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喀斯特地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0909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林喀斯特地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桂林喀斯特地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桂林喀斯特地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桂林喀斯特地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桂林喀斯特地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桂林喀斯特地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桂林喀斯特地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喀斯特地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桂林喀斯特地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2011年4月14日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

5、2011年4月15日至16日桂林——阳朔考察桂林——杨堤——兴坪——阳朔一带的漓江沿岸岩溶地貌,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年4月17日七星岩、芦笛岩考察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年4月18日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年4月19日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年4月20日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

10、2011年4月21日桂林市火车站乘车返校

11、2011年4月22日至24日xxx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四、实习报告

(一)桂林区域简介

桂林市(简称“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

东、北与湖南省相邻。

湘桂铁路与漓江纵贯,有321、322、323三条国道穿过。

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

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桂林是广西的名城和交通、文化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

桂林的工业主要以微电子、橡胶、医药、食品类和工艺美术为支柱,并建立了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

语言:

普通话、桂林话、桂柳话

自然条件

  地形条件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典型岩溶地貌。

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气候条件

  桂林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为18.9℃。

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5.6℃。

年平均无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49.5毫米。

平均蒸发量1490~1905毫米。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9%。

全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2~2.7米/秒。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70小时。

平均气压为994.9百帕。

  土壤条件

  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

酸碱度为4.5~6.5。

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36个土属,89个品种。

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

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

  动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桂林市的动物种类繁多,有1593种,隶属60目295科。

陆栖脊椎动物有400多种,其中有云豹、黄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

水生物有144种,有珍贵的娃娃鱼、鳗鲡等。

  植物资源:

全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包括银杉、银杏等名贵树种;

自然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市区以桂花树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

林业主产杉木和毛竹,全市森林面积121.56万公顷,森林储蓄量3774.42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材40余万立方米、毛竹1600多万根。

  矿产资源

  桂林矿产资源丰富,矿种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铅、锌、锡、钨、铝、铌、钽、锰、滑石、重晶石、萤石、花岗石、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储量的有30多种,在广西位于全国前列的36种矿产中,桂林占17种,其中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滑石分布广,储量大,品质优,易开采,前景广阔。

  水利资源

   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全市多年平均总水量为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

  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7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7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已建成亚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

(二)桂林喀斯特地貌

2.0区域概况

桂林附近主要是上泥盆统(D5)灰岩,层厚,质纯,为岩溶地貌的广泛发育提供了优异的物质基础,同时桂林)阳朔地区又是一南北走向的复向斜,复向斜构造控制了本地区的基本格局,复向斜核部为下石岩流灰岩,其初始地形低浅。

本地区的主要河流——漓江两岸地下水以平流动为主,因此,岩溶作用特别强烈,地貌上形成了孤峰散立的孤峰平原,漓江两岸的地区,离河流越远,其初始地形越高,地下水流动则由水平流动过渡到以垂直渗透为主,由于地面和地下水的作用减弱,所以,距漓江较远的石灰山地发育峰从洼地,距离江稍近的山地边缘发育峰林谷地。

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以后,本区间隙性上升,故在漓江两炭灰岩地区形成多层状的岩溶洞穴。

可见,地质构造,岩性以及地表、地下水对岩溶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1形成原理

喀斯特地貌(karst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2.2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

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

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

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水、二氧化碳、碳酸钙的反应是复杂的,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

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

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

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2.3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我们知道,石灰岩是一种比较坚硬的岩石,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这种岩石对于机械侵蚀和物理风化的抵抗力较强,但却容易被含有酸性的水所溶解,因为酸性溶液可以和石灰岩发生化学作用,使岩石受到溶蚀。

用化学式表示:

CaCO3+CO2+H2O=Ca(HCO3)2,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在溶洞中,由于长时间的岩溶作用,最终形成多种地下岩溶地貌。

2.4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神奇的喀斯特地貌。

现仅仅阐述本区最常见的几种地貌类型。

2.4.1地表喀斯特地貌

由桂林至阳朔,沿途能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有:

a石芽与溶沟:

地表水沿灰岩坡面裂隙流动,溶蚀和冲蚀出许多宽数十厘米至几厘米,深几米至几十米,最深的可达数十米,长度不定的沟槽,叫溶沟,其底部长被碎石和泥土填充,沟槽之间突起的石脊,叫石芽,如果地下水沿灰岩中垂直裂隙溶蚀较深,则可形成许多较高大的石芽,叫石林,单个的石芽可叫石柱

b孤峰、峰林和峰丛

孤峰是坚立在岩溶平原或溶蚀盆地上的孤立石灰岩山峰,数十米至百余米,是石炭岩山地遭受大量溶蚀后残留下来的,在产状近水平的灰岩层(往往在褶曲轴部附近)孤峰多呈柱状,岩壁陡立,如桂林王城独秀峰,有“南天一柱”之誉,也有呈园柱状的,如朔阳城中俊秀的碧连峰,在倾斜岩层中(往往在褶曲翼部)孤峰则多呈不对称的山峰,山坡顺岩层倾斜的一侧较缓,另一侧较陡,如桂林老人山。

孤峰有锥状、塔状、单斜状等形态,而桂林地区的孤峰一塔状为主。

塔峰仅以峰林或岛状峰丛的形式出现在槽谷、盆地或冲积平原中。

在桂林地区,尽管由分水岭至河谷呈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林谷地→峰林平原→孤峰平原的正向更替,但塔峰仅出现在峰林地貌系列中,并非表现出宏观地带性规律。

薄层灰岩或砂页岩上伏厚层块状碳酸盐岩沿节理崩塌产生的塔峰,不仅在峰林平原上,而且在峰丛洼地中尤为常。

塔峰多为孤立状,也岛丛状,四周仅为地势平坦较低,地下水埋浅,湖沼众多的冲积平原,有的甚至被略微低下的洼地或水域环绕桂林市区的塔多呈不规则圆塔形和椭圆塔形,有的显示上圆锥、下圆塔的双重结构,相对高度<

150m,坡角在缓坡面>

45°

在陡坡面>

60。

现着重阐述一下峰丛与峰林

峰丛是一种连座的岩溶峰群,基部完全相连,顶部分散成一个峰脚高低不一的塔状,形状山峰,它与峰林的区别主要是基部与山峰部分的比例不同,峰林是山峰部分超过基座部分,而峰丛则是基座部分超过山峰部分。

峰丛喀斯特是一种发育成熟的石灰岩地貌,具有深厚的包气带、完整的地下排泄系统,以及发育时间长并免遭更新世冰川破坏的山体形貌。

峰林喀斯特是一种极端地貌,只有在横向夷平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特定环境中形成。

峰林形成的条件是:

(1)石灰岩质纯;

(2)石灰岩层厚;

(3)喀斯特平原上有冲积层发育;

(4)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不大;

(5)冲积平原有外源沉积物的流入补充;

(6)缓慢的构造抬升与喀斯特平原表面剥蚀相适应;

(7)具有使石灰岩快速溶蚀的炎热湿润气候;

(8)周围喀斯特平原下降时,地面蚀低和石灰岩山体边坡后退平衡。

如果构造条件合适的话,峰丛可以演化为峰林。

但如果有其他因素起作用,峰林和峰丛似乎也可以并行发育。

我们知道桂林喀斯特奇观是整个地球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充分、最典型的地方,漓江上游及桂林市南延至葡萄、白沙一线主要是典型的峰林平原、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这种令人惊异的峰林地貌在地质形成上要比峰丛地貌更难以实现。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得知桂林的峰丛漏斗、峰丛洼地等峰丛地貌达到1200多平方公里,面积比峰林地貌还大。

大圩到阳朔一带是漓江流域连片分布面积最广大的峰丛喀斯特区。

著名洞穴学与岩溶学家朱学稳认为,漓江风光的本体是由峰林和峰丛共同构成的特有景观。

自然风光有各种起源:

地质的,地形地貌的,水文的,气候与气象的,生物的,人文的,等等。

而集多种起源于一身的,便是以桂林山水和漓江风光为代表的峰林和峰丛喀斯特风光了。

峰林和峰丛喀斯特是在优质而厚层碳酸盐岩(石灰岩和白云岩)分布区和在降水充沛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地形特色鲜明(山形以锥形和塔形为主),喀斯特形态(石芽、石林、溶沟、漏斗、洼地、干谷、伏流等)极其多样,有地下河和大量洞穴与之伴生的一种喀斯特类型。

峰丛地形中还可出现巨型天坑。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在中国,峰林地形的98%、峰丛地形的80%均分布在广西境内。

那么,峰林和峰丛喀斯特具有怎样的不同特征,又是怎样生成的呢?

