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顶山市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方式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1984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平顶山市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方式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平顶山市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方式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平顶山市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方式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平顶山市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方式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平顶山市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方式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平顶山市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方式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对平顶山市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方式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平顶山市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方式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平顶山市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方式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同时,随着“后危机时期”国内外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已刻不容缓。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必然带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抓住机遇,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不仅是决胜“后危机时期”的关键,也是抢占新一轮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的根本。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对自身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和调整,依靠发展中国家“过度投资”来支撑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的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调整,全球产业结构正在酝酿新一轮升级和生产要素重新布局,发达国家已相继明确了再平衡、再工业化、扩大出口等企求。

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发达国家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纷纷把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以求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抢占新的制高点。

在这一关键节点上,如果思想和认识跟不上,就会漠视调整结构的压力,难以形成加快推进的强大动力;

如果工作和措施跟不上,就会丧失调整结构的活力,难以形成加快推进的强大合力;

如果稍有懈怠,在结构调整上不尽快取得大的突破,就难以抢占发展的主动权和制高点,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必然陷入被动落后的境地,就难以实现率先崛起的目标。

二、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是全面系统的谋划和布局,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权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收入分配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多层面、多层次的调整,目标是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竞争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总的来看,全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工作很多,既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更要突出重点、找准难点、抓住关键。

从平顶山市情出发,最重要、最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下大力气调整好产业、需求、城乡、区域、要素五大结构,加快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需求结构不优化、城乡结构不平衡、区域结构不协调、要素结构不集约的问题。

(一)关于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联系方式,或者说是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子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一般来讲,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不适应因收入变化引起的需求结构变动;

二是产业结构不符合技术进步的潮流和投入产出关系的要求,结构聚合质量不高,投入产出比低,结构效益差。

从这两个方面审视全市产业结构现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全市农业不强、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失调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次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和结构高度化的基本指标。

按照三次产业的演进规律,二、三产业占比越高,经济结构的高度化水平越高。

分析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二产占比畸高、三产占比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9.8:

62.6:

27.6,其中:

二产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在中原城市群中分别比郑州、开封、洛阳、新乡高30.7、3.7、18.6和7.9个百分点。

三产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在中原城市群中分别比郑州、开封、洛阳、新乡低36.6、4.4、6和4.5个百分点。

其次,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平顶山市农业不强、工业大而不优、服务业不大不强更不优”的特征非常明显。

1、农业不强。

近年来,全市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始终坚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粮食总产连创新高,主要农产品产量、农业经济总量也稳定增长。

但从农业综合竞争力看,受结构不优制约,平顶山市还远不是农业强市,突出表现为“两高两低”。

“两高”,即种植业占农业的比重高、粮食占种植业的比重高。

2008年,全市种植业占农业的比重为5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0个百分点;

畜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畜牧业增加值的占比虽然提高到42.4%,但与漯河、鹤壁相比,分别低7.1和10.7个百分点。

2008年,全市人均肉、蛋、奶产量分别为66.4公斤、32.1公斤和31.9公斤,分别低于漯河29.9公斤、20.4公斤和20.5公斤。

就种植业内部结构来说,又以粮食生产为主,花卉、蔬菜、水果等效益较高的农产品总量不大、占比不高,如许昌的蔬菜、水果、园艺作物产值59.7亿元,比平顶山市大近2倍,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比平顶山市高8.7个百分点。

“两低”,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低。

2008年,全市农业劳动生产率为7470元/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7%。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

全市农业从业人员人均耕地面积为2亩,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1%,这就是说在同样劳动效率的情况下,全市种植业产量水平就比全省低近1/3。

这种较低的规模化水平,制约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化发展,影响了科技等先进要素作用的发挥,加剧了投入产出比的进一步下降,近年来全市化肥、农药等施用量年均增长6%以上,均高于粮食增产幅度,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问题日益突出。

