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唐山一中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0856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唐山一中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唐山一中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唐山一中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唐山一中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唐山一中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唐山一中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学年唐山一中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唐山一中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唐山一中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中国人不是以对称求均衡,而是以不对称求均衡。

波斯人的构图则更加形式化,它的结构因素更为稳固、更有静态的性质。

中国绘画充满着运动,充满着流动的清风或飘浮的雾霭。

波斯的绘画则是静止的、光亮的、生动的、晴朗的。

中国人喜爱冷静、浅淡的色调;

波斯人则把我们引到一个处处都有宝石般的明亮色彩的世界里。

另一方面,由于亚洲各国之间在宗教文化上的密切交流,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亚洲精神是并存的。

比尼恩通过具体作品的欣赏分析,特别指出了佛教的传播在亚洲造成的艺术上的相通性,而这种相通性不是素材手法等表面上的,而是“人的精神”上的。

例如,在印度与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山水画中,他看到了亚洲没有欧洲那样的纯粹的风景画,因为人们总是在风景里,风景是人心目中的风景。

他注意到,“把现象世界看作虚幻的,这种习惯太强固了。

”而这正是印度教、佛教及中国老庄哲学的世界观,也是亚洲艺术的深层蕴涵。

(选自王向选《西方人对东方艺术“理念”与“精神”的美学价值判断》,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尼恩试图从亚洲艺术中重新发现“人的精神”,因为在当时的欧洲无法从膨胀的物质文明发展中寻找到人的精神。

B.亚洲人的精神是对“现实性的物质世界”的超越,这种精神明显地表现在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上,从而使亚洲艺术与西方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

C.与中国绘画不同的一点是,波斯艺术不懂得含蓄和空寂的妙处,他的绘画是静止的、光亮的、运动的、晴朗的。

D.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亚洲精神是并存的,特别是佛教的传播在亚洲造成的艺术上的相通性,这种相通性不只是素材手法等表面上的,更是“人的精神”上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欧洲文明的衰落为背景,阐述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艺术,从亚洲艺术的整体性和民族性入手,两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

B.比尼恩对亚洲艺术有着深入的了解,通过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手法对亚洲艺术的特点进行了说明,论证严密充分。

C.文章在论证亚洲各个民族的特点时,以绘画为例逐层深入地剖析了波斯与中国绘画风格的不同。

D.文章谈到宗教传播在亚洲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时,以亚洲艺术为核心,揭示了亚洲绘画艺术的深层文化根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波斯与中国的同类题材的绘画的比较,表现了比尼恩出色的艺术比较鉴赏力,特别是对同中之异的敏锐观察。

B.亚洲艺术被西方人重新了解、审视、发现,从而对西方文化进行反思以找到解救之路,其根本原因是亚洲艺术中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特质。

C.我国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意象,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书法作品中的密中有疏,都是艺术当中的留白。

D.“人总是在风景里,风景是人心目中的风景”描绘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这与欧洲纯粹的风景画不同,后者暗示了20世纪初期欧洲社会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割裂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金鲤鱼的百裥裙

林海音

龚嫂子不是当年在宫里走动的龚嫂子了,可是皇室的余荫,也还给她带来了许多幸运。

她在哈德门里居家,收了一些女徒弟,一边教一边接一些定制的绣活,生意很好,远近闻名。

龚嫂子看见金鲤鱼来了,虽然惊奇,但很高兴。

她亲眼看着金鲤鱼从小丫头变成大丫头,又从大丫头收房作了姨奶奶,何况金鲤鱼能收房,总还是她给提的头儿呢。

金鲤鱼命中带子,要享后福呢!

她也听说金鲤鱼年底要娶儿媳妇了,所以见了面就先道喜。

金鲤鱼谢了她,两个人感叹着日子过得快。

然后,金鲤鱼就说到正题上。

她解开包袱,摊开了一块大红洋缎,说是要做一条百裥裙,绣花的。

“就绣个喜鹊登梅吧!

”金鲤鱼这么说了,然后指点着花样的排列,她说她就爱个梅花,自小爱梅花,爱得要命。

龚嫂子一边听金鲤鱼说,一边在寻思,这条百裥裙是给谁穿的?

给新媳妇穿的吗?

