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梦读后感400字1000字五篇Word格式.docx
《天才梦读后感400字1000字五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才梦读后感400字1000字五篇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律师这个职业既能够施展自己的爱好又能够养活自己,便觉得以后当律师是再好不过了,可是在填志愿的时候看网上资料显示内地的法学是最不好找工作的专业,便给我泼了一盆凉水。
于是便打消了读法学的念头,第一志愿毅然填了财会专业,也不是因为自己喜欢它,只是觉得这个专业热门。
可谁知命运又给我开了个玩笑,因为分数不够没有得到财会专业,最终却被自己从来想都没想过的教育类专业录取。
现在已读大三的自己已经没有了梦,不仅是没有了梦就连自己未来的路也不知道该怎么走,还有一年半就毕业的自己其实只梦想着出去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现在看来这也只是一场梦,但我告诉自己不管毕业出去做什么,一定要自力更生,绝不吃父母的白食啃老,哪怕是最糟糕的打工卖力也只能去做了,我现在已经是做了最坏的打算的。
真有那么一天可能自己读的那么些书,也就没什么用了。
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真有那么一天也只好任命。
况且我是喜欢读书的那种,特别是喜欢文学,书对我来说也并非没用,至少文学给我心灵的慰藉,不管以后从事什么工作也必将读下去。
张爱玲是努力的,也是幸运的,她实现了自己的天才梦,我现在也在努力的路上,我也能幸运吗?
我不知道。
如果我努力了也不能实现找一份稳定工作的梦,我也只能安慰自己了,没什么大不了,只要以后出来不啃父母的老,我也算对得起自己了,因为曾经自己努力过。
天才梦读后感二:
我对于张爱玲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对她的作品所知甚少,只是耳边经常能听到她的名字而已,知道她是一个很知名的作家。
最近看了红友的一篇解读张爱玲的文章,不免想更多地了解一下张爱玲,且赋闲在家,于是去书店买了一本关于她的书,想从书中的介绍和她的作品中去品味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一篇看到的便是她的《天才梦》,这是很简短的一篇散文,印象却很深。
从小被视为天才的人,会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同样会得到更多的人的不解。
人们无法原谅,天才的种种对社会日常简单方面的无知。
天才仅仅对一一方面是超常的,而对其他方面表现出单纯和幼稚。
张爱玲亦是如此,除了文字和艺术,她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无法与常人沟通。
就像是,除了天才一无所有。
她不懂得的太多,懂得也太多。
设想一个和我们一样十八九岁的妙龄少女,特立独行、恃才傲物,用她手中的笔,在纸上播下的种子,开出来的不是如少女般娇滴滴的花,而是一株执着的藤蔓,一直盘旋着蜿蜒向上,努力地生长生长!
那大概就是生命的一个神话,当所有鲜花都凋谢萎靡,剩下的,就是藤蔓的独角戏。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于是,它高歌,用双臂温暖自己,那是属于它自己生命的姿态。
她说“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此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平凡的、琐屑的、亲近的张爱玲的世界。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悲喜苦乐错综交织,最辉煌的生命往往暗藏着最悲凉的底色;
“华美”是给别人看的,“虱子”只自知。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尽了力去让自己在众人的注目下绽放,或绚丽或凋零。
但无论如何,我们的生命都是华丽的,因为我们都怀揣梦想,因为我们都曾经有过追求,即使失败了别为自身的那些小缺点而烦恼,要知道,那些都只是自知,谁都有错,谁都有伤,我们在乎的,只是在太阳下,我们的笑比阳光更灿烂。
通过品读《天才梦》,我心中对她充满了敬意,她对文字与生俱来的驾驭能力和对音乐的美好感觉,用看似普通的言语表达了自己于当时社会之中是怎样的一个角色,承载着怎样一份年轻的心灵,展示了她的喜乐与哀苦。
虽然我对张爱玲的了解刚开始,但是我能感觉到这篇文章正是张爱玲的真实写照,也终究意味了她的不平凡。
想想自己的作文时何尝出现过像张爱玲笔下那样的警句,却是每每为了应付差事地交上自己的作文,虚荣地把自己杜撰出来的句子面前冠以“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到不如用心写出真正的句子来。
张爱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想自己还得花更多的时间去拜读她的作品,从她的文字中找到答案。
天才梦读后感三:
又是一个晴朗的天,书桌上的书页静静翻开着,风儿吹动着它们,一页又一页,终于,停在一页上,题目是我一口气读了下来:
作家张爱玲小时候被称为天才,三岁背诗,七岁写书,并且对音乐,美术都很敏感,但就是这么一个被称为天才的人,却在现实生活中,什么都不会干,不会生活,不会待人接物,甚至不敢与人交往,不会打电话,她只能活在一个不与人接触的环境里.
在文中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的无奈与悲伤,我感到作者也为此而苦恼.
