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备考思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1844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备考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备考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备考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备考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备考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备考思路文档格式.docx

《中外教育史备考思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备考思路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教育史备考思路文档格式.docx

(三)夏代、商代的学校机构的名称及其主要教育内容,教育特点(12—13页);

西周的教育制度(14—16页),六艺教育及其特点,教师与学生。

(16—17页)

(四)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8页);

雅典教育的特色(19—20页);

希腊化时期教育发生的主要变化。

(21页)

(五)古罗马共和时期的学校教育(21—22页);

古罗马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发生的主要变化。

(23页)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页),教育的心理起源说(1—2页),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儿童公育。

(2页)

2.文士学校(5—6页),古儒学校(10页),泥板文书(6页),“埃都巴”(7页)。

3.庠,序(12—13页),校(15页),瞽宗(13页),辟雍(14—15页),六艺教育(16—17页),学术官守(15—16),学在官府(16页),官师合一(15页),政教一体(15页)。

4.五项竞技(18页);

文法学校(22页),弦琴学校(20页),体操学校(20页),教仆(19—20页)。

5.修辞学校(21页)。

(二)理解分析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主要错误;

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主要特征。

2.世界早期学校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世界早期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主要特点。

3.中国夏、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

六艺教育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

4.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雅典教育的特点;

希腊化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变化;

古罗马共和政体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古罗马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主要变化。

与其他章节相比,本章所考的知识相对较少,考试题型多为选择、填空或名词解释,出简答、论述题的可能性较小,在复习过程中,应紧扣大纲,对于儿童公育、六艺教育、世界早期学校的主要类型等知识点应多加注意。

◎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1.孔子关于教育的基本主张及其历史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5—36页)

2.孟子的性善论和道德教育理论。

(36—40页)

3.荀子的性恶论和学习理论、教师理论。

(41—45页)

4.墨家的教育目的论,教育内容论和教育方法论(45—48页);

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主张。

(49—50页)

5.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的主张(50页);

苏格拉底法(50—51页)。

6.柏拉图的教育目的论(53页);

柏拉图关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内容。

(54页)

7.亚里士多德的年龄分期思想(55—56页);

和谐教育主张(56页);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57—58)

8.《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作用及地位的论述(59页);

《学记》关于教育管理的论述(59—60页);

《学记》关于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论述。

(60—62页)

9.《雄辩术原理》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关于培养演说家方法的论述。

(63—64页)

1.“有教无类”(27—28页)、“六书”(28—29页)、“学而不厌”(34页)、“诲人不倦”(34—35页)、克己内省(31页)。

2.性善论(36—38页)、“四端”(37页)、“大丈夫”(38页)、存心寡欲(39页)、尚志养气(39—40页)、反求诸己(40页)。

3.性恶论(45—46页)、“性伪之分”(41页)、“化性起伪”(41—42页)、“注错”(42—43页)、“积靡”(43页)、虚壹而静(43—44页)。

4.“兼士”(45—46页)、“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9—50页)。

5.苏格拉底法(50—51页)、《理想国》(52页)、“哲学王”(53页)、理智灵魂、动物灵魂、植物灵魂(55页)。

6.《学记》(58—59页)、教学相长(60页)、预时孙摩(61页)、长善救失(61页)、藏息相辅(61—62页);

《雄辩术原理》(62—64页)。

1.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目的、内容、方法、原则等主张的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2.孟子性善论的教育意义,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及其历史意义。

3.荀子性恶论及其对教育体系建构的意义,关于学习的理论及其意义,关于教师理论及其主要特征。

4.墨家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论述及其特点;

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主张及其理论基础。

5.“美德由教育而来”主张的理性主义特征,“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异同。

6.柏拉图的教育目的观,关于教育体制的设想。

7.亚里士多德的年龄分期思想、和谐教育理论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

8.《学记》对先秦儒家教育理论的总结;

《雄辩术原理》在西方教育理论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本章内容可通过选择、填空、简单等形式进行考察,对于几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应牢固掌握,包括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教育思想,注意不同教育家对人性论的不同看法。

