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土建施工方案OK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0499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0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土建施工方案OK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8土建施工方案OK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8土建施工方案OK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8土建施工方案OK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8土建施工方案OK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土建施工方案OK文档格式.docx

《8土建施工方案OK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土建施工方案OK文档格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土建施工方案OK文档格式.docx

50M

水平距离测量

1.2方格网测设或复测、控制桩的埋设和保护

1.2.1根据业主提供的控制点轴网,进场后依据具体条件编制测量方案后进行控制点严密保护并作永久保留。

1.2.2控制桩应按照规程规定的标准进行埋设,一般应埋设在距基坑放坡线1m以外的坚固地方,其深度应大于当地的冻土线深度,桩顶周围应砌筑20cm高的保护台或设置其他保护措施。

控制桩的埋设及保护如下图所示:

 

控制桩的埋设及保护图

(a)方格网点或轴线控制桩;

(b)专用水准点

1.3平面控制

依据上部提供的建筑方格网点,建立施工轴线控制网,使用仪器有:

测角为WILDT2经纬仪,测边为SET5F全站仪(LEICADI2002测距仪),采用Ⅰ级导线精度要求施测。

控制点应选择在通视良好、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主要控制网点埋设混凝土标桩,其埋设深度根据冻线和场地平整的设计标高确定。

建立单建(构)筑控制网,以便于对各轴线及各预埋件进行精密控制。

1.4高程控制

根据建筑方格网点联测高程到施工点,采用DS1水准仪进行Ⅱ等水准测量。

水准点选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方。

1.5沉降观测

在施工过程中,应对重要的的建(构)筑物、设备基础(如主厂房、排气筒基础、中间吸收塔基础等)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周期应根据建、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Ⅱ等水准精度观测。

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固定观测人员;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观测的各项记录,必须注明观测时的气象情况和荷载变化。

1.6控制桩及水准点保护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方格网和水准观测点的保护,采取严密措施,并用醒目的围栏进行围护,防止控制点损坏。

1.7垂直度的控制吊线坠法

1.7.1采用较重的特制线坠悬吊,以确定的轴线交点为准,直接向各施工层悬吊引测轴线。

1.7.2线坠的几何形体应符合规定要求,重量要适当(1~3Kg),吊线用编织的和没有扭曲的细钢丝。

1.7.3悬吊时要上端固定牢固,线中间没有障碍,尤其是没有侧向抗力。

1.7.4线下端(或线坠尖)的投测人,视线要垂直结构面,当线左、线右投测小于3~4mm时,取其平均位置,两次平均位置之差小于2~3mm时,再取平均位置,作为投测结果。

1.7.5投测中要防风吹和震动,尤其是侧向风吹。

1.7.6在逐层引测中,要用更大的线坠(如5Kg)每隔3~5层,由下面直接向上放一次通线,以作校测。

1.8轴线的垂直传递

采用内控法和外控法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在首层的适当位置留设控制点,采用预埋铁板的方法,制点固定。

在施工上部结构层时,在控制点的施工层的相应位置留设孔洞,采用铅垂仪将控制点位置投影到各施工层,同时采用激光经纬仪对各控制点的位置进行校核。

1.9结构施工测量

1.9.1建(构)筑物±

0.000标高以上的结构施工测量工作主要包括:

首层轴线放线与找平,施工层主轴线的竖向投测、施工层标高的竖向传递、大型预制构件的弹线及结构安装测量等。

1.9.2首层放线验收后,应将控制轴线引测(弹出)在外墙立面上,作为各施工层主轴线竖向投测的依据。

若视线不够开阔,不便架设经纬仪时,应改用激光铅直仪通过预留孔洞向上投测。

这时的控制网由外控转为内控,其图形应平行于外廓轴线。

1.9.3控制轴线最好选在建筑物外廓轴线上、单元或施工流水段的分界线上、楼梯间或电梯间两侧的轴线上。

由于施工现场情况复杂,利用这些控制线的平行线进行投测较为方便。

1.9.4标高的竖向传递,可用钢尺以首层±

0.000线为基准向上竖直量取。

当传递高度超过钢尺整尺长时,应另设一道标高起始线。

为了便于校核,每栋建筑物应由3处分别向上传递标高。

2.土方开挖

2.1施工顺序

土方开挖施工顺序图

2.2施工方法

2.2.1开挖前进行方格网复测,然后进行建(构)筑物的中心定位放线,厂房、主控楼的中心定位根据厂区控制网或建筑方格网按二级导线精度测设控制桩。

控制桩的测设符合下列要求:

控制桩的数量为4个;

控制桩的位置,不得布设在铁路、公路、地下设施及施工机械行走的范围内,距离土方开挖边线大于5.0m,控制桩埋设深度为1.50m,采用C25细石混凝土浇筑。

2.2.2推土机清土

根据招标文件上提供的地质情况,其开挖物可用于回填,故需清除其中的杂草、树根、腐殖土等杂物,作为回填料。

因此,正式开挖前必须利用推土机进行地面清理,用推土机推往临时道路附近,清除厚度200mm,清基范围是开挖边线4m内,把表层土集中用反铲挖掘机装车,卸至废料区集中外运。

2.2.3基坑开挖

采用反铲挖掘机挖土、装车,自卸汽车运土,堆土区域用推土机推平,由于基础面积较大,采用大开挖方式,根据地质资料和现场实地考察了解,开挖边坡为1:

0.75开挖,分三层进行;

反铲机开挖时为避免扰动基底土,在开挖时预留基底标高20cm以上的土方,采取人工方法清理。

2.2.4土方调配

在土方开挖前,根据现场地形、地貌,做好土方调配计划,尽可能做到挖土、填土和余土外运同步进行,减少二次倒运量,做到场内整洁,土方运输采用自卸载重汽车。

2.2.5基坑(槽)支护

2.2.5.1基坑槽、管沟支撑宜选用质地坚实、无枯节、透节、穿心裂折的松木或杉木,不宜使用杂木。

2.2.5.2支撑应挖一层支撑好一层,并严密顶紧,支撑牢固,严禁一次将土挖好后再支撑。

2.2.5.3挡土板或板桩与坑壁间的填土要分层回填夯实,使之严密接触。

2.2.5.4深埋的拉锚需用挖沟方式埋设,沟槽尽可能小,不得采取将土方全部挖开,埋设拉锚后再回填的方式,这样会使土体固结状态遭受破坏。

拉锚安装后要预拉紧,预紧力不小于设计计算值的5%~10%,每根拉锚松紧程度应一致。

2.2.5.5锚杆埋设,其锚固段应埋在稳定性较好的岩土层中,并用水泥砂浆灌注密实,不得锚固在松软土层中,锚固长度应经计算或试验确定。

2.2.5.6施工中应经常检查支撑和观测邻近建筑物的情况。

如发现支撑有松动、变形、位移等情况,应及时加固或更换。

加固办法可打紧受力较小部分的木楔或增加立柱及横撑等。

如换支撑时,应先加新撑后再拆旧撑。

如改支承在混凝土基础上,须待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方可将被替换的支撑拆除。

如基坑附近建筑物有下沉、变形情况,应立即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2.2.5.7开挖较深的基坑,除观测邻近建筑物变形外,还应测试板桩和支撑的内应力,当应力达到设计值的90%时(或支护变形大于10mm时),要采取防范措施。

2.2.5.8支撑的拆除应按回填顺序依次进行。

多层支撑应自下而上逐层拆除,拆除一层,经回填夯实后,再拆上层。

拆除支撑时,应注意防止附近建筑物或构筑物产生下沉和破坏,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

2.2.6人工挖孔桩的施工

2.2.6.1施工工艺

定桩位→挖第一节桩孔土方→护壁施工→二次投测标高及桩位十字轴线→安装活动井盖、设置垂直运输系统、潜水泵、鼓风机、照明设备等→二节桩身挖土→清理校正→二次护壁施工→重复二节施工工序→到设计持力层后进行扩底→对桩孔全面验收。

