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心理学 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管理心理学 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心理学 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指学校教师或职工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良好的、和谐的、共促发展的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应该是:
具有正确的思想觉悟和集体观念,能够友好共事、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4.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心理关系,也称为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首要的、根本性的关系。
良好的、积极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能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活动,认真对待学业。
5.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心理关系,也称为同学关系。
友好的同学关系中双方接近、融洽、信任,同学之间心理上彼此相容、相互吸引,行为上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教育组织中人际关系的特点
教育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一方面具有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表现在:
1.教育性
教育组织以培养人和发展精神文明为目的。
因此,同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活动相联系的人际关系对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为了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都显示出其教育性的特点。
2.规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肩负着传播精神文明的责任,因此要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来培养受教育者。
教育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具有特别强烈的规范性特点,这是由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3.广泛性
教育的职能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对受教育者施加良好的影响,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在学校内,要依靠全体教育人员和各种学生组织的共同努力;
在校外,要依靠教育行政机关、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家庭、社会与学校的教育要求相互配合。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由此可知,教育组织人际关系涉及面广,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4.复杂性
在教育组织中,教育成员交往的总体对象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教育组织,尤其是学校组织相对其他社会组织而言,管理层次少,成员之间的时空隔离性小,交往极为方便,也极为频繁,这虽然在客观上为人际关系的丰富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也使得人际关系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
5.民主、平等性
民主、平等性的特点在教育组织的人际关系中表现明显。
教育成员在教育组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在知识、能力、个性等方面具有差异,在岗位分工上有领导和被领导之分,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管理上是民主的。
教育组织中虽然也存在人际矛盾,但这种矛盾一般不会从根本上影响群体成员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团结共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的大局。
(三)教育组织中人际关系的功能
1.对个体的影响
(1)对个体思想的影响
人际关系总是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人际关系中的情绪作用有直接、持续、强烈等特点,对每个人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2)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定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人际关系模式或行为,其中一方的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行为。
(3)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
人际关系不同,需要不同的心理适应,以保证心理健康。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表现在:
首先,良好人际关系意味着人们之间交往频率高,更有利于个体才能的发展。
其次,良好人际关系意味着人们之间可以倾诉衷肠。
最后,良好人际关系意味着彼此坦诚、彼此信任,提升精神境界和自身素质修养。
2.对组织的影响
(1)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
人际关系是团结的基础,是组织凝聚力的体现。
一个组织或是一个单位,职工与职工之间、职工与领导者之间、领导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好,这个组织或单位一定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集体。
在教育组织中也同样如此。
(2)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教育质量是由教育组织成员合力创造的,因此人际关系对于教育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当教育组织的人际关系处于和谐协调状态时,人们相互支持、步调一致,容易形成合力,教育质量往往较高。
二、教育组织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1.认知因素
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学识背景、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完全相反。
教育组织是由具有较高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教师和正在接受知识、形成价值观的学生组成的,他们的态度和观点大致类似。
认知方面的问题在教育组织中表现得不十分明显。
2.情感因素
情感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联结人际关系的纽带。
积极的情感会加深人际吸引,消极的情感却会引起他人的反感,消极的情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障碍。
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建立在情感因素的基础上,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位老师才开始喜欢其所讲授的课程。
因此,良好健康的情感基础对于培养和促进教育组织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3.个性特质因素
善良、温和、乐观等良好性格容易使人建立起广泛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但自私、贪婪、顽固、懒散等不良性格却是发展人际关系的严重障碍,是导致人际关系相互排斥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性格因素中,错误的自我评价对人际交往的妨碍最大。
而在错误的自我评价中自卑和自傲所起到的消极作用尤其明显。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克服性格因素对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应该增强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
(二)客观因素
