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7225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系统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信息系统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信息系统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信息系统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信息系统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系统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

《信息系统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系统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系统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

乌家培把信息的定义分解为三个层次:

(1)语法或结构形式层次,反映信息的确定度。

(2)语义或逻辑内容层次,反映信息的真实度。

(3)语用或实用价值层次,反映信息的效用度。

对信息的量的研究,与第一个层次有关,构成经典信息论的内容;

对信息的质的研究,与第二、第三两个层次有关,构成现代信息论的内容。

人们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信息的特征如下:

(1)客观性。

信息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而反映的对象则有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因而,信息可分为主观信息(如决策、指令、计划等)和客观信息(如国际形势、经济发展等信息)。

(2)普遍性。

物质的普遍性决定了信息的普遍存在,因而信息无所不在。

(3)无限性。

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反映客观世界的信息自然也是无限的。

(4)动态性。

信息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是动态的。

(5)依附性。

信息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因而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需要有物质的承担者。

信息不能完全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6)变换性。

信息通过处理可以实现变换或转换,使其形式和内容发生变化,以适应特定的需要。

(7)传递性。

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就是存储,在空间上的传递就是转移或扩散。

(8)层次性。

客观世界是分层次的,反映它的信息也是分层次的。

(9)系统性。

信息可以表示为一种集合,不同类别的信息可以形成不同的整体。

因而,可以形成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信息系统。

(10)转化性。

信息的产生不能没有物质,信息的传递不能没有能量,但有效地使用信息可以把信息转化为物质或能量。

1.2信息系统

系统一词源于古希腊,是指由多个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执行特定的功能以达到特定目标的集合体。

1.2.1系统的特性

系统一般具有如下的特性:

(1)整体性。

系统是个整体,元素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原则,有序的排列起来组成系统,从而产生出系统的特定功能。

(2)层次性。

系统是由多个元素组成的,系统和元素是相对的概念。

元素是相对于它所处的系统而言的,系统是从它包含元素的角度来看的,如果研究问题的角度变一变,系统就成为更高一级系统的元素,也称作子系统。

(3)目的性。

任何一个系统都有一定的目的或目标。

(4)稳定性。

在外界作用下的开放系统有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从而保持和恢复原来的有序状态、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5)突变性。

系统通过失稳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的一种剧烈变化过程,它是系统质变的一种基本形式。

(6)自组织性。

开放系统在系统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自发组织起来,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

(7)相似性。

系统具有同构和同态的性质,体现在系统结构、存在方式和演化过程具有共同性。

系统具有相似性,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8)相关性。

元素是可分的和相互联系的,组成系统的元素必须有明确的边界,可以与别的元素区分开来。

另外,元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哲学上所说的普遍联系那种联系,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联系。

(9)环境适应性。

系统总处在一定环境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系统和环境之间总是在发生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1.2.2系统理论

系统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各界认识和研究事物的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工具。

那么它包括哪些核心理论呢?

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研究者背景不同等原因,系统论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还是处在不停的演变发展过程中,综合各种研究成果,基本都包括以下8个基本理论。

(1)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是由多个元素组成的,而且这些元素之间按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了系统的整体性。

凡系统都有整体的形态、整体的结构、整体的边界、整体的特性、整体的行为、整体的功能、整体的空间占有和时间展开。

(2)系统的整体突变原理。

又称非加和原理。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从而产生出它的元素和元素的总和所没有的新性质。

这种性质只能在系统中表现,不等于各个元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

(3)系统的层次性原理。

由于系统组成元素在数量和质量以及结合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形成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

(4)系统的开放性原理。

系统总是从普遍联系的客观世界中相对地划分出来的,与外部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元素与外部的直接联系,也有系统整体与外部的联系,系统具有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性质和功能。

(5)系统的目的性原理。

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的影响,坚持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

(6)系统环境互塑共生原理。

系统对环境有两种相反的作用和输出,一种是积极的、有利的,称之为功能,另一种是消极的、不利的,称之为污染;

环境对系统也有两种相反的作用和输入,一种是积极的、有利系统发展的资源,另一种是消极的不利系统发展的压力。

(7)系统的秩序原理。

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全过程中都存在有序和无序两种形态特征,有序性是系统内部和内外之间有规则、确定的相互联系,无序性是系统内部和内外之间无规则、不确定的关系。

(8)系统的生命周期原理。

又称为演化原理。

系统有一个从产生到发展直至最终消亡的不断演化过程。

当具备一定条件后,一个系统从内外不分到内外有别,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发展,最终因为内外因素的作用,导致系统发生病变、消亡。