从农业产业化水平看,平顶山市与全省的差距也非常明显。

2009年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96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5家,龙头企业数量占全省的不到2%,,相邻的漯河市,人口和耕地都比我们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却比我们多,产值更是没法比,仅双汇一家的产值就比我们全市多的多。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偏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直接导致了全市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7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9元,分别低于许昌、漯河、洛阳1524元、844元和183元,仅高于开封,濮阳,信阳、商丘、驻马店、周口,列第12位。

从内部结构看,全市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78元,其中:

工资性收入1740.4元,分别低于许昌、漯河、洛阳940元、363元和767元,家庭经营性收入2675元,分别低于许昌、漯河628元和4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差距近一步扩大。

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进行5等分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2009年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1966元,高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10509元。

低收入农户较高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相差8543元,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

2008年,全市耕地产出率为1080.66元/亩,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4.8%。

和洛阳、焦作、许昌相比,分别低365元/亩、571元/亩和401元/亩。

人均粮食产量为388公斤,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71.7%,低于新乡281公斤,低于焦作178公斤,低于许昌206公斤,仅比洛阳高34.8公斤。

投入不足和粗放经营使有限的农业生产能力难以发挥。

要发展农业生产,就要靠政策、科技和资金的投入。

近年来,虽然国家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上提出了好多优惠政策,但由于农民靠种植业的收入较低,对粮食生产的预期收益不高,认识不足,所以投入十分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低。

2008年,全市人均产出率为4211.4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7%,分别比洛阳、新乡、焦作、许昌低1250元,1236元、1597元和1748元。

农村劳动力外出后,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以女性、老龄、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口为主,农业内部劳动力质量大大降低,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

平顶山市农业结构不优不强特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全市农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生产模式仍以分散的农户经营为主,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科技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往往就种植调种植,就养殖扩养殖,更多注重量的扩张,而在质的提高特别是效益的提高方面力度不大、办法不多、效果不明显,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不高。

2、工业大而不优。

作为新兴工业大市,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税总量已分别位居全省第5和第6位。

但从竞争力看,平顶山市还远不是工业强市。

工业结构的差距,突出表现为:

“两高两低”和“三多三少”。

“两高两低”,即资源性工业占比高、高耗能工业占比高,高技术产业占比低、装备制造业占比低。

2009年,全市采掘工业、资源加工和农产品初级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其中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有色、化工等能源原材料和高耗能行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高达76%左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市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4%,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3.3%,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和3个百分点。

从主导行业分析,200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前6位的行业分别为:

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炼焦、化工,与2003年相比,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发展特征基本没有大的改变。

而能源原材料行业长期依托资源垄断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规模偏小,不足以扭转全市的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经济的档次和品味。

“三多三少”,即涉煤企业数量多、装备制造业企业少,原字号产品多、终端产品少,技术含量低的大路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少。

从企业数量看,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64家,居全省第12位。

其中,涉煤企业282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近三分之一;

装备制造业企业143家,并且多是规模较小,为矿山和平高集团生产配套零部件,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

目前,平顶山市在全省产量排名靠前或市定主要工业产品主要是原煤、焦炭、钢材、发电量、树脂和水泥等初级产品,都是名副其实的原字号产品;

而汽车、集成电路、电脑、手机、空调、冰箱等终端高端工业品还都是空白。

在全市8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平高集团、平煤机等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和特色产品。

平顶山市工业“大而不优”结构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依托比较优势,加快能源原材料产业发展,形成了钢铁、电力、煤炭等一批支柱产业,特别是新世纪之初,世界经济进入了新一轮上升周期,外部需求充足且加剧扩张,资源性产品价格长期高企,资源型工业利润大幅增长,使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走出了一条过度依赖增加资源消耗、简单扩张规模、放大产能的发展路子,在占领产业高端、提升产业价值链上做得还远远不够,与周边地市相比,在先进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明显落在了后面。

这种主导行业集中于生产链前端和价值链后端的工业结构,不利于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对资源的依赖性强,且容易形成结构调整的惯性阻力,形势好的时候缺乏调整动力,形势不好的时候缺乏调整能力。

