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4275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

《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长春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

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道德完人:

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

有治国安邦之能;

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

无论在道德还是在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

(摘编自《杜晓丹<

论语>

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论著都被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做过阐释,而在中国把“君子”作为理想道德人格的典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B.“君子”在《论语》中是几乎有着完美的人格的人,因而他们既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又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

C.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基础和前提,是君子拥有独立于世的能力及洞穿宇宙人生的眼光与视野的条件。

D.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追求的君子形象就是由内品质与外在表现结合形成的、战胜了所有人格弱点的完人形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在《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名句,他认为学习与思考是互为补充,不可或缺的。

B.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对待义利的态度,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从不追求物质和名利。

C.仁义、知礼是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的体现,《论语.里仁》篇认为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违背仁义。

D.《论语》中“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追求的人格美典范,不会因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改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人都想得到的富裕和显贵,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是《论语》对于人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选择的看法。

B.在周礼几近消亡之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时,孔子表现出的不舍,正是君子好礼品质的体现。

C.孔子对周礼难以割舍的是其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社会秩序的不舍。

D.君子是在道德和行为上由内而外散发着令人神往的人格魅力的道德完人,君子的品格正是古今中外知识分子追求的完美人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翠兰的爱情

李伶伶

翠兰看上了村里的单身汉马成。

马成媳妇没了,自个儿带着儿子过;

她自己男人没了,自个儿带着女儿过:

俩人走到一起,多好的一家!

翠兰托媒人去马成家说媒,媒人回来说,马成不同意。

翠兰问为啥?

媒人吞吞吐吐不想说。

翠兰直着急,让媒人尽管说。

媒人才说,马成说翠兰太厉害,不敢娶。

翠兰一听,心里这个气,心说,你不是不敢娶吗,我偏要嫁给你!

翠兰家的米快吃没了,地里的活太多,她没时间去买,就想让谁上集帮她捎一袋回来。

正在街上等着,马成骑车子过来了。

翠兰叫住他,问他是不是上集去?

马成说是。

翠兰就说:

“那你帮我买一袋大米吧。

”马成因为拒绝了翠兰,再见到她,有点儿不好意思。

正犹豫呢,翠兰说:

“咋,求你这点儿事都不行?

”马成忙说“行”,骑着车子逃也似的离开了。

翠兰去地里干活,把大门从里面锁了,从后门走的。

中午回来见大门被人动过,就知道肯定是马成送米来了,没能进来。

翠兰洗洗手,换件衣服,想去马成家取米,想了想,又没去。

吃了饭,歇一会儿,又去地里干活了。

晚上翠兰刚吃过晚饭,就听见有人敲大门,马成的声音在外面喊,翠兰,翌兰。

翠兰没作声,听了一会儿,没动静了,才脱衣服睡下。

第二天一早,翠兰早早去了马成家。

到了他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喊:

“马成,马成,你昨天是不是去我家了?

”那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能听见。

翠兰喊完了就在外面等。

马成还没出来,马成的邻居晓芳先出来了,看见翠兰,脸一沉,转身又回去了。

翠兰见晓芳这样,就知道媒人说的是真的。

媒人说,马成之所以不同意和翠兰的亲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心里惦着晓芳呢。

晓芳是个“剩女”,晓芳对马成也有意思,可晓芳的家人不同意,俩人的事就一直悬着。

晓芳已经回自个儿屋去了,马成才出来。

见是翠兰,就说:

“我昨天给你送两趟米,你都没在家。

”翠兰说:

“我昨天在地里干一天活,晚上吃完饭,到吴二婶家坐一会儿。

”马成也没细宄,就把大米送到翠兰家。

早饭后,翠兰又去地里干活,在地里碰见吴二婶。

吴二婶悄声问她:

“你跟马成啥时候到一起的?

