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安全技术交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896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泵站安全技术交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泵站安全技术交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泵站安全技术交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泵站安全技术交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泵站安全技术交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泵站安全技术交底.docx

《泵站安全技术交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泵站安全技术交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泵站安全技术交底.docx

泵站安全技术交底

安全及质量技术交底记录

工程名称

花桥污水泵站

分部工程

下部结构

分项工程名称

沉井分项工程

一、沉井制作

1 外壁粗糙、鼓胀

   1.现象

沉井浇筑混凝土脱模后,外壁表面粗糙、不光滑,尺寸不准,出现鼓胀,增大与土的

摩阻力,影响顺利下沉。

   2.原因分析

(1)模板不平整,表面粗糙或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未清理干净,脱模时,混凝土表层

被粘脱落。

(2)采用木模板,浇筑混凝土前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水分被吸去,致使混

凝土失水过多,疏松脱落形成粗糙面。

      (3)采用钢模板支模,未刷或局部漏刷隔离剂,拆模时,表皮被钢模板粘结脱落。

(4)模板接缝、拼缝不严密,使混凝土中水泥浆流失,而使表面粗糙;或混凝土振捣

不密实,部分气泡留在模板表面,混凝土形成粗糙。

(5)筒壁模板局部支撑不牢,或支撑刚度差,或支撑在松软土地基上;浇筑混凝土时

模板受振,或地基浸水下沉,造成局部模板松开外壁鼓胀。

(6)混凝土未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漏振或下料过厚,振捣过度,而造成模板变形,筒

壁表面出现蜂窝、麻面或鼓胀。

   3.预防方法

      

(1)模板应经平整,板面应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2)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浇水湿润,清洗干净;钢模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

少于二遍,不得漏刷。

(3)模板接缝、拼缝要严密,如有缝隙,应用油毡条、塑料条、纤维板或刮腻子堵严,

防止漏浆。

(4)模板必须支撑牢固,支撑应有足够的刚度;如支撑在软土地基上应经加固,并有排

水措施,防止浸泡。

(5)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浇筑,严防下料过厚及漏振、过振,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至气泡

排除为止。

   4.治理方法

井筒外壁粗糙、鼓胀主要是增大了下沉摩阻力,影响下沉,应加以修整。

即将粗糙部

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素水泥浆或1:

3水泥砂浆抹光。

鼓胀部分应将凸出部

分凿去、洗净,湿润后亦用素水泥浆或1:

3水泥砂浆抹光处理。

 

2井筒裂缝

   1.现象

   井筒制作完毕,在沉井壁上出现纵向或水平裂缝,有的出现在隔墙上或预留孔的四角。

   2.原因分析

(1)沉井支设在软硬不均的土层上,未进行加固处理,井筒浇筑混凝土后,地基出现不

均匀沉降造成井筒裂缝c

(2)沉井支设垫木(垫架)位置不当,或间距过大,使沉井早期出现过大弯曲应力而造成

裂缝。

(3)拆模时垫木(垫架)末按对称均匀拆除,或拆除过早,强度不够,使沉井局部产生过

大拉应力,而导致出现纵向裂缝。

(4)沉井筒壁与内隔墙荷载相差悬殊,沉陷不均,产生了较大的附加弯矩和剪应力造成

裂缝;而洞口处截面削弱,强度较低,应力集中,常导致在洞口两侧产生裂缝。

(5)矩形沉井外壁较厚,刚度较大,而内隔墙相对较薄、较弱,因温度收缩,内隔墙被

外壁约束而出现温度收缩裂缝。

   3.预防措施

(1)遇软硬不均的地基应作砂垫层或垫褥处理,使其受力均匀,荷载应在地基允许承

载力范围以内。

         

(2)沉井刃脚处支设垫木(垫架)位置应适当,并使地基受力均匀。

垫木(垫架)间距应通

过计算确定,应使支点和跨中发生的拉应力彼此相等,并应验算沉井壁在垂直均布荷

载作用下的弯矩、剪力、扭矩(对圆形沉井),使其不超过沉井壁的垂直抗拉强度。

除垫架,大型沉井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小型沉井达到70%。

(3)拆除刃脚垫木(垫架)应分区、分组、依次、对称、同步地进行,先抽除一般垫木(垫

架),后拆除定位垫架。

(4)沉井筒壁与内隔墙支模应使作用于地基的荷载基本均匀;对沉井孔洞薄弱部位,应

在四角增设斜向附加钢筋加强。

      (5)矩形沉井在外壁与内隔墙交接处应适当配置温度构造钢筋。

   4.治理方法

(1)对表面裂缝,可采用涂两遍环氧胶泥或再加贴环氧玻璃布,以及抹、喷水泥砂浆等

方法进行处理。

(2)对缝宽大于0.1mm的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应根据裂缝可灌程度采用灌水泥浆或化

