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标全国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0674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新课标全国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理新课标全国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理新课标全国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理新课标全国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理新课标全国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新课标全国卷.docx

《地理新课标全国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新课标全国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新课标全国卷.docx

地理新课标全国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汉江平原  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

【答案】1.B2.A3.D

【解析】

1.根据题干的提示“耕地不断被挤占”,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和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对粮食增产影响不大。

2.改革开放以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大量耕地被占用为建设用地,因而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

3.河南省是我国产粮大省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大省,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口相对较少。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中国农业及其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

【综合评析】1.B2.A3.D[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了解和掌握。

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粮食增长不可能是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我国科技发展快,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我国粮食在2004年以来连续增长主要是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进程更快。

太湖平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江苏省,其城市化进程快、水平高,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高品粮生产比重下降,城郊农业发展迅速,花卉、蔬菜、禽畜等产业发展快。

河南省与黑龙江省相比,最主要的原因是黑龙江省人口少,所以粮食商品率高。

 图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

4.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

 A①地 B ②地 C③地  D ④地

5.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答案】4.D5.C

【解析】第4、5题,考查曲线判读和湖泊的作用。

从图b可以看出,甲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高于乙水文站,并且洪峰在乙之前,说明洪水从甲流到乙被湖泊分流了,故第四题选D(④地),第5题选C(湖泊分流)。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河流流量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综合评析】4.D5.C[解析]本题组主要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的补给等有关知识。

要看好图中的信息,水文站能测得该站以上河段水文的有关数据,甲水文站先测到径流量最大值,若暴雨发生在①地、②地或③地,均不可能在甲水文站测到流量峰值,所以第4题选D。

河流与湖泊水体之间有互补关系,湖泊可以调节洪峰,因而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所以第5题选湖泊分流。

读图2,完成6~7题6.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答案】A

【解析】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

根据图示的纬度可判断甲、乙城市均位于我国大陆,且大致同纬度,排除法即可判断甲、乙两城市气温的差异主要在于地形。

图中给出的纬线为33°N,应联想到我国重要的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的经纬度:

(32°~34°N、100°~112°E),结合图中的经度可以判断甲城市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

1月北下的寒冷气流受到秦岭阻挡,使得汉水谷地气温高于同纬度黄海平原地区;夏季两地温差相差不大。

7. 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C

【解析】本题组考查大比例尺中国流域(区域)经纬网(秦淮线:

32°N到34°N之间)等相关定位及气候地形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秦岭以南,乙地位于淮河以北,故选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本题要了解我国重要的地形区分界线的经纬度,如秦岭(32°~34°N、100°~112°E)

、巫山(30°N~32°N),南岭(24°N~26°N,110°~116°E)等。

【综合评析】6.A7.C[解析]本题组主要是对中国的气候、地形区的考查。

通过图中经纬度位置、城市、河流、铁路等有关信息可以确定图示的区域位置。

结合影响我国气温分布及变化的因素,地形对两城市的冬季气温影响大。

甲、乙两城市纬度相近,但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由于北部秦岭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而乙位于黄淮平原,受冬季风影响大。

所以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图3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3,完成8-9题

8.由图3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9.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答案】8.C9.B

【解析】第8、9题考查曲线判读、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T1到T2剩余劳动力大减,人均工资猛增,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低于乙类企业(甲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乙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证明该地区在T1到T2阶段经历了产业升级,故第8题选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外转移,故第9题选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考点定位】该组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和气温。

【综合评析】8.C9.B[解析]第8题,由图可以推断,该区域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人均工资不断增加,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的人均工资也在不断增加。

T0年该区域大量剩余劳动力,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的人均工资也最低,说明工业基础薄弱;T0—T1年人均工资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工业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T1—T2年,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的人均工资低于实际人均工资,实际人均工资快速上升,则说明甲类企业面临被淘汰,该区域企业经历产业结构调整;T2年以后实际人均工资趋于稳定,且低于乙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的人均工资,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工业生产没有衰退。

第9题,根据上题可知,乙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的人均工资低于乙类企业,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高,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早晚不能确定。

 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0-11题

10.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答案】10.D11.C

【解析】考查等高线地图判读。

第10题,因为山峰周边的等高线为500米(等高距为100),故推出Q西侧的等高线为400米,所以该题选D(420米)。

(如下图)

第11题,瀑布落差为72,即瀑布海拔在228--300之间,桥的海拔在200--228之间,山峰580,相减,落差为352-380之间。

故该题选C(360米)

【考点定位】该组考查等值线(等高线)图判断应用。

【商榷】这组等高线题的亮点是由河流信息确定了河两岸等高线的对称规律,由瀑布高差确定了河流的海拔高度范围。

但出题者却忽略了特殊等高线这个重要问题,这组等高线如果确定为下图,则两题的答案都有问题了:

图示中没有完整画出Q点、山峰周围的等高线,也没有文字说明,出现了答案不能确定的问题。

【综合评析】10.D11.C[解析]本题是对地图知识的考查。

该图为等高线地图,依据图中的信息,等高距为100米,结合所学的等高线知识推断出Q地左边(离Q地最近)的等高线数值为400米,所以第10题选D。

山峰海拔为580米,桥梁附近河岸所在地的海拔在200米~300米,且桥梁上游河段瀑布落差为72米,所以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360米。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

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

凭祥(位置见图6)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今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

(6分)

(2)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

(10分)

(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

(6分)

【答案】

⑴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保护红木(森林)资源。

⑵(地处边境)接近原料(红木)产地;(我国)市场需求旺盛;(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⑶接近家具厂(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解析】

(1)“限制红木原料出口”一是有利于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二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

材料中说明“越南规定红木原料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因此可以推断“初加工”可以提供原材料的附加值,增加收入,同时也扩大了就业。

(2)工业区位因素包括原料(燃料)、交通、市场、劳动力、技术及政策等。

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优势一是靠近越南红木原料产地;二是从图中可以看出凭祥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利;三是材料中“红木家具广受人民的喜欢”,说明我国市场需求量大;四是从图中可以看出凭祥位于国界线,且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城市之一,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第(3)问工业集聚的原因应从节省运费、共享基础设施及加强企业的交流与协作能力,实现规模效益等方面回答。

【综合评析】该题难度适宜,关键抓住材料中提供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结合书上所学的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和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

(1)根据材料信息“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年近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的提示,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从而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红木加工企业增多,为越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了就业,同时也对越南的红木资源起到保护作用。

(2)工业的区位件主要从交通、市场、原材料、工业基础、技术、政策等方面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凭祥靠近红木资源丰富的越南,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凭祥,交通便利,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市场广阔,凭祥是中越边境较大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因而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

(3)凭祥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接近家具厂,节省运输费用,有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工业企业集聚,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