3、服务业不大不强更不优。

近年来,全市服务业发展呈逐步提速态势,但服务业仍然是全市产业体系中的“短板”,是制约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难点。

全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

“两低两少”。

“两低”,即服务业占比低,服务业层次低。

200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为31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5位。

从结构看,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与租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仅为17.4%,低于全国省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

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4.3亿元,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34%,低于全省1.76个百分点,分别比比重较高的许昌市(6.65%)、南阳市(5.79%)、开封市(5.30%)相差5.31个百分点、4.45个百分点和3.96个百分点,差距较为明显。

平顶山市旅游资源丰富,和焦作相比得天独厚。

2009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已达46亿元,但入境游人数、旅游业总收入仅相当于焦作的61.8%和36.1%,远低于焦作。

平顶山市的尧山和焦作的云台山相比,自然条件好,但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却差了一大截,2009年,焦作云台山的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分别为291万人次和2.3亿元,平顶山市的尧山分别为85万人和3120万元,差距明显,旅游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两少”,即服务业龙头企业少,特色品牌少。

在物流领域,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全市95%以上的物流企业资产不足100万元。

在商贸流通领域,随着流通业态的快速更新,原有的几家国有商业企业优势渐失。

国美、苏宁、丹尼斯等省外连锁业巨头在平顶山市迅猛扩张,本土驰名商贸品牌逐渐被人遗忘。

目前全市共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2个,年成交额为仅14亿元左右,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足5%。

东环路蔬菜批发市场是全市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其年成交额不足2亿元。

在金融领域,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在全市的郏县尚无一家营业网点,虽不能说这就是全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的缩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当前全市服务业发展的严重滞后。

导致全市服务业“不大不强不优”的原因,客观上看,是由于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服务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全市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影响。

主观上也有我们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措施不多,推动乏力等问题。

(二)关于需求结构

需求结构也就是购买力结构,是指一个社会总的有效购买力在各产业中的分配比例。

需求结构决定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不合理则产业结构不可能合理。

因此,需求结构的合理性,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2003年以来,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到39.5%,是消费年均增速的2.2倍,8年时间投资总量增长了6.4倍,而消费总量仅增长了1.7倍;

与此同时,出口增长一直乏力,2003年出口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2009年下降为1.5%。

“投资重、消费轻,内需重、外需轻”的结构特征非常明显。

具体到三大需求的内部结构,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投资结构亟待优化。

虽然全市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投资总量偏低、投资结构不优、建筑业产值增长缓慢等特征也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

一是投资率偏低、投资总量偏小。

2003年全市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为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投资率达到5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6个百分点,分别低于新乡、焦作、安阳46.4、21.8、16.8个百分点。

2009年平顶山市城镇投资占全省的比重为4.15%,列全省第11位,明显落后于平顶山市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分别低于新乡、焦作、安阳3.75、1.92、1.28个百分点,差距十分明显。

二是工业投资比重偏小,拉动作用不明显。

2003年以来,全省工业投资占城镇投资比重由40.2%提高到56%,增长了15.8个百分点,同期平顶山市工业投资比重只增长11.5个百分点。

2009年平顶山市工业投资比重为59%,虽高于全省平均3个百分点,但分别低于新乡市、焦作市、安阳市7.4、6.2、2.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拉动城镇投资的作用不强。

三是工业投资中资源性投资占主导作用,装备制造业投资比重低。

2009年,全市能源化工原材料行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投资的比重为75.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2个百分点,而装备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

近年来全市产业发展出现的重能源轻制造、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均与此有关。

四是建筑业产值偏低。

作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最主要的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左右由建筑业来完成,建筑业相关指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运行现状。

2003年以来,全省资质以上建筑业产值增长了5.6倍,而平顶山市只增长了3.4倍,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3.4%下降到2.1%,下滑趋势明显。

