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中隐喻的英译策略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5350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框架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中隐喻的英译策略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框架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中隐喻的英译策略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框架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中隐喻的英译策略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框架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中隐喻的英译策略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框架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中隐喻的英译策略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框架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中隐喻的英译策略Word下载.docx

《框架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中隐喻的英译策略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框架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中隐喻的英译策略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框架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中隐喻的英译策略Word下载.docx

Keywords:

FrameTheory;

metaphortranslation;

translationstrategies;

equivalentshift;

transplant;

supplement

1、引言

鲁迅先生的作品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引发了众多学者研究的兴趣,形成了鲁迅研究的热潮;

然而,相对而言,对其作品译本的研究尚不太多,主要集中于功能对等、语用和美学等角度,针对其翻译的难点——小说中隐喻的翻译研究目前更为鲜见。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

认知语言学从译者思维层面入手,为隐喻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目前已有多位学者开始探索认知角度的隐喻翻译,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为了帮助国外读者更好的理解鲁迅的作品,本文基于认知的框架理论,选取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和《药》的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莱尔译本中隐喻翻译为例,从动物隐喻、情感隐喻、身体隐喻三个角度探索框架相同时的隐喻翻译策略——对等转换;

从颜色隐喻、“笑”的隐喻角度探索框架相异时的隐喻翻译策略——移植和增补。

2、框架理论与隐喻翻译研究

Fillmore首次引入框架概念时,他把它定义为(1975:

124)能与场景的原型实例建立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1985年,他提到框架是“只是是特定统一框架,或经验有机的系统化。

”(1985:

223),1992年他把框架看成“认知结构”,是一种“与某些经常重复发生的情景相关的知识和观念”,是“某个物体或事件的典型(stereotype)”[1]。

由此可见,框架开始被认为是语言概念,而后从认知上得到了重新阐释[2];

Lee则把框架看成是多维的,其中包括社会框架[3];

Taylor认为框架是:

“连接一个语言形式所涉及的多个认知域的知识网络。

”[4]话语语言学家们则提出了社会文化框架观:

即不同框架间会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文化差异。

[5]这一变异特征在概念和情境框架中都有表现,如在具体确定一个概念或者情景原型时,不同地区、民族、时代、文化和群体等方面的特点都会造成框架上的差别。

当前框架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句式语法(ConstructionGrammar),翻译方面的框架语义研究尚有待扩展。

隐喻翻译研究方面,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Newmark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隐喻翻译的7种方法;

国内学者蒋跃、柯平、丁树德、毛荣贵、刘重德、魏平和徐珺等试图从不同的侧面探讨隐喻翻译。

我们可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不同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一类为隐喻翻译与文本类型结合研究,而结合理论、译本与隐喻翻译于一体的尚属新鲜元素。

概括来讲,第一类研究列举了不同视角下隐喻翻译的处理方法,而第二类文本结合型研究则涉及隐喻翻译中策略使用的限定性条件,隐喻的翻译既有语篇的制约,也受到文化差别的限定。

然而这些限定只是停留在模糊的、宏观的说明上,具体如何限定,条件和状况非常复杂,它们都没能够给予系统化。

[6]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为隐语翻译系统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从框架理论来看,翻译可以看作是源语篇章(sourcetext)向目的语篇章(targettext)的映射,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活动或关系。

[7]以相似性为基础的二领域隐喻模式建构了翻译中的基本框架;

相异性则易造成框架错位,映射到语言表层,便会产生表达或者理解失误,造成交际受阻理解失误。

[8]因此,框架理论对于翻译策略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达成翻译的和谐。

目前国内文本类型的隐喻翻译研究多集中于《围城》、《红楼梦》、《诗经》和诗歌部分。

鲁迅作品中隐含大量隐喻和转喻,很多学者专注于其隐喻内涵的探悉,却忽视了鲁迅作品中隐喻的英译研究。

3、框架理论与《狂人日记》和《药》中隐喻的英译策略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框架则是认知语义学中的核心概念。

现代翻译学研究与认知相结合,主要目标在于清楚揭示译者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方法与模式。

以前的翻译理论研究对译者和读者的思维特征研究不足,无法构成完整的概括性信息结构,因此无法对译者和读者的理解差异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为正确理解翻译的实质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一系列翻译策略与操作中进行选择的理据,[9]我们尝试以《狂人日记》和《药》两译本中隐喻的翻译为例,从框架相同和相异两个角度对隐喻英译行为进行阐释,并探索和谐的翻译策略。