2.2.6.2挖孔方法

挖土由人工从上到下逐层用镐、锹进行,挖土次序为先挖中间部分后挖周边,按设计桩径加2倍护壁厚度控制截面,允许尺寸误差3cm。

扩底部分采取先挖桩身圆柱体,再按扩底尺寸从上到下挖土修成扩底形。

2.2.6.3测量控制

桩位轴线采取在地面设十字控制网、基准点,将桩控制轴线高程测到第一节护壁上,每节以十字线对中,大线锤作中心控制,用尺杆找圆周,以基准点测量孔深,以保证桩位、孔深和截面尺寸的正确。

2.2.6.4护壁施工

按实际地质情况安排施工。

2.3排水与降水措施

2.3.1排水措施

2.3.1.1场地排水

场地开挖常会遇到地下水和地表滞水大量渗入,造成场地浸水,破坏边坡稳定,对施工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做好现场场地的排水、截水、疏水、排洪等工作,并尽可能减少雨季施工工作量,一般方法是:

✧在现场周围地段应修设临时或永久性排水沟、防洪沟或挡水堤,山坡地段应在坡顶或坡脚设环形防洪沟或截水沟,以拦截附近的雨水、潜水排入施工区域内;

✧现场内外原有自然排水系统尽可能保留或适当加以整修、疏水,改造或根据需要增设少量排水沟,以利排泄现场积水、雨水和地表滞水;

✧在有条件时,尽可能利用正式工程排水系统为施工服务,先修建正式工程主干排水设施和管网,以方便排除地面滞水和基坑井点抽出的地下水;

✧现场道路应在两侧设排水沟,支道应在两侧设小排水沟,沟底坡度一般为2%~8%,保持场地排水和道路畅通;

✧基坑开挖应在地表流水的上游一侧设排水沟、散水沟或截水挡土堤,将地表滞水截住;

在低洼地段挖基坑时,可利用挖出之土沿四周或迎水一侧、两侧筑0.5~0.8m高的土堤截水;

✧大面积的表水,可采取在施工范围区段内挖排水沟,工程范围内再设纵横排水支沟,将水流疏干,再在低洼地段设集水、排水设施,将水排走;

✧在可能滑坡的地段,应在该地段外设置多道环形截水沟,以拦截附近的地表水,修设和疏通坡脚的原排水沟,疏导地表水,处理好该区域内的生活和工程用水,阻止渗入该地段。

2.3.1.2基坑槽(沟)排水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或有地面滞水的地段开挖基坑槽(或沟,下同)施工中,应根据工程地质和地下水文情况,采取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措施,使基坑开挖和施工达到无水状态,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具体方法如下:

✧明沟与集水井排水

在开挖基坑的一侧、两侧或四侧,或在基坑中部设置排水明(边)沟,在四角或每隔20~30m设一集水井,使地下水流汇集于集水井内,再用水泵将地下排出基坑外。

排水深度应如终保持比挖土面低0.4~0.5m;

集水井应比排水沟低0.5~1.0m,或深于抽水泵进水阀的高度以上,并随基坑的挖深而加深,保持水流畅通,使地下水位低于开挖基坑底0.5m。

一侧排水沟设在地下水的上游。

一般小面积基坑排水沟深0.3~0.6m,底宽应不小于0.2~0.3m,水沟的边坡为1:

11.5,沟底设有0.2%~0.5%的纵坡,使水流不致阻塞。

集水井截面为0.6m*0.6m~0.8m*0.8M,井壁用木方、木板支撑加固。

基底以下井底应填以20cm厚碎石或卵石,水泵抽水龙头应包以滤网,防止泥砂进入水泵。

抽水应连续进行,直至基础施工完毕,土方回填后才停止。

✧分层明沟排水

根据工程招标文件提供的信息,工程所处的地区开挖土层由多种土组成,中部夹有透水性强的砂类土,为避免上层地下水冲刷基坑下部边坡,造成塌方,可在基坑边坡上设置2~3层明沟及相应的集水井,分层阻截并排除上部土层中的地下水。

