截至2017年9月,全球主要国家共有557颗商业通信卫星在轨。

在轨商业通信卫星当中,美国数量最多,共计286颗,占比约51%;

欧洲129颗,占比约23%;

俄罗斯20颗,日本17颗,其他国家共计105颗。

传统商业卫星通信应用主要包括卫星直播、卫星音频广播、卫星固定通信和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等。

近年来卫星宽带互联网市场服务兴起,部分通信卫星运营商、各类科技与互联网公司等不断建设高通量的宽带互联网星座,面向机载WiFi、海上卫星通信、高铁通信、个人消费等领域。

全球卫星通信运营服务总收入增速整体呈现放缓态势,但与新兴应用领域相关的卫星移动通信服务收入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据SIA数据统计,2016年,全球通信卫星运营服务业总收入达1257亿美元,同比增速放缓至0.2%。

其中,大众消费通信服务收入1047亿美元,同比增长0.4%;

卫星固定通信服务收入174亿美元,同比下滑2.8%,与新兴应用相关的卫星移动通信服务业务收入36亿美元,同比增长5.9%,仍保持较快增长。

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建立,我国在卫星移动通信服务领域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2、卫星导航:

应用增值服务收入有望保持10%以上复合增长

商业航天企业提供卫星导航服务主要集中于GNSS下游市场(GNSS即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泛指所有卫星导航系统)。

欧洲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管理局(GSA)把GNSS下游市场定义为基于GNSS定位、导航和授时功能的相关活动与服务,包括设备收入、GNSS增强服务与其他必要软件解决方案和内容(包括数字地图)的收入,以及基于GNSS的增值服务。

增值服务收入的范围包括通过蜂窝网络下载的数据和基于GNSS智能手机APP的位置服务收入(包括销售收入、广告和APP内购买)。

受智能手机增长拉动,2016年全球GNSS设备销售收入增长8%。

2017年全球在用GNSS设备数量为58亿部,智能手机仍是提供移动位置服务的主要平台,占比近80%。

2017年道路应用设备销售约380多万套。

受发展中国家重点地区的购买力不断增加影响,智能手机出货量提升拉动GNSS设备销售增长。

据SIA数据统计,2016年全球GNSS设备销售收入846亿美元,同比增长8%。

专业细分市场应用占比有望逐步提升。

导航应用服务在测绘、农业、航空、航海、同步授时等专业细分市场的应用不断扩大,据GSA预测,2015~2025年卫星导航专业市场累计收入占比有望达到6.6%,其中测绘及农业是占比较大的应用领域。

2015~2025年增值服务收入年均复合增速有望达14%。

2016年全球卫星导航在用装备数量超过50亿部,全球卫星导航应用装置与增强服务收入约500亿欧元(约581.5亿美元),与导航应用相关的增值服务收入约600亿欧元(697.8亿美元),同比增长20%。

据《GNSS市场报告》(GSA)预测数据,2015~2025年增值服务收入年均复合增速有望达14%。

民营企业参与卫星导航服务主要集中于下游的导航设备及应用服务以及上游的装备零部件配套,近年来全球GNSS设备销售收入及增强服务收入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民营企业有望充分受益。

3、卫星遥感:

我国商业航天应用有望在遥感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1)下游需求拉动商业遥感卫星占比快速提升

卫星遥感技术除了军事领域用途外,近年来在地理信息测绘、渔业和海洋环境监测、地质灾害及森林火灾监测、原油储量监测等领域应用需求不断提升。

截至2017年9月,全球主要国家共有414颗民商用遥感卫星在轨运行,其中美国281颗,欧洲40颗,俄罗斯9颗,日本15颗,印度21颗,韩国5颗,其他国家43颗。

2017年商用遥感卫星269颗,约占65%,相比2016年提升22%。

未来卫星遥感商业化将成为趋势。

(2)全球遥感服务产业收入规模20亿美元,增速约10%

据SIA数据统计,2016年全球遥感卫星服务业收入共计2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

收入增长主要由于下游需求的持续拉动,传统卫星遥感公司业务稳步增长,以及一些新兴公司通过并购或者新建卫星星座,进入遥感领域。

(3)我国商业航天应用有望在卫星遥感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商业遥感卫星星座相对于通信及导航星座在投入成本、技术难度等方面门槛相对较低,且在地理测绘方面较大市场空间,有利于民营企业进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欧比特已开始建立遥感卫星星座“珠海一号”。

2018年4月,“珠海一号”02组5颗卫星发射成功,与前两颗卫星组网后补充了整个星座采集高光谱数据的能力,增加了卫星数据的多样性。

此外,有中科院背景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也正在建设光学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2018年1月19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增至十颗。