学浆液(环氧或甲凝浆液)的方法进行裂缝修补,或者采用灌浆与表面封闭相结合的方

法。

缝宽小于0.1mm的裂缝,可不处理或只作表面处理即可。

 

3井筒歪斜

1.现象

   井筒浇筑混凝土后,筒体出现歪斜现象,影响沉井下沉的垂直度控制。

   2.原因分析

(1)沉井制作场地土质软硬不均,事前未进行地基处理,筒体混凝土浇筑后产生不均匀

下沉。

   

(2)沉井一次制作高度过大,重心过高,易于产生歪斜。

(3)沉井制作质量差,刃脚不平,井壁不垂直,刃脚和井壁中心线不垂直,使刃脚失去

导向功能。

拆除刃脚垫架时,没有采取分区,依次、对称、同步地抽除承垫木。

抽除

后又未及时回填夯实,或井外四周的回填土夯实不均,致使沉井在拆垫架后出现偏斜。

   3.预防措施

(1)沉井制作场地应先经清理平整夯(压)实,如土质不良或软硬不均,应全部或局部进

行地基加固处理(如设砂垫层、灰土垫层等)。

    

(2)沉井制作应控制一次最大浇筑高度在12m以内,以保持重心稳定。

  (3)严格控制模板、钢筋、混凝土质量,使井壁外表面光滑,井壁垂直。

各部尺寸在规

范允许偏差范围以内。

抽除沉井刃脚下的承垫木,应分区,分组、依次、对称、同步

地进行。

每次抽出垫木后,刃脚下应立即回填砂砾或碎石,并夯打密实,井外回填土

应夯实均匀;定位支点处的垫木,应最后同时抽除。

   4.治理方法

井筒已歪斜,可在开始下沉时,采取在歪斜相反方向,刃脚较高的部位的一侧加强挖

土,在歪斜的方向较低的一侧少挖土来纠正。

 二、沉井下沉

1下沉过快

   1.现象

   沉井下沉速度超过挖土速度,出现异常情况,施工难以控制。

   2.原因分析

   

(1)遇软弱土层,土的承载力很低,使下沉速度超过挖土速度。

   

(2)长期抽水或因砂的流动,使井壁与土的摩阻力下降。

   (3)沉井外部土体出现液化。

   3.预防措施                                                  

   

(1)发现下沉过快,可重新调整挖土,在刃脚下不挖或部分不挖土。

   

(2)将排水法改为不排水法下沉,增加浮力。

   (3)在沉井外壁间填粗糙材料,或将井筒外的土夯实,增大摩阻力。

   4.治理方法

   

(1)可用木垛在定位垫架处给以支承,以减缓下沉速度。

   

(2)如沉井外部土液化出现虚坑时,可填碎石处理.

2 下沉过慢

   1.现象

   沉井下沉速度很慢,甚至出现不下沉的现象。

   2.原因分析

   

(1)沉井自重不够,不能克服四周井壁与土的摩阻力和刃脚下土的正面阻力。

   

(2)井壁制作表面粗糙,高洼不平,与土的摩阻力加大。

   (3)向刃脚方向削土深度不够,正面阻力过大。

   (4)遇孤石或大块石等障碍物,沉井局部被搁住,或刃脚被砂砾挤实。

   (5)遇摩阻力大的土层,未采取减阻措施,或减阻措施遭到破坏,侧面摩阻力增大。

   (6)在软粘性土层中下沉,因故中途停沉过久,侧压力增大而使下沉过慢或停沉。

   3.预防措施

   

(1)沉井制作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工艺标准施工,保持尺寸准确,表面平整光滑。

