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赋看陶渊明的人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4089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诗赋看陶渊明的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诗赋看陶渊明的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诗赋看陶渊明的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诗赋看陶渊明的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诗赋看陶渊明的人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诗赋看陶渊明的人生.docx

《从诗赋看陶渊明的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诗赋看陶渊明的人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诗赋看陶渊明的人生.docx

从诗赋看陶渊明的人生

从诗赋看陶渊明的人生

09021204张丽筱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生在东晋后期(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死在刘宋初期(文帝元嘉四年,公园427年),享年63岁。

他是那个时期最伟大的诗人。

在东晋时他名渊明,字元亮;到东晋亡后的刘宋时期,改名潜。

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曲折的,生逢乱世的他,历经沉浮,最终选择归隐田间,成为我们口中的的“田园诗人”,然而究其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思想抱负和性格都是在不断转变的,而这些,在他的诗赋中都能够得到体现。

少年时代的陶渊明是意气慷慨的。

东晋时代,中原沦陷在异族手中,司马氏依靠大族的拥戴,在江南建立政权。

生长在这个时代的少年陶渊明,意气慷慨想做一番事业。

他在《拟古》其八中说: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

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对古代游侠的向往,也显现出他少年时代慷慨有为的精神。

他所向往的,是仗剑远游,游的是国土未沦陷的西面和北面的边疆,有含到边疆去为国家效力的意味。

在《杂诗》中他写道“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骞翮”就是高举翅膀,“远翥”就是向远处飞腾。

这表明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具有豪情壮志、奋发有为。

不仅如此,陶渊明还抱着极高尚的操守和激昂的义愤,想找寻有狭义精神的人。

这些情感的产生和他的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因此,陶渊明对祖上陶侃的歌颂,一定程度上使他具有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的雄心。

陶渊明在少年时代,意气慷慨,想有所作为,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爱读书,爱自然景物,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

他说: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与子俨等疏》)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对园田居》)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

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

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

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

欣对不足,率尔赋诗。

(《游斜川》)

在前两个作品中展现了陶渊明对读书的热爱。

他的读书,不注意繁琐的考据,注意心得,注意自己的领会。

后几个作品则表现了他对家乡自然景物的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年轻的陶渊明没有迎合世俗的性情,而是喜爱山川风物。

他家住柴桑,风景优美,在他离家外出做官时,看到官场的黑暗,就想到故乡美丽的山水,因而在《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中想念故乡园林的美好,想离开官场。

直到他57岁,在《游斜川》诗和序里,还是热烈赞美故乡的景物,可见他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陶渊明少年时代热爱故乡的山水风物,跟他的“猛志逸四海”是统一的,由爱故乡推到爱国,由爱国因而想到为国家建功立业,是很自然的。

但是真要替国家建功立业,光有一腔热情还是不行的,需要在朝廷上掌握实权。

在讲究门第的时代里,出身高门大族,朝廷和地方便都会请他去做官。

可是陶渊明的出身和高门大族是有距离的,因而门第不高只能先做小官,竭力巴结上司,取得信任,才能逐渐掌握实权。

但陶渊明的性格和教养是不可能巴结上司的,这就注定他的壮志只能成为空想。

他说:

“总发抱孤介”,“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戊申岁六岁中遇火》)又说: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与子俨等疏》)他自己说,年轻时性情就孤独耿介,又说性情刚强,那自然与当时看中门第、钻营奔走的官场合不来。

这也表明了陶渊明在开始做官时矛盾的心情,在为官的岁月里,他辞过官,又过些日子出仕,做些小官。

他并非没有才能,而是始终在矛盾中挣扎,同自己的内心做斗争。

陶渊明首次为官,是他出任江州祭酒,后来陶渊明在《饮酒·畴昔苦长饥》一诗中是这样追述当时的心情: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古时称“三十而立”,“向立年”,将近三十岁,那时陶渊明结了婚,有了孩子,家累重了,因而他去做官只是为了救穷,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当时的官场风气并不好,这和他心中所想相违背。

这样违反自己的心愿做官,不能保持自己的节操,他感到可耻。

所以他最后为了保持耿介的操守,遂即辞官回去了,如诗中写道“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陶渊明30岁辞官回家,到36岁又到江陵做官,期间他拒绝江州刺史让他去做主簿的邀请。

36岁时,他已有四个儿子,为了家累,他到江陵做官。

这年是安帝隆安四年庚子,他有一首诗叫《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就是在期间从京城回家去,在规林地方遇到风,船无法前进而写的: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馀。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37岁那年,陶渊明写了首叫《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的诗。

