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643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可渔人出而复寻,本做好的标志又消失了,无迹可寻。

最后刘子骥寻而未果,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迷”。

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练习巩固】

一、解释加点的词

(一)字词解释。

1、缘溪行 

() 

 

2、芳草鲜美 

()

3、落英缤纷()()4、渔人甚异之()

5、欲穷其林 

()6、仿佛若有光()

7、才通人()8、豁然开朗()

9、屋舍俨然()10、桑竹之属 

()

11、阡陌交通 

()()12、鸡犬相闻()

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

15、咸来问讯()16、遂与外人间隔()()

17、皆叹惋()18、各复延至其家()

19、此中人语云() 

20、便扶向路()()

21、及郡下()22、诣太守()

23、遂迷()24、欣然规往()()

25、未果()26、寻病终()

27、无问津者 

()28、捕鱼为业 

29、具答之()30、一一为具言所闻()

(二)一词多义。

1、舍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

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3、寻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

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5、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二、翻译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中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类。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桃源人)听了都感叹惋惜。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愉悦而自得其乐。

8、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眼前的景色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三、回答问题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世外桃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2、第一段为什么要花不少笔墨描写桃花林?

这段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氛围,也为桃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这句话有何作用?

①对桃源外的朝代变化感到吃惊;

②因世间社会动乱黑暗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作用:

结构上:

照应前文“避秦世乱”;

内容上:

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

揭示主题:

反映出广大人民渴望和平、摆脱压迫的愿望,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4、文中作者描写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这样一个世界?

描写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

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社会。

目的是为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5、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桃花源人不愿和外界交往,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为下文再寻桃花源、遂迷埋下伏笔。

6、文中结尾写太守和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文章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

②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四、阅读理解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2、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小石潭记》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与唐代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及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这篇散文生动形象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①“移步换景”: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

②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触动了作者情怀。

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③寓情于景。

文章先描写小石潭幽美的环境,再写潭中幽深冷寂的氛围,从而触发作者被贬失意后凄苦孤寂之情。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水尤清冽()()

3、隔篁竹()4、如鸣珮环()

5、心乐之()6、全石以为底()

7、卷石底以出()8、为坻()

9、为嵁()10、青树翠蔓()

1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2、可百许头()()13、若空游无所依()

1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澈:

15、佁然不动()16、俶尔远逝()

17、往来翕忽()1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9、犬牙差互()20、凄神寒骨()()

21、悄怆幽邃()()22、以其境过清()()

23、隶而从()24、二小生()

(二)一词多义

1、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

2、见下见小谭()明灭可见()

3、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4、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水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4、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静止不动;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7、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三.简答题

1、第一段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描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闻”“伐”“取”“见”等动词;

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2、第二自然段写了潭水、游鱼、阳光、影子这些景物,潭水最大的特点清澈,作者是运用了侧面描写。

此外,作者还写到了游鱼,其中“佁然不动”是静态描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态描写,这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和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全文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凄苦孤寂的心情。

5、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

不矛盾。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凄苦忧伤是感情主调;

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便寄情山水,自寻快乐。

但这种“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凄苦忧伤便流露出来。

四、内容理解

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谭边上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时描写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2、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B.第二自然段明写游鱼的数目、活动和情态,暗写潭水之清澈见底。

C.第三自然段巧用比喻,传神刻画了小石潭源流曲折莫测,是作者情感的自然过渡段。

D.末尾一段是按照游记的格式交代了同游者,与文章内容并无直接关系。

3、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作者写鱼先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虽只写动态,但描绘精细,呈现出一幅幅特写镜头。

B.第三段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C.本文在写法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