我们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商业遥感卫星产业将保持35%的增速,整个地理信息行业规模到2020年有望增至8000亿元,商业遥感卫星产业发展前景较好。

四、商业航天投融资持续景气,中国千亿蓝海有望打开

全球商业航天一级市场投融资持续景气。

根据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统计,2017年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共有43家企业获得总额为40.4亿美元以上的投资,其中美国企业18家,中国企业13家,日本、英国企业各2家,意大利、以色列等国家企业各1家,商业航天一级市场投融资持续景气。

1、海外30家企业获得37亿美元以上的投资

2017年海外商业航天领域有30家企业获得总计约37亿美元以上的投资。

根据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统计,在火箭制造及发射服务领域,由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JeffBezos)创立的的蓝色起源公司(BlueOrigine)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等5家公司获得了总额为25.6亿美元的投资;

在卫星制造与运营领域,共有12家企业获得了总额为6.81亿美元以上的投资;

在地面终端、遥感、空间资源利用等领域累计有11家企业获得约4.8亿美元融资。

2、国内13家企业获得总额为21.6亿元以上投资

国内商业航天一级市场2017年共有13家企业获得总额为21.6亿元人民币(约合3.18亿美元)以上投资。

火箭制造及发射服务该领域,共有可科工火箭、星际荣耀、零壹空间等3家企业获得总额为13亿人民币以上的投资;

星制造与运营领域有包括有华讯方舟在内的9家企业获得了总额为8亿人民币以上的投资;

遥感服务与数据分析领域佳格天地获得了总额为6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

国内外商业航天主要集中在火箭制造与发射服务环节。

对比中外企业投融资数据发现国外商业航天融资主要集中于技术实力雄厚的美国,美国2017年商业航天企业一级市场融资约35亿美元,占全球商业航天融资总规模的86%。

国内商业航天一级市场融资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9%。

国内外商业航天企业融资主要集中在壁垒相对较高、利润空间较大的火箭发射及星座建设环节,该环节融资规模占比近70%。

3、国家地方政策支持,我国商业航天政策法律逐步完善

国家积极支持商业航天的发展,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航天装备、加强航天立法等方面的政策法律环境逐步完善。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提出了“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卫星研制和系统建设”、“鼓励并支持有资质的企业投资建设规划内的卫星”等内容,为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提供了政策支持。

京津冀等部分省份已将商业航天视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也积极出台专项支持政策鼓励商业航天发展。

4、航天系、中科院下属国资背景企业加速布局商业航天

2015年10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宣布总投资1500亿元打造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定位于发展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激光、新材料新能源等军民融合产业。

重点实施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

2016年2月,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业务包括火箭总体设计、火箭总装集成和发射服务承包三部分。

2017年1月,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完成首个纯商业发射任务。

2016年10月,航天运输及商业火箭发射平台——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成立,业务涵盖航天发射服务、空间资源利用和亚轨道飞行体验等三大板块。

此外,具有中科院背景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广东中科遥感技术有限公司等也进入到商业航天领域。

5、新兴产业崛起,盈利模式多样,中国商业航天千亿蓝海有望逐步打开

传统航天企业主要盈利模式为为用户提供发射服务,以及设计、制造航天装备或为其提供配套。

在这种服务和盈利模式下,价格竞争激烈,提高盈利空间主要通过降低成本实现。

新兴航天企业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发射成本、例如SpaceX,蓝箭空间等,另一方面借鉴互联网行业的经验,在行业应用、消费等需求持续拓展下游服务领域,九天微星发起了太空创客联盟与“微星计划”,通过众筹、创客众包等方式实现全民太空自拍、纳米卫星分离组网等功能。

下游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服务需求不断从行业应用向大众消费市场扩展,市场参与主体逐步增多,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长期有望达到千亿级别。

五、知名商业航天企业概览

由于商业航天发射产出带动效应明显,火箭复用、推进剂等技术进步降低成本,盈利空间增厚以及中小型运载火箭研制周期短,见效快等原因,我们认为商业航天发射领域投资机会较大。

此外,近年来卫星遥感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市场空间广阔,遥感领域投资机会也值得关注。

下文对SpaceX、科工火箭等商业航天发射公司以及卫星遥感公司Planet作简要介绍。

1、SpaceX

SpaceX崛起得益于美国政府支持。

二十一世纪初,因波音公司、洛克希德·

马丁公司的发射成本居高不下,美国宇航局改变了单纯与大型民营公司合作的传统方式,开始扶植民营新兴小型航空航天企业。

2002年6月,埃隆·

马斯克(ElonMusk)出资1亿美元,成立SpaceX公司,短期目标是实现低成本的太空运输方式,长期远景设想是实现向火星殖民。

创业初期,SpaceX在技术及资金方面面临较大困难,直到2008年12月,SpaceX赢得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2项合同订单(每项合同金额在2万10亿美元之间),SpaceX此后迅速崛起。