3.1框架相同时的隐喻英译策略——对等转换

根据框架理论,认知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构架,是框架内各构成成分相互起协调作用的网络。

语言信息的传递与意义的激发主要依赖于认知框架,语言表达式是激活认知框架的触发器或认知框架的支撑点。

因此翻译的任务实际上就是需要找到能够激活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的语言表达式。

费尔默将框架分为两类:

先天框架和习得框架。

一般说来,先天框架基本是相同或类似的。

基于类似的语义框架下,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交际需要突显框架内的某一语义成分(Croft&

Cruse),因而可以采用对等转换,激活相同的框架概念。

本文从动物隐喻、情感隐喻、身体隐喻三个角度进行浅析。

如下例:

例1)原文:

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

《狂人日记》p24

杨译:

WhenIweatintothestudy,theylockedmeinasifcoopingupachickenoraduck.P25

莱译:

Afterhegotmeintothestudy,OldFifthChenboltedthedoorfromtheoutside—justthewayyouwouldpenupachickenoraduck!

P31

例2)原文:

狮子式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狂人日记》p34

Thefiercenessofalion,thetimidityofarabbit,thecraftinessofafox…p35

Savageasalion,timidasarabbit,craftyasafox…p35

例3)原文:

“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

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

《狂人日记》P36

Hyenasarerelatedtowolves,wolvesbelongtothecaninespecies.TheotherdaytheZhaos’dogeyedmeseveraltimes.p37

Thehai-yi-naiskintothewolf.Thewolf’sarelativeofthedog,andjustafewdaysagotheZhaofamilydoggavemeafunnylook.p36

例4)原文:

他还要老虎头上瘙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药》p86

andthentheyoungfoolwould‘scratchthetiger’shead’,sohegavehimacoupleofslaps.p87

ThentheXiakid’sgottagorubsaltinthewoundbytalkin’thatkindastuff.WellAh-yigavehimacouplegoodonesrightacrossthemouth!

p55

从字面意思来看,鸡鸭、狮子、兔子、狐狸、狼、狗等动物在人类思维中拥有同样的基本概念域,在读者的视域中激活的是同样的语义框架,因而译者均采取了对等转换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原文的喻体形象,直观明了。

而从句子结构上看,例2)中杨译采用与原文对应的“的”字式名词短语结构,莱译用的是“as…as”的省略结构,并进行了词性转换:

由名词转为形容词并列句式。

这实际上反映了英语的句式特点:

动词式结构居多。

因而莱尔在其原有的英文思维模式中按英文句式的框架选择了归化翻译。

但两位译者均把句子的“焦点”进行了位移,因而给予了比原文更多的凸显,但这是符合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的。

而例3)中,鲁迅先生的“老虎”暗指侩子手们的残酷无情,莱译中进行了替换,译成“说那种话在伤口上撒盐”,丧失了“老虎”的隐喻义,造成源概念和目标语概念的映射错位,因而偏离了翻译忠实的方向。

而此例中杨译对动物隐喻采用的对等转换,可丰富目的语的隐喻概念,是适合的翻译策略。

但如果是文化框架相异的动物隐喻,如“龙”、“猫头鹰”等,另当别论。

而同一种动物在不同语言中隐含的文化特征,单凭对等转换时不能全面涵盖的,需进行补充说明,如“狗”的深层次概念中英是有着区别的。

中国有“走狗”、“狼心狗肺”、“人模狗样”、“狗仗人势”等贬义词,映射的目的域有帮凶之意。

而西方的“狗”多为忠诚,人类的好伙伴之意。

如何求同存异,达成翻译和谐,在框架相异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

例5)原文:

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

《狂人日记》p46

Theywouldneverbewillingtochangetheirstand,andtheirplanswerealllaid:

theyhadlabelledmeamadman.P47

butthey’realreadysettingmeupfortheirnextcannibalisticfeastbylabelingmea“madman”.p39

例6)原文: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

”《药》p88

“SorryforRed-eye——crazy!

Hemusthavebeencrazy!

”p89

“Ah-yiwaspitiful-crazytalk!

That’sjustplaincrazytalk!