(2)使沉井有足够的下沉自重,下沉前进行分阶段下沉系数X的计算(X值应控制不小于

1.10~1.25),或加大刃脚上部空隙。

(3)在软粘性土层中,对下沉系数不大的沉井,采取连续挖土,连续下沉,中间停歇时

间不要过长。

(4)在井壁上预埋射水管,遇下沉缓慢或停沉时,进行射水以减少井壁与土层之间的摩阻力。

(5)在井壁周围空隙中充填触变泥浆(膨润土20%、火碱5%、水75%)或黄泥浆,以降

低摩阻力,并加强管理,防止泥浆流失。

泥浆应根据土层特性按表ll—1选用。

不同土层对泥浆要求                         表-1

土层名称

土层特点

对泥浆要求

粘土层

粘土层结构紧密,地下水渗透缓慢,土体侧压力较大

应采用密度较大、失水量较小的泥浆,以防粘土遇水膨胀,而造成土壁坍落破坏

砂 层

砂层结构松散,易坍落,有地下水渗透

应采用粘度较高,静切力较大,产生的泥皮薄而坚韧的泥浆,以防止砂层塌落和泥浆流失

卵石层

卵石间孔隙较大,结构较松散,地下水渗流较畅通

应采用粘度高,静切力大、密度较小的泥浆,以防止泥浆流失

   

4.治理方法

(1)如因沉井侧面摩阻力过大造成,一般可在沉井外侧用0.2~0.4MPa压力水流动水针(或

胶皮水管)沿沉井外壁空隙射水冲刷助沉。

下沉后,射水孔用砂子填满。

   

(2)在沉井上部加荷载,或继续浇筑上一节井壁混凝土,增加沉井自重使之下沉。

(3)将刃脚下的土分段均匀挖除,减少正面阻力;或继续进行第二层(深40~50cm)碗形破土,

促使刃脚下土失稳下沉。

   (4)对于不排水下沉,则可以进行部分抽水,以减少浮力,借以加重沉井。

(5)遇小孤石或块石搁住,可将四周土挖空后取出;对较大孤石或块石,可用炸药或静态

破碎剂进行破碎,然后清除。

如果采用不排水下沉,则应由潜水员进行水下清理。

(6)遇硬质胶结土层时,可用重型抓斗或加大水枪的射水压力和水中爆破联合作业;也

可用钢轨冲击破坏后,再用抓斗抓出。

   (7)如因沉井四壁减阻措施被破坏,应设法恢复。

   (8)采用振动装置(振动锤或振动器)振动井壁,以减低摩阻力,但仅限于小型沉井使用。

 3.瞬间突沉

   1.现象

沉井在瞬时间内失去控制,下沉量很大,或很快,出现突沉或急剧下沉,严重时往往使

沉井产生较大的倾斜或使周围地面塌陷。

   2.原因分析

(1)在软粘土层中,沉井侧面摩阻力很小,当沉井内挖土较深,或刃脚下土层掏空过多,

使沉井失去支撑,常导致突然大量下沉,或急剧下沉。

(2)当粘土层中挖土超过刃脚太深,形成较深锅底,或粘土层只局部挖除,其下部存在

的砂层被水力吸泥机吸空时,刃脚下的粘土一旦被水浸泡而造成失稳,会引起突然塌陷,

使沉井突沉。

当采用不排水下沉,施工中途采取排水迫沉时,突沉情况尤为严重。

(3)沉井下遇有粉砂层,由于动水压力的作用,向井筒内大量涌砂,产生流砂现象,而造

成急剧下沉。

   3.预防措施

(1)在软土地层下沉的沉井可增大刃脚踏面宽度,或增设底梁以提高正面支承力;挖土时,

在刃脚部位宜保留约50cm宽的土堤,控制均匀削土,使沉井挤土缓慢下沉。

(2)在粘土层中严格控制挖土深度(一般为40cm)不能太多,不使挖土超过刃脚,可避免出

现深的锅底将刃脚掏空。

粘土层下有砂层时,防止把砂层吸空。

(3)控制排水高差和深度,减小动水压力,使其不能产生流砂或隆起现象;或采取不排水下

沉的方法施工。

   4.治理方法

(1)加强操作控制,严格按次序均匀挖土,避免在刃脚部位过多掏空,或挖土过深,或排水

迫沉水头差过大。

(2)在沉井外壁空隙填粗糙材料增加摩阻力;或用枕木在定位垫架处给以支撑,重新调

整挖土。

(3)发现沉井有涌砂或软粘土因土压不平衡产生流塑情况时,为防止突然急剧下沉和意

外事故发生,可向井内灌水,把排水下沉改为不排水下沉。

4 下沉搁置

   1.现象

   沉井被地下障碍物搁住或卡住,出现不能下沉或下沉困难的现象。

   2。

原因分析     

(1)沉井下沉局部遇孤石、大块卵石、矿渣块、砖石、混凝土基础、管线、钢筋、树根等

被搁置、卡住,造成沉井难以下沉。

     

(2)下沉中遇局部软硬不均地基或倾斜岩层。

   3.预防措施

(1)施工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