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6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2693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6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6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6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6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6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6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6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6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6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物种甲、乙、丙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C.物种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会增加

D.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

据图中个体数量相对值分析,甲是硅藻,乙是虾,丙是小鱼,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项正确。

不同水深光照和温度不同,影响硅藻的光合作用,B项错误。

乙增多,丙的食物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数量增多,C项正确。

能量传递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营养级越高,所含能量越少,D项正确。

4.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

防治稻田害虫,能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相比,因人为因素作用,演替速度及方向会有差异,C项正确;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卷叶螟的数量下降,就会有更多的褐飞虱被拟水狼蛛捕食,D项正确。

5.(2015山东临沂二模)针杆藻和星杆藻是两种单细胞硅藻,在相同条件下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时的数量变化曲线依次为甲、乙、丙,图中虚线表示培养液中硅酸盐的浓度变化。

A.两种硅藻单独培养至15d左右,星杆藻的增长速率比针杆藻小

B.图丙中曲线②表示星杆藻的数量变化

C.在混合培养时,两种硅藻间表现为竞争关系

D.星杆藻比针杆藻对硅酸盐的依赖程度高

由图甲可知培养至15d左右,针杆藻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其增长速率为0;

而星杆藻种群还未达到最大值,所以增长速率大于0。

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为争夺相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斗争称为竞争,竞争的结果往往使得失败的一方被淘汰。

由甲、乙、丙三个图中曲线的比较可知,图丙中曲线②种群密度迅速下降,有被淘汰的趋势,图甲和图乙对比可知,针杆藻对硅酸盐的吸收能力更强,因此针杆藻和星杆藻混合培养时,针杆藻是优势种,而星杆藻将被淘汰。

综上所述,A项错误;

B、C、D三项均正确。

6.(2015浙江温州一模)下图为同一地区甲、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0~t1乙种群的生物量大于甲种群

B.t1~t2甲、乙曲线峰值代表种群K值

C.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内源性因素调节

D.t3~t4甲种群呈“S”型增长

分析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只能得到t0~t1乙种群的种群数量大于甲种群,生物量的大小无法知晓,A项错误。

种群K值代表环境对种群的最大容纳量,而不是某个峰值可代表的,B项错误。

t2~t3乙种群逐渐遭淘汰,对应此时环境条件开始稳定不变,说明乙种群主要是不适应于稳定的环境所致,并非受内源性因素调节,C项错误。

t3~t4甲种群呈“S”型增长,D项正确。

D

7.(2015江苏四市一模)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

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为其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A项正确;

由于水平方向上的地形差异、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造成了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项正确;

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项错误;

D项正确。

C

8.(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联考)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株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2

针叶林

52

12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B.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针、阔叶混交林

C.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D.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生物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多

在原有生物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项正确。

针、阔叶混交林比草丛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所以它的恢复力稳定性更弱,B项错误。

与针叶林相比,草丛的植物种类少,而动物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植物,因此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物种丰富度低,C项正确。

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所以生物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多,D项正确。

9.(2015江苏南通5月调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

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

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点,处于第一营养级,都处于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属于同一营养级,A项正确;

稳定的生态系统需要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才能维持稳定,B项错误;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对所有捕食者来说不一定都是有利的,C项错误;

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其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一旦被破坏后恢复起来难度就越大,D项错误。

10.(2015贵州八校联考)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

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会导致重捕的总数偏小,结果导致估算的种群数量会比实际数据偏小,A项正确;

被标记的鱼死亡,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少,结果导致估算出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据偏大,B项正确;

两次捕获的数量较小,则存在偶然性,也会造成推算中有较大的误差,C项正确;

重捕的鱼部分死亡,仍可按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不会影响实验结果,D项不正确。

11.(2015浙江丽水一模)下图为1932~1962年英国甲、乙两地区同种苍鹭的数量变化曲线。

A.甲苍鹭种群1947年死亡率很高对该种群来说未必是坏事

B.乙地1957年和1937年种群数量的差值可表示其出生率

C.甲、乙两地苍鹭种群的数量变化都呈逻辑斯谛增长

D.甲、乙两地苍鹭种群间存在地理障碍但不存在生殖隔离

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有一定波动正好说明该种群在不断进化,所以对于一个种群而言,保留下来的个体更有利于种群适应环境,A项正确。

出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项错误。

逻辑斯谛增长是指“S”型增长,即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方式,C项正确。

甲、乙两地区各自形成不同的苍鹭种群,说明两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障碍,但并没有出现新的物种,所以不存在生殖隔离,D项正确。

12.(2015课标全国Ⅱ理综,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项正确。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项错误。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C项正确。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

13.(2015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A.缺少类群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进行

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根据题干和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缺少类群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进行,A项错误;

图中c、d分别表示乙、丙同化的能量,b表示生产者的呼吸量,B项错误;

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包含了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种群,因此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项正确;

乙的摄入量,大部分经消化吸收转为同化的能量,少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到环境中,乙同化的能量中有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只有少部分用于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项错误。

14.(2015福建龙岩质检)太湖蓝藻以微囊藻为主,其分泌的胞外多糖有利于微囊藻的聚集而促进水华的形成。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胞外多糖在微囊藻的叶绿体中合成

B.太湖中所有的蓝藻构成一个种群

C.影响水华产生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光照、水温和营养物质等

D.水华产生后使太湖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提高

由题意可知微囊藻属于蓝藻的一种,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没有叶绿体,A项错误。

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集合,而蓝藻包括颤藻、微囊藻等,B项错误。

水华的产生是由微囊藻繁殖造成的,影响水华产生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和营养物质等,C项正确。

