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物质观哲学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8702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物质观哲学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 物质观哲学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 物质观哲学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 物质观哲学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 物质观哲学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物质观哲学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Word下载.docx

《高中政治 物质观哲学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物质观哲学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 物质观哲学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Word下载.docx

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的______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注意 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更不能把规律与规则(主观)混同。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__________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_________,按客观规律办事。

3.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可以在________和________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________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注意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并不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高频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

核心突破

1.对物质含义的理解

(1)概念

提示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

联系

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

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

的丰富多彩。

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提示 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2)世界是物质的,是指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注意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

命题探究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09海南单科·

20

2008广东单科·

39

结合古诗词或者具体材料围绕物质的概念和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进行测试,难度中等。

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也有主观题测试。

命题点 世界的物质性

训练1 (2009·

海南单科)2009年是达尔文200周年诞辰,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

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有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误区警示

易错点 不能准确理解物质概念

提醒 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物质的内涵是客观实在。

物质不同于物质具体形态。

训练2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高频考点二 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

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 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2011江苏单科·

26

2011浙江文综·

27

2010江苏单科·

2010天津文综·

10

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的理解。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命题点1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训练3 (2011·

浙江文综)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

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

这表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命题点2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训练4 (2011·

江苏单科)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

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易错点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提醒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或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训练5 僧肇说: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复何怪哉?

”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无动无静,无静无动D.飞矢不动

高频考点三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提示 

(1)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3)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4)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规律、规则与定律

规律

规则

定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则就是按照人们的需要制定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

定律就是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人们不能创造它、消灭它或者改变它。

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则是主观的,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制定的,它依据人们的需要而变化,人们可以制定它、废除它或者修改它

定律是主观的,它是人们的认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得出的一种认识

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定律离不开规律,没有规律就没有定律,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会

受到规律的惩罚。

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提醒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4

23

2011四川文综·

39(7)

结合古诗词或者具体材料围绕规律的客观性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等理论进行测试,难度较高。

命题点1 规律的客观性

训练6 (2011·

江苏单科)荀子说: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命题点2 按客观规律办事

训练7 (2011·

江苏单科)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多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

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 ④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易错点 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提醒 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训练8 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

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认识地震规律,科学防震救灾

2011年1月19日,巴基斯坦西南部偏远地区发生里氏7.4级地震;

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基督城发生里氏6.3级地震;

3月10日,中国云南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

3月25日,缅甸东北部发生7.2级地震;

4月2日,智利西部发生6.0级地震;

4月7日晚日本东北部又发生7.4级余震,而就在当天,墨西哥东南部发生6.5级地震;

4月10日,中国四川省炉霍县发生5.3级地震。

面对近期频繁发生的地震,人们调侃道:

“地球被调整为振动模式”。

地震能否预报?

这是科学家关心的学术问题,也是政府和公众十分关切的问题。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其规律性早晚会被人类认识。

一旦认识到地震的规律性,就能够在科学的基础上预报地震。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启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运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遵循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4.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提高抗震救灾的能力。

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也必然会不断深化,从而揭示地震的规律,更好地为指导人类的防震减灾服务。

5.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意识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

1.关于地震的原因

,有人说是苍天对人类的报复。

这种观点属于(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

2.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残酷的事实再一次表明(  )

A.地震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在地震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C.人们在地震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总有一天人类会掌握地震的规律,使人类少受其害

3.尽管地震预测难度很大,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认为,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确实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法,中期预测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

他建议,“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应该强化地震预测工作。

关于地震的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终有一天人类能够做到预测地震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可变的联系,人能正确认识规律

C.发展具有普遍性,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人们能够在未来做到预测地震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因此人类会做到科学预测地震

4.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发生的强烈地震及由此引发的海啸,再次引起人们对地震“预测”的关注,然而现实是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预测的时间段还有相当的时间跨度。

这说明(  )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②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③科学的预测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④实践发展推动认识发展

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

1.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诗句蕴涵的哲理是(  )

①世界是运动的 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④规律是客观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王夫之认为: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他告诉我们(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B.①③C.①②D.②④

3.于2011年6月30日开通的京沪高铁,仅前两个月就连续发生多起故障。

2011年7月23日,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高铁动车因遭雷击失去动力停车,造成D301次列车追尾,造成4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为了积累安全管理经验,中国铁道部决定下调高铁运行时速。

这一决定体现了(  )

A.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把工作做好

B.世界上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D.强化消费者列车出行的风险意识

4.在355公里上空,时速28000公里的情况下,达到相对速度每秒0.15~18米,为了完美上演“穿针引线”对接大戏,此次“天宫一号”采用了全新的测量设备,让“神八”与“天宫一号”的一切“行踪”尽在掌握。

而为确保将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瞄准“零窗口”,发射时间精确定在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07秒。

上述材料包含的唯物论道理有(  )

①客观规律都在人类掌握之中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

.位于丹麦中部的萨姆索岛(Samso)是丹麦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岛”。

岛上居民生活简单朴素,仍以农业为生。

岛上耸立的风力发电机全面实现了供电的自给自足;

秸秆供热工厂,满足了岛上二百多户家庭的供热需要。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萨姆索岛居民的生活方式蕴涵的道理。

 

课时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据此回答1~4题。

1.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宣布,在暗能量的作用下,宇宙的确是无限膨胀的,同时宇航局也对外表示,此后将不再就宇宙是否存在暗能量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

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了许多宇宙间的物质形态,比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

这些发现表明(  )

A.世界并没有统一的本质

B.人们可以穷尽对宇宙的认识

C.物质的客观实在

性不断得到自然科学的证明

D.那些未经证实的新发现往往成为科学进步的干扰因素

2.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绕地球飞行、建成载人空间站。

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现的只有物质。

这表明(  )

①神创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自然界是物质的 ④世界上只有未知的事物,没有不可知的事物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该诗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我们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能够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客观物质要素有(  )

①客观实在 ②生产方式 ③地理环境 ④人口因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中存在。

据此回答5~8题。

5.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

“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6.有的人承认运动是绝对的,但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是(  )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天行

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7.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8.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也能够实现,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

这一命题(  )

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C.夸大了相对静止,是绝对静止论

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

据此回答9~12题。

9.荀子曰: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

①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②在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 ④人可以认识和创造规律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面对高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饲料专家认为,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平和个体健康,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

这告诉我们(  )

A.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制约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11.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

如山东济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

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②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

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 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④

12.“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的邯邰镇变成了事实。

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

这表明(  )

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

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题组分类及练后反思

题组

题号

错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