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三化学走进溶液的世界教案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877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初三化学走进溶液的世界教案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初三化学走进溶液的世界教案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初三化学走进溶液的世界教案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初三化学走进溶液的世界教案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初三化学走进溶液的世界教案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初三化学走进溶液的世界教案精品.docx

《上海初三化学走进溶液的世界教案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初三化学走进溶液的世界教案精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初三化学走进溶液的世界教案精品.docx

上海初三化学走进溶液的世界教案精品

第三章走进溶液的世界

第一节水

第1课时水资源和水的组成

第2课时水的性质

第二节溶液

第1课时溶液的形成和物质的溶解性

第2课时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第3课时溶解度

第4课时溶解度的计算

第5课时结晶

第6课时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

第7课时溶质的质量分数

(二)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

第1课时溶液的酸碱性和PH

第2课时生活中常见酸碱盐

考点一: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文字表达式:

水(H2O)氢气(H2)+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2H2O通电2H2↑+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2:

1

质量比1:

8

E.检验:

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液体、40C时密度最大,为1g/cm3

化学性质:

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

水(H2O)氢气(H2)+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2H2O通电2H2↑+O2↑

3、氢气

1、物理性质:

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

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

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

氢气(H2)+氧气(O2)水(H2O)

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

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考点一

(2)水的净化

一、水、纯净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雪碧饮料等都是混合物

二净化水的方法: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吸附沉淀):

试剂:

明矾净水原理:

利用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对水的杂质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2、过滤①适用范围:

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或可溶性固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

(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

(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

(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③仪器:

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玻璃棒的作用:

引流作用

④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A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B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C滤纸破损

3、吸附常用的吸附剂: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除去水的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

4、蒸馏:

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蒸馏的装置:

见课本

各种静化方法除去的杂质的种类

难溶性杂质

可溶性杂质

降低水的硬度

沉淀

过滤

吸附

蒸馏

三、硬水与软水1、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

井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例:

开水

2.鉴别方法:

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的方法:

蒸馏、煮沸

4.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

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考点一(3)水资源的保护

一、水资源

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

2、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最多的元素是O。

3、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二、爱护水资源:

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即提高水的利用率。

生活中提倡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型器具;

农业中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工业中提倡对水重复利用,循环使用

2、水污染A、水污染物:

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

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拓展性课题氢气(H2)

1、物理性质:

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

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

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

氢气(H2)+氧气(O2)水(H2O)

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

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因此当可燃性气体发生泄漏时,应杜绝一切火源、火星,以防发生爆炸。

应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

(%1)还原性(用途:

冶炼金属)

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化铜铜+水

化学方程式:

H2+CuOCu+H2O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

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

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2、C、CO)

3、氢能源  三大优点:

产物无污染、放热量高、以水制取氢气来源广

不能推广使用的原因:

制取氢气的成本太高,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比较困难

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物质的分类

1、概念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

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

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例:

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

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

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2、物质分类的步骤

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

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

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④在化合物中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找出氧化物

3

   组成:

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

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构成 分子:

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

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单质(一种元素):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物质   

有机化合物C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多种元素)

分类 酸HClH2SO4HNO3

   纯净物     碱NaOHCa(OH)2KOH

盐NaClCuSO4Na2CO3

    (一种物质)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多种元素)

氧化物H2OCuOCO2

 

考点二:

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只能是一种。

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

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

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

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

溶质的溶剂溶液(如:

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

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⑵液体溶于液体:

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⑶根据名称:

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⑷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悬浊液

1、乳浊液:

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如牛奶,洗涤剂

悬浊液:

大于100纳米不溶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泥浆,面糊

2、区别:

悬浊液是固体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乳浊液是不相溶的液体(如汽油和水)分散形成的。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①溶解吸热:

如NH4NO3溶解(中学阶段唯一,记住)

②溶解放热:

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③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

如NaCl溶解

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

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

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

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

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

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

溶解度是指溶质的质量

四要素:

①条件:

一定温度②标准:

100g溶剂③状态:

达到饱和④质量:

单位: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①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②在20℃时,NaCl溶解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外在因素)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的意义:

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

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