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并购与新建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9979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FDI并购与新建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FDI并购与新建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FDI并购与新建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FDI并购与新建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FDI并购与新建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FDI并购与新建比较研究.docx

《FDI并购与新建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DI并购与新建比较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FDI并购与新建比较研究.docx

FDI并购与新建比较研究

FDI并购与新建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外资流入方式的不同特点入手,对FDI的两种主要方式——跨国并购和新建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外资流入方式不同的原因。

最后,文章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调整我国现行外资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 FDI 跨国并购 新建投资

  一、FDI流入方式的概况

  一般来讲,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新建投资,也称为绿地投资,即在东道国新建企业进行独资或合资经营;第二种方式是跨国并购,即通过跨国收购或兼并方式来控制东道国的企业。

和一般对并购的分类类似,跨国并购也可分为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两种。

在本文中是将跨国并购和新建作为直接投资的两种相互替代的方式来讨论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跨国并购都是直接投资。

未获得企业控股权的少数股权并购属于证券投资,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的跨国并购浪潮。

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并购额以年平均42%的速度迅猛上升,跨国并购成为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从全球的外资流入来看,如表1所示,90年代跨国并购在全球外资流入中一直占有很高的比重,1999年跨国并购占国际直接投资的比重高达83.2%,并在2000年达到顶点。

  如果按照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入国家分类的话,流入发达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采用并购的方式,但是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却仍然以新建方式为主。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流入主要还是通过绿地投资,无论是从项目数还是交易价值来看,绿地投资都占到了80%以上。

如我国最近几年每年引进的400多亿美元的FDI中,新建投资一直占95%左右,通过跨国并购方式进入仅占5%左右。

但发展中国家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的外资额所占比重已大大提高,从9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并购FDI中的地位也逐渐显现出来。

80年代末通过跨国并购方式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在外资流入总量中的比重仅为1/10,到90年代末,这一比重已增加到1/3。

从1987年到9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通过跨国并购流入的外资额占全球跨国并购额的比重从2%增加到9%,跨国并购数目所占的比重从5%上升到20%。

在东南亚地区,与1994-1996年的70亿美元相比,1997-1999年平均每年通过跨国并购流入东南亚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和泰国)的外资额已达到200亿美元。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通过并购方式流入的外资1999年也增加到370亿美元。

中东欧国家转型国家由于受私有化进程的影响,通过并购和新建流入的外资额,每年都有较大的不同。

  表1 全球跨国并购在FDI流入中所占比重

年度

1990

1995

1996

1997

1999

2000

2002

全球FDI流入(十亿美元)

209

317

349

400

865

1271

651

全球跨国并购(十亿美元)

151

141

163

236

720

1144

370

跨国并购在FDI中所占比重(%)

72.2

44.5

46.7

59.0

83.2

90.0

56.8

  注:

全球跨国并购额只包括取得目标企业控制权的并购。

    

    

    

    

  资料来源:

根据WIR1997:

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MarketStructureandCompetitionPolicy:

Overview,P7,WIR2001:

PromotingLinkages,P10,WIR2003:

FDIPoliciesforDevelopment:

NationalandInternationalPerspective:

Overview,P2的相关数据整理。

  二、国际直接投资采用跨国并购方式的理论分析

  虽然全球范围内居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都采取并购的方式进行对外扩张,但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大部分跨国并购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大部分并购发生以后新企业的股票价格和利润率并未高于行业内其他未参与并购活动的企业的平均水平,从这一点上来说,大部分跨国并购都是不成功的。

那么是什么动机促使跨国公司选择并购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呢?

本文将在这一部分从理论上分析采用跨国并购方式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也就是分析跨国并购方式所具有的优势。

我们的讨论包括如下五个角度:

协同效应、速度因素、竞争因素、资产因素、成本因素。

  1.协同效应

  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也叫国际生产综合论),一个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必须具备所有权、区位和内部化三方面的优势:

第一是所有权优势,即一个企业所具备的其他国家企业所不具备的与所有权相关的优势。

第二是区位优势,即企业必须决定将其所有权优势放到最合适的区位。

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的整体利益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所有权优势在国外市场上的使用和创造得到提高。

第三是内部化优势,企业还必须考虑到内部化的成本是否低于市场交易的成本,即必须具备内部化优势才可以选择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扩张。

这一理论用来解释新建投资是颇具说服力的,但跨国并购与新建相比,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二者主要的差别在于:

新建只是投资方优势(尤其是所有权优势)的单方面转移,而跨国并购是两个企业的结合,带来了双方优势的互补和协同。

跨国并购中除了并购方的所有权优势转移到新企业,目标企业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双方的所有权优势通过并购能够互补或加强(比如收购方具有研发实力,被收购方具有营销网络),而新建只是投资国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单方面转移。

与此相应,跨国并购的内部化也不仅指并购企业内部化自己的所有权优势,而是并购双方所有权优势的联合内部化了。

当今的很多跨国并购都发生在两个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很难说哪一方拥有绝对的所有权优势,追求双方优势的互补往往是其合并的动机,比如著名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案,就是基于双方在技术、研发以及产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

