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3566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利用秸秆可生产生物乙醇,其逐步替代汽油是白色生物技术的具体应用;

白色生物技术尽管是工业技术,但微生物发酵或酶的催化都需要较温和的条件。

5.下表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原 因

哺乳动物

鸟 类

偷 猎

31%

20%

丧失栖息地

32%

60%

生物入侵

17%

12%

其他原因

8%

A.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C.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

D.该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由表可知:

鸟类生存受到的主要威胁是丧失栖息地,而栖息地的丧失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哺乳动物生存受到的威胁主要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

外来生物入侵使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弱;

通过该表不能判定是什么生态系统。

6.(xx·

佛山模拟)自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图甲为某清洁水体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

则此时间段水体中好氧型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类似于乙图中的(  )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有机物轻度污染后,好氧型微生物繁殖增加,水体中有机物因消耗而减少后,好氧型微生物繁殖减弱,数量随之减少。

【方法技巧】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

处理污染水体、土壤常借助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特别关注微生物代谢类型与环境的关系。

(1)自养型微生物处理无机物污染,如富营养化问题的解决、重金属污染等。

(2)异养型微生物处理有机物污染,如生活污水、农药等。

(3)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充足的空气——采用搅拌、通气等措施。

(4)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厌氧环境——密封、池底沉积物等措施。

7.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专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通道,格外引人注目,该设计的目的不包括(  )

A.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徙动物的不利影响,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

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C.避免因青藏铁路的阻隔导致地理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保护藏羚羊等物种的多样性

D.防止出生率下降,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从形成地理隔离到新物种的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该设计目的是保持原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设通道有利于种群的基因交流,从而提高其适应性,保持数量的稳定性。

8.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基因多样性越低的种群,其在自然选择中就越容易被淘汰;

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越高。

9.(xx·

泰安模拟)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  )

①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

②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③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

④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A。

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甲与乙、甲与丙、乙与丙的自变量分别为N、P等矿质元素、生活污水和污染物的种类,所以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同理可推出②③正确。

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和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加都是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

二、能力培优练(共6分)

10.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

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表面积用于农业生产,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景观中生存的。

其余的陆地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

下图可以体现出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动态变化有影响。

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

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出生率高的缘故

C.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因为气候和疾病等原因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然灭绝

D.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

本题给予一定图文信息,考查栖息地破碎对种群的影响。

若栖息地范围较广,则种内斗争不激烈,个体生存机会增大;

种群越大,适应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越强,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一般而言,种群维持时间的长短与出生率高低无必然相关性;

种群小,变异类型少,遇到不良环境容易被淘汰;

栖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易错提醒】本题易对“种群大小与种群维持时间的关系”分析不清而错选。

错误地认为出生率高导致维持时间长而不选B项,对种群太小容易灭绝原理理解不深刻而错选C项。

三、大题规范练(共2小题,共49分)

11.(24分)当今全球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有关。

(1)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 

                     

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动物种群自动调控模型。

该动物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

①自动调控模型中右侧的调节机制为        。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于

      变化起决定作用。

②若此模型是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可看出,灭鼠时采用直接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根据此模型提供更有效的灭鼠策略:

           。

(3)下表是五个种群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含高残留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

已知水中X的质量分数为0.003mg/L,请分析说明:

能量(kJ)

1.6×

109

1.2×

1.1×

108

9.8×

107

2.9×

X含量

(mg/L)

0.037

0.036

0.35

0.39

3.40

①处于本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种群有        。

②若每一种生物都可被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捕食,请你绘出该生态系统最可能的食物网。

【解析】

(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则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3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2)①据图分析,一个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这个过程,这种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

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种群数量)。

②根据该模型分析,灭鼠时采用直接杀死的办法,使得老鼠数量减少,环境阻力减小,出生率增加或死亡率减少,则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环境容纳量。

则应采取增加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使得环境容纳量降低,比如硬化地面等。

(3)表中的能量、X含量都能作为确定生物营养级的依据;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说明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

①据表格分析,甲和乙能量最多,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

②丙、丁处于第二营养级,戊处于第三营养级,而每一种生物都可被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捕食,则最可能的食物网为

答案:

(1)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缺一不可)

(2)①负反馈调节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

②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①甲和乙

②如图:

12.(25分)(xx·

德州模拟)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

绿潮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温带湖泊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      。

