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定稿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892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定稿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定稿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定稿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定稿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定稿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定稿版.docx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定稿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定稿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定稿版.docx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定稿版

HUAsystemofficeroom【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

收稿日期:

 2007-05-16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五”规划项目(课题批准号:

JYKY04080)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张旭东(1964-),男,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

育心理研究。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

○张旭东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内容摘要:

 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表现为自杀未遂和

自杀死亡两个方面。

主体缘由、外界环境因素、刺激事件等方面的原因促成了大学生自杀。

本文从探讨大学生自

杀现状出发,针对影响自杀的主客观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即在发挥大学生主体因素的同时,充分调动家庭、

学校、社会等外部力量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自杀;现状;原因;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916(2007)09-0047-06

  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

际自杀预防协会(IASP)共同确定的首个“预防自杀

日”,“预防自杀”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关注的课题。

就全球而言,自杀已成为目前人类第四大死亡原因;

在我国,自杀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五大死因,在15岁

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首位的死因。

我国每年约

有25万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者约为200万人[1]。

作为15岁至34岁人群中的大学生群体,自杀当然更

是首位的死因。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压力,大学

生茫然了,感到无所适从。

人们不禁要问:

如今的大

学生怎么了?

他们自杀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无奈?

们应该怎样留住他们走向死亡泥潭的脚步?

对此,许

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了智慧和汗水,

研究和践行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教育措施。

但从目前

的情况来看,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针对大学生自

杀的现状、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杀预防教育。

此,本文从探讨大学生自杀现状出发,针对影响自杀

的主客观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

一、大学生自杀现状与分析

自杀也称“直接自我毁灭行为”,指主体自愿并

主动以结束自己生命为目的的行为[2]。

近年来,多数

人倾向于将自杀分为两类:

自杀未遂(即一切未造成

死亡的自杀意念或行为)和自杀死亡[3]。

(一)大学生自杀未遂的调查

当代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频发,其自杀比例在

同龄人中也是较高的。

据余小鸣等人对231名医学

生的研究发现[4],有自杀意念的占一定比例,其中

15%的人自述“一年中有过自杀想法”,1.9%的人“尝

试过自杀”。

另据上海市杨浦区对3000名大一学生

的调查显示[5],25%以上曾经有过自杀的意念。

2004年,中南大学自杀预防研究所徐慧兰等人

在对该校610人的调查中发现:

有89人(占总样本的

14.6%)称自己在一年内曾认真想过要主动结束自己

的生命。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陈志霞等人在

2004年对101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有过轻生念

头的学生占10.7%,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以三年级比

率最高,占13%[6]。

(二)大学生自杀死亡的调查

刘华山等人采用结构性访谈和查阅有关记录资

料的方法,重点对我国4个省、市的16所大学以及地

方教育主管部门有关人员进行访谈调查,并对100多

个大学生自杀案例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的

自杀率大致为2—4/10万[7]。

另有研究显示,山东省

大学生自杀率大致也为2—4/10万[8]。

从自杀方式

看,主要有坠楼、服毒、溺水、割腕等。

从自杀的类型

来看,笔者曾对13所高校的2260名大学生的挫折情

境、挫折感进行过聚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

·47·

的挫折类型分为九种,即学习受挫型、交往受挫型、恋

爱受挫型、情绪受挫型、生理健康受挫型、适应受挫

型、家庭受挫型、学校受挫型、就业受挫型[9]。

笔者认

为,既然大学生的挫折感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因

素之一,那么,有理由相信大学生的自杀类型也可从

上述九个方面考虑分类[10]。

而从大学生自杀的真实

报道来看,实际分为两大类型:

1.挫折源来自内部的自杀类型。

包括:

(1)大学

生学习受挫自杀型。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

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

说明学习压

力已成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2002年3

月,大学生黄毅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遗书内容大致

是:

学习、考试负担太重,实在承受不了压力,不想活

了[11]。

(2)大学生恋爱受挫自杀型。

南京危机干预

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

44.2%[12]。

因恋爱问题而自杀的情况多发生于大学

三、四年级。

据甘肃省兰州晨报报道:

“2005年5月

21日凌晨两时许,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兰州某

学院的大二女生李小惠,因为男友提出分手而从宿舍

二楼跳下,……”(3)大学生情绪受挫自杀型。

深圳

某大学中文系大一女生小许选择了跳楼的方式结束

了生命,过了6天深圳某大学建筑系即将毕业的学生

小张又以同样的方式自杀了,理由都是患抑郁症,有

强烈的厌世情绪[5]。

(4)大学生生理健康受挫自杀

型。

由于年轻,身体素质普遍较好,所以因生理健康

问题而自杀的大学生相对较少,但由于客观存在的或

主观感觉的生理缺陷和不足而引起严重自卑,并导致

自杀的则偶有发生。

有些学生的自卑缘于生理上的

缺陷、伤残、疾病等。

2004年10月,天津某大学计算

机系一名学生因依赖性糖尿病(每天都要注射胰岛

素)而自杀[13]。

2.挫折源来自外部的自杀类型。

包括:

(1)大学

生学校受挫自杀型。

如有少数大学生对学校住宿条

件要求过高、还有的学生感到学校食堂的伙食极不

“适合”自己,由此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甚至选择自杀。

2001年,广州某高校一名男生,入学三天后就自杀,原

因是学校饭堂饭菜不好吃,宿舍没有空调,太热睡不

着[14]。

(2)大学生就业受挫自杀型。

在《如意工作未

找到某大学毕业生自杀》一文中谈到:

