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成存心理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3744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成存心理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成存心理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成存心理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成存心理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成存心理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成存心理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成存心理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成存心理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成存心理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1.响水县2011年农村留守学生情况调查表 

2.响水县农村留守学生调查问卷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日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六成存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一个脆弱的群体。

前年我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

被火烧、被水烫、溺水、交通意外、被殴打、被拐卖该群体面临十面埋伏的安全隐患

据央视2010年2月24日报道,2008年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溺水是头号“凶手”。

今年春节期间,5个花蕾般的生命,凋零在浙江天台农村一个养殖场的水库里。

这个意外,令人扼腕叹息,也引起了人们对农村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

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

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面临着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

事实上,近些年来,由于疏于监护,安全教育缺位等问题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儿童承载着未来,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同样如此,他们需要保护。

让他们远离危险,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

元宵节过后,江西抚州的甘国忠和妻子准备背起行囊,外出务工。

让这对夫妻放心不下的,是只有5岁的女儿小倩。

(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文中“小倩”为化名)

煎熬:

女儿烫伤了

半年多前,甘国忠在外打工时,女儿小倩在家里玩耍时把装有滚烫热水的热水瓶打翻,臀部的皮肤被严重烫伤。

“我一定要把女儿治好,否则我会内疚一辈子的。

”甘国忠说,他正四处打听哪家医院做植皮手术好。

甘国忠的父母年届古稀,体弱多病,劳碌了一辈子,老迈的精力已不足以照看年幼的孙女,更不能奢望他们能给孙女多好的家庭教育。

但甘国忠能有别的选择吗?

一方面家庭经济状况需要改善,另一方面孩子正需要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这是对矛盾,甘国忠想了很久,也找不到完善的解决方案。

每次春节过后,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甘国忠一家人却要品尝别离的滋味。

孩子拉着父母的衣角,恋恋不舍,甘国忠和妻子只能提起行李,径自离去。

“我们在外面想孩子的时候,只能看看照片,那真是一种肝肠寸断的感觉。

”甘国忠说。

江西吉水一名四年级小学生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

“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我的父亲母亲都到外面去打工。

我真希望把春天留住,这样我就能一直和他们在一起了。

两难:

生计与孩子

在农村,很多家庭都面临甘国忠式的两难选择。

外出打工的夫妻,只能把未成年的儿女留在老家,交给年迈的父母看管。

甘国忠所在的村庄,80%的青壮年都在外务工。

春节是村里一年中唯一热闹的时间段,经过近一个月的短暂喧嚣,又转为平静,除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很难看到年轻人的面孔。

甘国忠也不是没有想过把孩子带到身边,“但我们夫妻两个都要忙工地上的事,哪有时间看管孩子?

女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

“当地的幼儿园,我们外来工的子女很难进,而且费用很贵,承受不起。

甘国忠有个亲戚家的孩子,原本在老家上小学,成绩不错,后来随父母到了广东东莞,就读于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虽然缴纳了比老家贵很多倍的学费,成绩却一落千丈。

“城里的公立学校,不会接收我们农民工子女。

愿意接收的,都是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教案质量没保证,而且费用比老家贵。

最后,甘国忠亲戚家的孩子还是回到了老家,由外公外婆带着念书,假期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隐患:

常处于失管状态

很多时候,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农村的留守儿童的安全常常处在失管状态。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叶敬忠教授的调查和研究,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四种情况,其中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居多。

无论何种监护,父母都是无法取代的。

有的老人只管衣食住行,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但没有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的意识。

有的老人缺乏文化知识和安全常识,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

有的老人年迈体弱,根本就没有看管孩子的精力。

2008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有34%的人只是“有时会注意”预防孩子发生意外,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

一些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离开了学校,脱离了正规组织的管理,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是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

留守儿童溺水、伤亡事故也时有发生。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还称:

“据有关部门反映,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

伤痛:

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2008年,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伤亡和被伤害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

浙江天台5个儿童溺亡事件后不久,2月23日,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甘棠镇田陈村发生一起火灾,导致4名儿童死亡。

其中,最大者7岁,最小者才4岁。

据报道,着火的稻草屋属于无人看管的房屋,平时堆砌有干柴、稻草等易燃物。

火灾发生时,村民并未发觉有人在内,直到大火被扑灭后清理火场时,才发现了4具被烧焦的儿童尸体。

4名遇难儿童中,有两人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均常年在广东打工,春节也未回家。

孩子由祖辈代为管教,而祖辈时常缺乏精力看管,以致发生事故时也浑然不觉。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留守儿童也成了最容易受伤害的群体。