1.社会条件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形成是社会生活中各种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人际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总系统中更为细微的最活跃、最基本的子系统,因而它受到社会中各种条件的制约。
相同教育组织中的教师、学生处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大背景上没有差异。
因此,社会因素对具体的教育组织而言,不是影响其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2.阶层因素
阶层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
阶层差距越大,相互交往就越少,职务高者与职务低者之间的交往少,收入高者与收入低者之间的交往少。
不同阶层之间沟通交流的“潜规则”是阻碍人际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教育组织中,部分领导浓厚的“官本位”意识是阻碍人际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
3.职业因素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人们从事的社会工作的特点限制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大多数人的主要交往对象还是局限在本领域工作的人。
由于职业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缺乏共同语言,交往难以维系,这就阻碍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进行交往。
不同的是,教育组织的组成主体都是从事知识传播、科研开发等脑力劳动的人,不存在职业差异,因而职业因素不仅不阻碍教育组织人际关系的发展,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4.年龄因素
人们的生理特点也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发展。
如果年龄差别过大,双方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太过悬殊,就会导致心理差别过大,精神面貌也大相径庭,没有多少共同情感体验。
在年龄因素这点上,和社会其他组织一样,教育组织中人际关系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5.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影响较多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异会成为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家庭条件优越、经济收入高的学生和家境贫寒、经济收入低的学生在心理上有明显的差距,难以正常交往。
三、教育组织中人际关系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一)教育组织中人际关系的管理原则
1.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是指人际关系的管理要在彼此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础上进行。
在教育组织中,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还是职业差别、经济状况不同,人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的尊严,都应得到同等对待。
教育领导者要平等对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视同仁,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贏得别人真诚的对待和尊重。
2.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指人际关系的管理要坚持民主和公开。
教育组织的共同目标要在民主提议的基础上相互探讨、共同商议决定,教育领导者要积极听取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奖罚分明、信息透明;
教育工作者也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
3.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人际关系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组织的人际关系管理也包含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们应该主动积极地去亲近别人,协调关系,善于发现并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榜样。
4.情感性原则
情感性原则是指人际关系管理必须以情感的融洽性为基础。
人际关系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人们的好恶情感基础之上的。
营造良好的教育组织人际关系氛围不能仅仅依靠规章制度等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向教育工作者、向学生表达真诚的情感与关怀。
5.事业性原则
事业性原则是指人际关系管理必须以教育组织的总体发展目标为指导。
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一团和气、相互吹捧,而是要以提高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为根本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组织健康发展为前提的。
教育组织的根本目标之一是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教育领导者要和教师同心协力、积极配合,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努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组织中人际关系的管理方法
1.教育领导者的示范作用
在教育组织的人际关系中,教育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其核心部分。
因此,教育领导者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处理好人际关系,特别是干群关系,如为人正派、作风民主、深入群众、平等待人,等等。
这不仅会对整个组织人际关系发生导向,而且也是确保人际关系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2.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人际关系的好坏决定于人际吸引力的大小。
吸引力大,心理距离近,人际关系就密切;
吸引力小,心理距离大,人际关系必然疏远。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积极状态,有助于满足个体的人际需要。
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领导者首先要创设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使人们彼此有相互接近的机会,增进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产生,与交往双方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交往历程有关,主要有以下六个条件:
(1)外貌吸引
(2)相似性吸引
(3)需要互补吸引
(4)能力吸引
(5)熟悉吸引
(6)近邻吸引
3.调节改善人际沟通渠道
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教育组织中,沟通存在于教育组织的每一部分,它对于教育组织犹如血液对身体的重要性一样。
沟通渠道通畅,传送者及接收者都能了解信息的意义,对教育组织传播信息、加深情谊十分有益,并且能够促进教育组织目标的实现。
如果没有沟通,那么教育组织就无法存在,要调整与改善人际关系,也必须从改善人际沟通入手。
为此,提出下列策略:
调节改善人际沟通渠道的四点策略:
(1)重视正式沟通渠道
(2)增加有效沟通机会
(3)运用语言进行沟通
(4)消除沟通障碍
练习:
学校人际关系中,根本性的关系是( )。
A.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B.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C.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D.教育领导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心理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首要的、根本性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组织中的人际关系管理
一、教育组织中的竞争与管理
什么是群体竞争?
