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哲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1125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哲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三哲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三哲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三哲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三哲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哲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三哲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哲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哲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

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要

区别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物质的

基本

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评价?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

6、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

①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③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物质性原理的内容?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5、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8、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主义和不变论。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10、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固有的,不是主观赋予的;

规律是本质的,不是表面的现象;

规律是必然的、稳定的,不是偶然的、易变的。

(2)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3)不能发明、改造、改变、创造、消灭规律,只能发现、认识、利用规律。

1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3、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和方法论?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

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起源、生理基础、内容)

①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内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为什么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基础、生物学前提)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3、为什么说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4、为什么动物没有意识?

①动物没有社会实践。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②动物没有人脑。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③动物没有语言。

条件反射有两种:

一种是由于具体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

这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一种是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叫作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所特有的。

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5、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的表达手段各是什么?

物质器官:

人脑;

表达手段:

语言

6、如何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是意识的内容。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具有主观性。

7、意识活动的特点?

①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8、如何理解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世界。

9、意识的反作用?

①意识使人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注意】1、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必须通过实践。

2、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

1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⑤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注意】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

【注意】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2)能动性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社会历史性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注意】获得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5、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7、真理的含义?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符合客观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真理总是和谬误相伴而行)

8、真理的特点?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以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3)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注意】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客观性说明是绝对的;

真理的条件性、具体的说明真理是相对的。

【注意】错误观点:

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

②真理在人和情况下都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9、认识过程原理和方法论?

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0、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注意】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1、为什么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12、为什么认识具有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注意】不能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也不能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实质与核心?

根本方法?

本质?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联系的含义?

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4、联系的特征?

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与条件性

5、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与方法论?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6、联系的客观性原理与方法论?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①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7、联系的分类?

为什么说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都是客观的,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也是客观的。

8、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与方法论?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原因和结果的联系等。

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注意】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联系的客观性强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9、整体和部分的区别?

(地位、功能)

整体是全局和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是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10、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①相互依赖:

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②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③相互转化:

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

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

11、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

(1)原理:

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

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原理: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一些错误观点:

(1)整体功能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状态及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这时整体功能就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发展,不一定是推动)。

(3)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

【注意】在做有关整体和部分关系的非选择题时,要仔细分析材料是强调整体的地位与作用,还是强调部分的地位与作用,一般侧重强调其中一个方面。

12、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13、如何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注意】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属于整体的一种情况,系统除了强调整体性外,还有层次性和有序性。

要素只是部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组成一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什么是新事物?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注意】关于新旧事物的几种错误观点:

(1)后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一个过程,其间既有新旧事物并存的情形,也会出现旧事物暂时复辟的现象,不能笼统地说后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2)力量强大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角度来说的,不是说新事物在开始的时候就具有强大的力量。

新事物刚刚出现的时候旧事物往往更强大。

(3)形式上新颖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内容是事物的根本,看待事物的性质必须抓住它的内容。

事实上,新事物在形式上未必就新,旧事物在形式上未必就旧,旧事物常以新形式出现。

3、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与方法论?

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和方法论?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任何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5、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量变

质变

性质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特点

渐进的、不显著的

根本的、显著的

结果

事物还是其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

事物不再是自身,而变成了另一事物

6、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要坚持适度原则。

【注意】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是“庸俗进化论”;

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是“激变论”。

7、发展的根本途径?

(辩证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坚持创新。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矛盾的的概念

1、矛盾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论?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的内部联系即事物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事物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1)哲学矛盾不等于生活矛盾

哲学上的矛盾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概括与反映;

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两者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哲学矛盾是辩证矛盾,不是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是事物固有的一种客观矛盾,其公式为“事物既是这个,又是那个”;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论断既肯定又给予否定的自相矛盾现象,其公式为“事物既是这个,又不是这个”。

生活中我们承认事物的辩证矛盾,思维中我们要避免逻辑矛盾。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同一性的体现?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斗争性的体现?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注意】哲学上的斗争性不同于生活中的“斗争”。

哲学上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具体形式。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三、矛盾的普遍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