2009年,平顶山市资质以上建筑业完成产值74.5亿元,而安阳、新乡分别是我们的3.6倍、2.7倍,差距较大。

全市投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症结,既有受传统产业发展理念影响的因素,重工业、轻服务业,重资源型产业发展、轻先进制造业发展;

也有投资增长方式粗放的因素,重总量、轻结构,重速度、轻效益,重当前、轻长远;

在投资方向选择和重大项目谋划方面,研究得不深、不透,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就去干什么。

二是消费拉动明显不足。

平顶山作为全省人口大市,消费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表现为“三低”,即总量低、人均水平低、贡献率低。

从总量看,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5.9亿元,占全省的4.4%,排全省第11位,与平顶山市生产总值排全省第5位的比例很不相称。

从人均水平看:

2009年全市人均消费额仅为5887元,居全省第10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94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000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

从贡献率看:

近年来全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下降,2003年为51.2%,2009年为41.9%。

全市消费“三低”特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低和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5.7%和92.7%。

低收入对扩大消费形成较强约束。

从收入分配结构看,全市城镇、农村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高收入群体的22.8%和19.6%。

加之全市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城镇居民消费的27.3%。

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城乡居民不仅存在“没钱消费”的问题,而且存在“有钱不敢消费”的问题。

三是外贸出口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开放型经济发展一直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短腿之一。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差距,也突出表现为“三低”,即外贸依存度低、出口总量低、出口商品层次低。

从外贸依存度看,2009年平顶山市仅为4.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5个百分点。

从出口总量看,2009年全市出口总值为2.6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仅有3.6%,在中原城市群中居第7位,分别低于郑州、洛阳、新乡、焦作、许昌、济源19.3亿美元、3.9亿美元、3.1亿美元、4.2亿美元、6亿美元和0.2亿美元。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出口额前二位的商品分别是纺织品、钢铁,占全部出口额的近80%,出口商品结构单一。

目前全市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7.2%,分别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1个百分点和5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为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4个百分点。

由于出口商品层次低,以资源类和粗加工、初级加工类产品为主,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平顶山市出口下滑幅度要比全省平均水平大的多。

2009年,全市出口下降31.5%,下降幅度比全省平均水平大15.5个百分点,其中神马集团、舞钢公司出口分别下降79%和68.4%,成为出口下滑的主要因素。

而从复苏情况看,全国对外贸易自去年三季度开始明显好转,而平顶山市反应明显滞后,直到今年才有所好转。

全市外贸出口“三低”特征明显的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平顶山市地处内陆,缺乏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但从根本上看,还是由于平顶山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以前端和低端为主,与国际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导致外贸出口竞争力较弱。

(三)关于城乡结构

城乡结构是指人口、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是影响产业、需求、区域等结构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结构逐步从城乡分割、工农分离向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格局转变。

但总体上看,目前仍处在严重的不平等、不平衡状态。

突出表现为“三个差距较大”。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平顶山市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已由2000年的2823元扩大到2009年的994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4:

1扩大到3.1:

1。

城乡居民无论是基本物质生活,还是生活质量均存在着较大差距。

2000-2009年,全市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绝对差距由2899元扩大到7513元,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高达3.6:

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看,2009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电脑、空调分别是农村居民的1.7倍、7.5倍和3.5倍。

从消费类别看,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的支出为1251元,是农村居民的6.6倍;

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为797元,是农村居民的4倍。

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从出行情况看,虽然平顶山市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但“村村通”公路标准不高、等级较低等问题突出,自然村之间、村内道路状况依然较差。

从饮水情况看,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村仅占行政村总数的47%。

从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看,优质资源多集中在城市,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三是体制机制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近年来,为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平顶山市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调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进城。

但由于就业、社保、土地、计划生育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进,农民进城门槛仍然较高,进城务工农民仍然难以融入城市。

导致平顶山市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业自身的天然脆弱性,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较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制约了农民持续增收;

另一方面,也是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

2009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1.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8个百分点,与省内其他城市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