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的结构与功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4611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9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docx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肾脏的结构与功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docx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肾脏的结构

(1)肾脏的位置

肾脏(kidney)位于脊柱和大血管的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属腹膜后脏器,在横膈之下。

前面有腹腔内的肠管,后面有强壮的腰部肌肉。

肾的长度相当四个椎体的总高度,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2腰椎下缘,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

右肾由于肝脏关系比左肾略低1-2厘米(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

距髂嵴最高点2.5~5厘米。

左肾门对第一腰椎横突,右肾门对第二腰椎横突。

正常肾脏上下移动均在1-2厘米范围以内。

肾脏的高度随体位和呼吸而变动,站立时比卧位时低2.5厘米,呼吸时随膈的升降而上下移动。

肾的体表投影:

位于上腹部,左肾上极平剑突处尖部,下极平第10肋下最低点。

右肾下极则稍低于肋下平面,伸入中腹部。

肾的上下极分别离人体正中线2.5厘米和5.5厘米,瘦弱的人腹肌松弛,用力吸气时,医生可用腰腹双合诊法触得右肾下极。

体检时,瘦弱的人腹肌松弛,用力吸气时,医生可以用腰腹双合诊法在肋骨下缘扪及右肾下极,左肾则不易摸到。

临床上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脊肋角),当肾有病变时,触压或叩击该区,常有压痛或震痛。

(2)肾脏的解剖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实质性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

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与脊柱成30度左右角度。

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renalhilum),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输尿管出入门户。

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renalpediculus)。

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renalsinus)。

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3)肾脏的被膜

肾脏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

①纤维囊(fibrouscapsule)。

贴在肾表面,薄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和少量弹力纤维构成。

在正常状态下,容易与肾实质剥离。

在肾破裂或肾部分切除时,必须缝合此囊。

②脂肪囊(adiposecapsule)。

位于纤维囊的外面,为肾周围呈囊状的脂肪层,包裹肾和肾上腺,对肾起弹性垫样保护作用。

③肾筋膜(renalfascia)。

包于肾脂肪囊外面,由腹膜外组织发育而来,分前、后两层。

在肾上腺的上和肾的外侧缘处,前、后两层互相愈合,形成一个向内下方开放的囊。

其间有输尿管通过。

肾筋膜向内侧,前层延至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面,与大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及对侧肾筋膜前层相续连;后层与腰大肌筋膜相融合。

自肾筋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穿过脂肪囊,与肾纤维囊紧密相连。

因此肾筋膜是固定肾的主要结构。

此外,肾脂肪囊、肾血管、肾的邻近器官、腹膜和腹内压等,对肾也有固定作用。

当肾的固定装置不健全时,肾可向下移位,造成肾下垂或游走肾。

(3)肾脏的分层结构

肾脏内部结构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分。

肾脏的额状切面上,肾实质分两层:

外层厚约1厘米,呈红褐色,内有许多细小红色点状颗粒,该层称作肾皮质(renalcortex),红色颗粒是肾小球,肾皮质由肾小球和曲小管构成,部分皮质伸展至髓质锥体间,称为肾柱(renalcolumnae);内层厚约2.5厘米,呈淡红色,内有许多细小条纹,该层称作肾髓质(renalmeculla),细小条纹是肾小管(renaltubule),肾髓质由10-20个锥体构成,肾锥体(renalpyramide)在切面上呈三角形,锥体底部向肾凸面,尖端向肾门,锥体主要组织是集合管(collectingtubule),锥体尖端称肾乳头(renalpapillae),每一个乳头有10-20个乳头管,向肾小盏漏斗部开口,尿液由此流出。

从肾锥体底呈辐谢状伸入皮质的条纹称髓放线(medullaryray),位于髓放线之间的肾皮质称皮质迷路(corticallabyrinty)。

每个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组成一个肾小叶,皮质迷路中央部分为小叶间,其中有小叶间动脉和静脉穿行。