不对。

新媳妇不穿这种花样,也用不着许家给做,端木家在南边,到时候不知道会从南边带来多少绣活呢!

她不由得问了:

“这条裙子是谁穿呀?

“我。

”金鲤鱼回答得很自然,很简单,很坚定。

只是一个“我”字,分量可不轻。

龚嫂子一时愣住了,答不上话,脑子在想,金鲤鱼要穿大红百裥裙了吗?

她配吗?

许家的规矩那么大,丫头收房的姨奶奶,哪就轮上穿红百裥裙了呢”就算是她生了儿子,可是在许家,她知道得很清楚,儿子归儿子,金鲤鱼归金鲤鱼呀!

她很纳闷。

可是她仍然笑脸迎人地答应赶工半个月做好。

百裥裙做好了,是龚嫂子亲自送来的。

谁有龚嫂子懂事?

她知道该怎么做,因此她直截了当地就送到金鲤鱼的房里。

金鲤鱼打开包袱看了看,表示很满意,就随手叠好又给包上了,她那稳定而不在乎的神气,真让龚嫂子吃惊。

龚嫂子暗地里在算,金鲤鱼十六岁收房,加上十八岁的儿子,今年三十四喽!

到许家也快有三十年喽,她要穿红百裥裙啦!

她不知道应当怎么说,金鲤鱼到底该不该穿?

金鲤鱼自己觉得她该穿。

如果没有人出来主张她穿,那么,她自己来主张好了。

送走了龚嫂子回到房里,她就知道“金鲤鱼有条百裥裙”这句话,一定已经被龚嫂子从前头的门房传到太太的后上房了,甚至于跨院堆煤的小屋里,西院的丁香树底下,到处都悄声悄语在传这句话。

可是,她不在乎。

她正希望大家知道,她有一条大红西洋缎的绣花百裥裙。

很早以来,她就在想这样一条裙子,像家中一切喜庆日子时,老奶奶,少奶奶,姑奶奶们所穿的一样。

她要把金鲤鱼和大红百裥裙连在一起——在她亲生儿子振丰娶亲的那天。

谁说她不能穿?

这是民国了,她知道民国的意义是什么——“我也能穿大红百裥裙”,这就是民国。

冬月底,许大太太发布了一个命令,大少爷振丰娶亲的那天,家里妇女一律穿旗袍,因为是民国了,外面已经兴穿旗袍了,而且两个新人都是念洋学堂的,大家都穿旗袍,才显得一番新气象。

许大太太说已经叫了亿丰祥掌柜,做旗袍的绫罗绸缎会送来一车,大家每人选一件。

她向大家说这些话的时候,曾向金鲤鱼扫了一眼。

金鲤鱼坐在人堆里,眼睛可望着没有人的地方,身子扳得纹风不动,她真沉得住气。

她也知道这时有多少只眼睛向她射过来,仿佛改穿旗袍是冲着她一个人发的。

空气不对,她像被人打了一闷棍子。

她真没想到这一招儿,心像被虫啃了一般。

她被铁链链住了,想挣脱出来一下,都不可能。

到了大喜的日子,果然没有任何一条大红百裥裙出现。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金鲤鱼穿百裥裙梦想的破灭,表现了身为小妾的小人物令人心碎的遭遇及其凄惨的人生,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沉痛的心灵创伤。

B.金鲤鱼理解了民国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只是由于许大太太变相阻挠,发布了穿旗袍的命令,金鲤鱼才放弃穿百裥裙。

C.小说通过或阻止或质疑金鲤鱼穿百裥裙的许大太太、龚嫂子及周围许多人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反映了当时典型的社会环境。

D.小说语言平实自然,于不动声色中见深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旧时代女子不幸命运的悲悯之情,读来真切动人。

5.龚嫂子是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6.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百裥裙”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暑期将至,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安排暑假游学项目。

所谓游学,是一种将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学习交流方式。

不少家长会为孩子选择国内或国际游学项目,丰富孩子的暑假。

近年,游学日趋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学龄前儿童纷纷加入游学队伍。

据统计,2017年中国海外游学人数约80万人次,市场规模达到130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游学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

而且,通过海外游学接触海外教育的人群已由原先出国留学为主的高中毕业生或是本科毕业生,快速扩展至中小学低年龄段学生群体。

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让孩子报名去游学无可厚非,但游学越来越低龄化,小学生甚至学龄前儿童也去游学,年龄尚小的孩童,是否适合于海外游学,这值得商榷。

