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桥机操作手安全教育参考文本.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846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架桥机操作手安全教育参考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架桥机操作手安全教育参考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架桥机操作手安全教育参考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架桥机操作手安全教育参考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架桥机操作手安全教育参考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架桥机操作手安全教育参考文本.docx

《架桥机操作手安全教育参考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架桥机操作手安全教育参考文本.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架桥机操作手安全教育参考文本.docx

架桥机操作手安全教育参考文本

架桥机操作手安全教育参

考文本

InTheActualWorkProductionManagement,InOrderToEnsureTheSmoothProgressOfThe

Process,AndConsiderTheRelationshipBetweenEachLink,TheSpecificRequirementsOfEach

LinkToAchieveRiskControlAnd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架桥机操作手安全教育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

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起顶过程中梁偏歪或翻倒。

梁在千斤顶或砂箱顶

突然滑动。

3混凝土梁被顶裂,钢梁被顶出凹痕。

4千斤顶底部的支托结构受压损坏。

3.1.2成品梁的施顶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梁梗纵向:

施顶中心至梁端的距离不得小于支座中心至梁端的距离,并不应大于设计允许的悬出长度。

2梁梗横向:

两个同类型的千斤顶应在梁重心线两边等距离支放,千斤顶头部外缘距离梁梗混凝土外缘应保持100mm以上的距离。

3低高度梁如顶道確槽板,应按设计支顶位置和应力

分布长度加以控制”距梁端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300mme

4除设计允许者外,横隔板处不应施顶。

3.1.3钢梁施顶位置应在支座处、钢板梁加劲角钢

下的翼缘盖板中心处、桁梁主节点下

或专门设置的施顶

横梁或牛腿处。

不应直接顶在薄钢板板面、盖板边缘和角钢边缘等薄弱处所。

3・1・4选用顶梁千斤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选用液压千斤顶。

当起落量较大时,也可用螺旋

千斤顶。

2标记载质量宜选在实际受载量的1・5倍以上。

3梁每端应选用两个同类型的千斤顶同步起顶。

4千斤顶应经过检查。

5液压千斤顶使用的油类应符合有关规走,并应保持清洁。

6落梁砂箱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走性,所用砂子应筛去石子并烘干,砂子不应装得过多过满,铁芯应放正、校

平,不可偏斜,并严禁压在砂箱边缘上。

3.1.5千斤顶安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头部应垫有扩大传力面积的支垫(如硬木块、钢板

等)。

混凝土与钢板、钢板与钢板之间以及砂箱顶面均应放置木片或麻袋片。

2千斤顶底座应放在可靠的基础上。

当为土质地面时

应整平夯实,上面密排枕木,并加垫厚度不小于16mm的钢板。

3千斤顶安放在平车上时,应放在平车纵向中心线附近,甩短轨或枕木垫底,上加钢板分布荷载,并应将侧梁下部垫实。

4安放在有斜坡的混凝土表面上时,应用硬质木板或钢板将斜坡垫平垫实,再安放千斤顶。

5当梁底与墩台顶帽间的净空较小,不便安放千斤顶或砂箱,设计图又未提出顶梁方法时,可在墩台上预留放顶凹槽或托架,架梁后再恢复原设计式样。

3.1.6千斤顶或砂箱顶落梁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1顶落梁必须两端交替进行,严禁同时起落。

两端高差不宜过大、未施顶一端的全部重量应落在稳固的支垫结构上。

砂箱落梁应两端同时均匀下落,梁不应出现倾斜。

同端两千斤顶十落应同步,严禁用交替下落的方法调整横向位置。

2顶落梁时应设置保险枕木垛,紧随梁起落加高或降低,并用木板,木楔等调整间隙,梁底与垛顶间应保持不超过50mm的距离。

中途停止工作时,应将空隙用木楔打紧。

使用千斤顶顶梁安放支座时,顶起后应立即塞入支座。

严禁长期用千斤顶支承梁体。

3T形成品梁或其他梁底窄、重心高的梁,应在不施顶的一端用木撑支护或有其他防护措施。

4如发现起顶困难,应查找原因,不应接长手把或增加人力强压。

5安全栓外露的千斤顶的前面,不应站人或抛掷工具。

3・2捆梁

3・2・1捆梁过程中不应发生下列事故:

1捆梁位骨和方式不符合要求,起吊时使梁体受损或产生裂纹;卷扬机受力不正常,部分卷扬机超载。

2梁受挤压发生局部破损或变形;千斤绳突然滑动、部分钢丝被轧断。

3抛落千斤绳或工具材料滑落时,打伤梁下工作人员。

3.2.2捆梁位霞应符合本规程第3.1.2条中对纵向限制的规走。

3・2・3捆梁千斤绳应采用6X(37)型、6X37型或

6X61型交互捻制的钢丝绳。

安全系数不得小10。

为适应

各种类型的梁,应备有几种不同的千斤绳供选用,捆梁时应保持千斤绳每次均向同■方向弯折,避免受反复应力千斤绳与梁底面转角接触处必须安放护梁铁瓦。

千斤绳与混凝土面接触处应垫木板防护。

3.2.4捆梁作业应符合下列规走:

1千斤绳不应误用。

各股千斤绳应受力均匀,不应有

绞花和两股互压现象。

2护梁铁瓦及其他支榔物应在受力时进行调整,使其

支垫牢实,不致小途脱落,

3于斤绳必须可靠地足挂在吊钩或铁扁担上,有保险销日寸应插好。

4当发现千斤绳有扭结、变形、断丝和锈蚀等异常现

象时,应及时折减使用或报废。

5受过超载的钢丝绳,应通过破断拉力试验鉴定后方

可降级使用,否则不应再度使用。

3.2.5捆梁时,不应强力推动铁扁担就位挂千斤绳。

3.2.6吊梁应采用与梁型配套的专用吊具。

3・3吊梁

3・3.1吊梁过程中不应发生下列事故:

1卷扬系统制动失灵,梁向一端或一侧不停下落或向下坡方向不停溜动。

2滑轮无防止跳槽装置,钢丝绳发生跳槽后梁仍继续下落或提升;滑车组上升超过最大限度,导致部件被轧伤或钢丝绳被绞断。

3起落梁时左右侧或前后端高差过大,造成梁体混凝:

上应力过大而出现裂缝;梁上配件或道確下落;吊具或铁扁担被扭坏,并使各台卷扬机受力不正常。

4钢丝绳在卷筒上混缠,或钢丝绳固走端突然松脱。

5第二片梁下落时撞伤或碰动第一片梁。

6两端交替起吊时,梁的一端起落过猛引起另一端支垫失稳。

3・3.2卷扬用的起重钢丝绳应采用6X(37)型、6X37型或6X61型交互捻制的钢丝绳,安全系数不得小于6。

卷筒与引导钢丝绳进入卷筒的转向滑车之间的距离不宜过短。

因距离过短不能自行排绳时,应设置排绳器,否则应有专人协助排绳。

卷扬系统中所有易发生跳槽处,均应设置防止跳槽的装置。

卷扬机钢丝绳放出到最大限度时,卷筒上必须留有3圈钢丝绳。

3.3・3吊梁用卷扬设备必须在完全正常状态下使用。

3.3.4吊梁应符合下列规走:

1保持左右两侧卷扬机升降速度一致,受力正常。

时应检查钢丝绳有无跳槽和护梁铁瓦有无窜动脱落情况。

2梁体吊离支承面20-30mm时,应暂停起吊,对各

重要受力部位和关键处所进行观察,确认一切正常后方能继续起吊。

3梁在起落过程中应保持水平。

横向倾斜最大不得超过2%;纵向倾斜亦不宜过大。

4出梁时,梁的前后端下落落差不得大于500mmz严禁梁的尾端碰擦机臂。

5单梁式或双梁式架桥机偏吊时,应调节几台卷扬机的升降量,严禁出现只有部分卷扬机受力现象。

6起重钢丝绳在起升过程中,梁被障碍物卡住或受其他外力猛烈冲击时,必须立即停车检查钢丝绳有无异常。

当有损坏,必须更换。

3.3.5落梁就位时严禁无约束地横向顶、拉。

3・4拨道对位

3.4.1拨道对位时不应发生下列问题:

1由于线路拨道使梁或桥台托盘受到过大偏载而产生

裂纹或受到内伤。

2前后轮组的拨道量不适当”梁落不到需要的位置;架桥机前端或后端在吊梁走行时受到阻挡(如信号机、隧道洞门等);侵入邻线限界。

3拨道后线路不圆顺,曲线半径过小,缺少线路加强设备等,以致发生掉道、挤钉等现象。

3.4.2拨道对位可采取单面拨道法或交叉拨道法。

在梁上拨道时,拨道量必须控制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各种梁跨吊梁通过及拨道量计算见本规程附录J。