“二婶你可别乱说。

”吴二婶说:

“我怎么是乱说呢,马成上你那去,谁不知道啊。

”翠兰笑着也不辩解。

没过多久,翠兰听说晓芳和马成闹僵了,晓芳说马成心不诚,和别的女人不清不白。

翠兰心里喜,可表面上却显得很焦急,她去找马成,问他传言是不是真的,晓芳是不是在说她,她可以跟晓芳解释清楚。

马成说:

“不用解释,越解释越不清。

夏天还没过完,晓芳就嫁了,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

马成很失落,经常望着晓芳住过的院子发呆。

翠兰见马成这样,也不去打扰他。

秋天说来就来了,家家户户都忙了起来,恨不能一下子就把庄稼都收完。

翠兰也忙,她割完了豆子想割高梁时,发现镰刀坏了,就去马成家借。

一进院就听见一阵哭声,是马成的儿子小东。

马成没在家,小东饿了,想自己泡碗方便面吃,结果弄倒了暖壶,烫伤了手。

翠兰抱起小东就往医院跑,医生把小东受伤的手包扎好了,马成才赶到。

马成心疼地看着儿子,想抱抱他,被翠兰一把推开了。

翠兰说:

“有你这样当爹的吗?

把孩子的手烫成这样!

”说完,抱起小东就走。

马成在后面跟着,几次想接过小东,翠兰都不给。

翠兰把小东抱回了自己家,马成也要进来,被翠兰挡在了门外。

晚上马成来接小东,小东不回。

小东说:

“翠兰婶做的饭比你做的好吃。

”马成想进屋去坐会儿,被翠兰拦住了。

“太晚了,你就别进了。

小东住在翠兰家不愿意走了,马成来接了好几次,小东都不回。

“这孩子,真不懂事。

“大人比孩子还不懂事。

”说完,又要关大门。

“等等,等等,你怎么总不让我进门呢?

“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

”马成愣了愣,没说话,走了。

当天晚上,媒人就来了,来替马成说媒。

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线索清晰,情节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小说结尾“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与开篇翠兰对爱情的憧憬相呼应。

B.晓芳本来对马成有意,但却因为马成与翠兰之间关系暧昧,马成还帮翠兰买大米、送大米,所以与马成闹僵,嫁到一个偏远的地方。

C.“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这句话内涵丰富,翠兰既要借此表现自己的矜持,也意在挽回自己之前被拒的颜面,更是暗示马成找媒人来提亲。

D.这篇小说塑造了个性鲜明的翠兰的形象,虽然没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大主题,但却更真实的反映了农村女性对爱情的追求。

5.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巧合法”,请结合小说加以赏析。

(5分)

6.对于翠兰追求爱情的方式,赞同者有之,贬斥者有之,你怎么看?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百岁科界泰斗一生赤子情怀

1927年,年方14岁的张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预科班。

1933年12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到交大访问,张煦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欢迎仪式的全过程。

与大师面对面,极大地鼓舞了张煦,为了激励自己,他在宿舍里贴上了马可尼的大幅照片。

随后的岁月里,他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常年压着一张马可尼的标准照。

与大师的一面之缘,成了他一生修身治学的精神支柱。

1936年,年仅23岁的张煦带着优异的成绩和简单的行李,远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通信工程学科。

在美国求学的四年,张煦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工作,每天的学习和实习日程都排得满满的。

在哈佛听课,他总是坐在台下的第一排,一面专心听,一面认真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刻在心里。

实验课上,他从来不肯仅仅照着书本演示一遍就完事,总是要亲自动手,边思考,边测试,直到对实验方法、测试仪器都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的博士论文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留美的学习和生活,不仅给张煦后来从事通信工程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曼重要的是,形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HighThinking,LowLiving(勤奋思考,简单生活)。

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张煦怀着“祖国培养我,我要报效祖国”的理想,回到抗战艰难时期的祖国。

回国后,他就开始了通信科学的教学和科研生涯,成为我国通信科教事业的奠基人。

在他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几十年时间里,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

张煦顺应通信科拄的发展潮流,始终站在世界通信科技发展的前沿,引领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

他不失时机地更新教学内容,率先编写相应的中文教材,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和出版新著,并乐此不疲地把通信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传送到工厂、企业,无偿地帮助相关行业培训人才,指导生产和研发工作,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在学术上,张煦精益求精、不断探索,而生活上,他却十分简朴。

一双老式中国布鞋、一身半旧中山装,这就是张煦几十年一贯的“行头”。

即便是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之际,坐在江泽民主席身边合影的张煦,依然是这样的穿着。