2005年5月的一个深夜,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了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名是“留守儿童”。

2004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一名上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女孩因与奶奶顶嘴斗气而被脾气暴躁的奶奶用毛巾勒死,当时女孩的父母正在外地打工。

留守女童:

遭受的侵犯很多

聂茂,中南大学教授,他和他的课题组成员曾经到过安徽、湖南等省的许多村庄调查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

对于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他用了三个“最”进行描述:

“最让人担忧、最让人揪心、最让人欲说还休”。

聂茂认为,“安全问题一般都是突发性问题,它会不定期地发生,这也增加了防范的难度。

这种突发性又是经过长期积累和酝酿的——即隐患已经长久存在,要解决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必须长期不懈地抓紧对孩子们的监护。

在聂茂看来,不同年龄的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是有区别的。

青春期的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都在快速发育,他们的性格和生理现象最容易发生变化,困惑很多,也很躁动。

这个时期,他们特别需要外来的正确力量加以指导和矫正。

缺少指导和矫正的人,心理和生理上很容易出现问题。

青春期以下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则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的准备期。

他们对外界大部分事物的认识都是模糊的,与此同时,对外界的危险基本上没有防范能力。

这个时期,他们最需要保护。

年幼无知,又缺乏父母的监护,这些孩子往往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危险性,以至于酿成大祸。

轻者,可能承受完全可以避免的病痛煎熬或皮肉之苦;

重者,可能导致伤残——最严重的,则是失去生命。

“这种情况常常表现为烧伤、烫伤、摔伤、受伤医治不及时、生病医治不及时、溺水、触电、交通意外,等等。

”聂茂和他的课题组将调查报道编纂成了一本书:

《伤村》。

由于缺少父母和其他群体的足够监护,留守儿童的弱势地位完全暴露,成为不少犯罪分子瞄准的对象。

聂茂和课题组成员在湖南16个乡镇的调查中,有13个乡镇的农民向他们反映过这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表现为:

被威胁、被抢劫、被侮辱、被殴打、被勒索、被拐卖、被欺诈。

此外,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还表现为对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都需要父母来救助。

但父母不在身边,其他人又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

“这些突发性灾难主要表现为洪水、地震、泥石流、火灾、重大车祸等。

一旦救助不及时,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受害最严重的。

”聂茂认为。

“农民工的来去,仿佛一场洪水,洗劫乡村的一切。

被洗劫后的乡村到处都是孩子,也只有孩子。

某种意义上,孩子仿佛一群被潮水抛到岸上的小鱼,让人感觉到危险、窒息。

聂茂还发现,在安全问题上,有一个群体更特殊,那就是留守女童。

在留守女童中,被猥亵、被虐待、被诱奸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

就在近日,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四塘乡安邦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某被以涉嫌强奸幼女罪批准逮捕。

据公安机关侦查,2009年9月至12月,张某以看动画片、给零花钱等为诱饵,先后多次猥亵、强奸本村中心小学3名学前班小女孩。

3名被害人父母均常年在外打工,这一问题未能引起祖父母的重视。

直至去年12月31日,一名受害者多次向任课教师反映自己肚子疼,事件才得以真相大白。

“留守女童除了面临和其他留守儿童相同的安全问题之外,还有着特殊的困扰与危机。

近年来,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的案件屡有曝光,而家庭、学校及社区往往缺乏对留守女童的有效保护以及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判断,研究者的看法不大一致,但无论如何,“规模庞大”无疑已经在学者中达成共识。

目前官方机构的文件和发言中引用的数字多是2000万。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则称,“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

但这还只是2005年的数据。

近些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呈增长趋势。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聂茂如是判断。

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也具有相应的区域性特征。

有专家认为,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重庆和河南等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省市,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

心理:

六成存在问题

这种状况让聂茂和他的伙伴感叹不已。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有扩大的趋势。

有专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和伤害预防控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们担心,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留守儿童极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容易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有学者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甚至直言“恨自己的父母”。

不久前,海口的妇联等单位做了一份专题调研,调研显示: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

存在障碍、问题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男人是乡村的脊梁,女人是乡村的乳汁。

当男人和女人离开,留下了什么?