排水沟与集水井的设置,应注意防止上层排水沟的地下水溢流向下层排水沟,冲坏、掏空下部边坡,造成坍方。

✧利用工程设施排水

选择基坑附近深基础工程先施工,作为施工排水的集水井或排水设施,使基础内及附近地下水汇流该较低处集中,再用水泵排走;

或先施工建筑物周围或内部的正式防水、排水设计的渗排水工程或下水道工程,利用其作为排水设施排水,在基坑一侧或两侧设排水明沟或暗沟,将水流引入渗排水系统或下水道排走,本法利用永久性工程设施降排水,省去大量挖沟工程和排水设施,因此最为经济。

2.3.2降水措施

根据实际地质情况选用以下降水措施:

各种井点的适用范围

序号

井点类别

土层渗透系数(m/d)

降低水位深度(m)

单层轻型井点

0.5~50

3~6

多层轻型井点

6~12

3

喷射井点

0.1~2

8~20

4

电渗井点

<

0.1

根据选用的井点确定

5

管井井点

20~200

3~5

6

深井井点

5~250

>

15

注:

无砂混凝土管井点、小沉井井点适于土层渗透系数10~250m/d,降水深度5~10m的井点。

3.土方及砂土回填处理

3.1施工方法

3.1.1人工土方回填施工

3.1.1.1用手推车送土,以人工用铁锹、粑、锄等工具进行土方回填。

从场地最低部分开始,由一端向另一端自下面而上分层铺填。

每层虚铺厚度,用打夯机械夯实时不大于30cm。

3.1.1.2深浅坑(槽)相连时,应先填深坑(槽),相平后与浅坑全面分层填夯。

如采取分段填筑,交接处应填成阶梯形。

墙基及管道回填应在两侧用细土同时均匀回填、夯实,防止墙基及管道中心线位移。

3.1.1.3人工回填用打夯机夯实。

两机平行时其间距不得小于3m,在同一夯打路线上,前后间距不得小于10m。

3.1.2机械回填土

3.1.2.1推土机运土回填

✧填土应由下而上分层铺填,每层虚铺厚度不宜大于30cm。

大坡度堆填土,不得居高临下,不分层次,一次堆填;

✧推土机运土回填,可采取分堆集中,一次运送方法,分段距离约为10~15m,以减少运土漏失量;

✧土方推至回填部位时,应提起一次铲刀,成堆卸土,并向前行驶0.5~1.0m,利用推土机来回退时将土刮平;

✧用推土机来回行驶进行碾压,履带应重叠一半;

✧填土程序采用纵向铺填顺序,从挖土区段至填土区段,以40~60m距离为宜。

3.1.2.2铲运机填土

✧铲运机铺土,铺填土区段,长度不宜小于20m,宽度不宜小于8m;

✧铺土应分层进行,每次铺土厚度不大于30~50cm(视所用压实机械的要求而定),每层铺土后,利用空车返回时将表地面刮平;

✧填土程序一般尽量采取横向或纵向分层卸土,以利行驶时初步压实。

3.1.2.3汽车填土

✧自卸汽车成堆卸土,须配以推土机推土、摊平;

✧每层的铺土厚度不大于30~50cm(随选用的压实机械而定);

✧填土可利用汽车行驶作部分压实工作,行车路线须均匀分布于填土层上;

✧汽车不能在虚土上行驶,卸土推平和压实工作采取分段交叉进行。

3.2质量控制措施

3.2.1回填土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时一定要按操作工艺标准及施工验收规范进行施工。

3.2.2土方回填前应先对填方基底和已完隐蔽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坑内的积水、淤泥和杂物必须清理干净。

3.3地基处理

此包范围内部分采用天然地基,不能采用天然地基的要进行挖填砂处理。

4.模板工程

梁、板、柱、大、中型设备基础等均采用木胶合板,其他零星基础采用钢模板。

4.1模板材料

✧模板:

木胶合板、钢模板;

✧背楞:

50×

100、100×

100方木及型钢;

✧支撑:

普通钢管脚手架组合;

✧辅助材料:

密封泡沫条、海棉条、胶带、模板清洁剂、脱模剂等。

4.2模板加工

模板制作前,首先由技术人员根据施工图绘制出模板加工图,由木工在生产临建区木工车间集中加工。

模板几何尺寸要求准确,拼缝严密,表面平整,方木须经过压刨双面刨平,以使厚度一致、模板与背楞结合紧密。

模板在车间加工拼制完成后编号,经过质检员检查合格后运至现场使用,对不合格的模板一律不准出车间。

专用钢模由公司组织统一加工。

4.3模板安装

4.3.1模板运至现场安装前应先弹出模板定位线,模板安装时确保位置正确,柱、墙模板下部先用水泥砂浆找平,模板根部贴海绵条、板缝夹双面胶带纸使之不漏浆。

对于混凝土墙体和大断面梁的模板设置钢筋拉杆加固模板,拉杆间距应经计算确定。

清水混凝土柱每侧采用整块模板(即无竖缝),方木背楞外用型钢做围檩加固,外围设拉杆。

4.3.2模板安装若需要更改设计,需事先经技术部门同意。

模板安装完毕后认真检查,由质量管理部门复核并签发混凝土浇灌许可证后,方可浇灌混凝土。

4.3.3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派木工进行看护,随时检查和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4.4模板拆除与周转

4.4.1现浇结构支撑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如无设计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结构类型

结构跨度

按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L≤2

50

2<

L≤8

75

L>

8

100

悬臂结构

设计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系指相应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4.4.2模板拆除时应注意的事项:

✧侧模:

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损坏时方可拆除;

✧底模:

在该层上无外来荷载时,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时方可拆除,如该层作为上层梁板结构的支撑时,应待该层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并应经验算上部荷载后方可确定是否能拆除。

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等级后方可承受使用荷载。

4.4.3拆除模板时,应轻拆轻放,杜绝向下抛扔,对继续周转的模板,应清理干净、刷油、分规格堆放整齐,不用的模板或个别损坏的模板应及时送回加工车间修整或保存。

跨度大于8m梁、大于2m的板悬挑构件底模应在砼强度达到100%后方可拆除。

4.5施工难点

曲面构件模板施工:

为了保证弧形板砼质量,模板支设质量相当重要。

由于是曲率半径较大的圆弧形结构,所以模板支设难度较大。

为此,我们将采用特有的圆弧形结构施工法“曲面可变桁架支模工艺”进行施工。

该施工法在多项工程施工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脚手架工程

5.1脚手架设置的一般要求

5.1.1构架尺寸规定

5.1.1.1双排结构脚手架和装修脚手架的立杆纵距和平杆步距应≤2.0m。

5.1.1.2作业层距地(楼)面高度≥2.0m的脚手架,作业层铺板的宽度不应小于:

外脚手架为750mm,里脚手架为500mm。

铺板边缘与墙面的间隙应≯300mm、与挡脚的间隙应≯100mm。

当边侧脚手板不贴靠立杆时,应予可靠固定。

5.1.2连墙点设置规定

当架高≥6.0m时,必须设置均匀分布的连墙点,其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门式钢管脚手架:

当架高≤20m时,不小于50m2一个连墙点,且连墙点的竖向间距应≤6m;

当架高>

20m时,不小于30m2一个点,且连墙点的竖向间距应≤4m;

✧其他落地(或底支托)式脚手架:

当架高≤20m时,不小于40m2一个点,且连墙点的竖向间距应≤6m;

20m,不小于30m2一个点,且连墙点的竖向间距应≤4m;

✧脚手架上部未设置连墙点的自由高度不得大于6m;

✧当设计位置及其附近不能装设连墙件时,应采取其它可行的刚性拉结措施予以弥补。

5.1.3整体性拉结杆件设置规定

脚手架应根据确保整体稳定和抵抗侧力作用的要求,按以下规定设置剪刀撑或其它相应作用的整体性拉结杆性。

5.1.3.1周边交圈设置的单、双排木、竹脚手架和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当架高为6~25m时,应于外侧面的两端和其间按≤15m的中心距并自下而上连续设置剪刀撑;