张煦对自己的生活克勤克俭,对学生却关怀备至。

从90年代开始,他捐出自己的院士津贴和部分稿费收入,在电子工程系设立了“张煦奖学金”,资助贫困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

有意思的是,奖学金设立之初曾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这在校园里传为趣谈。

“多做贡献,少想享受”,这是张煦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学子的殷殷期望。

年逾八旬,对别人来说,这个年龄也许在颐养天年,张煦却幽默地说自己“八十尚不老,扰可登讲台”,坚持继续为学生们上课。

2005年,92岁的张煦还亲临学校的“饮水思源”BBS论坛,与学生们在线聊天,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好好学习、热爱祖国、建功立业。

(摘编自张文清《百岁科界泰斗,一牛赤子情怀》)

相关链接

(1)1978年11月,离开他心爱的母校已整整22年的张煦终于调回了上海交通大学,担任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

上任后,他大胆地作了几项重要决策。

首先是将原来的“无线电系”改名为“电子工程系”。

其次,尽快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力量。

他一方面将基础比较好的青年骨干教师派出国外进修,另一方面着手自己培养研究生。

(王延峰《百岁院士张煦:

驰骋在信息高速公路》)

(2)1994年,已届八旬高龄的张煦出版了《信息高速公路》一书。

半个世纪以来,张煦先后亲授近千名高级科研与教学人才,著述(译著)近900万字。

荣膺诺贝尔奖的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高锟认为,张煦对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不遗余力,被称为“中国通信界元勋”当之无愧。

(张光武《百岁院士张煦的故事》)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张煦在交大就读时,与到访的无线电领域的大师——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有过一面之缘,这为他以后修身治学提供了长久的精神支撑。

B.在美国学习通信工程学科的期间,张煦的博士论文能够获得优秀的成绩与他认真专注的求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是分不开的。

C.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张煦,怀着“祖国培养我,我要报效祖国”的理想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表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心。

D.张煦为资助生活贫困但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设立的“张煦奖学金”曾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表现了他严苛保守的一面。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张煦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几十年,能够顺应通信科技的发展潮流,始终站在世界通信科技发展前沿,使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

B.本该顾养天年的张煦依然坚持著述,并继续登上讲台为学生们上课,甚至还亲临学校论坛与学生们在线聊天,不忘对学生们进行谆谆教导。

C.1978年重新调回交通大学的张煦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力量:

一方面派青年骨干出国进修,一方面自己培养研究生。

D.1994年,已届八旬高龄的张熙出版了《信息高速公路》一书,被诺贝尔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高琨先生称赞为“中国通信界元勋”。

E.对自己克勤克俭,对学生满腔关爱,对事业不懈追求,是张煦作为一名资深院士、一名教育家、一名科学家的精神境界,也是他一生赤子情怀的真实写照。

9.对张煦院士的座右铭“勤奋思考,简单生活”,你如何理解?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彭时,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明年,令入阁预机务。

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天顺元年,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

“汝非肤所擢状元乎?

”时顿首。

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

贤雅重时,退必咨之。

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贤初小忤,久亦服其惊直,曰:

“彭公,真君子也。

”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贤以语时。

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

“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

”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

门达构贤,帝惑之,曰:

“去贤,行专用时矣。

”或传其语,时矍然曰:

“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

”因力直之。

且曰:

“贤去,时不得独留。

”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

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是冬,无雪。

疏言:

“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尅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

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时立朝三十年,牧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

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情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B.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C.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D.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撰是指翰林院的修撰官,明清时一般在殿试揭晓后,授予一甲进士第一名。

B.“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明清时期各级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的多被称为“元”。

C.明清称以殿阁大学士身份进入内阁办事而为宰辅者为“入阁”,凡入阁者多为翰林出身。

D.视事是指封建官吏到职办公,与“致仕”含义基本一致,都是指官员到任理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时诚实正直,没有地域偏见。

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日久也称赞他是“君子”;

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B.彭时为官持正,力挺被诬同僚。

皇帝被迷惑要去除李贤,政事全依靠他,他对此感到很惊惧;

