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737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复习资料.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复习资料.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复习资料.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复习资料

总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的历史性创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

这一过程必将为理论创新开辟广阔前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主要有四个方面: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渊源。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根据。

3.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

新的历史条件呼唤着新的理论鲜活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4.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大变革大调整。

政治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并相互激荡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第一阶段: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一届六中全会(1978-1981)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概念,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第二阶段: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1982-1997)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三阶段:

世纪之交(1997-2002)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四阶段:

新世纪新阶段(2002-2012)

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在十七大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重要创新成果。

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涵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主观条件:

邓小平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人品质等。

留学法俄,既了解法国的资本主义,又了解俄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开放,目光远大;“三落三起”的独特经历,磨练了坚定的政治信念、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长期担任处理全局事务的领导者,具有崇高的威望、高超的领导才干和战略思辩能力;认真学习和研究过马克思列宁主义,奠定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

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科学概念,将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载入宪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和党的建设等理论。

理论的精髓和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世情: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2)国情: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改革发展攻坚与关键阶段,多样化趋势日益发展,加入世贸组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党情: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新党员,干部队伍新老交替,水平与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

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的重要借鉴。

3.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过程

20XX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XX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大执政能力之一);

20XX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统领);

20XX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规划纲要);

20XX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深刻阐述,写入党章。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