其实,每一个被称为天才的人,都有这样的特点,如果天资聪明,那么他必然会对生活中与社会中的认识不够深入,甚至除学习以外的东西什么也不关注.
像张爱玲这样的,正如她所说:
"
世人会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他们不会原谅我."
正是如此,她在这方面的欠缺才导致了她对生活的一无所知,像她这样的,只会写,而不会做的人,只能是"
纸上谈兵"
若要她去独立生活,定是不行的.
她自己也很懊悔,我想,她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那么她一定宁可不当天才,也要做一个对生活与社会了解,认识的人.
在生活中,处处不无艺术,而她却感受不到其中一部分的快乐,这是一种遗憾的向征,证明了她没有或者失去了独自生活的能力,我也不禁为她慨叹了.
其实看到她那掷地有声的文字,都会看到她那种对文字的理解,是多么的透彻与清晰,可却不想,她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废物,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在学习与文艺上突出而忘记生活与社会,我们要全面发展.
天才梦读后感四:
一开始应该先来评价作者,但是我不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
这个女人,这个名字,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绝世孑立的“传奇”。
她的身世是传奇的,个性是传奇的,才华是传奇的,情感也是传奇的。
她是我们一家钟情的女作家,我过去一直喜欢把她比作玉兰花,雍容而又洁白美丽。
妈妈爱看她那张穿着旗袍叉着腰的照片,与生俱来一种难以言状的萎靡而又傲然的气质,所以在我心里似乎只有张爱玲才是旗袍的模特儿。
看到《花样年华》里张曼玉在夜晚的路灯下摇曳身姿地散步,我就一下子想到了张爱玲。
有一年去上海去了静安寺附近的一条道路,爸爸说那就是张爱玲曾经屡次走过的路,我定神一看,喧哗都市中的一条有些幽静的路上,我分明看到了张爱玲慢慢走来,带着些许虚弱,带着些许苍凉,又有些随性。
上海女人中出了一个张爱玲,就值得上海女人聒噪一辈子了,学习一辈子了。
读张爱玲的小说居多,但是真让我回忆起来,才觉得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好像所有的小说都是同样的语调、同样的词藻、同样的故事。
女人细腻的天性在张爱玲的笔下展露无疑,在小说里,钟、月亮、香炉等等都成了一件件活物,变得极富生命力。
很多人爱将苏青和张爱玲放在一起,不是我扯老乡的后腿,苏青其实根本没法和张爱玲比较,她最多只是一个有思想的现代女性。
说张爱玲的散文,看过《传奇》和《张看》,因为当时没有用专业的眼光去看,也没看出什么来,只觉得有些话好像印象很深刻也很有道理。
这回读她的《天才梦》,我一下子想到了纳兰性德的那首诗: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人生若只如初见般,没有后来,只有初遇,于是一切美好便定格下来,成为生命中永恒的、时时可留恋的风景。
总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妙。
”
其实,《天才梦》是她19岁时在《西风》杂志的征文赛中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因其卓尔不群的才华,使她在文坛崭露头角,一些人还把它视为张爱玲的处女作。
张爱玲的散文,差不多篇篇尽言自己,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自己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
此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平凡的、琐屑的、亲近的张爱玲的世界。
如《天才梦》中提到自己读俗气的巴黎的时装报告,生活中学织绒线、做家务的失败,吃盐水花生,在双层公共汽车上伸手摘树上的绿叶等等作为,似乎都是写我们市井百姓日常的生活呢。
只是这些生活我们经历着,却没有留意;
即使留意,也没有形成文字。
可张爱玲就那么轻轻巧巧,看似随意,甚至有点漫不经心,就把一幅人生写真图摆在你面前了。
毋容置疑,她是个天才。
3岁能背诵诗,7岁能写家庭悲剧的小说,8岁能写乌托邦式的《快乐树》,中学时期蜚声校园,在香港大学同时拿到两项奖学金。
这么才华出众,卓尔不群,她不是天才是什么?
但文中你并没看出她的骄傲与虚荣。
她只是平实地介绍着自己,没有张扬,没有炫耀,也没有隐埋,甚至还告诉你她一本洋洋大作的中途流产,母亲对她的不理解与讽刺,自己是生活中的废物等等,一点都不摆谱,也不作秀。
这一刻,你也许很难将此文与那个大红大紫、桀傲不驯、清高孤傲的张爱玲联系到一起。
再看语言。
作者是用轻缓的笔触,平淡地叙述她的天才梦的,语言朴质、平易、干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感染力,但时不时又会冒出几句奢华、睿智、生动、深邃的话,将大俗与大雅、华美与冷寂糅合在一起,恰到好处。
文中巧妙的譬喻,形象的描画,鲜明的对比,随意的嘲弄,无处不在。
如写自己3岁诵诗时的“摇摇摆摆”,听诗的满清遗老“滚下来的泪珠”,虽是简笔勾勒,不事雕琢,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
在写弹奏钢琴时,“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
一句拟人,将孩童世界丰富的想像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结尾“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的比喻,又让你大吃一惊,怔忡不已——19岁风华正茂的岁月,为何会如此沧桑,如此悲凉?