群体竞争是指群体成员或群体之间为了己方利益,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一种活动。
教育组织中的竞争是指在教育组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互相力求超过对方取得优势地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
一方面,群体竞争可以促进更为有效的合作;
另一方面,合作又可以推动竞争,提高群体的生存能力。
(一)教育组织中竞争的基本特征
1.竞争具有共同的争夺目标
竞争各方所要夺取的目标是确定的,可能在竞争的过程中参与的人员和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但追求和争夺的目标却是一致的。
比如创办一流学校,争取教学名师等。
2.竞争具有争夺较量的对手
竞争需要双方参与,相互较量。
学生争取名列前茅的对手是班内其他同学;
教师争取教学标兵的对手是学校其他参赛教师;
学校争取在教学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对手是同类型的其他学校。
3.竞争具有争夺胜负的结果
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一个或几个竞争者获得胜利,其他竞争者失败,有胜负之分。
胜负的评价有时是按照参照标准的方式做出评判;
有时是按照较量双方的相对成绩做出判断。
(二)教育组织中竞争的意义和作用
1.教育组织中竞争的积极意义
教育组织中的竞争有着积极的作用,良性的竞争是富有活力的竞争,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增强群体凝聚力,改善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促进整个教育组织的共同进步。
(1)调动工作积极性
教育组织中竞争有助于强化教育工作者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竞争中,组织、群体都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直接关系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切身利益。
因此,人们会把自己的前途与群体、组织的命运联系起来,把自身的物质利益与教育的神圣使命联系起来。
群策群力,为建立良好的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契合度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竞争也可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激发并加强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增强群体凝聚力
教育组织中竞争有助于缓和群体内部的矛盾冲突,增强群体凝聚力。
在群体竞争的环境下,群体成员由于感到外部的威胁和压力,会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团结起来,摒弃前嫌,一致对外,使群体在竞争中取胜。
由于成员之间的一些分歧、矛盾被搁置一边,也会大大改变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所以说,在群体之间进行的竞争,会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但在群体内部竞争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正常的有益的竞争,有利于群体成员加强团结,共同进步。
(3)提高管理有效性
教育组织中竞争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育体制缺乏教育组织应有的活力,既无被淘汰之虑,又无承担风险之忧,严重束缚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育管理工作绩效的提高。
新的教育体制下,把竞争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杠杆,有竞争才有进步,有竞争才有发展,存优汰劣,按责任大小定系数,按贡献大小定分数,制定不同的奖励办法和绩效规定,人人有目标,人人有压力,从而打破了平均主义的桎梏,有助于教育管理绩效的提高。
2.教育组织中竞争的消极作用
教育组织中的竞争也难免会产生一些新的情况,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即教育组织竞争的消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大心理压力
对个体而言,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个体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须要经过艰苦的努力。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会因此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这种心理感受既可能成为教育工作者努力向上、奋勇争先的内在动力,也可能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负担,影响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2)污染社会风气
竞争最终都会与物质利益挂钩。
用经济手段来体现人们在竞争中的得失,这种情况在一些思想觉悟不高的教育工作者那里会产生副作用,滋生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思想,污染社会风气,破坏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奖励系统不完善的竞争活动中尤其会出现这种情况。
(3)滋生小群体意识
竞争会增强群体之间的敌意与攻击性,滋生小群体意识。
在群体之间的竞争中,每个群体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往往会视对方为仇敌,减少交往,削弱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精神,甚至还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竞争的优势,这种现象必定会影响和妨碍群体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
(4)导致认知偏差
群体之间的竞争还会导致群体的认知偏差,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
