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检验正常参考值意义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480143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检验正常参考值意义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常用检验正常参考值意义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常用检验正常参考值意义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常用检验正常参考值意义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常用检验正常参考值意义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检验正常参考值意义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常用检验正常参考值意义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检验正常参考值意义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检验正常参考值意义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MCV、MCH、MCHC都正常;

小细胞贫血(慢性炎症贫血、肾性贫血、缺铁贫、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慢性失血等)MCV、MCH、MCHC下降;

RDW:

14%;

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测定;

所测红细胞容积大小的变异系数;

缺铁贫:

RDW增多,治疗后仍未能恢复正常水平,可间接反映体内贮存铁尚未完全补足;

网织红细胞(Ret):

0.05-0.15%;

增高:

溶贫、急性失血;

降低:

再障;

WBC计数:

成人:

(410)*109/L新生儿:

(1520)*109/L6个月-2岁:

(1112)*109/L中性粒细胞(N)50-70%:

分裂池-成熟池-贮存池-循环池边缘池嗜酸性细胞(E)(0.050.5)*109/L:

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猩红热等;

伤寒、副伤寒红细胞沉降率ESR:

男015mm/h;

女020mm/h;

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肿瘤、免疫原因疾病(肾炎、SLE、RF等)血清铁:

男性:

1130umol/L女性:

9-27umol/L降低:

缺铁贫、感染及炎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增高:

再障、巨幼贫、慢性酒精中毒、急性血管内溶血、活动性肝炎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阳性:

慢性血管内溶血、PNH、急性血管内溶血后期尿血红蛋白测定:

急性血管内溶血前期,血浆中血红蛋白量超过1000mg/L,血红蛋白可随尿排出;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

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SLE、RF、恶性淋巴瘤、甲基多巴及青酶型等药物性溶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HDN:

母婴ABO血型不合,母亲的IgG抗体进入婴儿血液致敏红细胞,发展为溶血;

新生儿Rh溶血病:

母婴血型不合,母Rh阴性、第一次妊娠Rh阳性胎儿,当第二次妊娠的Rh阳性胎儿容易出现溶血病。

二次妊娠的Rh阳性胎儿容易出现溶血病。

缺铁性贫血(IDA):

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耗尽,从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骨髓中幼红细胞的外铁明显降低甚至消失,内铁阳性率常10%,甚至阴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急性:

血象:

红细胞、血红蛋白多严重减低,属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白细胞明显减少,多数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极少,0.5*109/L,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超过60%;

血小板明显减少0.5*109/L,血小板减少多20*109/L,且可见形态异常,表现为体积小,形态不规则,细胞内颗粒减少;

网织红细胞百分率低或正常,但绝对值低;

凝血四项的简介1凝血酶原时间(PT)的测定PT是检测外源性凝血因子如,等减少或缺乏的方法。

正常参考值是11-14秒。

它的临床意义:

PT延长各种先天性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

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原缺乏症、副血友病(缺因子)以及、因子缺乏症等。

维生素K不足:

因维生素K的制造、吸收、利用障碍,致、等因子生成减少,如肠道菌群失调、阻塞性黄疸等症时。

实质性损伤:

如肝硬化及化学药品中毒等所致的进行性肝细胞性疾病,损害、因子和凝血酶原的合成。

其他:

如血循环中抗凝血酶物质增加、DIC、恶性贫血、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以及口服双香豆素等抗凝药物时,凝血酶原时间也延长。

后者必须经常准确测定凝血酶原时间,以保证用药的有效与安全。

PT缩短:

见于DIC早期血液高凝状态时,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参考值:

1.00.1;

INR即PTRISI;

PTR凝血酶原时间比值(被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s/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s),ISI为国际灵敏度指数,ISI越小,组织凝血活酶的灵敏性越高。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APTT是检测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方法。

它的延长反映了内源性凝血因子特别是、的缺乏。

正常参考值是31-44秒。

APTT延长:

超过10秒以上时有意义。

因子、减少及有抗凝物质存在时,APTT均延长;

若伴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则提示因子、减少。

APTT缩短见于:

因子、增多,幼儿,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等症。

静脉穿刺不佳、离心速率低,血浆内混有血小板亦可缩短。

3凝血酶时间(TT)测定参考值是16-18秒。

TT延长超过3秒以上为异常。

见于:

特发性抗凝物质增多症、肝素增多症纤维蛋白原少于0.75g/L或结构异常时,TT延长。

纤溶亢进有FDP存在时(DIC)。

血小板因子缺乏,如在新生儿、妊娠、淋巴瘤、白血病、肾脏病、感染、晚期肿瘤转移等。

其他如尿毒症、阻塞性黄疸、急性胰腺疾病等。

4纤维蛋白原(FIB)定量测定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参考值是2-4g/L;

一般纤维蛋白原(FIB)降低时,表示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上升,常在DIC时出现。

蛋白尿:

参考值:

080mg/24h;

主要有:

生理性、体位性、病理性(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混合性、组织性、溢出性)尿糖:

血糖超过肾的重吸收阈值8.88mmol/L原因:

血糖过高;

肾性糖尿;