在掌握各家教育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要能够用比较的视角对不同教育家或教育专著进行分析,如儒家与墨家教育思想的比较,《学记》与《雄辩术》教育思想的比较。

◎第三章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稷下学宫的发展历史、性质与特点(66—67页);

汉代文教政策的沿革、官学教育制度体系(68—73页);

魏晋六朝时期官学教育制度发展的特征(74—77页);

唐宋时期“三教并用”的文教政策(77—79页)、官学教育制度体系(79—83页);

元明清时期的官学制度体系。

(85—92页)

2.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其演变历程(92—95页);

科举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96页)

3.先秦私学兴起的原因(96—98页);

先秦私学的特点(98页);

汉代私学的种类及其发展特点(99—100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发展的特点(100—102页);

唐宋时期私学的兴盛(102—109页);

元明清时期私学的发展。

(109—111页)

4.书院出现的原因(104页);

书院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106—109页);

历代书院沿革。

(书院沿革部分,应重点掌握宋至清各朝代的典型书院)

5.西欧中世纪教会教育体系(113—114页);

骑士教育制度(114—115页);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115—116页);

市民阶层的教育。

(116页)

1.稷下学宫(66—67页)、“独尊儒术”(69页)、《贤良对策》(69页)、大都授(72页)、设科射策(70页)、师法和家法(71页)、鸿都门学(73页)、四姓小侯学(72页)、文翁(73页)、察举制(69页)、九品中正制(74页)、总明观(76页)、五经课试法(74页)、庆历兴学(82页)、熙宁-元丰兴学(82页)、崇宁兴学(82页)、苏湖教法(82页)、三舍法(84—85页)、提举学事司(85页)、社学(109页)、回回国子学(86页)、升斋等第法(86页)、监生历事制(89页)。

2.生徒与乡贡(93页)、及第、帖经(93页)、“投卷”(94页)、锁院制度(94页)、糊名与誊录制度(94页)、“春闱”、“秋闱”。

(95页)

3.《急就篇》(99页)、书馆(99页)、精舍(99页)、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99页)、《颜氏家训》(101页)、《京兆府小学规》(102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103页)。

4.书院、禅林制度(104页)、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105页)、“升堂讲说”、讲会制度(108页)、《白鹿洞书院揭示》。

(109页)

5.僧院学校(113页)、七艺(113页)、主教学校(113页)、教区学校(113—114页)、骑士教育(114—115页)、骑士七技(114页)、先生大学与学生大学(115—116页)、萨莱诺大学、波隆大学(115页)、“城市学校”、“艺徒制”(116页)。

1.稷下学宫的性质与特点;

汉代文教政策确定与转变的原因、“独尊儒术”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汉代太学教育教学的特点;

鸿都门学设立的原因及其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教育制度呈现的新变化、留下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唐宋时期采取“三教并用”文教政策的缘由、文教政策的体现、唐代官学教育发展的特点;

宋代中央和地方官学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北宋三次兴学运动内容及其意义;

元代教育制度体系、社学设立的缘由及其意义;

明代国子监的特点、地方官学制度的发展、清代国子监教学制度的特点、学校教育制度体系。

2.科举制度兴起的原因、制度变迁的过程、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3.先秦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意义,先秦私学在教育方面的特点;

汉代私学发展的特点;

魏晋、南朝、北朝私学发展的特点;

唐宋时期蒙学教育积累的主要经验;

书院的起源及其对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贡献;

历代统治者对书院所持政策及其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书院在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方面的特点及其意义;

书院办学的基本精神。

4.西欧中世纪教育的特点;

西欧骑士教育的基本特征;

基督教教会对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本章是考试的重点章节,常在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中出现。

本章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在复习时应紧扣大纲掌握大纲中规定的每一知识点,一定不要放过细枝末节型的知识。

其中唐代的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北宋三次兴学运动、元代的社学、西欧中世纪教会教育体系等都是主观题的常考点。

◎第四章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

1.理学教育理论兴起的原因、主要特征(119—122页);

朱熹论人性和教育作用、教育目的(123—124页),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124—126页),论读书法(126—128页);

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与教育作用的观点,教材价值观、道德教育观、儿童教育观。

(129—132页)

