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最新精华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1501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最新精华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最新精华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最新精华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最新精华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最新精华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最新精华解析版Word下载.docx

《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最新精华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最新精华解析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最新精华解析版Word下载.docx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D(原文是“证明《史记·

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B(此项犯扩大化的错误,原文只是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不是泛指旧史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

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D.(注意原文表述“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

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

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解析】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囊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

“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C(解析A.【首相】1.谓宰相中居首位者。

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

“是时众中惟首相王珪因奏延安郡王当为皇太子,馀人无语。

”《宋史·

曾公亮传》: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清孔尚任《桃花扇·

设朝》:

“不料今日做了堂堂首相,好快活也。

”2.君主国家内阁首脑。

某些非君主国家的中央政府首脑有时也沿用此称,职权相当于内阁总理。

B.【建储】立皇太子。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

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C.【有司】1、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2、泛指官吏。

D.【契丹】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改国号为“辽”。

983年曾复更名“大契丹”,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

1125年为金国所灭。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

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C(不是派使者偕同,而是派人告诉赵滋自己的意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计分点:

锡,赐给;

虔,恭敬;

而,却;

之,这样的事;

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责,责备;

救正,纠正弊病;

世,当时的人;

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推举为进士甲科,做会稽县知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从中受益。

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知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

曾公亮明练文法,任职(更践:

任职)久了,熟知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

曾公亮说:

“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为此事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盗取银子不判死刑。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

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

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人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使者于是赴宴。

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

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

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神宗曾经将他比作张安世。

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朝外人士似乎并不赞成。

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

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

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

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份)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3分)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份)

【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汉江回万里,派⑴作九龙盘。

横溃⑵豁中国,崔嵬⑶飞迅湍。

六帝⑷沦亡后,三吴⑸不足观。

我君⑹混区宇,垂拱⑺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⑻,沧浪⑼罢钓竿。

【词语注释】

⑴派:

河的支流。

长江从庐江、浔阳开始分作九支。

盘:

盘踞。

⑵横溃:

泛滥。

豁:

打开。

中国:

中南地区。

⑶崔嵬:

山峦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波涛的汹涌来比喻六朝动荡的政局。

迅湍:

飞奔而下的激流。

⑷六帝:

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的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

⑸三吴:

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这两句合起来是说自从六朝之后,长江以东的吴地就日渐分裂,远不如从前那么兴盛了。

⑹我君:

指当朝皇帝唐玄宗。

混:

混合,统一。

区宇:

全国的范围。

⑺垂拱:

垂衣拱手,无为而治。

指天下太平的景象。

众流安:

各条江河均平安,借指国泰民安,政治稳定。

⑻任公子:

《庄子·

外物篇》中一个传说人物。

他在长江中下游广大的地区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钧起一只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

这里用任公子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

⑼沧浪:

据《孟子》,有隐者唱《沧浪歌》以表明隐居之志,后人用沧浪指代隐居垂钓之地。

这句是说江流平静,天下安宁,用不着有所作为,暗中抒发壮志未酬的遗憾。

【白话译文】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未详,或谓作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或谓作于天宝十五载至至德二载(756—757)之间。

汉江,此指长江。

此诗用意较为深曲,诗旨众说不一,其要当是表达怀抱未伸的怨望之情。

【作品鉴赏】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

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

诗的前两句“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

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在此诗中李白已对万里长江的风光作了一个全面的描绘:

上游之秀丽,三峡之急险,中游之宏阔,下游之浩瀚,都有极生动之描写,可以说李白用他的生花妙笔,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

这是其它任何诗人所作不到的。

而其他诗人,由于局于经历所限,对长江的描绘也只能是一时一处、一鳞一爪的个别描写,虽然他们可能写得很精彩,而不可能对万里长江绘出全图。

即使是有人像李白那样有游万里长江的经历,但也未必像李白对长江那样的钟情,或虽钟情而不善于诗。

李白漫游扬州时赋《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称誉像教有“照迷方”之效。

而《金陵望汉江》更值得关注,嘲笑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割据者依恃金陵钟山之险而称帝终归复亡的历史命运,同时盛赞李唐一统天下之伟绩。

【名家点评】

王琦评论李白此诗时说:

“因众派安流,水无巨鱼(此指祸乱之辈),故任公子钓竿可罢,喻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

”甚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1)《荀子·

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乙、选考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到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让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讲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炮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炮先生。

蓝炮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炮,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炮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再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倍感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

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

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答D得3分,答A得2分,答B得1分,答C、E不得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得分。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所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