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967名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学生的家长的调查,53.4%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过早出国游学会因自理能力差,不能照顾好自己;

52.0%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小,去游学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29.1%受访家长认为孩子过早出国游学,会导致孩子之间相互攀比。

海外游学项目,绝大部分消费并非孩子目前所需,也非学校要求,却是有关机构的热炒。

海外游学现在似乎变为了“刚需”,甚至有家长认为不让孩子去游学,对不起孩子,也丢面子。

其实,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并非“海外游学”一条路。

家长应理性消费,量力而行,仅抱有“别人去了,我们也得去”的想法,很容易变成“到此一游”。

(选自潘铎印《“海外游学”要量力而行》)

 

材料二:

国际游学用户游学目的

用户参加国际游学的收获

(选自《2018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以及70后、80后家长针对子女教育观念的变化,游学市场增速明显。

但游学机构资质参差不齐,一些旅游平台与教育机构推出的游学产品有“游”无“学”,价格畸高,内容注水,加之家长之间盲目攀比,游学市场一片热闹的背后,质量令人担忧。

目前,海外游学市场行业门槛低、缺乏标准,大量机构涌入使整个行业呈现出“野蛮生长”的态势。

业内人士张亮告诉记者,普通海外旅游产品毛利率一般在5%至10%左右,而海外游学产品则可以超过30%,高额利润空间对从业者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据了解,在一些国家,游学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行业规范和体系。

在美国,正规夏令营任教的老师需要先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试再持证上岗。

在日本,游学是公共教育的一部分,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等机构会提供大量专业游学方案和服务。

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国际游学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我国游学机构、从业师资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等则基本处于监管盲区。

我国可借鉴一些国家的专门条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机构资质、服务规范、师资监管等明确规定,重要的是要明确教育、工商和旅游部门的职能范围,同时建立游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定期考核,让游学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

(选自《贴“游学”标签旅游产品就能涨价,游学市场质量堪忧》)

材料四:

近日,启德教育在北京发布《启德游学年度调研报告》,报告以客户服务数据为基础,结合行业及合作机构数据,对小学、初中、高中及本科阶段的学生分别进行调研,勾勒出学生和家长眼中的最受欢迎的国际游学的模样。

数据显示,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国际游学目的地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

在国际游学时间和价格区间的偏好上,学生和家长最多选择的是2周左右的游学,而4-6万为家长最能接受的价格区间,占比达到40.85%,这说明家长更看重国际游学的性价比。

随着游学市场的蓬勃发展,各种游学产品令人眼花缭乱。

但目前市场上的国际游学产品不外乎游学类、营地教育类、插班类、背景提升类四大类型。

调研结果显示,背景提升类的项目最受欢迎,而营地教育类的国际游学深受北、上、广、深等城市的青睐。

在选择游学时,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与高中、本科阶段的学生优先考虑的因素各不相同。

游学对于留学申请的帮助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最先考虑的因素,其次为学习和游玩的搭配比例,对于高中和本科学生而言,他们更关注学习部分的课程安排。

这体现出身处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对游学有着不同的需求与期待。

此外,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国际游学时看重的服务也不尽相同。

高中和本科学生的家长,更看重与留学申请相关的服务,而小学和初中学生的家长,则更关注游学过程中对孩子的陪护照顾。

(摘自郝孟佳兰美娜《最受欢迎的国际游学什么模样——大数据来“解码”》)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前不少家长会选择国内或国际游学项目来丰富孩子的暑假,我国游学行业的市场将迎来飞速发展的机遇。

B.海外游学项目并非孩子目前所需,因为有关机构的热炒,海外游学现在似乎变为了“刚需”,家长应理性对待。

C.材料二显示:

认为参加国际游学的收获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占其中六成以上,与大多数人选择游学的初衷相吻合。

D.材料二显示:

国际游学用户游学目的呈多元状态,一半的人出国以进行国际学习文化交流为目的,极少数的人是攀比所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外游学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受访家长对国外游学低龄化的现象表现出担心的心理。

B.《启德游学年度调研报告》显示:

美国是我国学生游学的首选目的地,背景提升类的项目是当前国际游学的宠儿。

C.家长选择国际游学项目时更看重性价比,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选择国际游学时看重的服务也有所不同。

D.《启德游学年度调研报告》是针对国际游学市场做的一份调查报告,立足于规范游学机构的行为,提升我国游学市场的质量。

9.材料三揭示了我国游学市场存在的哪些问题?

