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该诵读什么,如何诵读?
我们觉得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诵读的方法,形成诵读的能力,明白为什么诵读?
诵读什么?
怎么诵读?
诵读得怎么样?
并且将经典引入到课堂中来,服务于课堂。
从而实现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的互惠互利。
现在的全国各地研究小学生经典诵读的很少,还没有形成小学生经典诵读研究的理论、策略,对小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也没有形成体系,因此,我们研究小学生经典诵读具有很大的空间,也具有前瞻性。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经典诵读:
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互惠互利:
简而言之就是对双方都有好处,就是借阅读教学传承中华经典诵读,融中华经典诵读与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实践研究”是指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切实把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起来的实践方法。
这种融合,应该是得法于阅读教学,收益与经典诵读,诵读的内容可以是教学文本的本身,可以是教学文本的延伸,可以是服务于教学文本,为教学文本解疑释难的内容,这样避免了诵读内容的随意性、诵读方法的边缘化、诵读结果的低效性。
同时诵读反作用于阅读教学,为阅读教学的解疑释难服务,深化主题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试图在经典诵读和阅读教学间架设桥梁,让阅读课堂的学习方法在经典诵读上得到应用,让经典诵读的内容能够有效地服务于阅读课堂,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从而实现课内外诵读的高质、高效。
(二)研究的内容
1.以教学文本为中心的经典诵读内容选择研究。
2.服务于教学文本的经典诵读与教学文本相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有文献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等,其中以行动研究为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改进,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采用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方法,在组建课题组重点攻关的同时,以课题组成员及所在的班级为单位落实研究。
尝试阅读教学的新思路,解读教学文本时同步选择与文本主题相一致的国学经典,将阅读教学与国学经典有机整合,形成高效地经典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运用学习过的经典服务于语文课堂,利用语文课堂习得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够自主阅读与文本主题相适宜的国学经典。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小学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不仅体现了语文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更体现了语文教育教学的高效性。
研究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逐步推广”的思路,进行科学有序的研究,主要运作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
(2013.02—2013.04)前期准备阶段
(一)建立机构,形成制度,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1.确立课题小组,分工明确。
为确保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进行,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并精心挑选语文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成员。
我们以课题组成员所教的班级为实验班进行研究。
研究立足于课堂,定期听课、评课、交流、反思,这是我们经常性的工作。
每一项工作、每一阶段的工作我们都明确分工,专人负责,并尽心尽力地做好记录,写好小结,整理归档,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研究工作制度。
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一是制订了“课题研究奖励办法”,二是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将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日常考核、评优晋级相联系,极大提高了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热情,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有底蕴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在认真搞好实践研究的同时,重点加大教育阅读的力度,在准确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汲取别人先进教学经验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的优点与不足,落实教育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我们激励每一位教师勤读书善思考,一要继续认真学习新理念,写心得体会;
二要广泛阅读教研资料,学会收集、归纳、整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丰厚自己的知识储备。
除了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之外,我们还掀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课堂教学网、人教网、连云港教育博客等都是我们经常光顾的网站。
通过学习,课题组人员的积淀丰厚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研究有底了。
第二阶段:
(2013.3—2015.12)行动研究阶段
本阶段对“以教学文本为中心的经典诵读内容选择研究”及“服务于教学文本的经典诵读与教学文本相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两个子课题进行了求真务实的研究。
(一)以教学文本为中心的经典诵读内容选择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经典文本的产生往往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心理,学生与经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时空差距。
这种差距往往导致学生对一些经典无法接受,甚至抵触。
那么如何才能让经典被学生乐于接受,实现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的相融互惠呢?