1.2.3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从整体出发合理开发、设计、实施和运用系统科学的工程技术。

它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关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对系统的结构、元素、信息和反馈等进行分析,以达到最优规划、最优设计、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的目的。

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了系统方法的三维结构体系,通常称为霍尔三维结构,这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础。

霍尔三维结构以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来概括地表示出系统工程的各阶段、各步骤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范围。

也就是说,它将系统工程活动分为前后紧密相连的7个阶段和7个步骤,并同时考虑到为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为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思想方法。

1.逻辑维

逻辑维是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某一大型工程项目时,一般可分为7个步骤:

(1)明确问题。

通过系统调查,尽量全面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把问题讲清楚。

(2)系统指标设计。

选择具体的评价系统功能的指标,以利于衡量所供选择的系统方案。

(3)系统方案综合。

主要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和总的功能要求,形成一组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方案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和总的功能要求,形成一组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方案中要明确待选系统的结构和相应参数。

(4)系统分析。

分析系统方案的性能、特点、对预定任务能实现的程度以及在评价目标体系上的优劣次序。

(5)系统选择。

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从各入选方案中择出最佳方案。

(6)决策。

在分析、评价和优化的基础上作出裁决并选定行动方案。

(7)实施计划。

这是根据最后选定的方案,将系统付诸实施。

以上7个步骤只是一个大致过程,其先后并无严格要求,而且往往可能要反复多次,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2.时间维

时间维是系统的工作进程。

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从制定规划起一直到更新为止,全部过程可分为7个阶段:

(1)规划阶段。

即调研阶段,目的在于谋求活动的规划与战略。

(2)拟定方案。

提出具体的计划方案。

(3)研制阶段。

作出研制方案及生产计划。

(4)生产阶段。

生产出系统的零部件及整个系统,并提出安装计划。

(5)安装阶段。

将系统安装完毕,并完成系统的运行计划。

(6)运行阶段。

系统按照预期的用途开展服务。

(7)更新阶段。

即为了提高系统功能,取消旧系统而代之以新系统,或改进原有系统,使之更加有效地工作。

3.知识维

知识维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专业科学知识。

系统工程除了要求为完成上述各步骤、各阶段所需的某些共性知识外,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各种专业技术,霍尔把这些知识分为工程、医药、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和艺术等。

各类系统工程,如军事系统工程、经济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程等,都需要使用其他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

1.2.4信息系统工程

简单地说,信息系统就是输入数据,通过加工处理,产生信息的系统。

面向管理是信息系统的显著特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可以定义为:

结合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的系统。

管理模型、信息处理模型、系统实现的基础条件三者的结合产生现实信息系统,如图1-1所示。

图1-1信息系统

管理模型指系统服务对象领域的专门知识,以及分析和处理该领域问题的模型,也称为对象的处理模型。

信息处理模型指系统处理信息的结构和方法。

管理模型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在信息处理模型中转化为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加工、使用的规则。

系统实现的基础条件指可供应用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从事对象领域工作的人员,以及对这些资源的控制与融合。

从事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广阔的商务知识,懂得利用信息技术增强组织性能,有较强的分析和评判思维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如图1-2所示。

图1-2信息系统专业人员的4个基本能力

1.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信息系统具有数据的输入、传输、存储、处理、输出等基本功能。

(1)数据的采集和输入。

识别信息有3种方法:

第一,由决策者识别;

第二,系统分析员亲自观察识别;

第三,先由系统分析员观察得到基本信息,再向决策人员调查,加以修正、补充。

(2)数据的传输。

包括计算机系统内和系统外的传输,实质是数据通信,其一般模式如图1-3所示。

图1-3数据传输

信源即是信息的来源,编码是指把信息变成信号,所谓码,是指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起来的、适合在信道上传输的符号序列。

信道就是信息传递的通道,是传输信息的媒介,信道的关键问题是信道的容量。

噪声就是杂音或干扰。

译码是编码的反变换,其过程与编码相反。

信宿即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人、机器或者另一个信息系统。

(3)信息的存储。

数据存储的设备目前主要有三种:

纸、胶卷和计算机存储器。

对数据存储设备的一般按要求是存储容量大且价格便宜。

信息存储的概念比数据存储的概念要广,主要问题是确定存储哪些信息、存储多长时间、以什么方式存储、经济上是否合算等,这些问题都要根据系统的目标和要求确定。

(4)信息的加工。

信息加工的范围很大,从简单的查询、排序、归并到负责的模型调试及预测。

(5)信息的维护。

包括经常更新存储器中的数据,使数据保持合用的状态。

广义上来讲,包括系统建成后的全部数据管理工作。

信息维护的主要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