在竞争中,群体成员往往会夸大自己所在群体的优点,缩小甚至忽略其缺点,而对竞争对方的缺点却谈论过多,对其优点则视而不见,相互抱有成见,缺失了公平客观的认知评价,将竞争关系理解为绝对的敌对关系。
这些都会影响正常的群体关系和人际关系。
(三)教育组织中竞争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个体或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采取合作或竞争行为,是受许多因素制约:
1.需求动机
一个人在需求动机方面的特点对他的行为选择与确定影响很大。
成就需要强、成就动机高的人,时时处处要同别人相比,要超出别人,这类人同他人相处时倾向于选择竞争。
而交往需要强、交往动机髙的人同他人相处时则倾向于选择合作。
不正常的心理和不正确的动机都严重阻碍了教育组织中竞争的顺利进行。
2.组织结构
竞争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结构是否合理。
在学校或群体外部,由于个别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僚主义,妨碍了教育组织竞争的正常进行。
在学校或群体内部,由于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竞争者难以获取到必需的信息,因而影响了竞争力;
有些管理者在组织内部竞争时,不能保持公正,奖励制度和绩效规则因人而异,群体成员产生对竞争的错误认知和抗拒心理,继而破坏了群体的凝聚力,影响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信息占有
在竞争中,信息占有的多少对于竞争的结果至关重要。
占据信息多的一方,不仅对竞争对手有着更多了解,而且对竞争过程中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也有更清晰的认识,可以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增强竞争实力。
相比之下,占据信息少,或是沉浸在自己所占有的片面的信息中洋洋自得,或是由于信息的短缺不能对全局做出准确判断而焦躁不安的一方,即使能够客观地对待所掌握的信息,也会因为信息的不足而失去一定的竞争优势。
信息占有的多少对于竞争结果的影响很大,但并不是说占据信息多的一方就一定能在竞争中获取胜利,其他因素也会左右竞争的结果。
4.个性特征
在教育组织中,教育成员的个性特征对于其倾向于采取合作行为或是竞争行为的影响很大。
在个性特征中,性格和能力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
在性格方面,好胜的人倾向于在各种活动中同别人竞争,竞争能使其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并且在竞争中能体会到自身所具有的价值;
而性格温顺的人则倾向与别人合作,他们需要在组织合作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多疑的人也很难与别人愉快地合作;
而善于妥协让步的人则容易实现更多的合作。
5.竞争成败
成败得失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在竞争中取胜的群体,由于胜利而保持甚至增强了群体的内聚力,成员之间的配合也更加紧密娴熟,但也容易因为胜利而丧失竞争的动力,得意忘形而不思进取。
在竞争中败北的群体,有的会因失败而使全体成员奋发向上,分析失败原因,卧薪尝胆,挽回败局;
但也有不少群体会因此自暴自弃,在内部出现混乱与纷争,甚至轻易抛弃原有的组织结构,让群体彻底失去竞争的能力。
对个体来说,成败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
(四)教育组织中竞争的管理
1.强化竞争意识
教育组织之间的竞争是以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为最终目的的,这种竞争不同于其他行业群体之间的竞争,在短期内很难通过直观的利害得失体现出竞争的价值所在,因此教育组织成员对于竞争并没有太多的认知和觉悟,很容易缺少竞争的意识和观念。
教育领导者要利用各种条件培养教育组织成员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树立竞争能够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鼓励他们以一流的教育工作保证一流的教育水平,并运用经济、行政、思想政治工作等各种手段来督促所属成员,形成竞争的风气。
2.树立竞争道德
开展教育组织竞争的目的不是谋一己私利,而是为了提高教育管理绩效,为建设教育事业做贡献。
因此,教育组织竞争既要提倡相互比较、相互争夺,又要注意社会道德对竞争的约束作用。
3.创造竞争条件
开展竞争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作为保障,包括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
所谓主观条件,就是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让群体成员认识到竞争的作用和意义,紧跟时代步伐,端正竞争意识,并营造平等、民主的竞争机会和竞争环境。
所谓客观条件,主要是指物质条件,即要有能够保障竞争的基础,如教育组织成员对人、财、物有充分的自主权,能够有效利用相应的教育资源,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实力。
4.健全竞争法规
竞争不仅要在微观层面积极促进、创造条件,还要在宏观层面加以适度的调控。
从教育系统来说,基层教育领导者主要是着力于微观搞活,要在组织、群体内部实行全面的责任制,增强竞争能力。
从宏观角度看,主要任务在于健全和完善各种法令、法规,对竞争加以控制、调节。
因为在竞争的环境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纠纷,会出现一些不正当的竞争,因此对竞争还要有一套监督、管理程序,发挥教育管理的监督作用。
二、教育组织中的冲突与管理
什么是冲突?
冲突就是矛盾,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动机或目标同时存在而又处于矛盾中的心理状态。
什么是教育组织冲突?
教育组织中的冲突是指在教育组织中,个人、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目标或利益上的矛盾而产生的对立过程。
(一)冲突形成的过程
1.潜在阶段
此阶段是产生冲突的酝酿时期,是冲突双方潜在的对立或不相容阶段。
造成这种对立或不相容的原因可能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沟通问题。
一般认为沟通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