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3单元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1965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24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3单元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3单元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3单元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3单元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3单元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3单元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3单元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3单元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3单元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作者先简单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的初旬开始做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除夕夜、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4.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搜集、交流民俗资料。

2.读中感悟、交流探讨课文的表达顺序和写作特点。

3.积累反映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名篇,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师: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收集各地的春节习俗。

学生: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查找老北京春节习俗的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播放动漫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黏;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

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

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

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

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

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

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

(腊八粥、腊八蒜;

杂拌儿;

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

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

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

)说说自己的体会。

(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

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会。

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

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

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

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

北京的春节

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第二课时

1.默读课文,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安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

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

正如一首诗中所写到的那样:

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认真默读第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

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

“各形各色,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象,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从而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写春节;

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斯妤的《除夕》重点描写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九“做年菜”和“吃团圆饭”两个场景,而课文对于这两处场景描写较为简略。

这启示我们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文章内容,详略得当,突出主题。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团圆、祥和。

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

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3.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等)→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除夕(做年菜、贴对联、守岁等)→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十五(赏灯、吃元宵)→正月十九(残灯末庙)

节日气氛: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1.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

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地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2.教学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我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

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去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2 腊八粥

这篇课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描绘出一幅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遵循这样两点:

1.课文对话比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进行体验,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思想感情。

2.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1.本节课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听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

文章对话较多,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

2.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后,抓住“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一话题展开,进而引出八儿嘴馋、聪明可爱这一人物性格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对腊八粥的细腻描写,感受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1.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3.体会作者语言的妙处和表达的技巧,学会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了解腊八节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感悟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2.了解腊八节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感悟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多媒体课件、录音。

查找资料,了解腊八节的相关民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

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

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偅i

2.同学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

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自由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

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序号,圈画出读不准音的字词。

2.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请学生边听边正音,同时结合课后的习题思考: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可以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3.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本文围绕主人公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课文分为爱粥、等粥、喝粥三部分,其中等粥是通过描写八儿盼粥、想粥、猜粥、看粥等情节来体现的。

三、细读文本,学习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腊八粥的制作材料、方法和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2.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原料在锅里煮的状态?

(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作铺垫。

3.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表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运用排比句式,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2)调动人的视觉、嗅觉来展现腊八粥的香甜可口,突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合拢、叹气样儿”写出了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写出了粥的诱人香味,“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写出了人们吃粥时酣畅淋漓的情景。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新词。

2.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你最爱的食物。

腊八粥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的个性特点。

2.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字,说出带有生字的成语。

2.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请一位学生回答)

3.第2~18自然段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板书:

盼、想、猜、看)

4.一碗碗美味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垂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一员,面对这一锅甜甜的、腻腻的腊八粥,他会有哪些表现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沈从文先生写的《腊八粥》这篇课文。

二、细读文本,学习第二部分

(一)研读“盼粥”部分

1.默读第2~8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思考:

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行为、表情展现人物心理。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神态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②“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表明八儿进出灶房的次数很多,刻画出了八儿怎样的形象?

嘴馋)

③“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

八儿真的饿了吗?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迫不及待)

(2)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①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4~5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并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②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的反问句?

(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

板书:

苦苦等待)

3.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二)研读“想粥”部分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

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

后来想怎么分?

为什么变卦了?

(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2.“孥孥”是什么意思?

从妈妈的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3.再分角色朗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4.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三)研读“猜粥”部分

1.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

(栗子稀烂到认不清楚,饭豆浑身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

美妙)

3.那么锅里熬煮的腊八粥会和八儿的猜想一样吗?

让我们学习“看粥”这一部分,一起来验证吧!

(四)研读“看粥”部分

1.教师读第1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

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

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相关词语。

3.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的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三、回读赏评,学习第三部分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第二部分,谈谈自己读之后的感受。

2.齐读第19自然段,思考:

腊八粥的味道到底如何呢?

作者是怎样表现八儿喝粥的情况的?

(从“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一句可以看出大家都吃得十分饱,寥寥数语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

作者没有直接写喝粥的场面,而是通过八儿“靠”“斜立”的动作描写和八儿“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的肚子,突出了八儿吃得多、吃得尽兴、吃得心满意足。

四、拓展阅读,总结升华

1.阅读沈从文的《腊八粥》全文,出示阅读提纲,指名读。

2.沈从文先生的言辞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虽然没有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一家人之间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

五、教师小结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

等到随时可以吃腊八粥时,味道也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的那样诱人了。

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香甜的文字,把我们带入那浓郁的民俗文化之中,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六、布置作业

1.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查到之后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2.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写一篇《读后感》。

盼——想——猜——看

(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惊异)

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

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在读中分析,在读中感悟:

“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

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地注入孩子们的心中!

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

可见,抓住孩子的心是最重要的!

3 古诗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传统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城独特迷人的风光。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诗中的乞巧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也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

这首诗借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见的故事,表现了织女对牛郎绵绵不绝的思念,反映了汉末战乱使民众陷入长期夫妻分离的痛苦生活之中的现实。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年级的学生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有一定的朗读能力。

本课的三首古诗主要写了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学生虽然对此了解有限,但探究古人过这些传统节日时会有哪些活动,还是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1.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

2.将课外的大量文化资源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3.对于新学的古诗来说,吟诵是教学的重点,应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4.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并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轻松理解诗意。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背诵课文。

借助插图和注释,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节日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文化内涵。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诵读和赏析,体会叠词的精妙运用。

3.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内涵。

多媒体课件。

上网查找有关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的资料。

2.学习古诗《寒食》。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