水华产生后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可能会使太湖生态系统崩溃掉,D项错误。

15.(2015安徽宿州一模)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A和物种B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信息可在物种A和物种B之间相互传递

B.进化过程中物种A和物种B互为选择因素

C.能量可在物种A和物种B之间单向流动

D.物质可在物种A和物种B之间往复循环

根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确定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其中B是捕食者,A是被捕食者;

生态系统内的信息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传递,A项正确;

物种A和物种B在共同进化过程中互为选择因素,B项正确;

能量可由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C项正确;

物质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不能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往复循环,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9分)(2015山东理综,27)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

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   点;

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    点;

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   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

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       的种类及数量。

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增强。

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    保护。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保护。

(1)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不同生物种群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通常用样方法。

(2)甲曲线上,B点纵坐标大于横坐标,种群数量增多;

乙曲线上,F点在直线p上,说明种群数量不发生变化。

a点之前,乙曲线在直线p之上,种群数量增多,甲曲线在直线p之下,种群数量减少,因此,甲曲线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恢复生物多样性应先恢复生产者数量,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除注明外,每空1分)

(1)水平 样方 

(2)B F(2分)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17.(12分)图1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3为科学家通过研究其中某种捕食关系,构建的捕食者—被捕食者模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请据图回答下列各项问题。

(1)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   (填字母)。

图1中的       (填字母)组成生物群落,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是以       的形式存在和传递的。

(2)图2中所具有的食物链是          ,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最快的是   (填字母)期,在这条食物链中的四种生物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    进化逐步形成的,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也是有益的。

(3)图3模型属于    (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     调节。

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被捕食者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     。

(4)某研究小组还开展了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

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

食物组成

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

某种杀虫剂

鱼(甲)

鱼(乙)

78

96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小球藻

5

水蚤

10

E

15

表中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       。

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   倍。

由图分析知,图1中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是三级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生产者,F是初级消费者。

图2中的甲、乙、丙依次为三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1)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F。

图1中的B、C、D、E、F组成生物群落,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是以含碳的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和传递的。

(2)图2中所具有的食物链是植物→乙→丙→甲,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最快的是种群数量增长的d期,在这条食物链中的四种生物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也是有益的。

(3)图3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分析该模型,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阀值以下,被捕食者数量就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被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被捕食者数量上升到某一阀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被捕食者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

即被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

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被捕食者数量即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被捕食者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4)由表格分析知,表中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时,若C中的能量不变,则假设B的值为X,则C∶E=1∶1时,需要的C值为55X,调整为2∶1时,需要的C值为40X,因此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1.375倍。

(除注明外,每空1分)

(1)F B、C、D、E、F 含碳有机物

(2)植物→乙→丙→甲 d 共同

(3)数学 负反馈 N2、P2

(4)捕食和竞争 1.375(2分)

18.(9分)(2015山东高密月考)为了摸清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情况,某生物小组调查并统计了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下表所示(表中“+”表示构成食物关系):

  被捕食者

捕食者  

+

表中甲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未列出的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该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                。

(2)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包含   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所处营养级最多的生物是   。

(3)丙与戊的关系是       ;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得乙(戊)突然大量死亡,则丙(丁)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

(4)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破坏后,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      。

(5)如果自然条件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导致戊生物突然全面消亡,此时状态下如庚欲获得1kJ能量,则从理论上至少需要消耗甲   kJ(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且下一营养级取食上一营养级的食物比例相等)。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食物链(网)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由图可知,食物链有4条,分别是甲→丁→戊→庚;

甲→戊→庚;

甲→乙→丙→己→庚;

甲→丙→己→庚。

所以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戊、庚、丙、己。

其中庚占有营养级最多,是第三、四、五三个营养级。

(3)乙与丙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如丁大量死亡,则戊的食物减少,戊的数量先下降,随后在生态系统的调节下,数量会再增加,最后趋于稳定。

(4)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破坏后,由于不是毁灭性破坏,所以属于次生演替。

(5)戊生物突然全面消亡,此时状态下如庚欲获得1kJ能量,0.5÷

10%÷

10%+0.5÷

10%=5500kJ。

(每空1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缺一不得分)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4 丙、己、戊、庚(缺一不得分) 庚

(3)捕食和竞争 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趋于稳定(增加)

(4)次生演替

(5)5500

19.(10分)(2015四川遂宁二诊)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

下图为生态浮床示意图,表中所示为建立生态浮床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      ,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         。

(2)浮床植物能否直接利用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为什么?

                          。

(3)浮床能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其原因是                。

(4)生态浮床系统处理污水具有               优势(至少答出两点)。

同时浮床还可以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5)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在             等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运动能力很弱的底栖动物可用    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由下表可知建立生态浮床之后,底栖动物的丰富度    。

对照区与试验区底栖动物种类组成

门类

对照区

试验区

种类数

多毛类

甲壳类

腹足类

总计

7

(1)分析题图,生态浮床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图中的不同生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可以为鸟类和鱼类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

(2)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水体中的有机物必须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形成无机物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3)藻类生活在水体表面,而生物浮床浮在水体表面后,挡住了阳光,因此藻类不能正常生活。

(4)生态浮床处理污水方法简单,花费较少,对环境无污染等;

生物可以美化环境,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5)底栖动物在食物链中属于消费者,对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与对照区相比,试验区生物种类增多,因此丰富度增大。

(每空1分)

(1)空间结构 栖息环境和食物

(2)不能 有机物必须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无机物才能被植物吸收

(3)遮蔽阳光,影响藻类光合作用

(4)简单有效、花费少、能耗低和无二次污染等 直接价值

(5)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样方 增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