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标点符号练习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9321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标点符号练习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标点符号练习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标点符号练习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标点符号练习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标点符号练习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标点符号练习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标点符号练习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标点符号练习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标点符号练习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其实,认为中国水坝造成影响的论调,主要是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说法,湄公河流域国家的政府对这个问题相对谨慎”。

北京大学东南亚问题专家张锡镇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D.在电影《阿凡达》中,当人类的战争机器向纳美人的“家园村”逼近的时候,他们借助了一种先进的地图根据融入纳美部族的人类科学家提供的信息制成的“人文地图”。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大旱之下,在云南超过300万公顷的152处自然保护区内,珙桐、苏铁等珍稀植物,大象、黑颈鹤等珍稀动物的生存状况如何?

请看本报记者调查。

B.战国时期,孟子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实行“仁政”。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统一天下,如“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

C.“我认为有关全运会跳水比赛‘金牌内定’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也是毫无根据的。

”李桦说,“各单项冠军获得者都代表着目前我国跳水运动的最高水平”。

D.近来,各地接连暴发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卫生部门的一些专家要求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不要怕,二是不要掉以轻心,不当回事,三是不信谣言。

7.下列各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惊人的事实证明:

人如果老想着钱,就会走入歧途,可见这些事实是可以作为活教材的。

B.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天,产品的包装、商标、说明书的文字、图片等讲究精美,是完全必要的。

C.窗帘要有层次,要注意和墙体的协调;

墙纸要突出个性,要打好整个居室的底色;

吊灯要别出心裁,独一无二;

等等。

D.昨日,人民广场热闹非凡,在这里举行的《2020年“我们的节日?

春节”大型文艺演出》吸引了众多过往市民,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让广场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

8.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日,一篇题为《没有了祖国你将什么都不是》的帖文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B.深山“穴居”,闹市“蛋居”,而今京城又出现“井居”。

核心的问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该如何对待这些底层的民众;

我们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否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C.许多农耕时代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呈现片段化、碎片化状态,致使一些专家感慨“偌大的城市里,已经容不下一张童年的灶王像。

D.按照传播效果来看,“汪峰上头条”是个非常完美的传播个案。

从萌芽、发酵、直到膨胀,整个过程非常清晰,只有调侃,没有恶意,没有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说:

“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

这正可引来描述我突然想起你已是十八岁的心情。

B.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

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C.“没问题!

”小朱充满信心地说:

“这点困难吓不倒我们!

D.你突然问我:

“妈妈,你觉得进入理工的世界再兼修人文?

跟从事人文研究再兼修理工?

哪一种可能性比较大?

10.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林冲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

“泼贼!

我自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

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

B.人们——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

他应当结婚。

C.“可是这怎么行?

”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

“您在说什么呀?

D.第二单元所选课文时代不同,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

有回归田园的乐趣;

有才士不遇的悲情;

有人世沧桑的感慨;

有不懈追求的壮志;

也有亲情的抒发。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随缘”后边的逗号改为句号。

2.答案:

A两个问号改为逗号;

B去掉冒号;

C“樱花树”不用双引号

3.答案:

①C②A③E④D⑤B

 

4.答案:

B

5.答案:

A项第一个顿号改为逗号;

B项书名号改为引号;

C项句号移到引号内。

6.答案:

A

B.括号应该放在引号外面;

C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因为两个引号里的话都是一个人说的,是独立引用;

D“不要怕”和“不当回事”后面逗号改分号

7.答案:

C

A第二个逗号改句号,因为冒号只能管到这里。

B第二个顿号改逗号。

D活动名称不能使用书名号。

8.答案:

A.因为句中有“题为”,可将书名号改为引号;

C.属于间接引用,句号要放在引号外;

D.“直到”前的顿号改为逗号。

9.答案:

A.独立引用,句号放在引号里面。

C.冒号改成逗号D.选择疑问之间用逗号

10.答案:

A项,(冒号内不套冒号?

