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春玉林市九年级第二次无纸化阅卷适应性训练 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8253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市级联考春玉林市九年级第二次无纸化阅卷适应性训练 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国市级联考春玉林市九年级第二次无纸化阅卷适应性训练 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国市级联考春玉林市九年级第二次无纸化阅卷适应性训练 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国市级联考春玉林市九年级第二次无纸化阅卷适应性训练 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国市级联考春玉林市九年级第二次无纸化阅卷适应性训练 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市级联考春玉林市九年级第二次无纸化阅卷适应性训练 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全国市级联考春玉林市九年级第二次无纸化阅卷适应性训练 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市级联考春玉林市九年级第二次无纸化阅卷适应性训练 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市级联考春玉林市九年级第二次无纸化阅卷适应性训练 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元朝建立的相关知识点。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俘虏南宋皇帝,南宋灭亡。

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元朝建立

4.下列图片能反映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

做这种题型的关键是要对图片的有效信息进行提取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学生要掌握教材中的重要图片,材料和诗句等素材。

5.“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描述的事件是

A.北伐战争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件。

故选A。

6.我们将8月1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这是为了纪念

A.南昌起义B.广州起义

C.秋收起义D.金田起义

本题考查的是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到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所以答案是A。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7.“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

“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A.博古B.陈独秀

C.毛泽东D.邓小平

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遵义会议

点评:

关于遵义会议,学生还要知道,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8.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图(局部)。

东北大学迁入关内的原因是

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D.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形势所迫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蒋介石发表讲话后才正式形成,所以排除AB,C是明显错误,答案选D。

9.下列反映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开始走向战略反攻的示意图是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建立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把豫皖苏和豫陕鄂连成一片,像一个巨大的“品”字形,插入敌人的心脏,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的武汉和南京,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战场转到了国统区,A项符合题意;

BCD分别是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示意图。

10.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模范街,踏进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集中反映了

A.民间服饰的西洋化B.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C.礼仪风俗的简洁化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解析】抓住关键词“新国民”,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还带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体现等级制度的服装一律废止,使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材料中这一新国民形象正反映了这一现象的变化,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和题意不符。

11.印度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并表现出独有的历史特征。

下图图示所反映的制度是

A.分封制度B.权力制衡制度

C.种姓制度D.封建等级制度

............

12.在研究历史过程中,由于立场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也会产生差异。

如果站在美洲土著人立场上对哥伦布和发现美洲新大陆进行评价,其观点最有可能是

A.英雄,发现了美洲大陆B.强盗,带来了深重灾难

C.功臣,带回了大量财富D.巨人,促进了文明交流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站在美洲土著人立场上对哥伦布和发现美洲新大陆进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为欧洲开辟殖民掠夺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加入殖民行列,他们大肆掠夺殖民地的财富;

在美洲他们强占土著人的地,大量屠杀土著人,给美洲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如果站在美洲土著人立场上评价,对哥伦布和发现美洲新大陆进行评价,土著人认为强盗,带来了深重灾难,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3.在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出现了一些新生事物,例如“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政体”等。

这表明三个国家都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推翻了外国殖民统治D.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为限制国王的权力,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美国在独立战争中颁布了《独立宣言》,主张三权分立制度,通过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了《人权宣言》,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三者都主张主权在民,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的特点,所以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特点,D项符合题意;

A项是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不符合美国资产阶级革命;

BC两项符合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不符合英、法资产阶级革命。

由此可知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三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是难度较大的一种题目,应该从纷繁复杂的头绪中去伪存真,一般可用排除法来分别审视各个选项。

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特点;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都推翻了君主制度,但是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如英国的《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但是美国和法国的文献主要是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而三者的内容不同。

14.下图为1870—1900年世界石油产量变化图。

图中石油产量的变化主要与下列哪一项成果的运用有关

A.内燃机的发明与使用

B.珍妮机的发明与使用

C.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

D.电灯泡的发明与使用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1870年—1900年世界石油产量有80万吨迅速增加到200万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设计出使用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而内燃机的燃料需要从石油中提炼作为能源,后内燃机被广泛应用于交通领域,导致世界石油产量迅速增加,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题意不符。

15.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这一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一五计划”的实行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6题10分,17题10分,18题10分,共3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材料二:

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称: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族、外国或外国人)货物以通有无。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宋朝政府对待海外贸易的态度,并指出当时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2)材料二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

基于这样的看法,清朝实行的是怎样的外贸政策?

有何严重后果?

【答案】

(1)态度:

鼓励海外贸易;

机构:

市舶司。

(2)看法:

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

政策:

闭关政策。

后果:

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政府对待海外贸易的态度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生活的“蕃坊”“蕃市”“蕃学”;

(蕃坊供外商居住);

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市舶机构);

(2)第一问依据题干信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族、外国或外国人)货物以通有无”可知,乾隆帝在对海外贸易的态度是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

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清王朝认为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主要限制出口货物品种、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和出海人数、日期等,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闭关政策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

京师同文馆

1862年

中国第一个近代兵工厂

安庆军械所

1861年

中国第一个近代交通企业

轮船招商局

1872年

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工业

汉阳铁厂

1890年

改革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四: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

1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1)材料一展示的成就是在哪一场运动中出现的?

(2)材料二的法令是在哪一事件中颁布的?

(3)材料三的内容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哪一事件的指导思想?

(4)材料四所指的这场“运动”有何重要意义?

(5)以上材料反映的事件共同体现了近代中国怎样的时代主题?

(1)运动:

洋务运动。

(2)事件:

戊戌变法。

(3)事件:

辛亥革命。

(4)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5)主题:

抗争;

追求进步;

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中国第一个兵工厂——安庆军械所;

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工业——汉阳铁厂”,这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所以答案是洋务运动。

(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改革政府机构,……训练新式军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戊戌变法的内容。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

又称“百日维新”,所以答案是戊戌变法。

(3)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提出革命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同盟会的纲领后发展为: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旗帜。

所以答案是辛亥革命。

(4)依据材料四所给信息“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据此可知材料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的意义是激发新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四次运动是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救国救民而进行的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他们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所以中国近代的主题是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抗争精神、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宣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来”,私下里却说:

“我们所起草的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正是在向日本法西斯发出最后通牒20天后,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无条件投降,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摘自李克强总理在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时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请说出巴黎和会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怎样的世界“新秩序”?

(2)材料一中劳合·

乔治为什么说“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

请说明理由。

(3)材料二中“中国人民的胜利”指的是什么?

请举出两例世界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事件。

(1)中心问题:

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理由:

和约惩治、宰割了德国;

瓜分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规定了大量战争赔款;

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法西斯德国以此为借口煽动复仇主义情绪;

1939年德国挑起战争等。

(3)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

事件:

诺曼底登陆;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等。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到6月,一战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

英法美操纵了会议,召开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中,英法美操纵了会议,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加以限制,还签订了同其他战败国的条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定了一战后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1921年——1922年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

通过两次会议的召开,最终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所以本题答案是:

巴黎和会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

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

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

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等。

和约严重破坏了德国的独立和完整,加重了德国人民的负担,激起了德国人民的仇视。

20年后,1919+20=1939,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突袭波兰,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首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

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经历了14年的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洗涮了百年耻辱。

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答案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侵略。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百万军分四路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驻守东北之关东军发动全线进攻。

这都是世界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