在基本平坦的地面上,耸拔起离散的石峰(以塔形最为秀美),石峰峰体已洞穴化,尤以“脚洞”为众;

峰间地面多水体,且具有正常地表水流(沟溪、小河)系统。

这就是峰林喀斯特的基本特征。

峰丛喀斯特则是石峰丛聚而联座,山峰以锥形为主,又被称作“锥形喀斯特”。

山峰之间是无所不在的漏斗、洼地、干谷。

地面没有水体和溪流,峰林与峰丛喀斯特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同一生成系统,分布多相依相随。

桂林地区的二者分布关系,便是最佳的实例。

峰林和峰丛地形是同时异地在不同的起始条件下形成的:

在地面水流汇集的地方(一般地势较低,也常常是地质构造上的向斜部位),尤其是从相邻的非喀斯特(土山)区的来水流入并在地面形成铺盖式的水流时(多为面上的洪流与暴流形式),便形成峰林地形。

故峰林喀斯特属于“流水喀斯特”。

而在地势水位深埋达几十米至几百米,地下水系发育。

当地下水系统发育成熟时,便可能产生天坑。

峰丛、地下河与天坑是三位一体的。

相对较高的部位,如原始的背斜构造所在地,或地壳大面积抬升,并被河流逐步深切之时,降水只能通过岩石的裂隙分散入渗,而不能在地面形成层状水流,地形便向峰丛方向发展,最终形成群峰攒合,斗、洼其间的峰丛喀斯特地形。

所以峰丛喀斯特属于“入渗喀斯特”。

由此看来,在同一流域内,既有低地与高地,又有地面水流和单一的入渗;

既可形成峰林喀斯特,又可生成峰丛喀斯特,是自然界一个开放系统同时态多样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普适性规律。

广西阳朔以上以桂林市为中心的漓江流域,是一个在地形上和地质构造上的双重盆地,面积7420平方公里。

盆地的北、东、西三面分别是猫儿山、海洋山和驾桥岭,均是大面积的非喀斯特山区,盆地内部分布着国内外最为典型的峰林和峰丛喀斯特,面积为2340平方公里,仅占流域面积的23%。

有峰丛漏斗、峰丛洼地、峰林平原、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等地貌类型。

作为“过境河”,漓江河谷穿行于多类喀斯特地形之间。

桂林盆地的峰林喀斯特地形,主要分布在漓江上游及桂林市南延至葡萄、白沙一线。

这一分布规律的控制原因有二:

一是位于地质构造上的向斜低地(正是南北向的桂林向斜和大堡—白沙向斜所在);

二是接受来自猫儿山和驾桥岭的大面积外源水的流入。

目前有地面水常年集聚的地方是会仙一带的低地,也是桂林峰林平原上仅存的一片湿地,为孤峰平原地貌类型。

其他零星地段出现的峰林地形,亦多与这两项条件有关。

桂林的峰丛喀斯特分布在外源水不可流入的背斜高地上,特别是在背斜轴几乎沿漓江河谷南北向延长的大圩—阳朔背斜分布区。

这是漓江流域内连片分布面积最广大的峰丛喀斯特区。

事实上,还存在一种“假喀斯特“地貌。

假喀斯特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些山峰丛聚在一起就叫做“峰丛喀斯特”,见几个亭立的石峰就叫“峰林喀斯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假喀斯特”问题。

所谓“假喀斯特”,就是指在非可溶性岩层中(如砂岩、页岩、各类火成岩、黄土、冲积土层、永冻土层、冰层等)的主要由物理性的侵蚀、崩塌、热融所形成的类似于真喀斯特的现象,如坑、槽、洞、桥、柱、林、沟、壑等。

如张家界的石柱林、云南元谋的土林、南京方山的玄武岩柱林、广布我国南方的丹霞地貌等

2.4.2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是由于具有侵蚀性的流水沿石灰岩层面裂隙溶蚀、侵蚀、塌陷而形成的岩石空洞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溶洞形成后,如果地面上升,或者潜水面下降,原来发育于水平流动带上的溶洞,便抬升至季节变动带甚至垂直渗透带中,成为长期干涸或间歇性干涸的溶洞。

这些溶洞通常位于山体上部,而且有时多层分布,因此,又把它们称为高位溶洞。

如桂林七星岩就是由三层高度不同的水平溶洞组成。

当高位溶洞穿过山体时,就形成穿洞,如阳朔的月亮山,桂林的象鼻山,都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另外,月亮山的穿洞位置出现的比较高,说明月亮山的形成年代更久远,而象鼻山的位置则比较低,则是形成年代较年轻。

