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应变分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07171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应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三章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应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三章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应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三章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应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三章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应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应变分析Word下载.docx

《第三章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应变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应变分析Word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应变分析Word下载.docx

用完全相似的方法,还可讨论沿y和z方向的线应变。

弹性体的变形不但表现为线段长度的改变,而且正交线段的夹角也将发生变化,变形前MN

和ML正交,变形后变为/L/M/N/,变形前后角度的变化是〔n/2-ZL/M/N,〕。

当N和L趋于M点时,上述角度变化的极限值称为M点在xy平面内的切应变。

T,

■=〔n/2-ZL/M/N'

〕〔3-5〕

&

为无量纲量;

L的单位为rad〔弧度〕,它们是度量一点处变形程度的两个根本量。

构件是由无数的点组成的,各点处应变的累积将形成构件的变形。

三、虎克定律

由正应力、切应力、正应变与切应变的定义可以看出,与线应变&

相对应的应力是正应力6,

与切应变相对应的是切应力T。

试验说明,对于工程中常用材料制成的杆件,在弹性范围

内加载时〔应力小于某一极限值〕,假设所取微元只承受单方向正应力或只承受切应力,那么正

应力与线应变以及切应力与切应变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6=E£

(3-6)t=G(3-7)其中,E和G为与材料有关的常数,分别称为弹性模量或杨氏模量和切变模量,其常用单位为吉帕〔Gpa〕,1Gpa=109pa。

上两式均称为虎克定律。

第二节直杆轴向拉压变形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一、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公式推导

由于应力是不可见的,而应变却是可见的,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关系,如式〔3-6〕,〔3-7〕。

因此为了推导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必须分析杆件的变形。

变形前,在等直杆的侧面上画一

些垂直于杆轴的直线〔图3-3a〕。

拉伸变形后,发现这些直线仍然垂直于轴线,只是分别平移了一段距离〔图3-3b〕。

根据这一现象,可以提出平截面假设:

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且仍垂直于轴线。

根据平截面假设,拉杆所有纵向纤维的伸长是相同的。

由均匀性假设可知,材料是均匀的,所以纵向纤维的受力是相等的。

从而推得,横截面上各点的正应力也是相等的,即正应力均匀分布于横截面上,所以

亠〔3-8〕

式中二为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一般规定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

FN为横截

面上的内力;

A为横截面的面积。

另外根据平截面假设可知横截面上不存在切应力。

虽然上述公式也可应用于FN为压力时的压应力计算,但要注意对于细长压杆受压时容易被压弯,属于稳定性问题,这一内容将在后面专门研究,因此这里所指的是受压杆未被压弯

的情况。

公式同样适用于杆件横截面尺寸沿轴线缓慢变化的变截面直杆,这时式〔3-8〕为

(3-9)

式中b〔x〕、Fn〔x〕、A〔x〕都是横截面位置x的函数。

在用公式〔3-8〕计算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时,其轴力的大小往往仅取决于物体所受外力合力的大小,而很少考虑外力的分布方式。

事实上,不同的外力作用方式对外力作用点附近

区域内的应力分布有着很大的影响,至于该影响到底有多大,可由圣维南原理加以说明。

圣维南原理:

将原力系用静力等效的新力系来替代,除了对原力系作用附近的应力分布有明

显影响外,在离力系作用区域略远处〔距离约等于截面尺寸〕,该影响就非常微小。

根据这一原理,杆件上复杂的外力系就可以用简单的力系取代。

在离外力作用截面略远处,

仍然可用公式〔3-8〕计算应力。

二、应力集中的概念

由圣维南原理可知,等直杆受轴向拉伸或压缩时,在离开外力作用处足够远的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是均匀分布的。

但是,如果杆截面尺寸有突然变化,如杆上有孔洞、沟槽或制成阶梯

形时,截面突变处局部区域的应力将急剧的增大〔图3-4〕。

这种现象称为应力集中。

亠亠*尸亠〞>

jnhl菲

F、FF

ct)b)c)

B3-4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与杆件的材料无关,它反映了应力集中的程度。

实验及理论分析说明,截面尺寸改变愈急剧、孔愈小、圆角愈小,应力集中的程度就愈严重,因此在工程实际中要

尽可能的防止这些情况。

例3-1等截面直杆,Fi=iOkN,F2=40kN,F3=50kN,F4=20kN,截面直径d=16mm〔图3-5。

试求杆内的最大应力

(1)求各段的轴力。

用截面法,可以求出杆三段的轴力,其大小及方向见图3-5。

解分析可知,杆的内力是由其自重引起的,故杆的不同截面上的内力不同,是截面位置的函数Fn=Fn(x)。

在距离杆下端为任意位置x处,运用截面法将杆件沿x截开,取下面一部

分为研究对象,脱离体的受力图见3-6b。

由平衡条件|得:

%〔工〕一〔工忙卫〕烤=60<

7

心0〕■初r

谕面处的正应环垃〕■警•竽

当厂二J时!

