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书说明毕业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2512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30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书说明毕业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书说明毕业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书说明毕业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书说明毕业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书说明毕业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书说明毕业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书说明毕业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书说明毕业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书说明毕业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目 录

附件:

1、XX县石漠化综合治理主要材料预算价格汇总表

2、封山育林单位投资预算表

3、人工造林单位投资预算表

4、坡改梯工程单位预算表

5、小水池工程单位投资预算表

6、沟渠工程单位投资预算表

7、拦砂坝工程单位投资预算表

8、田间便道工程单位投资预算表

附表:

附表1:

XX县201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计划表

附表2:

封山育林小班设计表

附表3:

人工造林小班设计表

附图:

附图1:

水利水保工程平面分布示意图

附图2:

磨合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3:

林业建设(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小班设计图

附图4:

沟渠设计图

附图5:

拦砂坝设计图

附图6:

小水池设计图

附图7:

坡改梯设计图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云南省XX县2011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1.1.2项目主持单位

1.1.3项目组织单位

1.1.4项目实施单位

XX县林业局、水务局、农科局

1.1.5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6项目区范围及建设内容

XX县201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为1个流域,即磨合小流域,范围涉及2个乡(镇)5个村民委员会。

兴街镇有磨合、戈木村委会;

莲花塘乡有莲花塘、小锡板、红石岩村委会,建设内容由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坡改梯、水资源开发利用三项工程构成。

1、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

(1)封山育林面积41331亩。

(2)人工造林面积8455亩(生态林3475亩,经济林4980亩)

2、坡改梯:

1000亩,田间便道0.8公里。

3、水资源开发利用

(1)引水渠6条4.69公里;

(2)拦砂坝3座;

(3)30m3小水池90口。

具体建设内容详见下表

XX县201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分布表

小流域名称

乡(镇)

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亩)

水资源开发利用

坡改梯(亩)

田间便道(米)

封山育林

人工造林

引水渠(m)

拦砂坝(座)

小水池(口)

经济林

生态林

磨合小流域

兴街镇

磨合

19120

3305

874

2170

 

90

1000

800

戈木

13267

887

332

650

莲花塘乡

小锡板

3234

2269

600

莲花塘

3524

220

1270

3

红石岩

2186

568

合  计

2

5

41331

4980

3475

4690

1.1.7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为1年,即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

1.1.8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

1.投资预算

本项目预算投资1025.08万元,其中:

中央预算内投资800万元,地方配套225.08万元。

分列如下:

(1)建设工程费935.94万元,占预算总投资的91.3%,其中:

a.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工程678.91万元;

b.坡改梯及田间便道建设123.23万元;

c.水资源利用133.80万元;

(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9.28万元,占预算总投资的5.78%;

(3)预备费29.86万元,占预算总投资的2.91%。

2.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025.08万元。

资金筹措为:

(1)申请国家补助800万元,占总投资的78.04%;

(2)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225.08万元,占总投资的21.96%。

1.1.9效益分析

通过项目综合治理,使项目区岩溶荒山荒坡得到绿化,增强蓄水保土的能力,可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减轻洪水对河堤和农田的损坏,从而降低水毁工程的修复和加固费用;

通过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工程与水资源利用工程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增加了农作物产量,调整改善土地的利用结构,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

项目实施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与改变环境相结合,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居住在磨合小流域区域内的0.73万贫困人口逐步走向富裕,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500元,人均有粮达到400公斤;

改变了环境效应,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生活,能有效遏制石漠化向人类的继续危害,达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2项目背景

石漠化是中国西南湿润岩溶地区特有的、在脆弱的岩溶地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参与岩溶自然过程,造成植被退化、水土资源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是水土流失顶级表现。

石漠化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三大生态问题(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之一,更是西南岩溶地区的首要生态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6部委联合下发了《规划大纲》,同时选择100个县(市、区)启动了试点工程。

三年来,石漠化试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各地在石漠化防治技术与工程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根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第二次、第三次省部联席会议精神,从2011年开始,将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扶持的试点县改为综合治理重点县,规模由“十一五”期间的100个县扩大到200个县,逐步将451个县全部覆盖。

1.2.1石漠化现状

XX县2011年被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全县石漠化现状如下:

总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其中岩溶山区面积62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国土面积的41.43%,在全县9个乡(镇)均有分布,曾被外国专家称之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现有石漠化面积432平方公里,占岩溶面积的69.23%,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65平方公里,占岩溶面积的26.44%;