在这年七月前,他请假在家,七月里,到江陵区销假。

诗中说: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夙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

陶渊明29岁出任江州祭酒,36岁又在江陵做官,此外三十多年都在农村中过活,所以才说“闲居三十载”。

这样,他跟混乱的时局显得隔膜,不清楚,只是在家过着爱好读书和园林的生活。

37岁时,他远到荆州区做官,一接触到官场,看到桓玄想乘机夺取政权,朝政的腐败,官场的污浊,就又懊悔离开自己的诗书和园林了。

他坐船到江陵区,半夜里船到涂口,想到桓玄的野心,自己不愿帮他这样做,因此感慨叹道“商歌非吾事”。

他要求保持自己真朴的本性,宁愿过着清苦的生活。

“好爵”指的是官位,“真养”指本性,“衡门”是横木为门,指居处简陋,比喻生活清苦。

此后,陶渊明辞官回家,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在随后的一年,他做了《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开头说“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真正亲自实践了下田。

他又说“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他不能效法当时士大夫的通达,不愿意随波逐流贪图官位,离开才可以真正保全自己。

最终,刘裕打败了桓玄,掌握了政权,平民出身的他,没有沾染腐化奢侈的习气,以身作则,严格执行政务,改变了政治败坏的风气。

40岁的陶渊明也看到了这个新气象,又想有所作为,所以很远地到刘裕那做镇军参军。

他有一首诗叫《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

诗中认为时机来了,假如跟自己的意见相投,那就让归耕的想法委屈一下,停留在大家奔走做官的路上。

若是刘裕真想把国事搞好,那么陶渊明打算放弃归耕去帮他,把归耕的念头放在心里。

可是看到飞鸟游鱼的自由自在,感到自己要受到做官的束缚,他还是不免惭愧。

最后他认为就跟着时运来变化“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渊明跟着刘裕做了参军,对刘裕寄予希望,但他保持真朴的本性想法并未改变,如果与刘裕合不来,他便不会被官位束缚。

果然,在刘裕那边没多久,他就回来了。

在《连雨独饮》中说: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陶渊明说自己像高洁的云中白鹤有远大的抱负,因此向天外飞去,可是去的地方与自己不和,所以一会儿就飞回来。

之后他又在刘敬宣手下做过建威将军,但终究没能长久。

辞去建威将军之后,他在离家百里的彭泽县做县官,但恶浊的官场又逼得他做不下去,在41岁时他辞去彭泽令。

十三年来,陶渊明一直在做官与归耕种徘徊,过着矛盾的生活。

到此时,他才下决心归耕,从此不再做官。

在《归去来兮辞》的序里,陶渊明说明了他决意归耕的心情: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陶渊明在这里说出了他徘徊在做官和归耕中的原因之一:

经常生活在困苦中,为了生活就想出来做官;一做官,觉得违反自己的意愿,弄得身心交病,又想回去。

陶渊明是有做一番事业的志愿的,做官正是找寻一种凭藉来实现自己的志愿。

但他选择圣贤的态度来实现志愿,这就无法运用手段在当时的官场生存。

他几次想找到实现志愿的机会,终于找不到,这是他在做官和归耕中徘徊的原因之二。

那个危机四伏的年代,在桓玄、刘裕等有野心的人手下做事,又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反对不义行为是很难的,或者真心归向效忠他们,但混乱的局势,效忠很可能跟他们一起覆灭,这又是陶渊明在做官和归耕中徘徊的又一原因。

十三年矛盾徘徊,他终于认识到当时的官场是不适于他生存的,便最终决意归耕,不再矛盾!

归耕后,陶渊明由柴桑迁居到上京,在那里他过着想要的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五首》,就是描写当时的生活。

他描写他的家: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到了耕种季节,“开荒南野际”,在荒地上耕种。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田要比做官辛苦得多,但他为了保持自己纯洁的志愿,宁愿选择辛苦的种田生活,这正显出他的高洁的品格来。

《归园田居五首》生动地描写了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他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他也被人称呼为“田园诗人”。

但是,归耕后的陶渊明在生活上是辛苦窘迫的。

在50岁的《杂诗》中他说: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艺觞!

这是说本不望做官食俸禄来代替耕种,亲自劳作不敢抛慌,但还是经常挨饿受冻。

在44岁时,家里失火,家境便更加贫困。

在《咏贫士》中,北风凄厉,他想喝酒,没有酒,想吃饭,没有饭,这时候连诗书也不想读了。

《乞食》诗中,大概就是就是在这样困苦的生活中写的: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