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游戏论》期末考试必备考试通关指导.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823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范大学《游戏论》期末考试必备考试通关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京师范大学《游戏论》期末考试必备考试通关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京师范大学《游戏论》期末考试必备考试通关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京师范大学《游戏论》期末考试必备考试通关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京师范大学《游戏论》期末考试必备考试通关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游戏论》期末考试必备考试通关指导.docx

《北京师范大学《游戏论》期末考试必备考试通关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师范大学《游戏论》期末考试必备考试通关指导.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师范大学《游戏论》期末考试必备考试通关指导.docx

北京师范大学《游戏论》期末考试必备考试通关指导

0185《游戏论》202103学期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游戏论以学前儿童的游戏为研究对象,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文化等为学科基础,系统研究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分类、发展价值、各年龄幼儿游戏的特点与指导、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与运用、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游戏场地的设计和玩具的选择与评价等问题,说明游戏在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说明游戏和幼儿的学习、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的关系,揭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

本次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如下:

1、单选题

2、多选题

3、详答题

4、案例分析题

二、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 儿童游戏理论

1、游戏的特征:

游戏是一种转借行为,无固定模式,亦不能由外在行为或字义来区分,更不加以言传(无法言传);游戏出自内在动机;游戏重过程轻结果;游戏是一种自由选择;游戏具正向情感。

游戏对儿童发展有反映、导致和增强的功能。

不加以言传是最可靠的标志。

(1)游戏是一种转借行为,无固定模式,亦不能由外在行为或字义来区分,更不加以言传(无法言传)(nonliterality):

游戏事件是根据游戏的主题或范围来加以界定的,与固定的日常生活经验有别。

这个特征在各种游戏形式——社会戏剧游戏、拼图游戏、建构积木或玩规则性的游戏中皆可看出。

在这些游戏中内在现实超越了外在现实(外在行为),以往对物体的定义不见了,随时随地皆可能有新的名称或定义出现,行为动作也与平时非游戏情境中不同。

如本章开始的游戏对话中,幼儿使用木制积木佯装成蛋,并使用玩具杯子好像在喝咖啡。

这“好像”、假装(asif)可让幼儿逃离此时此地的限制,进而海阔天空地尝试其内心所欲尝试的动作或行为,因此并不期待要有任何具体成果。

不加以言传nonliterality在现实中强调假装,儿童所做的事就是他们现实的表象,即是“做即相信”。

(游戏是一种转借行为,无固定的模式,不能有外在行为或字义来区分。

游戏中内在现实超越了外在现实,对物体的以往定义改变。

(2)游戏出自内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

游戏并不受外在驱力如饥饿所控制,也不受目标如权力及财富所激发。

相反的,幼儿游戏完全是有机体的操弄及激发,而所衍生的活动亦是受其个人所激发,并无外在的目的行为。

(3)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processoverproduct):

当幼儿游戏时,他只注意活动或行为本身,不注重活动的目的。

换言之,方法重于结果。

由于不用追寻目标,无形中压力也减少,让幼儿可尝试各种行为或方法。

因此游戏是富于变通,而不是一成不变追求目标的行为。

(4)游戏是一种自由选择(freechoice):

幼儿游戏中,自由选择是一很重要的因素。

King(1979)发现幼儿园儿童认为玩积木如果是自己所选择的,那就是游戏:

如果是老师分派或要他们去玩的,那就变成工作。

当幼儿年纪渐长,这因素便不那么重要了。

King(1982)的后继研究中发现对五年级的国小儿童,是否快乐比是否自由选择才是区辨工作与游戏的关键。

(5)游戏具正向情感(positiveaffect):

游戏通常被认为就是“欢笑、愉悦及欢乐”。

即使并非如此,幼儿仍然认为其极好而重视之(Garvey,1977)。

有时候,游戏会伴随著忧虑、不安或些许恐惧,例如坐云霄飞车,或从陡峻的滑梯滑下来。

但孩子还是一遍又一遍地玩(Rubin。

Fein,&Vandenberg,1983)。

游戏是主动的而且是动态的。

被动的或消极的旁观行为,无所事事都不能算是游戏。

2、古典游戏学派和现代游戏理论:

①古典游戏学派可分为:

1.能量过剩、休养理论:

将游戏视为一种能量之调节。

2.进化重演、能力练习论:

把游戏解释为人的本能。

②现代游戏理论中4个对老师很有帮助的理论观点,包括:

转换理论、表现理论、元沟通理论、剧本(情节)理论。

以心理分析学派、皮亚杰理论、维果斯基理论、桑顿·史密斯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

3、认知理论:

认知游戏理论包括有皮亚杰(Piaget)、维果斯基(Vygotsky)、布鲁纳(Bruner)、桑顿·史密斯(及辛格(Singer)。

4、元沟通理论:

玩在一起的幼儿或独自玩耍的幼儿都会使用人际间的信息去建立、维持、打断、恢复和终止一项游戏。

幼儿很容易的进出他们的游戏世界,而同时也知道真实世界的存在。

在游戏中幼儿能同时意识到真实或虚幻世界的存在。

游戏本身及游戏中所做的一些沟通反应或表达出存在于游戏世界及真实世界中的社会关系。

游戏中通常讲的话并不真实,不过在假装的世界里重要的是要玩得逼真,而游戏的内容亦是真实世界的显现,任何真实世界中的事件都可经由沟通的信息“这是游戏”而转变成游戏。

因此,幼儿和成人都可经由这种沟通信息,不断的组织与再组织他们的行为和经验。

5、转换理论:

转换理论的观点来自于皮亚杰,强调幼儿在游戏中的表征特性。

游戏的转换是改进游戏层次所必需的(合作关系、语言行为与游戏持续力是其它的重要因素)。

在评估转换行为的品质时,须考虑四个问题:

(1)幼儿是假装成另一个人,而不是自己吗?

(2)幼儿所要假装的角色与他们自己不同吗?

(3)幼儿想要假装的物体与真实存在的物体不同吗?

(4)幼儿要假装的情境与真实的情境不同吗?

6、脚本理论(情结理论):

由于儿童在智能上的发展,他们渐能跟据以往的经验来组织所有的事件,而游戏的内容即是幼儿对自身经验的一种解释方法;这种从记忆导引出来的知识架构就称之为“脚本”,它代表所有可能行动所牵涉的知识网路,或代表许多的“场景”,由这些场景组成一较大的行为。

脚本的内容包括场景、附属活动、角色与关系、场景中的道具、脚本的变化等等。

7、表现理论:

Sutton-smith的相关论点,认为幼儿游戏牵涉到一种四人同时对话的方式,即游戏者预提同伴、导演、制作者、观众;此论点强调当游戏者在想象的世界里为真实或假想的观众表演时,游戏变成一个有多种因素组成的舞台事件。

8、从时间、内容、目的、注意焦点、行为、心情、心跳等各项来分析游戏和探索行为之间的不同之处:

探索行为

游戏

时间

发生在前

发生在探索行为之后

内容

陌生物体

熟悉物体

目的

获得信息

创造刺激

注意焦点

外在的现实

内在的现实

行为

固定、刻板化

富有变化

心情

严肃

高兴、兴奋

心跳

低沉、不具变化

高亢、具变化

第二章 游戏与儿童发展

1、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可以促进幼儿假装技巧、社会技巧、动作技巧、制作玩具技巧等方面趋于成熟。

2、元认知是认知中的认知。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会愈来愈了解他们自己的认知过程。

Piaget认为元认知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核心。

3、游戏的作用:

认知发展领域:

语言发展领域;社会发展层面;情绪发展领域。

(1)认知发展领域:

①概念发展(个人表征能力)

②智力

③操作思考

④问题解决能力

⑤扩散性思考

⑥元认知能力

⑦心智理论

(2)语言发展领域:

有相当多的研究证实学步期幼儿表征游戏与语言发展有正相关存在;当到了3~5岁及幼稚园(5—6岁)时也可发现因参与游戏而增加语言发展

(3)社会发展层面:

①社会能力

②观点取替

(4)情绪发展领域:

①自我概念

②压力与因应

4、影响儿童的游戏行为而产生个别差异的因素:

幼儿年龄发展、幼儿人格、环境因素、性别。

第三章 游戏的发展

1、游戏领域:

6岁前幼儿的游戏行为的发展趋势,本课程中我们分4个游戏领域发展来探讨:

社会游戏、建构/玩具素材游戏(玩具素材游戏可分为功能性和构建性游戏)、表征游戏和身体/动作游戏。

2、平行游戏:

两个幼儿在三英尺以内,玩同样或相似的活动,但彼此没有互动(没有目光接触及任何社会行为)。

这是Parten所说的典型的平行游戏。

3、表征游戏的两个向度:

皮亚杰将表征游戏分为两个向度:

(1)假装行为与玩物(玩具素材);

(2)角色履行与主题。

4、规则游戏(game):

规则游戏是“个人或一群个体的游戏或在相互同意的规则、有限的时间及计分方法的竞争”的活动。

从儿童发展的观点,“规则游戏是在正式学校与儿童游戏之间的理想交集”。

规则游戏常让儿童获得高欢乐习得学习技巧的过程,而且也可练习已教过的技巧。

第五章 游戏与中国幼儿教育

1、主题角

主题角的设置,可以丰富及刺激儿童多玩一些社会戏剧游戏,尤其对男孩更具有刺激效果(Dodge

或把木棍当马骑,把椅子当汽车开,说明这时幼儿游戏的发展进入到()

A.感觉运动性水平

B.象征性水平

C.规则性水平

D.接受性水平

[答案]:

B

2021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是()

A.杜威

B.班图拉

C.皮亚杰

D.蒙台梭利

[答案]:

C

21.游戏觉醒理论又称为(   )。

A.内驱力理论

B.外驱力理论

C.活动理论

D.情绪理论

[答案]:

A

22.提出“游戏是生活准备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的观点是(   )。

A.剩余精力说

B.生活预备说

C.成熟说

D.本能说

[答案]:

B

23.下列哪一种行为算作是游戏?

()

A.看电视

B.扮家家

C.开冰箱

D.上厕所

[答案]:

B

24.亲子.师幼.幼儿之间的互动游戏增加,可以促进儿童游戏哪方面的发展?

()

A.动作游戏发展

B.社会游戏发展

C.玩具素材游戏发展

D.表征游戏发展

[答案]:

B

25.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主要功能有:

反映、导致和()

A.阻碍

B.降低

C.和缓

D.增强

[答案]:

D

26.在和有特殊需求的儿童一起时,可使用游戏评估的方式获得描述性资料,帮助进一步的治疗辅导的工作开展。

游戏评估的模式有三种:

学科合作.多元学科评估,还有一种评估是()

A.音乐评估

B.舞蹈评估

C.动作评估

D.跨学科评估

[答案]:

D

27.对于住院的儿童,儿童生活专家认为游戏是()

A.很重要,会给孩子力量

B.不太重要,孩子不会玩

C.打发在医院里无聊时间

D.多余的

[答案]:

A

(二)多选题

【答题技巧】

《游戏论》多项选择题难度较大,每个题目涵盖信息量都很多,迷惑选项的存在更是加大了难度。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排除法。

在备选答案中,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看便知,就要先排除那些明显荒诞或者不正确的答案,经过筛选留下正确的答案,排除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回忆《游戏论》教材中是否有类似的表述;二是分析备选答案的表述是否合乎情理;对于某些有若干相同类型答案的选择题,可直接将各个备选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中找出与题目基本上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两个明显矛盾的选择则可以快速加以排除。

【重点习题】

1.关于幼儿园自选游戏,错误的说法是(   )

A.注重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

B.类型上表现为有规则游戏

C.也称手段性游戏

D.是学前教育显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B,C,D

2.明确规定了游戏任务、玩法、规则、结果这四个基本因素的游戏,不是下列哪一类游戏?

(   )

A.角色游戏

B.结构游戏

C.创造性游戏

D.有规则游戏

[答案]:

A,B,C

3.从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形式上看,以下活动不属于教学游戏的是(   )

A.幼儿按自己意思用积木进行构造活动

B.幼儿按教师预先设定的规则下跳棋

C.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幼儿自发地结伴下跳棋

D.幼儿按自己的生活经验玩的开商店的角色游戏

[答案]: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