(2)图2表示对受到轻度污染的湖泊的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湖泊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     性。

(3)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图3所示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要求答出两点主要原因)                            。

(4)我国许多景区水域都受到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透明度减小,从而导致景致大为减色。

相关部门为了使湖水还清,曾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做紧急处理。

此种处理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      ,并可能危害到       生物。

(5)某些景区采纳专家建议,在水域内种植图3所示植物,同时投放鲫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

在修复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中,上述措施发挥的作用:

①利用了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      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②植食性鱼类可以      ,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保持稳态的能力及种间关系等知识,同时考查学生对坐标曲线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分析能力。

(1)由图1可知,浮游藻类数量增多,导致无机盐浓度下降,说明藻类的繁殖离不开无机盐。

(2)由图2可知,污水流经湖泊后,污染物迅速减少,说明湖泊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3)水华严重时,浮游藻类大量悬浮于水面,导致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有机物制造量减少,最终使沉水植物死亡。

(4)化学杀藻剂虽然可以快速杀死藻类,但容易污染环境,甚至会通过食物链危害到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其他生物。

(5)同一水体中的植物与藻类由于竞争无机盐和阳光等资源,会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植食性鱼类可以捕食藻类,同样能够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1)无机盐浓度 

(2)稳定

(3)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

(4)污染水体(或环境) 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

(5)①竞争 ②捕食藻类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6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增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1.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

A.在细胞分裂间期,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功能增强

B.在细胞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C.在细胞分裂中期,细胞内ATP的含量明显减少

D.在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ATP与ADP在细胞内的转化十分迅速,使细胞内ATP与ADP的含量处在动态平衡中,因此,在细胞分裂中期,细胞内ATP的含量不会明显减少。

2.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两个新细胞的形成方式如下图所示。

产生图中囊泡的结构及囊泡中可能含有的物质分别是(  )

A.内质网;

蛋白质、磷脂

B.高尔基体;

C.内质网;

纤维素、果胶

D.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细胞壁开始形成时,先在两个新细胞间出现许多囊泡,其中含有形成细胞壁的物质——纤维素和果胶。

海南高考)关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板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结构

B.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的过程需要解旋酶参与

C.有丝分裂中期,发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D.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短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三点:

(1)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2)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但无联会行为。

(3)细胞周期中,间期持续的时间长。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

A项,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而是一个虚拟的平面,用显微镜是观察不到的,故错误。

B项,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时解旋需要解旋酶,故正确。

C项,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中期是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故错误。

D项,在细胞周期中间期大约占90%~95%,分裂间期长,分裂期短,故错误。

4.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简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

图示中A、B、D三图都能表示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特点,C图中染色体的形状错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两极移动,染色体着丝点部位先移动,染色体臂运动稍慢,即着丝点在前,染色体臂在后。

5.(xx·

郑州模拟)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下列与细胞分裂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一个细胞周期中,T和U两种碱基被大量利用时,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B.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等

C.秋水仙素作用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能导致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D.蛙的红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不形成纺锤体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T和U两种碱基被大量利用时,说明在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提供能量的线粒体、进行蛋白质合成的核糖体和形成细胞壁的高尔基体等;

秋水仙素作用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不形成纺锤体。

6.右图是某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乙→甲时期

B.秋水仙素发挥作用的时期在甲→乙时期

C.乙→甲时期,细胞中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活动旺盛

D.甲→乙时期,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从图示看出,乙→甲为间期,甲→乙为分裂期,则DNA数目加倍发生于乙甲,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甲→乙时期;

秋水仙素发挥作用的时期在甲→乙时期;

乙→甲时期,细胞中核糖体、线粒体活动旺盛,而高尔基体活动旺盛发生在甲→乙时期;

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7.(xx·

长沙模拟)科学家在研究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周期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15N-TdR),用32P标记尿嘧啶核糖核苷酸(32P-UdR),把两种核苷酸被细胞利用的速率绘成曲线如下图所示。

已知蚕豆有丝分裂周期为20h。

下列对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b点时,细胞正在大量合成RNA

B.d点时,细胞中DNA含量达到最大值

C.ce阶段,细胞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D.蚕豆有丝分裂周期中分裂期时间不超过6h

b点时大量利用UdR,说明此时细胞大量合成RNA;

d点到e点,TdR仍被利用,说明该阶段仍合成DNA,e点时细胞中DNA含量达到最大值;