”p55

例5)中“疯子的名目”及例6)中“发了疯了”,两位译者的翻译选词均是一致的,都采用了“madman”和“crazy”。

这源于疯狂、疯癫在文学作品中常被作为社会文化隐喻的载体使用,构成了中西同样的情感隐喻框架:

如尼采认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疯狂(Wahnsinn)为新思想开辟道路,打破古老习惯和迷信的成规”[10];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

“事物本身背负起越来越多的属性、标志和隐喻,以致最终丧失了自身的形式。

”[11]由此可见“疯癫”惊异地表现为一种对规范的逾越,对现存文化秩序的抗争。

在鲁迅的作品中,“疯狂”暗喻着一种受难和挣脱,喻示着社会中真正的“清醒者”。

这种出于集体的意愿对“疯狂”行为所潜在的危险性的消解,恰恰预示着启蒙者的孤军奋战及其必然的悲剧性结局。

因此,在意识到历史就是吃人、自己正在被吃的“狂人”身上,在志在解放民众、民众却用他的血作为医治病痛之“药”的夏瑜身上,在要吹熄“长明灯”的疯子身上,在一切追求改革与进步的不被人理解的革命人士的身上,在鲁迅的身上,都烙有“疯狂”的印记,他们忍受着冷漠与不被理解的斥责,依然期望革命的前行。

思想革命启蒙者的这种生存困境,正喻示着中国现代思想革命的悲剧性命运的思考。

鲁迅作品中诸如此类“疯狂”的情感隐喻因可激活相同或类似的框架语义,并连接成一个格式塔整体,为读者的深层理解及译者的翻译提供了可能。

例7)原文:

“这几天是退一步想:

”《狂人日记》

ThesefewdaysIhavebeenthinkingagain:

DuringthepastfewdaysI’vetakenastepbackinmythinking.

在中国,早已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说法,因而激活的是作出让步的概念。

基于身体隐喻的共同框架,西方读者读到“takeastepback”,也是能够理解这一基本含义的,因而此处莱译的直译较杨译更为传神达意,且丰富了不同语言的隐喻概念。

例8)原文: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

“Red-eyeisagoodboxer.Thoseslapsmusthavehurt!

莱译:

“Whenitcomestousingacluborafist,ElderBrotherAh-yiisatrainedexpert.I’llbettheXialadreallyknewhe’dbeenhit.”p55

此例中“好拳棒”是通指,隐射“义哥”功夫厉害,并非专指他很会使用棍棒和拳术,杨译为对等转换形象,译出了隐喻义,而莱译因为理解有误,因而译成当使用棍棒拳头时,他是训练有素的专家,虽然字面意思对等,但隐喻映射域范围有所偏差。

例9)原文: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Therotterwasnotafraidofbeingbeaten.Heevensaidhowsorryhewas.”p89

“Getting’hitdidn’tfazethatpunkonelittlebit.Hisonlycome-backwastosay,‘pitiful,pitiful.’”p55

“贱骨头”是中国人特有的骂人的隐喻,指不自重或不知好歹的人。

关于“骨”有很多与人的品性相关的成语,如铮铮铁骨、奴颜媚骨、脱胎换骨、仙风道骨、柔情侠骨等等。

此例中“贱骨头”是驼背对牺牲的革命者夏瑜的侮辱和不解,也是作者的一种反讽和隐喻。

杨译中的“rotter”无赖,莱译中的“punk”年少无知,笔者认为都未能有效的传达作者的隐喻义,不如直接对等转换译为“contemptiblecharacter”。

因为“骨头”除了可译为“bone”,还可对应译为人物或品性“character”。

如此更能隐示民众的愚昧无知和革命的悲剧性结局

例10)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

《药》P86

Red-eyeknewhehadonlyanoldmotherathome,buthadneverimaginedhewassopoor.Hecouldn’tsqueezeanythingoutofhim;

hewasalreadygoodandangry;

p87

Redeyeknewrightfromthestarttherewasnooneinthekid’sfamilyexcepthisoldmother,butheneverimaginedhicouldbethatpoor-couldn’tsqueezeasinglecopperoutofhim.NowthatmeansAh-yiispissedofftobeginwith,right?

p55

此例中“红眼睛”指的是刽子手阿义,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代指整体,也可说是转喻,直接转换为“Redeye”,这种身体隐喻或转喻在鲁迅作品中常用到,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鼻子老拱”等人物杨译和莱译中均翻译成:

Greybeard、hunchback、Red-nosedGong译者都采用了对等转换,形意具备。

而此中的第二处身体隐喻“气破肚皮”,两位译者均采取了意译,进行了转换,不免导致了原文意蕴的损失。

“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但映射不是任意的,它根植与人体、人的日常经验及知识。

”这一点正是Lakoff等人把概念隐喻理论置于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原因。

[12]人与人之间在经验、社会文化地位和民族文化属性方面的距离越是接近,他们在认知框架体系方面的差异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在认知心理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的人对同一表述的接收与理解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同一个表述在不同人的记忆中激活了并不完全相同的框架。

[13]这种框架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这种跨语言交际中则表现为不同的译者和读者对于同一文本出现不同的解读,这是我们译者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时需关注之处。

3.2框架相异时的隐喻翻译策略——移植、增补

不同语言间框架的相似性使隐喻翻译具有了可译性,也为翻译的概念映射提供了基础。

但是异和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通常不同语言间的“异”更为突出,因而翻译在矛盾中常入困境。

作为译者,需找到两者的相似点,寻求“和谐的翻译”。

因此,翻译过程是译者将原文空间与译者空间进行创造性整合的过程。

而不同框架激活不同情景。

如果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经验及固有知识结构不一致,即框架相异,则所激活的情景就会不一致或大相径庭。

英汉两种语言各自拥有丰富多彩的隐喻;

二者在语言、文化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如生态环境、社会习俗、思维方式及宗教文化等差异)使它们拥有的框架可能各不相同,给隐喻翻译造成了许多障碍,从而导致了译本中常有源语信息隐含或丢失的现象。

作为译者,在文化框架相异时,如何更好的传递原文信息,做到翻译的“信、达、雅”,更具有挑战性。

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拟从颜色隐喻、笑的隐喻两个角度对隐喻翻译策略进行浅析。

3.2.1颜色隐喻

颜色隐喻的形成源于一定的民族文化认知体验,其颜色框架语义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异同。

各民族对于基本视觉域的色彩区分是对等的,但是对于颜色中隐喻的情感和文化背景是迥异的,因而翻译时我们不能仅仅对等转换,还需考虑作者、译者和读者隐喻思维的异同,而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

本文选取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药》中的红色、青色为例浅析。

例11)原文:

“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崭新!

”《狂人日记》p40

“andyoucanseeitwrittenalloverthebooks,infreshredink.”p41

“Andit’swritteninallthebooks,too,writteninbrightredblood!

”p37

例12)原文:

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药》P74

whileintheotherheheldarollorsteamedbread,fromwhichcrimsondropsweredrippingtotheground.P75

Intheotherhandheholdsabrightredmantou,itscolordrip-drip-drippingtotheground.P51

例11)中“通红崭新”应该指“吃人”的血淋淋的事实。

因而杨译似乎有误导。

并非是红墨水写就,而是用鲜血写成。

在英语中“红色/red”是建立在“血液”(blood)的颜色基础上的,有危险、恐惧之意,如JaneEyre里的redhouse(恐怖之屋),redalert(紧急警报)等。

而中文的“红色”有喜庆、富贵、幸福之意。

汉英语言中对“红色”隐喻的理解经常容易错位,如广为人知的《红楼梦》Hawkes译本就采用归化策略,将“红”转换为英语中的“green”和“gold”而备受争议。

此处两位译者都一致选择“red”,是符合原作中“暴力、血腥”之意的。

可以说是将英文的“red”概念域进行了移植,正好吻合。

且莱译同时采用了增补策略:

补充了隐喻的“blood”一词,更符合鲁迅原作的概念域。

而例12)中杨译为“crimson”,意为深红色,带有“血腥”之意,也是可以的。

但后文“一点一点的往下滴”,杨译不如莱译传神。

而莱译的“那红的”译为“itscolor”也未能凸显红色的血滴。

笔者以为增补译为:

“theredblood”更为适宜。

例13)原文:

“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

”《狂人日记》p24

Thenallthoselong-toothedpeoplewithlividfacesbegantohootwithlaughter.P25

That’swhenthatghastlycrewofpeople,withtheirgreenfacesandprotrudingfangs,begantoroarwithlaughter.p31

例14)原文:

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

《狂人日记》p22

andthelookintheireyeswasjustlikethatinMr.Zhao’swhiletheirfacestoowereghastlypale.P23

TheexpressionsintheireyeswerejustliketheVenerableOldZhao’s,andtheirfaceswereirongray.P30

青色,对应的基本层次范畴应是“深蓝、靛蓝”色。

例13)中杨译为“livid”,意思是接近的。

而莱译的“green”,源于西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