立足儿童,依托教材是实现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相融互惠的有效途径之一。
1.基于儿童选择内容
儿童年龄、学段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儿童阅读应该呈现梯度性。
我们认为无论何种阅读都必须尊重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个体差异。
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喜好游戏,所涉及的生活范围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
一旦经典与学生的生活相连,其阅读兴趣必然盎然。
因此生动有趣的儿歌童谣,充满神奇幻想的神话传说等等应当成为儿童经典阅读的首选。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段孩子重要的学习目标。
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表达时善用短词,短句,他们对图文并茂,情节性强,儿童味足的读物非常感兴趣。
因此图文并茂的《三字经》,韵语成章的《中华字经》,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成了诵读内容的首选。
中高年级段的孩子随着识字量的增大,抽象思维能力的增强,以文字阅读为主,中年级的《弟子规》《笠翁对韵》,高年级的《千字文》《增广贤文》以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经典篇章是阅读的重点。
2.基于教材开发内容
据统计发现,整个小学阶段教材中安排的课内诵读内容,不包括成语积累,名言警句,已多达169篇段,内容也比较丰富。
如低年级的韵文类“绿树、红花”“小桥、流水”……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高年级的《嫦娥奔月》《鹬蚌相争》等经典故事,《三字经》《三国演义》片段,《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等名著节选。
依托教材,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对经典诵读的学习进行适当补充和深入,切实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比如在学习韵文“绿树、红花”这类韵文时,可以引导孩子去诵读“日对月,风对雨,寒冬对酷暑”;
学到《嫦娥奔月》这类神话故事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孩子去诵读“中国神话故事”系列作品……
在苏教版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改编而来的。
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渗透“原版古典文学作品”的诵读。
比如在教学《祁黄羊》时,可以引入《吕氏春秋•去私》,通过对比阅读,以古探今,读中悟情。
3.依托课程整合发现内容
课程整合学习是当前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能围绕一个主题,将散落的知识进行整合,打通了学科与学科,课内与课外的学习,让儿童的学习由点到线,由线入面,由面成网。
叶圣陶先生的《荷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学生在学完后总有些意犹未尽。
因此,我们可以依托教材进行整合开发主题学习,纳入新的学习元素。
在欣赏完荷花翩翩起舞的片段后,拓展月夜下的《荷塘月色》;
由今访古,诵读《江南》《晓处净慈寺送林方子》;
借物喻人赏《爱莲说》……举一反三可确定“松、竹、梅”等主题学习活动。
结合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与经典文化相映成趣。
感受经典魅力,提升道德认知。
比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1》中涉及了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即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这样的内容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开发的资源,我们可以开发一个涉及“成语、古诗、课文、故事”为主题的经典诵读,帮助提高学习效率。
(二)服务于教学文本的经典诵读与教学文本相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强调经典诵读的作用,并不是把它和语文学科教学对立起来,甚至忽视语文学科教学。
相反,经典古诗文诵读要紧紧围绕语文教学进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之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实现语文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良性互动。
因此,经典诵读与教学文本相融合的各种教学策略应有效服务于教学文本,让语文教学的文本变得厚重。
1.课前诵读,营造气氛。
课前三分钟是每节课开始的“序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灵活地处理好这“三分钟”,往往能够为整节语文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时常根据上课的内容让学生准备一些与单元主题相适应的古诗词来进行诵读。
如,上《土地的誓言》、《春酒》等以思乡为主题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词进行诵读;
上《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等课文时,就让学生准备一些与四季有关的古诗词进行诵读。
这样,教师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诵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古诗词,提升语文素养,还在书声琅琅中营造一种课堂上应有的活跃气氛,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以更好地状态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去。
同时,每天三分钟的经典诵读,会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更好地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课堂延伸,品读经典。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经典诗文与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将它们适当的引入到教学环节中去,可以作为课文学习的补充和延伸。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把经典诵读引入了课堂。
如在教学琦君的《春酒》时,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一个“名作赏析”的环节,让学生诵读余光中的《乡愁》,让他们在诵读中去感受另一种思乡之情。
这样,既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到两种不同情境下的“思乡”之情,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对经典名作的诵读和赏析。
3.主题活动,分享经典。
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围绕活动的主题,去搜集经典名著,在这基础上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分享经典。
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时,我们可以开展一个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的朗诵会,让学生一起分享关于“春”的诗歌、散文;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教学时,我们可以开展一次“我爱黄河”的古诗文的知识竞赛,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黄河”的诗文。