暂时性糖尿;

非葡萄性糖尿,尿沉渣细胞:

玻片法:

红细胞(-)0-3个/HP;

(+)5-10个/HP;

(+)10-15个/HP;

(+)15-20个/HP;

(+)20个/HP玻片法:

白细胞(-)0-5个/HP;

(+)20个/HP常用尿化学项目:

酸碱度(PH),蛋白(PRO),葡萄糖(GLU),酮体(KET),隐血(BLD),胆红素(BIL),尿胆原(UBG),亚硝酸盐(NIT),白细胞(WBC),比重(SG),维生素C(VC);

心梗检测指标:

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口服葡萄糖1.75g/kg体重,最多不超过75g);

空腹血糖6.1mmol/L;

服糖后0.5-1h血糖升高达峰值,一般在7.8-9.0mmol/L,应11.1mmol/L;

服糖后2h血糖7.8mmol/L;

服糖后3h血糖应恢复至空腹血糖水平。

同时测定上述各时间的尿糖均为阴性。

糖尿病:

两次空腹血糖均7.8mmol/L(此为1985年WHO诊断标准;

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即ADA推荐标准是禁食8h的空腹血糖为7.0mmol/L);

或者服糖后2h血糖值11.1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或有临床症状者,可诊断为糖尿病。

糖耐量减低:

空腹血糖1,肝炎常见;

ALT/AST1,非病毒性肝病常见;

正常人和三种黄疸时胆红素代谢测定结果血清尿液粪便颜色STBCBUCBCB/STB尿胆红素尿胆原(mol/L)(mol/L)(mol/L)(定性)(mol/L)正常1.7-17.10-6.81.7-10.20.2-0.4(-)或弱(+)0.84-4.2浅黄色溶血性黄疸0.2(-)变深梗阻性黄疸0.5(+)或(-)变浅或白色肝细胞性黄疸0.2但0.5(+)或正常变浅或正常注:

轻度增加;

中度增加;

明显增加;

(-):

阴性;

(+):

阳性;

强阳性肝炎病毒血清标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正常值范围阴性临床意义阳性:

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阳性表示:

1、乙型肝炎病人;

2、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正常值范围阴性临床意义阳性:

出现于HBsAg消失后3-120天,可持续数年,表示:

1、乙肝病毒已被消除,且已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2、乙肝疫苗接种后,已获得免疫力;

3、既往感染过乙肝。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正常值范围阴性临床意义阳性:

HBeAg是乙肝病毒Dane颗粒核心中的组成部分,与完整肝炎病毒的存在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阳性表示:

1、传染性强。

孕妇若HBeAg阳性,其婴儿的阳性HBeAg阳性率高达90%-100%;

2、持续阳性者病情易演变为慢性。

乙型肝炎e抗体HBeAb正常值范围阴性临床意义阳性:

病人预后较好,传染性低,但不能保证体内乙肝病毒全部消失或已无传染性。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正常值范围阴性临床意义阳性:

1、常与HBsAg同时出现。

在HBsAg阳性的急性肝炎中,HBcAb的阳性率可达50%-100%,慢性HBsAg携带者几乎100%可查出HBcAb阳性;

2、单独出现提示病毒已清除,无传染性。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和IgG(HBc-IgM和HBc-IgG)正常值范围阴性临床意义阳性:

HBc-IgM出现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用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80%急性乙肝患者1个月内血清中HBc-IgM为阴性,2个月后90%为阴性。

乙肝患者在发病6-8周后仍持续出HBc-IgM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持续繁殖,病变可能转向慢性。

HBc-IgM阳性提示患者处于慢性期。

“两对半”不同组合模式的意义正常情况: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乙肝的血清标志为阴性。

异常: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乙肝的血清标志常联合检测,称之为乙肝“两对半”试验,它们的组合模式如表;

常见的组合模式(1-8):

血清标志12345678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少见的组合模式(9-20)血清标志91011121314151617181920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意义:

1、感染乙肝病毒,病毒不断复制,有强传染性。

简称“三阳”。

2、病毒复制,有传染性;

如由“三阳”转变而来,提示病毒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小。

3、乙肝急感染早期;

乙肝病毒携带者;

由“三阳”转变而来,提示病毒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小;

病毒核心部分与人体肝细胞核心部分整合一体,无传染性。

4、病毒复制停止,或有一定程度复制,无传染或传染性相对转小。

5、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已清除,无传染性,且有免疫力;

注射乙肝疫苗后已获得免疫力。

6、7、8、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已清除,故无复制与传染性,且具有免疫力。

9、乙肝病毒感染早期,传染性强。

10、乙肝恢复期或慢性携带者,血清标志易转阴11、病毒感染趋于恢复;

慢性携带者。

12、不同亚型的乙肝病毒二次感染,不典型乙肝病毒感染早期。

13、14、15、乙肝病毒感染早期。

16、不典型急性感染(提示非A非B型肝炎)17、18、不典型感染19、乙肝急性感染中期。

20、感染恢复期。

丁型肝炎抗原(HDAg)正常值范围阴性临床意义阳性:

有三种意义,即1、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