  综上,跨国并购能够产生多方面的协同效应。

因此如果东道国存在着比较合适的目标公司,跨国公司往往会首先考虑通过收购的方式进行直接投资,以期获得这种协同效应。

  2.速度因素

  与新建相比,跨国并购是对现有企业的投资,可以省掉新建企业所需的许多繁琐手续和建厂的时间,并且能迅速获得目标企业现成的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及时建立国外的生产销售网络,大大缩短了投入产出的周期,有利于跨国公司快速反应,抓住商机。

对于后进者而言,能够迅速实现赶超。

例如,在亚洲地区投资创办一个亿元销售的电子企业,通常从考察、签约到企业建设、正常投产和达到设计能力,前后要3-4年的时间。

而购买一家企业,从改造到形成规模,只要一年时间即可达到预期生产能力。

虽然并购可能要多付10%左右的资金,但比新建要节约2-3年的时间,提前受益。

日本企业主称之为“收购企业的时差效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已经大大缩短了。

如20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产品的生命周期平均为3年,到1995年已经缩短为不到两年。

生命周期最短的是计算机行业产品。

根据穆尔规律预测,计算机芯片晶体管集成的数量每12-18个月就要提高一倍,而芯片的价格却以每年25%的速度下降。

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跨国公司面临更快出现的潜在替代品的压力,一方面必须在产品的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尽快收回成本和获取利润。

在产品的初始期,企业必须迅速将产品投放各个市场,并尽可能扩大市场份额,并不严格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顺序;在产品的成长期和成熟期,跨国公司就必须选择成本最低的东道国进行投资,而不是按照先输出到发达国家在到发展中国家的顺序。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面对需求的变化,必须更快地进行产品的研发,这带来了更高的研发成本和更大的研发风险。

在这种条件下,跨国公司如果要进行直接投资,速度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因此,相对于新建而言,并购的方式更能适应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条件下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要求。

    

    

    

    

  3.竞争因素

  从竞争因素来比较跨国并购与新建,差别非常明显。

假设某国市场上某行业只有n个厂商进行竞争,现在一个外国厂商希望进入该国市场,如果采取新建的方式进入,则意味着该市场会成为n+1个厂商的竞争,竞争压力会更大,而如果采取并购的方式进入,并购之后该市场仍然是n个厂商的竞争。

这个问题在寡头垄断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在寡占市场上,只存在有限的几个厂商,每个厂商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因此行业中的厂商数目对其市场份额和市场力量具有极大的影响。

外国厂商通过并购方式进入东道国的寡占行业,不仅可以减少竞争对手,而且可以通过整合两个企业的资源,增强其市场势力。

近年来汽车、航空、石化等寡头垄断行业中巨型跨国并购案的出现,都是与跨国公司的这种动机分不开的。

  4.资产因素

  跨国并购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获得目标公司的战略性资产。

战略性资产主要是指企业的独特的研发经验、专有技术、发明专利、品牌、许可证等无形资产以及稀缺的资源性资产等等。

这些资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很难通过新建短期内达到。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技术、专利、许可证和品牌等无形资产通过市场交易成本过高,因此这些无形资产也难以通过市场获得。

  所以很多跨国并购都是为了获得这种战略性资产。

比如目标公司拥有的独特的研发团队和经验,这种资产具有不可分性,必须获得整个研发团队才能继续利用这种经验,因此收购整个公司是最好的办法。

另外,有些行业的进入需要牌照,比如电信、网络、娱乐、媒体等行业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内许可证数量是固定的,这样跨国公司如果希望进入该市场,只能通过收购来获得许可证。

  5.成本因素

  通过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来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在成本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

一种情况是,并购的目标企业处于破产或者接近破产的边缘,收购价格可能会低于重置成本,因此也会大大低于新建的成本。

在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东南亚国家许多企业经不起打击,纷纷破产,而这一时期该地区的跨国并购交易却大大增加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并购成本很低。

另一种典型的情况是,并购的目标企业比较成功,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赢利能力,因此收购这样的目标企业所花费的成本可能比新建的成本要高一些。

但这只是相对于目标企业的当期价值而言,从并购企业的角度来讲,它更关注并购以后的预期收益和企业长期内的发展。

本身经营很成功,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目标企业,并购以后的预期收益远高于其他企业,因此并购成本也更高。

第三种情况是,并购涉及到两个完全不同的企业,可能会有企业文化的冲突和内部有关人员的利益冲突,由此带来的相应的组织再造和人员调整、资产剥离等工作,都需要花费额外的成本。

比如,国外公司收购我国的国有或者集体企业之后,往往需要拿出一笔钱来安置退休职工和裁减安置多余的在职员工。

在种情况下,企业选择并购方式进入,也是着眼于并购将带给企业的长远利益。

三、国际直接投资采用新建方式的理论分析

  尽管发达国家的外资流入以并购为主要方式,理论分析也表明跨国并购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方式,但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大部分依然是通过新建方式。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未来几年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的扩张将依然以并购方式为主,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依然以新建方式为主。

  流入发达国家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呢?

上文中我们已经分析了并购方式所具有的诸多优势。

为什么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仍然以新建方式为主呢?

这是因为国际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投资企业的战略选择,还受制于东道国的发展程度等诸多现实因素。

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从而影响到外商对该国进行投资所采用的方式。

这里我们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