当设计允许的拨道量不能满足对位落梁的需要时,可适当选择拨道曲线形状,调整前后轮组的拨道量,并按设计有关规走进行检算。

当检算不能达到所需的拨道量时,应采取其他的架梁措施,不应强行拨移。

3.4.3计算拨道量时,可采用叠加法。

3・4.4线路拨道后应有良好的平面条件,必要时应提出平面设计。

拨道曲线长度宜取60〜70m。

实际拨道量与计算拨道量的最大误差不得超过101Time拨道后曲线半径不宜小于250m,条件困难时不得小于200m。

线路拨道后应按规走捣固密实。

半径很小时应采用弦线法校正。

曲线轨距一般按正线原状铺设,不另加宽;当半径很小并有机车通过时仍应按规定加宽。

半径200m的曲线应在外轨加设轨撑。

拨道前应算出曲线起迄点和中点位置,并在线路上作出相应标记。

3.4.5曲线上拨道可采用简易方法在现场直接测走。

3.5移梁

3.5.1机上移梁应注意下列事项:

1移梁前应重新检查零号柱和架桥机主机前支腿支垫情况,移梁时观察墩顶支垫处变化情况。

2机上移梁不到位z需要少量斜拉时,宜选择低位进行,斜拉距离不得超过400mm”斜拉所用手拉葫芦起质量不得小于5t。

3机上移梁就位前,应检查捆梁千斤绳抽取难易程度。

3.5・2墩顶移梁不应发生下列情况:

1梁在落放或移动过程中翻倒。

2移梁设备破损,滑道下沉,引起梁倾斜或溜动。

3梁保护层及墩台帽边缘受压破裂。

4移梁时方向掌握不好,造成就位困难等。

3.5.3墩顶移梁可采取滚移z并应配有滑道、托盘、车昆轴和手拉葫芦等移梁设备。

移梁设备应轻便坚实。

移梁时,承托梁的位置应符合本规程第5.1.2条的规走。

3.5.4滑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走:

1滑道可用两根50mm-50mm方钢并列组成,间品萌为250mme方钢每节长可为l~2m,每节两端宜制成斜坡。

接长时,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00mme方钢的最外端应设置止动木楔。

2滑道可安放在支承垫石上。

当放在垫石外的泄水坡

上时,应用硬质楔形木板垫平垫实,其木纹走向应与滑道相垂直。

3方钢滑道的夕M则与墩台帽边缘应保持IOOmm的安

全距离。

托盘式或特殊设计的墩台,滑道安放位置应根据耐要求或通过检算决定。

4两股滑道应互相平行,其间距允许误差为±10

mm,并应与梁移到正位时的方向相垂直。

应在同-水平面上。

6滑道端部应向墩台外缘作成不大于2%的上坡道。

禁设置下坡滑道。

3.5.5移梁用的托盘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应

便于安放砂箱和护梁支撑木。

托盘顶面宜比砂箱底面宽出约100mm,底面两端宜作成斜面以利吞吐车昆轴。

托盘至

少应比梁梗底面两边各宽50mme不能与托盘一起移动的

支护设备或保险设施,应在梁移动时能随时调整其位置或长度。

3・5・6移梁宜根据梁重选用直径30-70mm的实心钢车昆轴,车昆轴直径应大小■致,表面光滑,并应有足够的把持长度。

3.5.7移梁时应用梢径lOOnlFfl圆木或100mrnXIOOmm方木支护梁,上端支在梁颈部,下端支在托盘端的挡肩上。

支撑木应在梁落实后安装。

支护设备应有

足够的强度。

常备的支护设备应在梁顶

受到60kN左右

的水平分力时不致受到破坏。

3.5.8墩顶移梁可用手拉葫芦、起道机、千斤顶或

液压推顶器等作为推动力,其推动力应比计算阻力至少大

50%。

千斤绳必须固走在可靠的锚固物上,不应脱落。

用千斤顶、起道机和液压推顶器等顶梁移动时,其支点可设在滑道内,随梁挪动。

3.5.9墩顶移梁作皿符合下列规走:

1梁下落接近砂箱或托盘顶面时,应检查托盘与滑道

是否上下相对,车昆轴方向、位置等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应立即纠正。

2梁落实后应立即安好支护设备,然后移梁。

3梁两端的走行速度应基本一致。

在滚移时应随时调整梁的纵、横向位置。

吞吐车昆轴时应防止压伤手指和辐轴自滑道上坠落。

4托盘前后均应有止动木楔,梁停止移动时应立即塞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