但这就是张爱玲的语言——独特的、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作者以一位真正艺术家的敏锐,品味生活的乐趣,咀嚼人生的无奈。
她的一生,是在稿纸格里跋涉的,有休憩,但没有停顿;
有高潮低谷,但没有结束。
也只有她,才能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她的天才梦是她生命的支点,她也是用一生的心血去营造自己的梦的。
她成功了,同时,她的天才梦也激励了多少后来者,让他们也不自觉地构建自己的梦,并不断努力去靠近那个梦,从而使他们生活得精彩别致,卓尔不群。
另外,关于张的散文的现代化特质,我真是没有看出来,可能是对于所谓的现代化特质的难以拿捏。
不过,如果将这篇散文细细读下,我倒是读出了张笔下对于琐碎生活的琐碎描写。
有人说她世俗,也罢,有人说她市侩,也罢。
反正在我眼里都是褒义的意思,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忠实的生活记录者,她所展现的生活景图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有上流的,也有下流的。
其实生活如是,何必去扭捏作态呢。
更可贵的是,张总是用自己细腻的女性视角去观察事物,所以生活就成了柴米油盐拼凑在一起的交响曲,有高音部分,也有低音部分,但总是给人美轮美奂的感觉,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饕餮盛宴。
张爱玲无疑是敏锐的,她总能透过普通平实的日常生活去揭示其‘寻常的反常’之处。
”她的散文虽然都以身边的琐事入笔,但往往到最后又有所升华。
或揭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或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
或从日常凡俗生活中探究人性、世情;
有的还将普通话题后面隐藏的文化意义挖掘出来,给读者以启发。
这时候,她仿佛是个生活的旁观者,静看一幕幕或精彩或平庸的人间活剧,达观冷静地品评人间是非,进而达到对现代都市生活“哲理层面”的认识。
贾平凹评说张爱玲“是以一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想听,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一语道出张爱玲的不凡。
她以其俗,诱惑读者进入与自己生活场景相似的阅读空间,再将她自己独具的哲思于不经意间“兜”出来,常让人感到亲切,又让人望尘莫及,由此,在惊异的同时也能隐约悟到张爱玲灵魂深处的苍凉和孤独。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以一颗细腻而又宽容的心去洞察世俗人生,同时,她又从寻常生活中获取乐趣,以达观超然的旁观心态观照世俗大众及其生活,并养成了她对万物超然、对俗事谅解的洒脱态度。
在散文中,张爱玲最终留给我们的形象,是一个孤独女性流连于店铺的橱窗前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地观赏每一件时装的质地、款式甚至丝边的金线的形象。
尽管橱窗的玻璃映出的苍白的面孔时时使她从心底深处泛上一种苍凉和孤独,正因为有苍凉孤独深层意蕴的存在,“世俗的欢悦”才越发楚楚感人。
我最后还是想说,张爱玲是一朵茕茕孑立的玉兰花,在风中轻轻摇曳,可是头顶的月亮却从来没有圆过。
天才梦读后感五:
张爱玲被人们视为天才。
她三岁时会背诗,七岁就写过一部小说,九岁时就决定了自己以后要当音乐家。
十六岁时,她的母亲研究了一下她,才发现她原来除了她的天才素质外,就一无所有了。
她没有生活的能力,而且不会适应环境。
在学习上,她是个天才;
但在生活中,她是个废物。
虽然她有一技之长,但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会,这一个长处也是没用的。
一个不会生活的人,只爱学习又会有什么用呢?
以后也是出不了大成就的,最终只会丑相败露,成为人们的笑料。
张爱玲应该先学会生活,然后才去学习,这样,她的天才梦就可以实现了。
光有学习能力是不行的,还得懂得生活,这样才能过完美的人生。
至少都得学会生活,学习以后可以争回来,但生活习惯一定要在小时候养成,否则,就会成为生活方面的废物。
只是这些生活我们经历着,却没有留意;
这么才华出众,卓尔不群,她不是天才是什么?
而结尾“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的比喻,又让你大吃一惊,怔忡不已——19岁风华正茂的岁月,为何会如此沧桑,如此悲凉?
她的一生,是在稿纸格里跋涉的,有休憩,但没有停顿;
有高-潮低谷,但没有结束。
她以其俗,诱-惑读者进入与自己生活场景相似的阅读空间,再将她自己独具的哲思于不经意间“兜”出来,常让人感到亲切,又让人望尘莫及,由此,在惊异的同时也能隐约悟到张爱玲灵魂深处的苍凉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