这两者都是早已形成于地下而后期受山体抬升作用出露地表的。

但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月亮山距离主河道较远,而象鼻山则位于桃花江和漓江的交汇处。

象鼻山不仅受雨水的侵蚀与淋溶作用,同时还受河水与洪水的侵蚀与侧蚀。

随着时间的推移,鼻孔会越来越大,甚至有一天,象鼻山的穿洞将不复存在,因为洞顶或许会被侵蚀掉。

地下喀斯特地貌分为:

a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

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

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b堆积地貌

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

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以上地貌在七星岩与芦笛岩比较发育。

七星岩:

A、在洞壁上,我们经常看到白色的条带状条纹。

事实上,那是由于方解石岩性比较脆弱,容易被岩溶水侵蚀和溶蚀,而被溶蚀之后的方解石便沿着岩石裂隙渗透,因而形成许多白色条纹。

B、洞内化学堆积物有石幕、石幔、石钟乳、石柱、石笋、石葡萄、边石。

C、有多处洞道和底层的现代河道垂直并且连通,洞内多处有塌陷坑,陷落及陷裂隙。

D、洞壁边槽发育,说明当时地下水流长期不稳定,对洞壁侧蚀作用强烈,同时多层边槽的存在说的地壳的多次上升,洞壁还发育有蚀坑、蚊蚊等,说的地下水承压的性质。

芦笛岩为囊状溶洞,它原来是一个古地下湖,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变成了溶洞。

洞内堆积有大量的化学堆积物,其规模宏大,形态万千,实为罕见,洞内堆积物西半部有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石瀑布等;

东半部洞顶逐渐向边缘降低,显得十分开阔、空旷,洞底相对较低,利用积水,故近期有边石发育。

在实习过程中,我注意到洞壁上几乎没有碳酸盐水的痕迹,也就是说现在几乎没有岩溶水的堆积覆盖,即溶洞现阶段已经停止发育了。

当然对于七星岩与芦笛岩来说,它们已经发育的相当充分了。

芦笛岩与七星岩比较,芦笛岩的洞穴化学堆积规模宠大,而七星岩则广泛发展有边槽和石窝,一般认为七星岩距主河比芦笛岩要近得多,在洞穴形成过程中,七星岩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自然密切得多,岩溶水的水平活动也必然强烈得多,其流速和能量都很大,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因而洞穴旷阔幽长,边槽和石窝引人注目。

2.5喀斯特地貌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2.5.1、喀斯特区有利于生产的因素:

对于桂林来说,我想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发展旅游业了。

桂林,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旅游性城市,旅游业成为其支柱产业。

其依托于神奇而又独特的自然风光---喀斯特地貌著称于世。

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科研基地。

这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充分的,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另外,还有以下几点:

a.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穴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灌溉;

b.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宜于灌溉、饮用(漓泉),也可以用于养殖鱼,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

c.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在医疗上价值很大;

d.喀斯特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

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发现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既然拥有如此多的优势,我们就一定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2.5.2、喀斯特区不利于生产的因素:

a.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使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

由于喀斯特地区的淋溶作用强烈,所以土壤非常贫瘠,故严重限制的农业生产,这也是贵州省贫穷的一大原因。

另外,也容易导致石漠化生态灾害。

在桂林,我们也经常看到石灰岩体上的植被都比较矮小,甚至有些地方都裸露在外。

b.喀斯特洞穴导致坝区、库区容易发生渗漏;

给我们的工程建设带来很多不便。

c.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水;

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地面的塌陷;

d.路基或铁路建筑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

因此,不论我们是在进行农业生产,还是工程建设,我们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分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保护生态环境,遵守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实习总结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可以得知,喀斯特地貌在桂林发育的特别充分,尤以峰丛、峰林、溶洞最为典型。

独特的地貌发育离不开独特的地理环境,尤其是与气候、岩性构造等密切相关。

当然,任何一种地貌的发育都不是单个因素的结果,由于其发育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我们应该综合分析,也不要被某些定势思维所束缚。

也正是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自然风光,才成就了桂林的今天。

同时,本次实习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也让我弄清了很多之前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甚至纠正了某些知识性的错误。

事实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山峰丛聚在一起,就称之为“喀斯特峰丛”。

因为还存在一种“假喀斯特地貌”。

如张家界的石英砂发育而成的石林,丹霞地貌等,其在外表形态上与喀斯特地貌极其相似,但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由非可溶性岩层发育的。

我们不能加以混淆。

另外,我们一般认为峰林是由峰丛发育而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