25m时,应于外侧面满设剪刀撑。

5.1.3.2周边交圈设置的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当架高为9~25m时,应按不小于其外侧面框格总数的1/5设置斜杆;

25m时,按不小于外侧面框格总数的1/3设置斜杆。

5.1.3.3门式钢管脚手架的两个侧面均应满设交叉支撑。

当架高≤45m时,水平框架允许间隔一层设置;

45m时,每层均满设水平框架。

此外,架高≥20m时,还应每隔6层加设一道双面水平加强杆,并与相应的连墙件层同高。

5.1.3.4“一”字形单双排脚手架按上述相应要求增加50%的设置量。

5.1.3.5满堂脚手架应按构架稳定要求设置适量的竖向和水平整体拉结杆件。

5.1.3.6剪刀撑的斜杆与水平面的交角宜在45℃~60℃之间,水平投影宽度应不小于2跨或4m和不大于4跨或8m。

斜杆应与脚手架基本构架杆件加以可靠连接,且斜杆相邻之间杆段的长细比不得大于60。

5.1.3.7在脚手架立杆底端之上100~300mm处一律遍设纵向和横向扫地杆,并与立杆连接牢固。

5.1.4杆件连接构造规定

5.1.4.1多立杆式脚手架左右相邻立杆和上下相邻平杆的接头应相互错开置于不同的构架框格内。

5.1.4.2搭接杆件接头长度: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应≥0.8m;

木、竹脚手架应不小于搭接杆段平均直径的8倍和1.2m。

搭接部分的结扎应不少于2道,且结扎点间距应≯0.6m。

5.1.4.3杆件在结扎处的端头伸出长度应不小于0.1m。

5.1.5安全防(围)护规定

5.1.5.1作业层距地(楼)面高度≥2.5m时,在其外侧边缘必须设置挡护高度≥1.1m的栏杆和挡脚板,且栏杆间的净空高度应≤0.5m。

5.1.5.2临路(街)脚手架中,架高≥25m的外脚手架以及在脚手架高空落物影响范围内同时进行其它施工作业或有行人通过的脚手架,应视需要采用外立面全封闭、半封闭以及搭设通道防护棚等适合的防护措施。

5.1.5.3架高9~25m的外脚手架,除执行

(1)规定外,可视需要加设安全立网维护。

5.1.5.4挑脚手架、吊篮和悬挂脚手架的外侧面应按防护需要采用立网围护或执行上一条的规定。

5.1.5.5遇有下列情况时,应按以下要求加设安全网:

✧架高≥9m、未作外侧面封闭、半封闭或立网封护的脚手架,应按以下规定设置首层安全(平)网和层间(平)网:

✧首层网应距地面4m设置,悬出宽度应≥3.0m;

✧层间网自首网每隔3层设一道,悬出高度应≥3.0m。

5.1.5.6外墙施工作业采用栏杆或立网围护的吊篮、架设高度≤6m的挑脚手架、挂脚手架和附墙升降脚手架时,应于其下4~6m起设置两道相隔3.0m的随层安全网,其距外墙面的支架宽度应≥3.0m。

5.1.5.7上下脚手架的梯道、坡道、栈桥、斜梯、爬梯等均应设置扶手、栏杆或其它安全防(围)护措施并清除通道中的障碍,确保人员上下的安全。

5.1.5.8采用定型的脚手架产品时,其安全防护配件的配备和设置应符合以上要求;

当无相应安全防护配件时,应按上述要求增配和设置。

5.1.6搭设高度限制和卸载规定

5.1.6.1脚手架的搭设高度一般不应超过下表的限值。

脚手架搭设高度的限值表

序次

类别

型式

高度限值

备注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

单排

20

双排

碗扣式钢管脚手架

架高≥30M时,

立杆纵距≯1.5M

60

门式钢管脚手架

轻载

施工总荷载≤3KN/M2

普通

45

施工总荷载≤5KN/M2

5.1.6.2当需要搭设超过上表中规定高度的脚手架时,可采取下述方式及其相应的规定解决:

✧在架高20m以下采用双立杆和在架高30m以上采用部分卸载措施;

✧架高50m以上采用分段全部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