留下没有了脊梁和乳汁的农村,留下一个受伤的、虚弱的农村。

”聂茂感慨道。

有评论指出,农村儿童的安全问题是一个需要社会综合协调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家长、学校来共同关注,共织一张安全网络。

留守儿童

重大安全事故案例

2010年2月18日下午,浙江省天台县下路王村蔡修明、蔡修通兄弟家的5个儿童在下路王村附近的一个养殖场的水库里溺亡。

据广西公安机关透露,2009年9月至12月,百色市平果县四塘乡安邦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某以看动画片、给零花钱等为诱饵,先后多次猥亵、强奸本村中心小学3名学前班小女孩。

这3位女孩都是留守儿童。

2007年6月,重庆巴南区南彭镇石岗小学两个女学生因父母均在外地打工,便借住在班主任老师家中。

因两女学生头上长了虱子,2007年6月27日20时许,班主任的丈夫喻某便在石岗街口潘某农药店购买了磷化铝给两学生毒杀头上的虱子,因使用方法不当,造成两学生磷化物中毒死亡。

解决之道

温铁军:

没有一个万能的药方

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曾撰文指出:

什么时候“三农”问题基本上缓解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就相对缓解了。

温铁军认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一个万能的药方,但可以分三个层次尝试去解决。

第一个层次是要尽可能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三要素净流出的必然趋势。

如果在政府的主导下,能够让农村稀缺的资源返回农村,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如果农民在家乡就能直接参与政府资金投入的新农村建设工程,从中获得现金收入,那么,他们就用不着再背井离乡了。

第二个层次,是采取临时性、应对性措施,包括政府加大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地区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社区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

各城市允许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

学校、政府、社会组织都积极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等等。

这虽然是治标的办法,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

第三个层次,是进一步从体制上解决这个问题,即在努力创造条件的情况下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包括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政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

显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这既是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但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工进城后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相同的待遇,很多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要面对的许多现实问题,如:

住房、学费、交通等等。

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托人照看,于是农村便出现了大量缺乏父爱、母爱的未成年人,称之为“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 

笔者于2006年初对河南省泌阳县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

河南省泌阳县是驻马店市人口较多的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90多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20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5%。

据调查统计,全县在校中小学生有18万多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7.1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9%。

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他们无法享受真正完整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

调查中发现,近65%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0%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其中28%甚至很少与代养人交谈。

还有1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

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

一般表现如下:

(一)柔弱无助 

如不愿与人交流,教师找其谈话时易掉眼泪,性格内向,不开朗等。

在泌阳县祥瑞小学,教师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的作文、周记中,写满了孩子们的困惑与苦闷。

(二)寂寞空虚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寂寞。

如一位六年级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今天是中秋节,同学们都很高兴,他们叙说着爸妈给他们买的各种好吃的点心、水果,可我一点都不开心,因为爸爸妈妈都不在家。

我只想要爸爸妈妈在家,我也不想要什么好吃的。

可是……”。

(三)自卑闭琐 

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

(四)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

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对父母充满怨恨 

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

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家庭亲情的缺失 

有专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无法替代的。

父母外出务工的现实,使留守儿童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惆怅。

留守儿童不仅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缺少相处的时间,而且平时通话的机会也比较少,大部分情况下是外出打工的父母主动打电话回家,而家里除非有什么急事,才会给外面的父母打电话。

并且由于许多留守儿童自己家里没装电话,要到邻居家接听父母的电话,所以通话时间也大多在五分钟以内,这种状况限制了这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和语言沟通。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1.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内容。

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儿童的一般情况,而且应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2.在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农村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加以利用,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使各科教案都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在学科教案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许多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在敌对性、焦虑程度上都高于正常儿童,加之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排解不畅,往往会有严重的情绪困扰。

在所有教师中普及心理知识,以增加他们的倾诉途径,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3.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置学生心理信箱,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4.学校活动多样化;

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如书画展、文艺活动、演讲比赛等,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活动。

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正如前面的原因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虽然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学校仅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

1.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如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经常性的联系。

2.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留守孩子。

学校可以把退休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组织起来成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力量,启动留守孩子关爱工程、开设关注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热线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合力效应。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和重视。

学校的影响是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是义不容辞的。

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应相互整合、相互协力,构筑起以学校为中心的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立体化网络教育体系。

出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6期

武进区礼嘉镇妇联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和范围相应不断增加,特别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型流动民工队伍急剧膨胀。

这些激增的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中青年,相应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也必然随之攀升,他们中一部分随着父母流入城市,另一部分则因为条件限制被迫留守老家,由单亲、长辈或他人教育抚养。

而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农村留守儿童”。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所指的留守儿童是指16周岁以下孩子。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

1.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

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瞧不起。

因此,内向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

有的父母把孩子托给亲属,孩子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认为自己不是这家庭中的一员,觉得自己比这个家庭中的人低一等,说话小心翼翼,做事思前想后,怕做错或做不好招别人责备,这很容易形成焦虑和抑郁的人格障碍。

2.孤僻心理与交往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