2.启蒙教育思想家的基本教育主张(134页);

颜元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135—138页)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化运动的主题(140页),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141—144页)

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144—145页),新教的主要教育主张与实践。

(146—148页)

1.“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122页)、性即理(122页)、居敬持志(128页)、虚心涵泳、熟读精思(127页)、心即理(129页)、致良知(129—130页)、知行合一(131页)、《童蒙须知》(125页)、《小学》(125页)、《近思录》(126页)、《四书集注》(125页)、《社学教条》(132页)。

2.百职人才(136页)、漳南书院(137页)、《四存编》(135页)、“习动”与“习行”(137—138页)。

3.快乐之家(141页)、维多利诺(141—142页)、伊拉斯莫(141,143页)。

4.《九十五条论纲》(145页)、4R课程(147页)、斯图谟(149页)。

1.理学教育理论兴起的原因及其基本特征;

朱熹的人性理论与其教育主张之间的关联,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教育及其意义,朱熹重视读书穷理的缘由,六条读书法的内容及其价值;

王守仁“心即理”思想与其教育主张之间的关联,“知行合一”道德教育观的价值和局限性,儿童教育理论的积极意义;

朱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异同。

2.启蒙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教育主张及其先进性;

颜元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

3.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4.新教的主要教育主张与实践,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主张对欧洲初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与其他章相比,本章属于次重点章,但要注意理学教育的代表人物朱熹、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

以及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等。

◎第五章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转变

1.工业革命引起教育变革的主要表现。

(153页)

2.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变迁(153—154页)、初等教育的发展历程(154—155页)、中等教育的演进过程(155—156页);

法国中央集权领导体制的形成过程(156页),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过程(156—157页);

德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157—158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发展过程。

(158—161页)

3.美国独立战争后初等和中等教育发展的变化(161—162页),地方分权教育体制形成过程(162页),南北战争后美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变化(163—164页);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近代化制度的建立(164—166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教育制度的变迁。

(166—169页)

4.西方教会在中国的殖民活动(169—170页);

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170—174页);

近代学制的颁布与实施(174—175页);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75—176页)

1.《初等教育法》、《巴尔福法案》、星期日学校、导生制(154页)、欧文幼儿学校、文法学校、公学(155页)、帝国大学(156页)、《费里法案》(157页)、骑士学院(160页)、洪堡改革(158—159页)、“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160页)

2.贺拉斯·

曼(161页)、昆西教学法(163页)、《学制令》(165页)、《教育令》(165—166页)、《教育敕语》(167页)。

3.京师同文馆(177页)、福建船政学堂(172页)、京师大学堂(课本中没提供系统阐述,需自己整理)、壬寅学制(174页)、癸卯学制(174—175页)、壬子癸丑学制(176页)

1.工业革命引起教育发展和变化的主要体现。

2.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过程,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产业革命前后中等教育发展的比较;

法国近代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过程,国民教育三原则的形成,资产阶级革命前后中等教育的比较;

德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过程,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近代中等教育的演进。

3.美国地方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过程,公立学校运动的兴起,南北战争后教育制度发生的主要变化;

日本明治维新与教育近代化的关联,20世纪初期国家主义指导下的教育制度的变化。

4.西方教会的教育殖民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新式学堂“近代化”的主要体现;

清末学制的双重属性、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本章内容较多且很重要,考题分布较多,应多花时间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应清晰把握本章所涉及到的英、法、德、美、日近代教育制度演变的过程,在整体把握的同时,要特别留意有一定标志性意义的知识点。

中国部分的京师大学堂、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等内容也要注意把握。

◎第六章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

1.夸美纽斯的泛爱主义的教育主张、泛智主义的课程论(180—184页)、“自然适应性”原则(184—186页),夸美纽斯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

(186—187页)

2.洛克对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的论述(187—188页),关于绅士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主张。

(188—191页)

3.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论(192—193页)、儿童教育观(193—195页),儿童教育的年龄分期的论述。

(195—196页)

4.裴斯泰洛齐的和谐教育的目的观(197—198页)、内容观,要素教育思想。

(198—200页)