)正是: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或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C项,前后都是别里科夫的话,冒号改为逗号;

D项,分号改为逗号,分号内部至少有一个逗号,要不就降级。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

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

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

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

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

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

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

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

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

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

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

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

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

正如鲁迅所言:

“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

”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

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

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B.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而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

C.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D.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C.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D.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 图

余光中

①书桌右手的第三个抽屉里,整整齐齐叠着好几十张地图,有的还很新,有的已经破损,或者字迹模糊,或者在折缝处已经磨开了口。

新的,他当然喜欢,可是最痛惜的,还是那些旧的,破的,用原子笔画满了记号的。

只有它们才了解,他闯过哪些城,穿过哪些镇,在异国的大平原上咽过多少州多少郡的空寂。

只有它们的折缝里犹保存他长途奔驰的心境。

②那些地图就像他的太太一样,无论远行去何处,事先他都要和它们商量。

譬如说,从芝加哥回盖提斯堡,究竟该走坦坦的隧道,还是走二级三级的公路?

凭着那些地图,他闯过费城、华盛顿;

切过蒙特利奥、旧金山。

回台湾后,这种倜傥的江湖行,这种意气自豪的浪游热,一下子就冷下来了。

一年多,他守住这个已经够小的岛上一方小小的盆地兜圈子。

往往,一连半个月,他活动的空间,不出一条怎么说也说不上美丽的和平东路。

③去新大陆的行囊里,他没有像萧邦那样带一把泥土,毕竟,那泥土属于那岛屿,不属于那片古老的大陆。

他带去的是一幅旧大陆的地图,中学时代,抗战期间,他用来读本国地理的一张破地图,就是那张破地图,曾经伴他自重庆回到南京,自南京而上海而厦门而香港而终于到那个岛屿。

他常常展视那张残缺的地图,像凝视亡母的旧照片。

那些记忆深长的地名,长安啊,洛阳啊,赤壁啊。

往往,他的眸光逡巡在巴蜀,在嘉陵江上,在那里,他从一个童军变成一个高二的学生。

④远从初中时代起,他就喜欢画地图了。

蛛网一样的铁路,麦穗一样的山峦,雉堞隐隐的长城啊,叶脉历历的水系,神秘而荒凉而空廓廓的沙漠。

当他的目光循江河而下,徘徊于柔美而曲折的海岸线时,复在罗列得缤缤纷纷或迤迤逦逦的群岛之间跳越为戏的时候,他更感到鸥族飞翔的快意。

秋日的半下午,他常常坐一方白净的冷石,俯临在一张有海的地图上面,作一种抽象的自由航行。

⑤在山岳如狱的四川,他的眼神如蝶,翩翩于滨海的江南。

有一天能回去就好了,他想。

后来太阳旗在中国降下,他发现自己怎么已经在船上,船在白帝城下在三峡,三峡在李白的韵里。

他发现自己回到了江南,他并未因此更加快乐,相反地,他开始怀念起四川,怀念起那些曾经用川语摆龙门阵甚至吵架的故人了。

太阳旗倒下,五星旗升起。

他发现自己到了这个岛上,他断断没有想到,自己竟会在这多地震的岛上连续抵挡十几季的台风和梅雨。

现在,看地图的时候,他的目光总是在江南逡巡,燕子矶,雨花台,漕桥,几个单纯的地名便唤醒一整个繁复的世界。

⑥“你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意义,直到有一天你已经不在中国。

”从新大陆寄回来的家信中,他这样写过。

在中国,你仅是七万万分之一的中国,天灾,你可以怨中国的天;

人祸,你可以骂中国的人,军阀、汉奸、政客、贪官污吏,你可以一个挨一个的骂下去。

当你不在中国,你便成为全部的中国。

鸦片战争以来,所有的国耻全部贴在你脸上。

于是你不能再推诿,不能不站出来。

站出来,而且说:

“中国啊,中国,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满脸的耻辱就是我的耻辱!