一个肾锥体与相连的皮质组成肾叶,但成人的肾叶分界不清,胎儿和婴儿肾表面可见肾叶轮廓。

肾椎体与肾小盏相连接,肾小盏为漏斗形的膜状小管,围绕肾乳头,每肾有7~8个肾小盏(minorrenalcalices),相邻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greaterrenalcalices),每肾有2~3个肾大盏,肾大盏汇合成前后扁平的漏斗状的肾盂(renalpelvis)。

肾孟出肾门后逐渐缩窄变细下行,移行为输尿管(ureter)。

(4)肾脏的血管

肾动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分出,经肾门入肾后分为数支叶间动脉,在肾柱内上行至皮质与髓质交界处,横行分支为弓形动脉。

弓形动脉分出若干小叶间动脉,呈放射状走行于皮质迷路内。

直达被膜下形成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动脉沿途向两侧分出许多入球微动脉进入肾小体,形成血管球。

再汇合成出球微动脉。

浅表肾单位的出球微动脉离开肾小体后,又分支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分布在肾小管周围。

毛细血管网依次汇合成小叶间静脉,弓形静脉和叶间静脉,它们与相应动脉伴行,最后形成肾静脉出肾。

髓旁肾单位的出球微动脉不仅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而且还发出若干直小动脉直行降入髓质,而后在髓质的不同深度,又返折直行上升为直小静脉,构成"U"形直血管袢,与肾单位袢伴行,故血管袢与肾单位袢的功能关系密切

肾动脉在肾实质内是按节段分布的。

一个段动脉分布一定区域的肾组织,这部分肾组织称一个肾段。

一般分为5个肾段,即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和后段。

动脉和段的名称相同,如上段动脉分布的肾组织即为上段。

肾段动脉分支之间在肾内没有吻合,故一支段动脉发生血流障碍时,它供应的肾组织即可发生坏死。

因此,肾段知识对肾血管造影及部分肾切除手术等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肾血液循环与肾的泌尿功能密切相关,其特点是①肾动脉直接起于腹主动脉,短而粗,血流量大,约占心输出量的1/4,即每4~5分钟人体内的血液全部流经肾内而被滤过。

②肾小体血管球的毛细血管两端皆为微动脉,入球微动脉管径比出球微动脉粗,使血管球内血流量大,血压高,有利于滤过。

出球微动脉的平滑肌收缩可主动调节血管球内的血压。

③肾内血管通路中出现两次毛细血管,即血管球毛细血管和球后毛细血管网,由于血流经血管球时大量水份被滤出,因此分布在肾小管周围的球后毛细血管内血液的胶体渗透压甚高,有利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的物质进入血流。

④髓质内直小血管袢与髓袢伴行,有利于肾小管和集合小管的重吸收和尿液浓缩。

⑤肾内不同区域的血流不同,皮质血流量大,流速快,髓质血流量小,仅占肾血流量的10%,流速亦慢。

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常由于小叶间动脉发生痉挛收缩,致使皮质浅部供血减少甚至中断,大量血液流经髓质直小血管袢短路循环,致使浅表肾单位的肾小体滤过功能严重低下,甚致缺血性坏死,患者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

综上所述,肾动脉是肾的滋养血管,又是肾的机能血管,口径相当粗。

肾动脉在肾内形成两次毛细血管:

第一次在肾小球内形成动脉性毛细血管,主要机能是滤出尿液;第二次是出球动脉在肾实质内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肾小管等结构,除滋养外,还有利于重吸收作用。

最后合成肾静脉,出肾门,入下腔静脉。

(5)肾脏的淋巴管

肾有两组淋巴丛,即肾内淋巴丛和被膜淋巴丛。

肾内的毛细淋巴管分布在肾小体和肾小管周围,沿血管逐级汇成小叶间、弓形和叶间淋巴管,经肾门淋巴管出肾。

被膜内的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淋巴管,或与肾内淋巴丛吻合,或汇入邻近器官的淋巴管。

(6)肾脏的神经支配

支配肾的神经主要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来自腹腔神经丛发出的肾丛;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的分支。

这些神经沿肾血管进入肾实质内,形成神经末梢网,分布于肾小球及肾小管。

血管外膜有感觉神经末梢,肌层则有运动神经末梢。

 

 

 

