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0164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言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言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言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言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试题Word格式.docx

《文言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试题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试题Word格式.docx

以光先帝遗德(光:

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

按时) 

腰白玉之环(腰:

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

增加) 

晏子对曰(对:

回答)

D.薄暮冥冥(薄:

迫近) 

凄神寒骨(凄:

凄凉)

14.晏子借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古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注释]①鉴:

镜子。

②原:

推究。

③差:

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

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2分)

(一)(12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

“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

“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

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

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

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

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

坏人。

②钞:

掠夺。

7.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客谢之 

谢:

②监试者异之 

异:

③窃为郡内忧之 

窃:

④以病去 

去:

10.翻译下列句子。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江苏扬州)鸣机夜课图记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

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

既识,即拆去。

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

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

“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

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

“可以醒矣!

”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少间,复令读;

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②波、磔(zhé

):

汉字书写笔画。

③组绣纺:

即编织结线。

④夏(jiǎ)楚:

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2)苦儿幼不能执笔( 

(3)无误,乃已( 

)(4)与轧轧相间( 

1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抱铨坐膝上教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旋复持儿而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C.儿怠,则少加夏楚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D.解衣以胸温儿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1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13.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

为什么?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

“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对曰:

“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

“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

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

指唐太宗。

③擢:

提升。

④资荫:

资即资格;

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

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

昭示。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A.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B.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C.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D.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忿( 

) 

狱( 

11.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12.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

戴胄的理由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1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2分)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

“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 

【注释】①三传:

《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②符移:

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每期会赋役( 

②事决乃退( 

17.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18.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12分)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

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

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

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

“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

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

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

“此是女婿家牛也。

非我所知。

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

“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妻家叩头服罪。

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

允济谓母曰:

“但归,不烦守也。

若遇盗,当来告令。

”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

“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如言果得。

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①牸(zì

])牛:

母牛。

②庵:

小草屋。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牛孳产至十余头 

孳:

(2)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 

左右:

(3)将之诣妻家村中 

诣: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以衫蒙其头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老母如其言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D.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2)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

16.现代汉语中“路不拾遗”经常与 

连用,这两个成语形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

“第①归,杀而鬻②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