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9897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含答案.docx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含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含答案.docx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含答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字仲衡,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三人又与邓广铭合称“未名四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写作背景:

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整理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

整理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一、字词积累

1、为划线的字注音。

丁卯年(mǎo)诲人不倦(huì)修润(rùn)商酌(zhuó)

遵嘱(zūnzhǔ)颠沛流离(diānpèi)累赘(léizhuì)

拖沓(tà)妥帖(tuǒtiē)

2、解释下面词语。

(1)繁碎:

繁杂琐碎。

(2)诲人不倦:

耐心地、不厌倦地教导别人。

(3)师表:

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4)草率:

(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5)修润:

修改润色。

(6)生疏:

对某种事物不熟悉。

(7)不耻下问: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

(8)商酌:

商量斟酌。

(9)遵嘱:

遵依嘱咐。

(10)颠沛流离: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11)朦胧:

指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或者人所表达的感情思想不太清晰,多含蓄,这一含义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

(12)微末:

细微;微小。

(13)累赘:

拖累、麻烦。

(14)拖沓:

形容做事拖拉。

(15)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

(16)妥帖:

恰当,十分合适。

3、解释句子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整体感知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散文。

“叶圣陶”:

主要人物;“先生”:

感受到整理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二三事”:

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2、整理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整理写文表示纪念。

选材:

与整理相关的,不为大众所熟知的。

3、标划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第4段)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第6段)

③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第8段)

作用: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

4、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品德: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修改文章;恭送客人;真诚复信。

律己严: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第二课时

1、根据课文内容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1):

交代叶圣陶先生的逝世及我的悲伤心情。

第二部分(2~8):

具体记叙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

第一层

(2):

总写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

第二层(3~8):

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

第三部分(9):

谈对学习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2、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说说第2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

内容上,概括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第3自然段,写叶圣陶先生描标点和让他人为自己修润文字,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质?

严谨认真,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4、整理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叶圣陶先生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中宽厚待人的品德的?

①恭送客人。

“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晚年时,不能起床,“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②真诚复信。

对“我”造访不遇,叶圣陶先生非常悔恨;看到“我”留言中的落款,他感到很悲伤。

5、文中是怎么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

(1)严格要求自己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2)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

(3)重视语文,力求完美,以身作则: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6、在文章的写作上叶圣陶先生有何主张?

叶圣陶先生主张写文章就是“说话”。

具体讲的是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7、叶圣陶先生说:

“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

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

举例说说。

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

”整理写拜访叶圣陶先生,如话家常,平易自然,简洁流畅,毫无拖沓累赘之感。

第三课时

一、句段赏析

1、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琐而响亮的鞭炮声?

①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琐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之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传来的是不幸的消息,乐中写哀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3、“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一句是总起句、过渡句,自然引出下文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事例。

“无不……”这一双重否定句强调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待人厚。

4、第3段中“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5、第5段中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前一个“悲伤”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6、第6段中“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一句的“不像”“坚决”体现了什么?

“不像”“坚决”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对写文章的要求之严。

7、读第7自然段,叶圣陶先生对“文风”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

简洁。

因为不简洁就会使文章既累赘又别扭,还违背常理。

8、读第八自然段,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意在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并以身作则的特点。

9、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整理怎样的情感?

内容上,点明了整理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结构上,总结全文。

整理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缅怀、赞扬与敬佩之情。

二、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1.语言朴实,叙议结合。

答案示例:

本文的语言朴实,多用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但又不失其雅致。

如文中: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

‘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

‘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而不是泛泛地议论和记叙。

从而使文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2.行文平易,感情深挚。

答案示例:

表面上,整理没有大喜大悲,声色不动,又有较显明的理性色彩;实际上,全文涌动着一股感情潜流,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

并且,正因为整理善于控制感情,反而使得这种感情更显真挚,内涵更为深厚。

3.事例典型,以小见大。

答案示例:

文章择取了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几件生活小事,构成回忆片段,连缀成篇,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风范。

借助于“描标点”“送别”等具体事例的记述,辅以简明的议论,鲜明地展示了人物独特而可贵的精神风貌。

一位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