肾脏的超微结构

 

肾脏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nephron),由肾小体(renalcorpuscle)和肾小管(renaltubule)组成,每个肾脏约有120万个肾单位,它与集合小管系共同行使泌尿功能。

肾小体内有一个毛细血管团,称为肾小球(glomerulus)。

肾门处的动脉进入肾实质后,经分枝逐渐分成许多条细小动脉,肾小球起源于入球小动脉,然后分4~5支,各支再分成毛细血管小叶,各小叶毛细血管汇集成一条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出肾小球后,又广泛分支,再分成毛细血管网缠绕于肾小管外,其血流最后回流入小叶间静脉。

肾小球外有肾小囊包绕,肾小囊(bowman`scapsule)分两层,外层(壁层)与肾小管管壁相连,内层(脏层)紧贴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外,内外两层上皮之间的腔隙称为囊腔,与肾小管管腔相通。

肾小管长而弯曲,分成近球小管、髓袢细段、远球小管三段,其终末部分为集合管,若干集合管汇合成乳头管,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

肾小球是一团球形的毛细血管网。

入球小动脉自血管极进入肾小囊,分为4~5支,继而分成许多袢状毛细血管(capillarytuft)。

这些毛细血管盘绕成4~5个毛细血管小叶或节段(Segment),小叶内的毛细血管之间有系膜组织相连接,毛细血管之间的吻合支很少。

每个小叶的毛细血管再依次集中为较大的血管,然后再与其他小叶的小血管汇合为出球小动脉,从血管极离开肾小球。

肾小球毛细血管与身体其他部位毛细血管相比,有两大特点:

①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平直,短而粗,出球小动脉屈曲,细而长,从而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压力较一般毛细血管高出2~3倍,这一特点在皮质肾单位尤为明显,这种结构显然有利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滤过功能和原尿生成;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血流中的一些特殊物质(免疫复合物、大分子物质等)在毛细血管壁沉积而导致损伤。

②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复杂,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上皮细胞组成,从而保证了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选择性滤过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使血流中的一些特殊物质选择性地沉积于毛细血管壁的不同部位。

泌尿小管(uriniferoustubule)是由单层上皮构成的管道,包括肾小管和集合小管系两部分。

肾小管是长而不分支的弯曲管道。

每条肾小管起始端膨大内陷成双层的囊(肾小囊),并与血管球共同构成肾小体,肾小管的末端与集合小管相接。

每个肾小体和一条与它相连的肾小管是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肾单位。

泌尿小管各段在肾实质内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肾小体和弯曲走行的肾小管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内,肾小管的直行部分与集合小管系共同位于肾锥体和髓放线内

肾小体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内,一端与肾小管相连。

肾小管的起始段在肾小体附近弯曲走行,称近端小管曲部或近曲小管,继而离开皮质迷路入髓放线,从髓放线直行向下进入肾锥体,称近端小管直部。

随后管径骤然变细,称为细段。

细段之后管径又骤然增粗,并返折向上走行于肾锥体和髓放线内,称为远端小管直部。

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三者构成"U"形的袢,称为髓袢(medullaryloop),又称Henle袢或肾单位袢(nephronloop)。

髓袢由皮质向髓质方向下行的一段称降支,而由髓质向皮质方向上行的一段称升支。

髓袢长短不一,长者可达乳头部,短者只存在于髓放线中。

远端小管直部离开髓放线后,在皮质迷路内弯曲走行于原肾小体附近,称为远端小管曲部(或称远曲小管),最后汇入集合小管系。

根据肾小体在皮质中深浅位置不同,可将肾单位分为浅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两种。

浅表肾单位(superfacialnephron)又称皮质肾单位(corticalnephron),其肾小体位于皮质浅部,肾小体体积较小,髓袢和细段均较短。

浅表肾单位数量多,约占肾单位总数的85%;髓旁肾单位肾小体体积较大,髓袢和细段均较长。

髓旁肾单位数量较少,约占肾单位总数的15%,对尿液浓缩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1)肾小体(renalcorpuscle)似球形,故又称肾小球,直径约200μm,由肾小囊和血管球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