尽力为李贤伸冤,而且表示李贤被罢免自己绝不独留的立场,。

C.彭时敢于谏言,处处为民着想。

他曾上疏指出光禄寺采办物品,城门官趁机盘剥百姓,献宝之人虚抬价格,搜刮国库;

发生旱灾时,他请求开仓平抑京师粮价。

D.彭时严以律己,有古大臣之风。

他勤勉奉国多年,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绝不让被荐者知晓;

闲居时绝不懒散,日常生活也十分俭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年,令入阁预机务。

(2)贤雅重时,退必咨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4-15题。

和东玉少卿后池群雁

陈襄

生意淹留白水塘,樊笼多事岂吾乡。

江湖已失秋南望,岁月犹欣塞北凉。

白日稻梁应饱足,青云岐路莫思量。

主人怜尔能鸣久,肯放逍遥物外翔。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作者因滞留他乡而引发“岂吾乡”的感慨,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B.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之句相似,诗中“樊笼”比喻因遭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C.“江湖”与“岁月”相对,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描写了群雁原本自由的迁徙生活。

D.颈联表层意思是告诫“群雁”应知足于眼前“稻粮”丰足的生活,不要总想着“歧路”。

E.尾联写主人一直以来喜爱群雁的鸣叫声,所以肯定会放它们逍遥物外,自由翱翔。

15.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关于“秋江月夜”的描写,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歌词化用《楚辞》之意,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对朝廷政事的关切以及自己不甘沉沦的情怀。

(3)《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桃花源中人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的董卿落落大方,眼角眉梢带着盈盈笑意,诗词名句脱口而出,充分展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

B.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受政治体制影响,文化领域经历了一场巨变,诞生了一批文化巨匠。

C.近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无数艰苦卓绝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为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作了充分的铺垫。

D.小错误不省思就可能酿成大错误,小腐败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大腐败,所以党员干部必须明白群轻折轴的道理,防微杜渐。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不拘泥于一格一态,以表达创新提升新闻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就一定可以让新闻作品成为焕发和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

B.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首次完成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的任务,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C.现代新儒学力图客观地理解传统儒学,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D.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们在选择他们从事的事业时,①考虑得更仔细一些,②绝大多数人都会成为学者和观察家,③无疑大家对二者的性质和命运都很感兴趣。

④在为我们自己或后代积累财富成家、兴国,⑤获得名望等方面,我们都是终有一死的凡人;

⑥在对待真理时我们却是永世长存的,既不必害怕变化,也不必担心意外。

A

即使

即便

而且

其实

乃至

B

倘若

那么

/

毕竟

以至

可是

C

如果

也许

因为

甚至

但是

D

只要

因此

然而

所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管是爬山还是跑步,在你咬紧牙关的那一刻,①。

如果你能坚持下去,就会挺过临界点,②,不再害怕所面对的更长、更困难的挑战,并且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会获得一种身心的愉悦、一份成就感和一份自信。

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临界点,③。

它不像肉体上的临界点那么明显,但更难挺过去,因为它会持续更长的时间,需要人们有更多的内在勇气。

21.阅读下面“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用户统计调查”图表,请用文字表述两个图标表调查结果,并得出相关结论。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90后女孩于慧敏因为紧张过度错过了火车时间而耽误了面试,与自己的理想职业失之交臂。

但是她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制作了一段简历视频发到网上,该视频在23天时间里被点播2.9万次。

这短视频包括三部分内容:

简单介绍自己的爱好,幽默调侃以往的工作经历及错过面试的原因,最后表明自己的求职意向。

凭借这段视频,她不但晋身“网红”,还意外获得再次面试的机会,成功应聘上梦寐以求的工作。

对于于慧敏的“奇遇”,你是如何看待的?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B2.B3.D4.B

5.文中主要有两处明显的巧合:

巧合一:

翠兰想找从集市上捎大米,碰巧就遇到了要上集的马成。

这一巧合,推动了下文送大米等情节的发展。

(2分)

巧合二:

翠兰到马成家借镰刀,碰巧遇上马成的儿子小东独自在家,泡面烫伤了手。

这一巧合,推动了马成与翠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突出了翠兰性格中善良、能干的特点。

(3分)

(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观点一:

赞同翠兰追求爱情的方式。

理由:

?

翠兰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