在石漠化面积中重度9平方公里,中度212平方公里,轻度211平方公里,分别占石漠化面积的2%、49%、49%。

1.2.2石漠化发展趋势

XX县石漠化总体上呈加剧趋势,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交替出现,破坏了当地农业发展条件,建国之初,XX县森林覆盖率为53%,由于人口增加过快,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森林覆盖率急骤下降,加速了石漠化进程,形成了“山光人穷,土地贫瘠”的恶性循环。

其发展趋势为:

喀斯特森林植被→稀树草地→有剌藤本灌丛→石质荒山;

目前XX县森林覆盖率下降至42.33%。

1.2.3石漠化危害及成因

(一)危害

(1)可利用耕地减少,土地过度垦殖

全县耕地绝大多数分布在中海拔以上山区,陡坡地的耕种往往存在粗放耕作,掠夺性利用,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退耕还林还牧、恢复植被十分困难。

轮闲季节因耕地缺少植被覆盖,大量表土层受风力、降水等因素的影响,石漠化面积不断增大。

可利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2)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农业用水及人畜饮水困难

石漠化土地石多土少、植被覆盖率低、透水性强、地表水渗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农业用水及人畜饮水十分困难。

通过缺水调查,石漠化区域内应灌而未灌田地26.8万亩,在西洒、兴街、董马、鸡街、法斗、蚌谷、莲花塘等乡(镇)比较突出。

有1.72万户7.24万人的饮水安全十分困难。

由于缺水,种植土壤逐年沙化,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农业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着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

(3)旱涝灾害频繁,土地产出率低

石漠化土地保水保肥能力差,地表水缺乏,水利化程度低,旱涝灾害频繁。

XX县是自然灾害严重而频发的地区,灾种多,分布频度高,强度大,成灾重。

近几年,各种自然灾害呈加剧趋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大灾、重灾。

“无灾不成年”是XX县受自然灾害困扰的真实写照。

岩溶石山地区土地产出率低,平均亩产粮食不足250公斤,当地农民生活相当困难,是扶贫攻坚的重点、难点。

(4)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速度慢、程度低

由于大面积的石漠化分布,XX县水土流失严重。

治理速度慢,程度低,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在治理过程中,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

全县除部份小流域重点防治外,大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

公路、矿点、电站等基本建设带来的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

(二)成因

岩溶地区石漠化是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质背景奠定了土地石漠化的物质基础

云南大部分属于扬子地块,形成于晚元古代末期。

扬子地块从震旦纪至三叠纪沉积了厚达5000—6000米的碳酸盐岩,从而为该地区石漠化的广泛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地貌影响 

西南地区地貌显著的特点是地表崎岖。

构造背景对其地貌格局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使西南地区普遍发生褶皱,导致西南地区多山地、高原,较大的地表切割度和地形坡度,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潜能,地貌的空间分布对石漠化的影响相当明显。

③土壤因素

碳酸盐岩抗风化能力强,物理风化速度极慢,母岩造壤能力差,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其允许侵蚀量远小于非岩溶区。

云南地处中、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分布广泛的碳酸盐岩在强烈岩溶化作用下,形成地表地下双层结构,使土壤不经长距离的运移便消失于地表,出现所谓的“土壤丢失”现象,不利于表层水土保持,加速了土地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

④生物气候因素

广泛分布的古老坚硬的碳酸盐岩孔隙度一般不到4%,持水性差,常会造成不利的水文生态条件,岩溶植被受碳酸盐岩岩性特征的影响,具有石生、旱生、喜钙特点,生物生长慢。

岩溶区森林植被覆盖率较低,通常低于非岩溶区,这也降低了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植被一旦遭到破坏,逆向演替快,而顺向演替慢。

(2)人为因素

①人口因素

沉重的人口压力导致人们对自然界过度的经济活动,从而造成对资源的破坏远远快于恢复。

迅速增长的人口也加快了对土地、能源等的需求,使原有的森林资源快速消耗,植被覆盖率也随之下降,脆弱的岩溶生态不堪负重。

人口密度间接地反映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因此,人口密度越大,石漠化的危险性越大。

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因素

XX县石漠化地区大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技术落后,维持着广种薄收、结构单一和只种不养的掠夺式经营方式,造成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内物质代谢循环的失调,破坏了生态平衡。

表现为高陡坡种植,甚至原始的刀耕火种。

XX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形成“人口增加→陡坡开荒→植被减少并退化→水土流失加重→石漠化→贫困”的恶性循环。

1.2.4XX县石漠化治理措施及经验

通过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