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的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465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的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的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的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的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的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的文献综述.doc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的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的文献综述.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的文献综述.doc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的文献综述

任课老师:

官建生

专业:

09行政管理专科班

组员:

陈晓娟、张杏芳、莫慧芳

学号:

09207041009、09207041023、09207041017

摘要:

航空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力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控制理论、推进技术及制造工艺等技术的综合体现。

引言航空航天技术使人类文明进人三维时代。

航空是大气层内的飞行活动,航天是穿越大气层的飞行活动。

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

1、国内文献检索范围

1.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2006-2010

2.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2006-2010

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2006-2010

2、中文检索词、检索式

航空航天、航天研究

3、3.检索步骤、检索结果

3.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题 名】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快速俯仰运动建模研究

【作 者】陈星高正红

【机 构】西北工业大学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科技重点实验室

【刊 名】航空计算技术.2010(3).--

【ISSN号】1671-654X

【CN号】61-1276/TP

【馆藏号】90843X

【关键词】过失速机动快速俯仰运动状态空间法气动力模型

【分类号】V211.4

【文 摘】通过对过失速机动运动规律和气动力特性进行简要分析,说明了过失速机动气动力建模思路;采用状态空间法建立了快速俯仰运动气动力模型,并对模型的输出方程进行了分析和简化;验证结果表明,气动力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结果。

[2]【题 名】飞机结构腐蚀损伤分布及失效规律研究

【作 者】杨凯[1]金平[2]范存智[3]

【机 构】[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研究生队[2]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航空机械系[3]海军兵种指挥学院

【刊 名】航空计算技术.2010(3).--

【ISSN号】1671-654X

【CN号】61-1276/TP

【馆藏号】90843X

【关键词】腐蚀深度统计分析三参数Weibull分布失效规律

【分类号】V267

【文 摘】针对现役飞机结构腐蚀损伤,选取正态分布、Gumbel第一型极值分布、Logistic分布、双参数Weibull分布以及三参数Weibull分布进行统计特征研究。

结果表明,腐蚀深度数据均较好地服从以上五种分布规律,其中三参数Weibull分布的相关系数最高。

根据三参数Weibull分布得到的95%置信度下不同使用日历年限的腐蚀深度数据,利用Origin7.5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到防护涂层有效期约为4年。

[3]【题 名】偏焦偏置抛物面多波束天线的分析与设计

【作 者】张兆成郭陈江丁君

【机 构】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刊 名】航空计算技术.2010(3).--

【ISSN号】1671-654X

【CN号】61-1276/TP

【馆藏号】90843X

【关键词】偏置抛物面多波束天线口径场法

【分类号】V443.4

【文 摘】以口径场法为基础对偏置抛物面天线进行建模分析,可方便有效地计算馈源数目任意、馈源放置位置任意的偏置抛物面天线的方向图。

通过优化对馈源位置进行调整,使得各波束的性能达到设计的要求,最终实现多波束天线。

绕特定的轴旋转馈源阵列,可以实现更大空间的扫描。

3.2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航空预研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作者:

曾爱明

授予学位时间:

20000901 

分类号:

V1

关键词: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航空预研项目管理;管理方法

摘要:

该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航空预研项目管理的基本特征,借鉴了国外项目管理的先进方法,尝试性提出航空预研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同时探讨了航空预研项目的组织结构、计划管理及项目立项评价方法及其应用.该文对航空预研项目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极为有益,同时对深入开展航空预研项目管理体系研究和提高预研项目管理者素质方面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航空航天技术的简介

为航空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的一系列高级复杂的施工作业程序。

它涉及人力资源配置,设备仪器搭配与安装使用等艰深的学术作业。

是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追求。

5、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过程

在华夏飞天之梦成为现实的时候,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航天事业所走过的历程。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最早的领导机构(由航空主管部门代管)。

同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了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

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钱学森等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了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

1958年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同年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在甘肃酒泉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标志着中国航天第一个自主发射基地的诞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从此,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研制航天运载火箭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继1962年3月21日首次试验失败之后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1965~1972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立项研制。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专门负责研制各类人造卫星。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1月30日,中国研制的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使中国具备了发射中低轨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甘肃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由“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美妙的“东方红”乐曲首次响彻在太空。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1957年10月4日)、美国(1958年1月31日)、法国(1965年11月26日)和日本(1970年2月11日)之后,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此后又陆续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三号”、“实践四号”和“实践五号”,大大推进了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当月29日返回地面。

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人造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此后又先后建成了“远望”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

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发射高轨道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这是中国第一次一箭多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4月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º赤道上空。

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测控和准确定点等技术。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实用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

2月20日,卫星定点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卫星通信技术由试验阶段进入了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发射服务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截至目前,中国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开始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至今,“神舟”号飞船已分别于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2002年12月29日成功进行了四次无人试验发射

6、神州飞天历程——神州风采

神1

神2

神3神4

神5载人杨利伟

神6费俊龙和聂海胜

7、世博见证航空航天

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展出的热气球,也是人类早期探索天空的重要工具。

1984年世博会上连续展出半年的“企业”号航天飞机。

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的宣传海报。

西雅图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太空针塔。

温哥华世博会的空中交通展区,展示了人类航空的发展历程

8、航空航天技术的影响

首先,航空航天技术能够应用于包括气象学、通信、地质勘探等多层领域的民生事业,且作用越来越大,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很难想象没有卫星的生活,这就是航天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从这一点来讲,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可以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甚而形成所谓的“太空”经济,意义重大。

  其次,掌握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对于我国捍卫自身利益,保障国家和平,抵御外来侵略者都至关重要。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所蕴含的军事力量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

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卫星侦察敌情,了解战况;另一方面,航天飞机和火箭可用于攻击敌人,且威力巨大,前两天的朝鲜卫星发射之所以受到各国广泛关注并引来韩、日、美各国的弹压,原因就在于从理论上说,发射卫星的技术完全可以运用发射导弹,这是一种极大的军事震慑力,美国国防部已经提出一种“高空运输快速打击”的理论,认为可以借助外太空为通道的方式,避过各国空军,在24小时内对全球任意地点实施打击。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军事竞争中立足,势必要提高航空航天水平,从而拒敌于门外的效果,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是否顺利防止资本主义军事打击的重要任务。

  最后,发展航空航天技术还将为我国进军太空奠定基础,随着地球资源的日渐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