2004年7月,

北京某大学管理学院的王豪,毕业后4个月内没有找

到工作。

王豪回到了故乡,11月6日,悲观失望的他

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选择了自杀[15]。

(3)大学生交

往受挫自杀型。

西南民族大学心理健康中心的专家

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分析,成都高校大学生有自杀倾

向的比率高达3%,在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中,70%是

由于人际关系不良引发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成为诱

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最主要的原因[16]。

(4)大学生

适应受挫自杀型。

如据江南时报2001年9月20日

报道,广东某高校一名新生因无法适应新环境,多次

表示不习惯集体生活,在连续失眠两天后,于2001年

9月17日凌晨从宿舍跳楼身亡。

(5)大学生家庭受

挫自杀型。

南京市2001年秋季开学期间,连续发生9

起大学生自杀事件,说明有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从

大学校园外带来的。

其中,有的自杀行为由家庭原因

引起[16]。

如就读时家庭的经济拮据,广东某高校英语

系的一个女学生,家里经济很困难,到冬天需要把单

衣一件一件地往身上套,她承受不了贫困自杀了,经

济窘迫把一个生命逼向了尽头[17]。

二、大学生自杀原因的分析

“上大学不容易。

上了大学怎么还会自杀”?

多人认为这不可能,然而大学生的自杀事件时有发

生。

本科生有,研究生也有;高年级有,低年级也有;

男生有,女生也有;家在农村的有,家在城市的也有;

学文史的有,学理工的也有;非重点大学有,重点大学

也有。

自杀是大学生在生命旅程中的致命错误,然

而,他们为什么会走入这个误区呢?

他们否定自己生

命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深

入探讨,对于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具有重大意义。

(一)内部因素———大学生自杀的主体缘由

自杀是一个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构成破坏性威胁

的严重问题。

有人对35名大学生自杀案例进行了调

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自杀的诱因和特

点,发现人格障碍、情绪失调、对挫折的不良认知及挫

折承受力差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18]。

1.认知不协调是大学生轻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同时有两种或更多的不一致的意

见或观念,或者我们的价值观与行为之间不符,我们

就会体验到认知的不协调[14]。

认知不协调是大学生

轻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轻生者通常不

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使自己处于

高度的自卑状态中。

他们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与

之相关的人和环境,持续的消极认识,推动其对自己

境遇的内部感知向越来越消极的状态发展。

因此,他

们觉得前途一片黑暗。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心

理脆弱的大学生无法面对或承受竞争失败的结果,一

旦自己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即认为自己付出的劳动没

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就意志瓦解、精神崩溃、万念俱

灰,走上不归路。

2.大学生的某些消极心理状态是自杀行为发生

的潜在因素。

大学生主体内在的心理状态对其自杀

行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一是不稳定的情绪状

态。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用“疾风怒涛”来形容青年人

的情绪,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情绪往往处于动荡不稳

状态,具有冲动性、突发性、两极性、心境化等鲜明特

征,也容易产生某些负性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愤

·48·

张旭东/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

怒等。

严重的负性情绪容易转化为内向攻击,导致自

杀意念和行为。

二是敏感而脆弱的意志状态。

由于

当代大学生的特殊成长环境,独生子女较多,生活经

历较为简单,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着脆弱的

一面,容易产生受挫感,对危机和冲突缺乏心理承受

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因而很多因素都可能成为导致

大学生自杀的导火线。

3.大学生的某些消极性格特征也是自杀行为发

生的潜在因素。

日本心理学家发现,自杀和自杀者的

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性格而言,性格往往影

响个人对环境适应和对具体事物的反应方式。

那些

具有敏感多疑、内向退缩、自卑抑郁的人,那些依赖性

强、自我中心、易走极端的人,那些好胜心强、期望值

过高、攻击性强的人,较一般人更容易在挫折面前产

生自杀意念甚至自杀行为。

更有少数性格内向、孤

僻、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差的学生容易

长期陷入抑郁状态,导致抑郁症的出现。

在行为上表

现为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反应迟钝、无精打采、拒

绝交际、回避朋友,并伴随着食欲减退、失眠等不良反

应。

据京、港、沪等地对高校自杀者所作的调查分析

发现,自杀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脆弱、自卑、孤僻、抑

郁、悲观等性格障碍[19]。

4.心理矛盾冲突增多。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逐

渐社会化,接受其所在社会文化的熏陶。

大学生为得

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也为满足自己的社会文化需要,

就会产生各种社会性动机。

在某种情况下,就会转化

为自杀动机。

特别是在“社会自我”与“理想自我”共

存的情况下,一旦“理想自我”首先占据自我空间,

“理想自我”与“社会自我”之间又发生一些不可逃

避、不可抑制的矛盾,青年大学生就会采取某种方式

去化解矛盾。

如果“理想自我”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

在认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最恰当的方式的时候,自杀

动机就将取代“理想自我”占据自我空间了。

5.抗挫折素质差。

大学生抗挫素质差是影响自

杀行为的核心因素。

抗挫素质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

能够承受和排解挫折的总体水平,即个体适应挫折、

排解挫折的一种能力。

一般来说,抗挫素质好的人,

能够忍受重大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