W〕=%二甸

第三节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一、实验现象和平面假设

为了确定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同样必须要研究圆轴的变形,也就是说要对圆轴进行扭转变形试验,把观察到的变形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假设,从而进一步寻找变形的几何关系,再综合考虑物理和静力学方面,最后才能导出应力公式。

为了观察圆轴的扭转变形,在圆轴外表上画上几条纵向线和圆周线〔图3-7a〕。

然后施加外

力偶矩,使圆轴发生微小的弹性变形〔图3-7b〕。

这时可以看到以下变形现象:

1.所有纵向线仍近似为直线,但都倾斜了同一角度,变形前圆周外表上的小矩形,变形后错动成菱形。

2.所有圆周线都相对地绕轴线转过了不同角度,且圆周线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之间的距离均保持不变。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作如下假设:

圆轴扭转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为大小相同的平面,其半径仍保持为直线;

且相邻两横截面之间的距离不变。

这就是圆轴扭转的平面假设。

按照这一假设,可设想圆轴的横截面就像刚性平面一样绕轴线转过了一定的角度。

以平面假

设为根底导出的圆轴扭转的应力和变形计算公式,符合实验结果,且与弹性力学公式一致,从而说明该平面假设是正确的。

根据平面假设,既然圆轴横截面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之间

的距离在变形后保持不变,说明圆轴无轴向线应变和横向线应变,因而可认为扭转圆轴横截

面上无正应力,只可能存在切应力。

同时由于圆轴的相对转动引起纵向线的倾斜,倾斜的角

度就是圆轴外表处的切应变。

二、横截面上的切应力计算公式推导

1.几何方面

从图3-7b所示受扭圆轴中取dx微段并放大于图3-8a中,再从所取微段中任取半径为二的圆柱〔图3-8b〕。

横截面nn相对于mm转过的角度一,’,称为相对扭转角。

以门为半径的圆柱外表处的切应变用•J表示。

因为变形很小,故由图3-8b可知:

(a)

式中」-7dx表示扭转角沿轴线长度方向的变化率,在同一截面上它为一常数。

所以切应变与「成正比。

2.物理关系

设圆轴服从虎克定律。

那么由剪切虎克定律〔3-7〕可知,半径处的切应力为:

〔b〕

上式说明,横截面上任一点的切应力"

与该点到圆心的距离-■■成正比。

由于■'

与半径垂

直,所以切应力:

匸也与半径垂直。

3.静力学关系

由于式〔b〕中:

寫7dx未知,故必须利用静力学关系式求取。

考察微面积-d〔A〕上的微切力,

如图3-9所示。

它对圆心0的微内力矩为L打其合力矩即为该截面上的内力

Mx〔由平衡条件可知:

M〔x〕=T〕。

所以

(c)

将式〔b〕代入上式,那么有

(d)

式中

它描述截面的一种几何性质,其常用单位为mm4或m4。

由〔b〕、〔d〕两式可得圆轴横截面上任一点的切应力为血〕=鉴P

,称为圆截面对圆心的极惯性矩,是与圆截面的大小及形状有关的几何量,

与〔3-10〕

式中Mx为所求横截面上的扭矩,Ip为截面极惯性矩,F为所求点到圆心的距离。

公式说明,

Mx是常数,Ip也是确定的,r=0,在圆轴外表处,t=t

距圆心为「的一点处的切应力,与该点到圆心的距离成正比,与横截面上的扭矩成正比,与该截面对的极惯性矩成反比。

对某一横截面而言,其上的扭矩故该横截面上的切应力仅仅是「的线性函数。

显然,在圆心处,max,且

(e)

其中,和均为几何量,令

a)

要运用以上公式计算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大小,必须先计算截面的极惯性矩

Ip和抗扭截面模量Wp。

对于直径为D的实心圆截面〔图3-11〕,取-円:

三山代入-[.可得

图El

(3-14)

wp=i(r*-d4>

=—(i-^>

1-(3-15)

3-10b所示。

当内、外径

其中,二=d/D为截面内、外径之比。

受扭空心圆截面上切应力分布规律如图公式(3-10)可适用于任何实心或空心圆截面的受扭圆轴。

假设对于空心圆截面,非常接近,特别是当时,空心圆轴可视为薄壁圆筒(图3-13)。

A

67二

r

因为薄壁圆筒的壁很薄,故可认为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均匀分布,此时

lp-Jp2dAkTeR^-2tiR.〔j£

-

横截面上的切应力为

_V"

耐〔3-16〕

式中Ro为薄壁圆截面的平均半径,呂为壁厚,该公式可适用于任何受扭的闭合薄壁杆。

三、切应力互等定理〔纯剪切〕

在图3-14a所示受扭圆轴中,A为圆轴外表处的任意一点。

用四个平面和一个圆柱面围绕

A点切出一瓦片状微块体〔图3-14b〕。

因微块体尺寸很小,故可视为边长为dx、dy、dz

的正六面体〔图3-14c〕,即单元体。

图3-14

因为单元体的左右两侧面是圆轴的局部横截面,所以这两个侧面上有切应力,且左侧面切

应力匸方向向上,右侧面匸的方向向下。

这一对王在单元体左右两侧面上的合力…组成一力偶,大小为。

为使单元体保持平衡,必有另一等值反向的力偶作用在单元体上。

因此,单元体的上下侧面上必存在切应力,它们的合力组成力偶,并与力偶-

平衡,即

〔认血dz〕dy=

从而

由此可见,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垂直于两平面交线的切应力必成对存在,其数值相等,

其方向或同时指向交线,或同时背离交线。

这一规律称为切应力互等定理。

该定理具有普遍

意义,即任何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只要一个面上有垂直于两平面交线的切应力,而不管该

平面上是否同时存在正应力,另一个面上也必有切应力存在,其大小和方向均符合切应力互

等定理的规定;

反之,一个面上没有垂直于两平面交线的切应力,另一面上也没有相应的切

应力。

图3-14C所示单元体,四个侧面上均只有切应力而无正应力。

单元体的这种应力情况称为纯剪切应力状态,简称纯剪切。

由于单元体的前后面上均没有应力,因此为方便起见,A点的

纯剪切应力状态通常画成图3-14d所示的平面形式。

圆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均为纯剪

切应力状态。

例3-3一直径为D=50伽的圆轴,受到扭矩Mx=2.15kNm的作用。

试求在距离轴心10伽

处的切应力,并求轴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

解首先求截面的极惯性矩

Ip=lT=—32—口=6.133x10-^*

根据公式〔3-10〕有

fi.l33〕cl0_7

Wp6133^1/25x10_3=

例3-4如将上题中轴的实心圆截面改为内、外径之比为1:

2的空心圆截面,要使两种情况

产生相同的最大切应力,求此时空心截面的外径,并比拟实心轴和空心轴的重量。

解由上题求得实心圆截面“uT-Td。

设空心圆截面的内、外径分别为d和D,二■

=d/D=1/2,此时横截面上最大切应力为

也:

工口=

叫215mID3

%卓小〕。

16Pa,

根据题意必须有二空二=1工工,从而可求得。

在两轴长度相等、材料相同的条件下,两轴重量之比等于横截面面积之比:

可见在载荷相同的条件下,空心轴的重量只有实心轴的80%,说明空心截面比实心节省材

料。

如果将空心截面改为薄壁截面,可以发现节省材料更为明显。

第四节矩形截面杆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一、非圆截面杆扭转的概念

上一节讨论了圆形截面杆的扭转,但有些受扭杆件的横截面并非圆形。

例如曲轴的曲柄承受扭转,而其横截面是矩形的。

试验说明,非圆截面杆受扭转时横截面将成为曲面,产生所

谓翘曲现象,如图3-15所示矩形截面杆的扭转。

所以对于非圆截面杆,平面假设不再成立,

非圆截面杆的扭转问题只能用弹性力学

根据平面假设所建立的扭转应力公式显然不再适用。

的方法去研究。

E3-15

非圆截面杆的扭转分为自由扭转〔纯扭转〕和约束扭转两种。

等直杆受力偶作用发生扭转

时,假设各横截面可以自由翘曲,因而翘曲程度相同,此时杆的横截面上只有切应力而无正应

力,这种扭转称为自由扭转。

假设横截面的翘曲受到某些限制,引起横截面的翘曲程度不同,这种情况将在横截面引起正应力,即横截面上既有切应力,又有正应力,这一种扭转称为约

束扭转。

对实心的矩形等截面直杆,约束扭转引起的正应力通常很小,可忽略不计。

但对于

工字钢、槽钢等薄壁杆件,约束扭转引起的正应力往往很大,需要考虑其影响。

可以证明,杆件扭转时,横截面上边缘各点的切应力都与截面边界相切。

因为边缘各点的

切应力如不与边界相切,总可分解为边界切线方向的分量下和法线方向的分量〔图3-16〕o

根据切应力互等定理,I应与杆件自由外表上的切应力「相等。

但在自由外表上不可能有切

因此在边缘各点就只可能有沿边界切线方向的切应力I。

在横截面的凸角处,根据以

上类似的分析可知,切应力为零二、矩形截面杆扭转切应力计算简介

对于矩形截面杆扭转的切应力,这里不加推导地引用一些弹性力学的研究结果。

1.切应力的方向。

周边处的切应力与周边平行;

对称轴处的切应力与对称轴垂直〔图3-17〕

2.切应力大小。

在矩形截面的四个角点A、B、C、D和矩形中心0处的切应力均为零,切

应力的最大值在矩形长边的中点,且按以下公式计算:

……一(3-17)

在横截面短边中点处,切应力为:

(3-18)

上两式中口、j是一个与比值h/b有关的系数,其数值见表3-1。

表矩砸截而杆扭转时的系S、戸和卩

hfb

1,0

152

.025

10

80100g

a

020S

a.231

0Jt57

□.282

0141

o

01960.229

0.2^3

V

1000

0.3580.7Pfl

0,753

0.745

0,743

0.74307430743

当:

-U时,截面成为狭长矩形,这时“心山。

表中的宀值是计算矩形截面杆的相对扭转角时用的,这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讨论。

例3-5某矩形截面轴,截面高h=100mm,宽b=45mm,传递的扭转力偶矩T=2kNm。

试求矩形截面轴的最大切应力。

解因为h/b=100/45=2.2,从表中查得h/b=2.0时,二=0.246;

h/b=2.5时,,用线性插入法求得

心=0.246+(0,25*-0.2⑥汽峯二黑=

2d—

该截面的扭矩「;

1,于是,求得矩性截面轴的最大切应力为

型兀C.2J1^45axiOOxia-

TnuK=

第五节梁平面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一、纯弯曲

上一章详细讨论了梁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

一般情况下,这两种内力同时存在。

很显然,

弯矩是垂直于横截面的内力系的合力偶矩;

剪力是相切于横截面的内力系的合力。

所以,弯矩M只与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有关,而剪力

只与横截面上的切应力丁有关。

本节研究相应于弯矩和剪力的正应力h和切应力匸的分布规

律。

首先考察图3-18a所示的矩形截面简支梁。

梁上有两个外力F对称地作用于梁的纵向对称面内。

其计算简图、剪力图和弯矩图分别表示于图3-18b、c、和d中。

由图可见,在梁的AC

和DB两段内,梁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因而同时存在正应力和切应力。

这种情况称为横力弯曲。

在CD段内,梁横截面上剪力为零,弯矩为常数,从而梁的横截面上就只有正应力而无切应力,这种情况称为纯弯曲。

由于梁横截面上应力分布各点不同,所以应力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与圆轴扭转时应力公式的推导一样,需综合考虑几何、物理和静力学三个方面的关系。

为此,先来观察一下纯弯曲时梁

的变形情况,并根据变形情况作出分析和假设。

1实验观察

考虑具有纵向对称面的等直梁,在梁侧面画上几条纵向线和横向线〔图3-19a〕,然后在梁

的两端施加力偶矩M,使梁产生微小弯曲变形〔图3-19b〕,可观察到以下变形现象:

513-19

纵向线都弯成弧线,且梁上部纵向线缩短,下部伸长。

横向线仍为直线,但相对转过了一个角度,且仍与纵向线正交。

2•假设和结论

根据上述变形现象,经过分析和推理,作如下平面假设:

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为平面,且仍与变形后的轴线正交。

设想梁由无数平行于轴线的“纵向纤维〞组成。

发生弯曲变形后,假定轴线发生如图3-20所示凸向下的弯曲,那么必然要引起靠近底面的纤维伸长,靠近顶面的纤维缩短。

又因为横截面保持为平面,所以沿截面高度,纤维应由底面的伸长连续地变为顶面的缩短,中间必然有一层纤维的长度不变。

这一层称为中性层。

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显然横截面绕中性轴转动。

除了平面假设以外,我们还假定梁的纵向纤维间无挤压,也即纵向纤维间无正应力。

在纯弯曲情况下,由于横截面保持为平面,且处处与纵向线正交,说明横截面各点处无切应变,也就不存在切应力,横截面上只可能有正应力。

根据以上假设得到的理论结果,在长期工程实践中,符合实际情况,与弹性力学的结果也一致。

二、纯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公式推导1.几何关系

设从纯弯曲梁中沿轴线取dx的微段,放大画于图3-21。

设」为中性层曲率半径,对某一截

面而言,「为常量;

为左右两横截面的相对转角。

又设横截面的对称轴为y轴,中性轴

为z轴〔图3-22〕。

距离中性轴为y的任一纤维,变形前长为=dx=,变形后

长为=〔」+y〕“J,所以』的线应变为

(a)

pde

图3-21

上式说明,距中性层为y的任一纵向纤维的线应变,与y成正比,与「成反比。

因为纵向纤维之间无正应力,每一纤维都是单向拉伸或压缩。

当应力小于比例极限时,由虎

克定律知

口=Ee

将式〔a〕代入上式,得

〞岸

Q〔b〕

这说明,任一纵向纤维的正应力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

也就是说沿截面高度,正应力

按直线规律变化。

3•静力学关系

图3-22中,微面积dA上的微内力二〕'

组成一与梁轴线平行的空间平行力系。

因横截面

上只有弯矩M,故

图3土22

将式〔b〕代入式〔c〕,得

匚口dA=—ydA=0

将式〔b〕代入式〔d〕得

式中积分[丿“门'

是横截面对y轴和z轴的惯性积。

由于y轴是横截面的对称轴,必

然有Iyz=0。

所以〔d〕式是自然满足的。

将式〔b〕代入式〔e〕,得

M=\AycdA=

式中积分[J"

■是横截面对z轴〔中性轴〕的惯性矩,关于各种截面Iz的计算详见附录I于是上式可以写成

Elz越大,那么曲率11-越小,

其中1/二为梁轴线变形后的曲率,反映梁弯曲变形的程度,而且故Elz称为梁的抗弯刚度。

由式〔f〕和式〔b〕消去1P,得

k〔3-19〕

这就是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对某一截面而言,M和lz都是确定的,当

横截面上的弯矩为正时,:

r〔y〕沿截面高度的线性分布规律如图3-23所示。

图3-23

在用公式计算任一点的正应力时,可以不考虑M以及离中性轴的距离y的正负,一律以

绝对值代入。

正应力的正负由梁的变形判定:

梁的纵向纤维受压时,正应力为负〔压应力〕

纤维受拉时,正应力为正〔拉应力〕。

也可以由弯矩的正负来判定正应力的正负:

为正,

说明梁的下边纤维受拉,故中性轴以下局部均为正的正应力,而中性轴以上局部均为负的正

应力;

M为负时,应力正负号那么相反。

公式是在矩形截面梁的情况下进行推导的,但推导过程并未使用任何关于矩形的几何性质,所以只要梁有一纵向面,且载荷作用在这个平面内,公式就可适用。

由正应力计算公式可知,某一横截面上的最大应力发生在距离中性轴的最远处,即

MM

-—九<-—

〔3-20〕

其中,J—淋为截面系数或抗弯截面模量。

对实心矩形截面〔图3-24〕

^3-24

对于实心圆截面(图3-24)

有关型钢的相关数据可查附录n。

例3-6把直径为d=1mm的钢丝绕在直径为2m的卷筒上,试计算钢丝中产生的最大应力。

设E=200GPa。

解取钢丝作为研究对象,由纯弯曲正应力的推导过程可知,钢丝中的最大正应力发生在钢丝横截面的最外侧。

此时,钢丝横截面的中性轴曲率半径为,故

j=E=2O0=tio5*X=lOOMFaL

第六节梁横力弯曲时截面上的应力

一、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梁在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不仅有弯矩而且有剪力。

弯矩为横截面上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