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使之健康发展?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

幼有胆气,善骑射。

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

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

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

"

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

契丹信之,尽锐来战。

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

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

“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

明年,契丹复入。

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

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

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

诸将皆曰:

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

守贞与元福谋曰:

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

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

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

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

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

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

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

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

元福曰:

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

晖惊曰:

奈何?

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

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

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

以元福为同州节度。

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

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B.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C.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D.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11.下列对文中加黑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运”是后晋少帝石重贵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历代皇帝纪年的一种名号。

B.文中的“节度”即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置的“州”一级的地方军政长官。

C.“行营”有多重含义,既指出征或狩猎时的营帐,也指行军,文中是后一种意思。

D.文中的“班师”指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古文中常有班师回朝的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药元福作战勇猛,奋不顾身。

他在檀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得到后晋少帝的称赞。

B.药元福临危不惧,敢用奇兵。

他同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作战时,出敌不意迎风而战,把敌人打得大败。

C.药元福处险不惊,善用谋略。

他在遭遇敌人阻击之时毫不慌乱,自告奋勇,配合主帅冯晖击溃敌军。

D.药元福分析精准,预料准确。

在后周世宗因为粮草接济不上而退兵时,他准确预判出敌人定要追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

(2)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离果州作①

陆游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

春光还与美人同:

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

水流云散各西东。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注】①陆游离夔州赴四川宣抚使司任职,途径果州时作此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首句选用多个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红”与“绿”的颜色对比也十分鲜明,为画面增色不少。

B.“春光还与美人同”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光比作美人,极言春天景色之美,目的是表现词人对春景的倾心喜爱之情。

C.“分袂”是分手、离别的意思,在意思上与题目中的“离”字相呼应。

同时,词人用“眷眷”和“匆匆”两个词来形容相聚的深情和分离的不舍。

D.“只道真情易写”是从常情着想的预计,“那知怨句难工”是实践后的体验。

“易写”与“难工”对比,极言惜别之情的难以表达,进而体现情之深切。

15.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对本词进行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 

”两句从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角度,揭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一句,点出了南朝刘义隆北伐时渴望建立功勋,而“ 

”一句则与之形成对比,写出惨败的结果,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范仲淹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在《岳阳楼记》中,用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表明了这种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我国造酒技术。

古人最早造酒是用稻米发酵,即将稻米中的淀粉发酵,酿造成酒。

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想到既然稻米中的淀粉能够发酵变成酒,那么其他含有淀粉的粮食作物也能够用来酿酒。

于是,他们便利用谷子、小麦、大麦、高粱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来酿酒。

随着造酒原料的逐渐丰富和造酒技术的改进发展,酒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最终有了今天的酒。

(),葡萄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种。

关于葡萄酒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历来都没能达成共识。

有证据表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清楚的情景。

那么,葡萄酒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是在汉代。

据《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看到“宛左右以葡陶(即葡萄)为酒”,于是,便将此酿酒技术带了回来。

我国从此有了葡萄酒。

到了唐代,葡萄酒在我国,唐诗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句,便是形象反映。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源远流长融会贯通琳琅满目沸沸扬扬

B.源源不绝融会贯通形形色色沸沸扬扬

C.源远流长触类旁通形形色色风靡一时

D.源源不绝触类旁通琳琅满目风靡一时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除粮食作物外,水果也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B.水果是除粮食作物外的重要的造酒原料。

C.粮食作物和水果都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D.造酒原料不仅有粮食作物,更有水果。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采收、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B.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C.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情景。

D.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

20.下面是一则启事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5分)

由我省乡村旅游节组委会牵头操办的乡村旅游节征文大赛正式开场,面向全国征集优秀稿件。

参赛作品要求围绕“秀美乡村,织造幸福”的主题,写出我省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展现我省乡村新时代的田园样子和乡村居民的精神劲头。

21.某班级拟了一个班级学习分享活动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陈独秀

青年之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