5.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201页)、儿童管理思想(202页),教学理论。

(202—205页)

6.斯宾塞论教育的目的与任务(206页)、实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207—208页)

7.乌申斯基的教育的民族性思想(209—210页),教学理论。

(210—213页)

8.洋务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214—215页)、主要观点(215—217页);

维新派的主要教育主张(218—221页)。

9.蔡元培的教育目的论、办学方针以及民主管理思想。

(222—228页)

1.《大教学论》(179页)、泛智教育(181—184页)、自然适应性原则。

(184—186页)

2.《教育漫话》(187页)、白板说(187—188页)、绅士教育(188页)。

3.《爱弥尔》(192页)、“自然人”教育(192—193页)、自然后果法。

4.《林哈德与葛笃德》(197页)、要素教育。

5.《普通教育学》、“五道念”(200页)、教育性教学、统觉团。

(203页)

6.《教育论》。

(206页)

7.《人是教育的对象》(209页)、教育的民族性(209—210页)、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

(210页)

8.中体西用。

(215—216页)

9.五育并举(223—225页)、造就“健全人格”(222—223页)、“教授治校”。

(227页)

1.夸美纽斯泛爱主义的教育主张及其形成基础,泛智主义的课程理论及其人文主义特征,自然适应性原则提出的基础、与教育教学原则之间的关联。

2.洛克基于白板说基础上的教育作用论,绅士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论、儿童教育观,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内涵,儿童教育的年龄分期。

4.裴斯泰洛齐的和谐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要素教育理论。

5.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儿童管理思想,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其主要观点。

6.斯宾塞的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以科学为核心的实科教育内容、实证性的教学方法。

7.乌申斯基的教育学体系的主要基础,教学过程本质问题的论述,教学原则论述的价值和意义。

8.洋务教育思潮出现的原因,主要观点及其历史影响;

维新派教育家的主要教育主张;

洋务派与维新派教育思想的异同。

9.蔡元培民主教育思想的体现;

“五育并举”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落实及其意义。

本章内容较为重要,考试形式也比较多样,前几次考试中,都以主观题的形式考察了维新教育家的教育主张,这次考试中主要是以选择和填空题的形式进行测验。

复习时应注意把握各外国各教育家的代表作、主要观点。

涉及到中国教育史部分,洋务教育、维新派教育家的教育主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其中,蔡元培的主要思想是常考点,几乎每次考试中都通过各种考题形式进行考察,这次考试中通过三道选择题考察了本节内容,主要是对细节型知识的考察,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较高。

(三道选择题分别是:

第10题“早在1906年便提出了美育的学者是(王国维)”,第14题,蔡元培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世界观教育),第16题,按照蔡元培的设想,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的改革,其目的是变教育官僚化为(教育学术化))

◎第七章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举措(232—233页);

苏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233—234页)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举措。

(234—238页)

3.美国1960年代的课程改革(238—240页),1970年代的“恢复基础教育运动”(240—241页);

英国1960年代教育领导体制的改革,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考试制度和基础教育系统的改革(241—243页);

法国的教育结构的改革,课程和教学改革(243—248页);

苏联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0年代的教育现代化改革。

(248—250页)

4.1922年学制建立的背景、过程,新学制的改革标准及主要特点,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250—254页);

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行政的改革、学校系统的改革,统一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员资格审查制度的建立,学校训育管理的加强。

(254—258页)

5.1951年学制的主要特点(259页),1950年代“教育大革命”的主要举措(259—260页),《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要精神。

(262页)

1.“现代中学”、《史密斯-休士法》(232页)、保育学校(233页)、工农速成中学。

2.《巴特勒法案》、11+考试(235页);

《国防教育法》(236页);

《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237页);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计划”。

(237—238页)

3.《教育过程》(239页)、结构主义课程论(239页)、恢复基础教育运动(240—241页);

综合中学(243页);

《贝尔敦法令》(244页)、哈比改革(245页)、现代数学运动。

(246页)

4.“六三三学制”(250—253页),设计教学法(253页),道尔顿制(254页),童子军。

(257页)

5.《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260页)、“教育大革命”。

(259—262页)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