基因突变最容易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即ce段;

上图分裂间期大于14h,结合题干中“有丝分裂周期为20h”,则分裂期时间不超过6h。

8.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

A.着丝点的分裂和细胞质的分裂

B.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倍增

C.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D.染色体数加倍和染色单体形成

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质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末期;

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倍增均发生在间期;

细胞板的出现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末期,纺锤体的出现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

染色体数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单体形成发生在间期。

9.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低等植物细胞,能看到的结构是

(  )

A.赤道板、染色体、细胞膜、中心体

B.纺锤体、赤道板、染色体、叶绿体

C.细胞壁、染色体、纺锤体、中心体

D.细胞壁、核糖体、染色体、细胞板

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在有丝分裂的中期可看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赤道板是虚拟的,并不是细胞的结构。

【易错提醒】本题易错选B,由于审题不细心,忽略了“低等”植物细胞,误以为植物细胞都没有中心体,实际上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

二、能力培优练(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0.(xx·

常德模拟)PCNA是一类只存在于增殖细胞中的阶段性表达的蛋白质,其浓度在细胞周期中呈周期性变化(如下图),检测其在细胞中的表达,可作为评价细胞增殖状态的一个指标。

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PCNA经核糖体合成,可能主要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B.曲线表明PCNA可能辅助DNA的复制

C.PCNA可能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有关

D.肺癌病人体内的PCNA含量可能较正常人高

由图示信息可知,PCNA的浓度在DNA复制过程中最高,PCNA可能辅助DNA的复制;

PCNA为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故PCNA可能主要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癌细胞分裂能力强,单位时间内DNA复制次数多,肺癌病人体内的PCNA含量可能较正常人高;

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发生在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的PCNA浓度很低。

11.下面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a)数目、核DNA分子(b)数目的柱形统计图。

下列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时期染色体还未复制,核DNA已完成了复制

B.③时期核膜、核仁重建,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

C.①→②表示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核DNA分子数目也随之加倍

D.②→③表示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核DNA分子也随之平均分配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技巧是根据柱形图分析染色体和DNA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数目变化规律:

染色体由2N4N2N,DNA由2N4N2N,染色体在后期加倍,DNA在末期减半,进一步确定图①②③所表示的分裂时期。

图①表示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染色体已完成了复制,只是着丝点未分裂。

③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核膜、核仁重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无细胞板出现。

①→②表示由中期进入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分子数目不再增加。

②→③表示由后期进入末期,染色体与核DNA分子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延伸探究】本题图中②与①相比,二者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①图对应细胞分裂的哪几个时期?

提示:

图②是由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形成的。

①图对应细胞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三、大题规范练(共2小题,共43分)

12.(20分)(xx·

忻州模拟)下面左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中核内染色体数及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右图是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填空:

(1)左图中实线代表了           的变化。

(2)左图中AB段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3)用左图中的字母填空:

①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    。

②染色体数加倍发生在    。

③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主要是     和    时期的过程不同。

(4)染色单体数和DNA数目相等的细胞处于左图中的     段。

(5)右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    期,相当于左图的     (填字母)时期。

该细胞此时有    条染色体,    条染色单体,    个DNA分子。

此细胞分裂结束以后,子细胞内有    条染色体,    个DNA分子。

(1)根据曲线变化特点判断左图中实线代表核内DNA含量变化,而虚线代表核内染色体数的变化。

(2)左图中AB段代表细胞分裂的分裂间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①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CD段代表的中期;

②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DE段代表的后期;

③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主要在于前期(BC段)纺锤体的形成方式的不同和末期(EF段)子细胞形成的方式的不同。

(4)染色单体数和DNA数目相等的细胞处于左图中的BD段。

(5)右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相当于左图的DE时期。

该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0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

此细胞分裂结束以后,子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

(1)核内DNA含量

(2)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①CD ②DE ③BC EF

(4)BD (5)后 DE 8 0 8 4 4

【知识总结】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加倍”

成分或结构

时期

原因

DNA

间期

DNA复制

染色体

后期

着丝点分裂

中心体

中心体复制

13.(23分)如图为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是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    期,判断的依据是该细胞由    发出      形成纺锤体,而且    排列在赤道板上。

(2)该细胞有染色体    条,1和2是    ,通常1和2所携带的遗传物质    (选填“相同”或“不同”)。

(3)该时期的上一个时期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