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8655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Word下载.docx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Word下载.docx

意象的内涵。

②结合全诗,分析×

意象的作用。

③任取两个意象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1)要熟记一些特定物象的内涵及象征意义。

(2)鉴赏一般物象时,要结合诗人的处境,了解诗人的身世,分析诗人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

(3)要抓住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把握物象的外在特点、内在品质及精神。

(4)要抓住物象与诗人所言之志的相似点或相关点,弄清诗人的思想感情。

(1)抓住物象的形态、色泽、特征以及所处环境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

(3)由“物”的内在品质联想到具有这种特点的“人”,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王安石《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①诗人以水边的杏花自况,写其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但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

(物象特点+品格)

②诗歌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所言之志)

(三)“景”的形象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

意境,是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分析诗歌意境时,一要注意主要景物的特点,二要注意由诸多景物组合而成的画面或氛围的特点,三要注意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

意象是诗人借以寄托情感的物象。

它往往与季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春天(特别是早春)的景物往往是很清新、充满生机的,能传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如杜甫的《绝句》中写道: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风”“花草”“蕊子”“鸳鸯”等意象,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流露出诗人掩饰不住的欢悦之情。

而暮春或秋天的景色,往往是凋零肃杀、冷落凄清的,表现的是诗人孤寂、愁苦等情怀。

如秦观《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意象,描绘出萧瑟凄凉的残春景象,表现出作者伤春的无奈之情。

亮丽的、暖色调的意象往往表达诗人积极愉悦的感情,昏暗的、冷色调的意象则往往用来抒发诗人消极悲伤的感情。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白鹭”颜色明丽。

而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清秋”,颜色暗淡朦胧。

它们各自代表的心情一目了然。

(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2)用一两个专业术语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说出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切忌空洞,表达要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林景熙《梦回》: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①诗歌开篇便如愁云乍起,“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象,阵阵捣衣声更触发了诗人无限的愁肠。

尚未人睡的鸥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正是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诗人的自况。

(展现画面)

②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离愁别恨。

(总结特点十分析情感)

综合考法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

(一)炼字

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个字?

为什么?

①赏析×

字的妙处。

②简要分析×

句中的×

字的表达效果。

③×

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类题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诗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精彩的字词以诗句中的动词最为常见,要注意看到它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关注它与整首诗歌的主题的联系等。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只看这个字本身意思很一般,但要把它放在句中来理解妙处就体现出来了。

江南岸本来是自然变绿的,而这句话的主语是“春风”,也就是说春风把江南岸变得片葱绿、春意盎然了。

诗句表现了春风的可爱以及江南春景的美丽,极富动感,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1)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指出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个字,或对题干的说法表示认同。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若该字运用了特殊的文言现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化静为动等,则要明确指出。

(3)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描述景象。

(4)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柳中庸《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人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①颈联的“独”与“空”是诗中最传神的字。

(看法)

②“独”突出了孑然独坐、愁对孤灯的形象;

“空”表现了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

(描述景象)

③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点出意境十揭示情感)

(二)诗眼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①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试简要分析。

②有人认为×

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

请说明理由。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情趣性,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

鉴赏诗眼则重在结合全诗内容和诗歌的主旨来分析。

(1)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指出诗眼是哪个字(词),或对题干的说法表示认同。

(2)指出该字(词)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

(3)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王寂《日暮倚杖水边》: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①全诗的诗眼是“羁绪”。

②这两个字直接点明了诗人在漂泊旅途中的愁绪。

(作用)

③首联诗人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纷乱愁思,写出漂泊的旅思。

颔联用屈原和白居易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被贬的愁思。

颈联写自己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

尾联表达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和对宦海浮沉的厌倦。

全诗就是这样层层抒发了诗人的“羁绪”。

(梳理内容)

(三)炼句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

联。

①本诗第×

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句的妙处。

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简要赏析。

这种题型综合性较强,不可只简单地翻译诗句,而须在理解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并多角度赏析、全方位分析诗句的精妙之处

(1)先理解诗句的表层含意,分析诗句所表现的意境或情景;

抓住关键字词,联系上下文,发掘诗句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2)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特点、诗句位置等角度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或谋篇构思上的作用。

张镃《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櫥。

”第二联描写精妙,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

(表层含意十深层内涵)“梢影细从茶碗人”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多角度分析表达效果)

(四)语言风格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这类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运用,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首先,要知人论世,可以依据不同诗人的不同创作风格来帮助判断;

其次,鉴赏的主要根据是作品本身。

当然,对于不熟悉的诗人,则更需要细读诗歌。

(1)概括语言特色。

常用的鉴赏用语是: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华美绚丽、明白晓畅、雄浑豪放、委婉含蓄、简练生动、笔调婉约、多用口语。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语言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这样的语言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①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犹如民歌。

(概括特点)

②“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率真的船家女形象(具体分析十表达效果)

综合考法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笼统式:

①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是怎样的?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③本诗有什么独特的手法?

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针对式:

①×

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诗中×

联是怎样借助想象抒发感情的?