因此,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既积累了语文知识,又分享了经典诗文。
4.举一反三,厚重经典
一首带多首。
如果学一首带两首,学生小学毕业能背古诗240首左右。
有的同学背的可能还要多。
这种经典积淀,学生将一生受益无穷。
小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只要大致理解诗意,大致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意境、或表达的感情即可。
多数诗句无需过多的推敲,功夫在于激发学生读诗、诵诗、背诗的兴趣。
学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诗句内容的感悟逐步加深
一篇带一本。
课文中有不少篇目节选自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
我们在教材文本的学习中,相机推荐学生阅读整本书。
如果按学习一册课本,推荐学生阅读2本经典名著计算,小学毕业最少可阅读经典名著24本。
有这反复揣摩精读的20多本经典名著打底,学生的精神世界该会多么丰富、充实。
如:
学完《匆匆》后,让学生找找朱自清的散文集读;
学习《农夫和蛇》时,学生体验到故事又有趣、又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时,随机告诉学生:
这个故事是从《伊索寓言》中节选的,《伊索寓言》中还有很多更好读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借来读读。
(三)立足课堂,多边交流,有实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根据前期的课堂调研与分析,确立研究突破口,分年段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作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作好阶段性总结;
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与发展,作出相应的研究调整与改进;
撰写课题中期报告,邀请有关专家作中期评估。
我们课题组老师定期开展研讨课,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全体课题组成员以此为契机,反复开展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改课等研究活动,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入。
两年多来,课题组进行了多次教学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2016.1—至今)总结结题阶段
在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以教学文本为中心的经典诵读内容选择研究”及“服务于教学文本的经典诵读与教学文本相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使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高度融合,让课内外内容互惠,让课内外的学法得以互利,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本阶段我们主要对两年多来课题研究的工作情况进行系统反思,撰写课题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汇编结题报告文集。
报告文集汇编了我们课题组成员的部分案例实录、教学设计、教学随笔;
各项研究报告;
发表与获奖的论文证书与复印件;
开展活动的图片资料及课题主持人的教学光盘等。
并且邀请区教育局的专家杨爱军、韩银喜、王书月、陈志明等来校指导;
2016年12月,完成结题报告,结题材料汇编成册。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成效
(一)主要结论:
1.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拓宽学生积累语言的渠道。
小学生处于语言积累的最佳时机,读经典、诵经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经典与阅读教学的结合更能够让学生借鉴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诵读内容,更好地借助节奏、重音等阅读手段让学生体验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
诵读过程中,学生认的字会多起来,提高了读课文的效率。
背诵能力会强起来,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写文章也会引章据典,语言表达更加丰富,文学知识也会丰富起来。
2.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实践研究有利于为学生营造富有底蕴的精神世界。
课前诵读与教学文本主
题相一致的经典,可以为文本的教学奠定人文的基调,课后诵读与教学文本相一致的经典,可以深化学生的认识。
这样的诵读很有意味,避免随意性,避免诵读内容理解的浅层化。
是在大量的有意义的语文实践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3.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实践研究有利于让学生去读原味的语文。
现行的小语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是古代经典的白话文,古韵的味道已经缺失,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文本的同时诵读原味的语文,增加阅读教学的厚重感。
同时我们亦可以用古典原文为教学突破难点服务。
许多古典原文本很精彩,但变成现代文之后,人为的已经让原文缺少了许多内涵。
读原味的经典能够让中华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4.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课内外融合、古今融合。
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紧密的衔接起来,彼此相依,互相促进,避免经典诵读的随意性,让经典诵读在阅读教学的大环境下,变得更容易。
用儿童喜闻乐见,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诵读形式,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少年儿童的人文素养,丰富学校文化。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如何学习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
同时,经典诵读服务于阅读教学,也解决了经典诵读如何运用的问题。
(二)研究的成效
1.教师,提升了科研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做到了“三个一”:
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
每人每学年至少完成一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
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究课。
“三个一”的落实,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为课题顺利研究提供了保障。
再者课题组教师制订了适合自身条件的教学思路,力争使自己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落实到位。