SpaceX产品包括猎鹰一号、猎鹰九号、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及龙飞船。

猎鹰一号是世界上首个由私人投资并到达地球轨道的液体燃料火箭,最近一次发射在2009年,花费700万美元。

猎鹰九号是中型两级入轨运载火箭,其全推力版是世界上唯一实现第一级火箭回收并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荷载22800kg,同步轨道荷载8300kg,发射价格6200万美元。

目前猎鹰九号已成功完成29次发射。

猎鹰重型是以猎鹰九号为基础设计的可重复利用超重型运载火箭,是土星五号退役后,世界上最大推力的运载火箭,于2018年2月首飞成功。

龙飞船是世界上首个由私营企业开发,进入近地轨道并成功返回的宇宙飞船,是目前唯一有下行运输能力的货运飞船,也是目前唯一实现重复使用的货运飞船,与猎鹰九号共同完成NASA的商业补给服务任务。

SpaceX长期致力于可重使用的发射系统。

SpaceX可重复使用发射系统的长期目标是,在火箭发射后,实现第一级火箭和第二级火箭返回发射场,并在返回后的几小时内重复使用。

目前猎鹰九号的第一级火箭已经实现了回收并重新发射功能,可重复使用功能能使火箭发射价格降低一个数量级。

SpaceX估值250亿美元。

2018年4月5日SpaceX完成5.07亿美元的I轮融资,股价为每股169美元,估值250亿美元。

2015年SpaceX收入9.2亿美元,营业利润-2.6亿元。

近年来SpaceX持续获得NASA订单,且随着商业航天下游应用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猎鹰重型”成功发射后可能带来的订单逐步释放,SpaceX未来收入及营业利润有望保持快速增长。

据华尔街日报预测,2025年SpaceX收入有望达到360亿元,营业利润有望达到22亿元。

2、Planet

(1)公司概况

PlanetLabs是一家著名的商业卫星遥感公司,由前NASA科学家威尔·

马歇尔(WillMarshall)及其同事于2010年创建,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

公司致力于利用技术将卫星变得更小、更简便、更节约成本,从而以更低风险的部署大量卫星。

目前,PlanetLabs在运行的卫星大约有200颗,每天捕获图像数量大约为140万张。

政府和精准农业公司是公司的两大主要客户。

(2)产品简介

“Dove”鸽子卫星:

不高于40厘米,长宽20厘米的微纳卫星,每颗仅重5公斤,小而精细,低能耗、低成本,两年使用周期一到,便自动坠毁。

“鸽子”卫星在时间准确性和分辨率上进行了升级,每天拍摄整个地球陆地的图像,并进行实时传输。

Planet的星座:

由约180颗重4-5公斤的Doves微纳卫星,13颗重100公斤的SkySat卫星和5颗重150公斤的RapidEye卫星构成。

任务一号(Mission1):

2017年11月9日完成建设,每天扫描一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并形成高清晰度图片回传,每天生产140万张覆盖3亿平方公里地球表面的高精度图片,每周产出覆盖95%以上无云的地球表面的图像。

(3)融资情况

2013年至今Planet已经累计完成四轮融资,融资总额1.8亿美元。

Planet将服务拓展到更多垂直领域,包括土地测绘、灾害监测、农业、能源与基础设施监测、林业规划等领域。

它不断降低成本,建立最廉价、快捷、适用性强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系统,每天采集地球高分辨率影像,打破数据的成本和易用性的限制,最终面向大众市场。

3、科工火箭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科工火箭”)成立于2016年,是航天科工集团控股的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公司。

科工火箭主要产品为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可为国内外客户提供灵活、方便、快速、经济的卫星发射服务,未来将通过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发展,力争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商业航天发射服务专业公司。

科工火箭的控股股东为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是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拥有32个控股企业,在职员工约2万人,总资产有400多亿元,年经营规模近230亿人民币。

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主要为300kg级低轨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

其具有发射成本低、飞行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保障条件相对较少等特点。

2017年1月9日,快舟一号甲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吉林一号灵巧视频03星,同时还搭载“行云试验一号”、“凯盾一号”两颗立方体星,实现了一箭三星发射,开启中国商业航天新时代。

2017年12月18日,科工火箭完成A轮融资,获得长江航天股权投资、金研资本等总计12亿元的融资。

(4)发展前景

快舟系列成本优势明显。

快舟一号甲每发发射成本约500万美元,快舟十一号每发的发射成本也可以做到1000万美元左右。

从性价比上来说,快舟系列的成本已经是处在最低水平行列,价格优势明显。

入驻武汉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未来产能有望快速提升。

据新华网等媒体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