③举例分析诗中虚实相生的手法。

④本诗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请赏析。

⑤×

句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

(1)储备知识,明确内涵,了解相关术语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四大方面:

①表达方式,即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之类。

其中描写和抒情是重点,而抒情中的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融情于景、借典抒情等)是重中之重。

②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反复、夸张、设问反问、对偶、用典、借代等。

其中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借代是最常见的,而且在实际运用中,一首诗往往多种修辞手法并用。

③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衬托、对比、象征、联想、想象、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等。

其中对比、反衬、虚实结合最为常见。

④结构技巧,主要有开门见山、伏笔、铺垫、曲笔、照应、起承转合、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等。

(2)整体把握,认真分析,明确表达技巧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技巧运用是为了凸显主旨,因此,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需要先对诗歌的内容做整体把握,需要结合诗歌主旨以及诗作情感来进行分析。

如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写的是亡国之痛,该词并没有对当时的个人处境做正面描写,而借梦境重现昔日的欢乐情景。

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就越显浓重;

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

由此可见,这首词采用了以乐写悲的手法,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

(3)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立足典型手段

对于笼统式的题型来说,要结合诗歌的情感内容,从主次方面进行甄别,找出在表情达意上最突出、最典型的表达技巧来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

如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中,“候馆梅残,溪桥柳细”“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是严整的对偶;

“草薰风暖”化用江淹《别赋》中的句子,是用典;

“辔”本义是驾驭牲口的缰绳,以之代马是借代;

“迢迢不断如春水”是化虚为实、形象贴切的比喻;

上阕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借助想象写“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

上阕是实写,下阕是虚写,整首词虚实结合,相辅相成。

在这众多的表达技巧中,最能突显人物情感和诗作意图的显然是虚实结合,分析评价这首词应当主要围绕这一点。

(1)明手法,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阐运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说说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3)析效果,分析诗人选用这种手法的妙处,这种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出怎样的旨趣。

陈与义《早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

(明手法)

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阐运用)

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达出诗人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

(析效果)

综合考法4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谈谈你的看法。

①有人认为×

,有人认为×

,你的观点呢?

②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

的,有人则认为是表达×

的,你同意哪种看法?

③诗人对某事件的评价客观吗?

你是如何理解的?

④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1)体悟要深入。

作者写诗一般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

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

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必须结合原诗诗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

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

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作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

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4)评价要恰当。

一是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机械地对诗歌进行解读。

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用不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

(1)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2)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欧阳修《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①有人批评这首词的下阕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其实不然。

(明确观点)

②及时行乐仅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词人借饮酒来抒发政治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愤世之意,并以此获得精神上的片刻快慰。

(其体分析)

综合考法5把握古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②×

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试比较两首诗歌中的不同情感。

(1)直接确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定位。

①看题目。

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如《出塞》《从军行》《思远人》,《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喜”,《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中的“送”,《金陵怀古》中的“怀古”,这些诗题或诗题中的某个字即反映出诗歌的内容或作者的情感。

②看作者。

第一,通过作者确定时代背景。

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把握其相对应的时代的诗歌艺术特点。

如建安到两晋时期,大多是咏怀诗,思念远人、感叹人生短暂、表达的感情是常见内容;

唐代诗人多描写在自然和社会背景下的感情;

宋代诗人比较注重文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而南宋更是侧重收复山河的壮烈情怀。

第二,看作者的创作风格。

先看体风格,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

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

后看个体风格,一个作家的整体趋向和凤格基本上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特例作品的存在,如李清照、陆游等人的部分作品。

第三,注意了解作者的概况。

鉴赏时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方面的内容,阅读时要留意诗歌下面的注释。

③看意象。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含有特定的含义。

如“松”“梧桐”“残月”等意象,表达的感情往往比较固定。

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④看小序、注释。

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看作有效信息,包括小序和注释。

小序或交代创作年代,或交代创作缘由、经过,或交代创作背景,它对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至关重要,鉴赏时不能忽视。

注释或提供背景材料,或介绍作者、朝代,或解释词语,这些对解读诗歌很有帮助,有时甚至会暗示考题答案。

⑤看关键词。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中的“好”,李白《秋浦歌》“缘愁似个长”中的“愁”。

⑥看关键句。

关键句指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如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悲”为作者心情,“秋”“作客”是悲的原因,一句诗就表明了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的伤感;

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不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

(2)明确诗歌思想内容的分类,从表达方式上分类概括诗人的感情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杈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悠然闲适、登高览胜、伤春悲秋、思乡怀人、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推测一下古诗的创作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缘事生情、因景说理、因物说理、因事说理等。

于是,形成写景诗、叙事诗、咏物诗、哲理诗等几个类别。

写景诗,要先把意象一一找出来,概括这些意象叠加所构成的意境,这样诗人的心情才得以显现。

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十个字里面有四个意象: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四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雄浑苍凉的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中可以推断出诗人的情感是孤寂的。

叙事诗,要把诗里面的事情概括出来,结合写作背景,看看这件事情对诗人心情的影响。

如吴伟业《遇旧友》: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

移家就吾,白首两遗民。

”诗中之事即题目“遇旧友”,而背景是“乱离”年代,作者遇到老朋友一定会感慨万千又格外高兴,所以“衔杯笑语频”,最后希望“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这些是见到朋友后的庆幸、喜悦。

咏物诗往往是诗人托物言志,一定是此物的特点与人有某些相似点,引发了诗人的联想。

理解这类诗时,要先从诗句中概括出“物”的特点,推物及人,把此“物”的特点放到具有这种特点的“人”身上。

如王冕《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墨梅的特点是朴素、淡雅、清香,使人联想到诗人甘于清贫,淡泊、高雅、清高等品质。

哲理诗是诗人看到某物或经历某事联想到相关的生活道理。

理解此类诗,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提炼诗句中所包含的人生、社会哲理。

如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