他们能根据教学实际,积极开展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后,深入研究自己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问题,扬长避短、改进工作,努力实现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从本质上讲,实验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促使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学生,夯实了诗文底蕴。
由于学校地处革命老区,经济比较薄弱,学生的家境一般不太富有,家长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比较多,再加上祖辈的溺爱,学生比较任性,自从开展“小学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的互惠互利的实践研究”以来,学生在经典诗文的浸润下,一个个变得性情温和了,胸怀宽广了,言谈举止儒雅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疯疯癫癫了,也不再无所事事了,学生的人格渐渐变得健全了,审美情趣浓了,平时说话甚至能够引经据典了,课间也不再追逐打闹了,没事的时候经常看到学生们拿着书在看,一个个变得就像小书虫一样------学生的素养高了,在比赛中也不再畏手畏脚了,渐渐地崭露头角了。
经典诗文成就了学生。
3.课堂,洋溢着高质高效。
教师们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备课设计、课堂教学、作业设置都能围绕课题研究进行,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了;
课堂教学内容简约了,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环节清楚了,能够抓住教学主线,重点训练突出;
能够根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
教学既关注了教师的教,又关注了学生的学。
由于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师由于对学科教材的钻研和领悟不断深化,因而能在教学艺术上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进行新旧知识间的“正迁移”思维,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学生在阅读、思索、领悟教材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发现和提出许多教师尚未思考到的疑难问题,要求教师解答,这对教师有很大的启迪作用,能促进教师对教材、教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像这样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出现“双向提高”和“双向交流”的势态。
4.学校,打造了书香校园。
我校创设了浓郁的经典书香环境,为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
为了营造经典诵读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时时刻刻受到中华经典诗文的影响,我们学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把教学楼走廊的每一个柱子上都张贴了了精美的经典诗文,在每一个走廊的挑梁上也张贴了精美的经典诗文,让学生睁眼就能看到经典诗文,受到经典诗文潜移默化的影响。
橱窗里,每周有精心绘制的诗配画,配合教育局的推荐书目,我们不遗余力的推荐学生诵经读典,推荐优秀的书目供学生阅读。
每学期都要求班级结合课题内容出一期黑板报。
“诗海扬帆”、“诗情画意”、“经典我能行”等栏目层出不穷。
我们尽一切可能让校园里的每一块板壁说话,让每一个景点益智,让每一个空间出彩。
让我们的学生徜徉在古典诗文中,处处浸润着淡雅的诗香。
学校也逐步形成了“梅香”文化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课题组成员平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得失撰写论文、案例反思、教学设计,有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上发表,有多节课在赛课中获奖。
袁海燕、袁小青老师2015年参加姜堰区“举一反三,反三归一”赛课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王网珍老师2016年参加姜堰区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获得三等奖。
主持人黄向阳校长《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发表在《新作文》2017年第4期,王网珍老师的《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实践》发表在《少年智力开发报》2016年第5期5版(2016.10.2),袁海燕老师的《经典诵读与教学文本相融合的策略研究》发表在《少年智力开发报》2016年第6期5版(2016.10.9),程明晏老师的论文《让课外阅读为学生们的人生启航》在2013年12月“课程标准的理念变化与教学有效研究”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我们将教师的教研成果通过收集、整理、汇编,形成了《论文集》《案例集》《课件集》等文集,并编写了系列校本诵读教材。
6、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本课题刚经历了第一轮近三年的研究实践,由于种种原因,无疑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第二轮、第三轮……研究中解决。
课题组自身发现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
(1)理论素养和研究技术有所欠缺
受条件限制,对国内外先进的前沿理念等把握不够及时、与当下教育教学理论的融合不够充分,对“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理念内涵有待深入提炼,真正摸清。
(2)教师角色转变不够,有畏难情绪
“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部分已经调出了,增加了部分新手,不知道如何入手,角色转变不够,畏难情绪重,把握不到研究方法。
(三)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虽然课题的研究在少数班级开展的非常好,但是由于老教师有抵触情绪,年轻教师不知道从何研究,班级学生素养不平衡,学习有差异,不能全面推开。
今后的研究设想
1.进一步深化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典型教学案例研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不断完善和丰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案例库。
2.进一步加强同课异构实验研究。
研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通过同课异构实验研究,比较各种课型不同教学中经典诵读的渗透,研究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教学效果,更全面、更科学的揭示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内在联系,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与友邻学校合作互动,扩大调查、研究和实践范围,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并研究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相关性。
4.开发一套更加适用的校本教材资源,在经典诵读与阅读有机融合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校本教学内容做不断调整,让每位语文教师都认真参与到校本教材的研读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