”第一次去新大陆,他怀念的是这个岛屿,那时他还年轻。

再去时,他的怀念渐渐从岛屿转移到大陆,那古老的大陆——所有母亲的母亲,所有父亲的父亲,所有祖先的大摇篮。

中国所有的善和中国所有的恶,所有的美丽和所有的丑陋,全在那片土地上和土地下面,上面,是中国的稻和麦,下面,是黄花岗的白骨是岳武穆的白骨是秦桧的白骨或者竟然是黑骨。

⑦走进地图,便不再是地图,而是山岳与河流,原野与城市。

走出那河山,便仅仅留下了一张地图。

当你不在那片土地,当你不再步履于其上,俯仰于其间,你只能面对一张象征性的地图,正如不能面对一张亲爱的脸时,就只能面对一帧照片了。

临图神游是一种超越,或是一种变相的逃避,灵魂的一种土遁之术?

也许那真是一个不可宽宥的弱点吧?

⑧于是他将新大陆和旧大陆的地图重新放回右手的抽屉。

他将自己的一切,躯体和灵魂和一切的回忆与希望,完全投入刚才搁下的稿中。

于是那六百字的稿纸延伸开来,吞没了一切,吞没了大陆与岛屿,而与历史等长,与茫茫的空间等阔。

(1967年12月21日于台湾,原文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地图始,以地图终,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描写了作者在异国、台湾以及旧大陆的游历足迹,突出了海外游子的乡愁情结。

B.第④段运用比喻、叠词等修辞手法,文意生动,长短句错杂,整散句结合,既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又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C.第⑥段采用第二人称抒发情感,与读者直接对话,感情深挚强烈,寄语青年不忘国耻,充分表达了希望早日回归旧大陆的强烈感情。

D.本文以“地图”为题,意蕴丰富,它既指手中的地图,又指脚下的地图,更指记忆中、心目中的地图,虚实结合,凸显主题。

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1)后来太阳旗在中国降下,他发现自己怎么已经在船上,船在白帝城下在三峡,三峡在李白的韵里。

(2)上面,是中国的稻和麦,下面,是黄花冈的白骨是岳武穆的白骨是秦桧的白骨或者竟然是黑骨。

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对地图怀有深挚的情感。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

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

她丈夫很有钱,她老是不客气地花着;

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

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

——一天得上下多少次。

哪个集会没有她?

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

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

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

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

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

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

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

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

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

”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

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

”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

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

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太太死了!

”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

”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

“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

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

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

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

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

“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

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

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

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么周到;

不由她,惯了。

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

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

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

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

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

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

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

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吸了口气:

“哎!

今儿又有什么事?

说吧!

”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

“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

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

十二点,张家婚礼;

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

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

她决定晚一会儿,正赶上照相才好。

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

她想起方先生来:

“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

”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说:

“方先生真可怜!

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

“我永远这样待人;

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也许!

”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

”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地教着他?

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

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

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

那没什么!

我可该走了,哎!

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节选自《老舍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穆女士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上,其为救世而不辞辛苦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感动不已。

B.穆女士对“自由”的贸然进来回话心生怨气,她这种为社会而心疼自己、长时间休息的做法,意在告诉人们为了奉献社会,需要保证长时间的睡眠。

C.穆女士虽然很关心二少爷的学业,但也理解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的实情,由衷同情方先生的不幸遭遇,资助他钱,给他送鸡蛋等。

D.这篇小说主要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和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穆女士自己的言行心理给“善人”这一称号做了最好的注解。

2、小说中的穆女士真是一个独立、善良、忙碌、豁达的慈善家形象吗?

为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语言很有特色,极具讽刺意味。

试结合文本加以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宋]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

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

(2)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

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

“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

何其不思之甚也!

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子曰:

“说大人则藐之。

”况与夷狄!

请以为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啖:

B.未成而废废:

停止

C.游京师游:

游学

D.建大旆建:

树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以亲戚故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