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性皮肤病.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997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x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性皮肤病.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x

微生物性皮肤病

第五十七章微生物性皮肤病

第一节头癣

【病史采集】

1.发病情况:

初起有无丘疹、脓疱、黄痂、白色鳞屑,有无断发、化脓及疤痕。

2.自觉症状:

痒感程度。

3.治疗经过:

尤其是抗真菌药疗效的观察。

4.接触史或流行史:

托儿所、学校有无头癣患者,家中有无患癣的猫狗等家畜。

【体格检查】

皮肤科情况:

1.头皮损害:

黄癣初为丘疹、脓疱,继为黄癣痂,留下萎缩性疤痕。

白癣初为白色鳞屑母斑,周围继发小的卫星样损害,常并发脓癣。

黑点癣为散在的白色鳞屑斑。

2.头发损害:

黄癣发干枯、细黄、弯曲、参差不齐,发际处一般不受侵犯。

白癣为片状高位断发常有菌鞘。

黑点癣为片状低位断发,外观如小黑点。

【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

黄癣为病发内气泡与真菌菌丝,白癣为病发外密集真菌孢子,黑点癣为病发内成串关节孢子。

2.真菌培养:

黄癣为许兰氏黄癣菌,白癣为铁锈色小孢子菌或羊毛状小孢子菌,黑点癣为紫色毛癣菌或断发毛癣菌。

3.滤过紫外线灯:

黄癣病发呈暗绿色荧光,白癣病发呈亮绿色荧光,黑点癣无荧光。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头皮及病发的典型改变,真菌直接镜检及滤过紫外线灯检查,一般不难诊断。

可疑病例,真菌培养阳性,可以做出诊断。

应与石棉状糠疹、头部银屑病、湿疹、脂溢性皮炎等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1)剃头:

每周剃头1次,共8次,去除带菌的头发。

(2)洗头:

每日用温水肥皂、2%酮康唑洗剂、硫化硒洗剂洗头2次,连续8周。

(3)消毒:

对患者的衣、帽、毛巾及护发、理发用具等应每周煮沸或用其他方法消毒1次。

2.外用药:

外搽1%联苯苄唑霜、2%酮康唑霜、1%特比奈芬霜、3%咪康唑霜、5%~10%硫磺软膏、5%水杨酸软膏等,每日2次,共8周。

3.内服药:

(1)首选灰黄霉素:

15~20mg/Kg.d,黄癣连服10天,白癣、黑点癣连服14天。

(2)特比奈芬:

体重小于20Kg者,每日62.5mg,共4周;体重20-40Kg者,每日125mg,共4周;体重大于40Kg者,每日250mg,共4周。

(3)伊曲康唑:

200mg/d,15-30天为一疗程。

(4)脓癣的治疗:

口服灰黄霉素如前述,早期损害,可以短期合并应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有效抗生素,外用抗真菌药液或霜剂,避免切开排脓。

【疗效及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明显改善者可出院继续服药,随访。

1.临床治愈: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

2.好转:

临床症状50%以上或全部消失,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

3.无效:

临床症状改善不足50%,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

(周华)

第二节脓疱病

【病史采集】

1.发病年龄:

好发于儿童。

2.流行季节:

夏秋季。

3.好发部位:

颜面、咽、鼻孔周围、四肢等暴露部位。

4.发病及播散:

均较急。

5.接触史:

常有接触史,且有接触传染和自身接种的特点,或先有瘙痒性皮肤病,如痱子、湿疹等。

6.自觉症状:

是否有瘙痒、发热、畏寒等。

【体格检查】

皮肤科情况:

为成群分布的黄豆大或更大的脓疱,或初起为水疱,迅速浑浊化脓,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壁薄,易破损,破后露出红色糜烂面,干燥后形成黄色结痂,愈后无疤痕。

皮疹附近的近卫淋巴结肿大、压痛。

【实验室检查】

轻症病人血象无变化,皮疹广泛,伴有发热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脓液培养可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多见于儿童,流行于夏秋季,好发于暴露部位,有接触传染和自身接种的特点。

损害以脓疱与脓痂为主,再结合各型脓疱的特征,脓液检查发现细菌等,易于诊断。

应与水痘及丘疹性荨麻疹相鉴别。

【治疗原则】

1.保持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搔抓或摩擦,及时治疗瘙痒性皮肤病。

患儿应隔离,防止接触传染,己污染的衣服用具应进行消毒处理。

2.对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可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

3.中医药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可选用五味消毒饮、清暑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4.局部治疗:

原则为杀菌、消炎、收敛、干燥,防止进一步扩散。

可用0.1%雷凡诺尔溶液或0.02%呋喃西林溶液清洗或湿敷。

并可选用10%鱼石脂软膏、百多邦软膏以及红霉素、新霉素软膏等外涂。

对大疱或脓痂应吸干脓液,再用上述药物清洗或湿敷,亦可外搽硫磺炉甘石洗剂、2%龙胆紫溶液等。

对重症新生儿脓疱病,必要时可采用暴露疗法。

【疗效及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较好者可出院,定期复诊。

1.临床治愈:

皮损全部消退,症状消失。

2.好转:

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改善。

3.无效:

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或变化不大。

(罗斌周华)

 

第三节丹毒

【病史采集】

1.水肿性红斑:

发病部位、时间,皮损扩大缓急。

2.患处自觉症状:

有无紧张、灼热、疼痛感。

3.前驱症状:

有无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

4.既往史:

有无丹毒、营养不良、肾性水肿及酗酒。

5.治疗经过:

尤其是抗菌药物疗效的观察。

【体格检查】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水肿性红斑境界清楚,表面紧张灼热,损害上有水疱、脓疱、皮肤坏疽、皮肤损害周边岛屿状蔓延,局部淋巴结肿大,患处附近有无足癣、鼻部感染病灶及外伤等。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白细胞增多。

皮肤病理:

真皮有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大,真皮内有弥漫的以嗜中性白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且多见于扩张的淋巴管内。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急骤,境界清楚,表面紧张灼热的水肿性红斑,以及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并有足癣、鼻部感染病灶或局部有外伤,以及局部淋巴结肿大,诊断不难。

对疑诊病例作如下检查:

外周血常规,组织活检,有助诊断。

应与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蜂窝组织炎、外伤感染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

首选青霉素,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常能恢复正常,需持续用药2周左右。

磺胺类药、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强力霉素、林可霉素亦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局部治疗:

治疗患肢,可用0.1%雷凡诺尔溶液或马齿苋液冷敷。

3.中医药治疗:

以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为治则,一般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4.对症处理:

发热、头痛可用解热止痛药。

【疗效及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较好者可出院,定期复诊。

1.临床治愈:

皮损全部消退,症状全部消失。

2.好转:

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好转。

3.无效:

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或变化不大。

(黄俊新周华)

第四节带状疱疹

【病史采集】

1.春秋季节,成人多见。

2.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

3.成簇水疱,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性。

4.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颈部神经、三叉神经及腰骶部神经支配区皮肤。

【体格检查】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簇集性水疱,疱壁紧张,疱周有红晕,数群水疱沿神经带状分布,各群水疱间皮肤正常。

可因疱壁破溃形成糜烂或继发性化脓感染。

患部附近近卫淋巴结常肿大。

【实验室检查】

泛发性带状疱疹有较明显全身反应者血中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

耳部带状疱疹有脑膜刺激症状者常有脑脊液异常。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成簇水疱,沿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性及有明显神经痛等特点,诊断不难。

当疱疹尚未出现之前或表现为顿挫性带状疱疹时,可能将神经痛疑为其他疾病,需加注意。

应与单纯疱疹、肋间神经痛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

抗病毒、消炎、止痛、局部保护、防止继发感染。

1.一般治疗:

给予止痛镇静药如阿米替林、强痛定、立痛定、阿斯匹林等,赛庚啶亦可减轻疼痛。

2.全身治疗:

(1)无环鸟苷或法昔洛韦早期应用可抑制病毒及阻止其播散。

(2)阿糖腺苷每日15mg/Kg,静注10天,早期应用可减少急性痛和后遗神经痛,加速痊愈。

(3)干扰素早期应用可作为高危病人活动性感染的辅助治疗。

(4)疱疹净滴剂或软膏用于眼部病变。

(5)聚肌胞2ml肌注,隔日1次,可缩短病程。

(6)胸腺素注射液可缩短病程,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7)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l2等内服或注射。

亦可采用吗啉呱、转移因子等。

(8)激素有人主张老年患者应用强的松,可减轻炎症,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9)中医中药治疗。

(10)其他治疗如针刺治疗、音频电疗、He-Ne激光照射等。

3.局部治疗:

以消炎、干燥、收敛、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搽或外用2%龙胆紫溶液等。

【疗效及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较好者可出院,定期复诊。

若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转疼痛专科门诊诊治。

1.临床治愈:

皮损及疼痛全部消退,一般情况正常。

2.好转:

皮损大部分消退,无新发水疱,疼痛明显好转。

3.无效:

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或变化不大。

(洪福昌周华)

 

第五十八章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第一节湿疹

【病史采集】

1.急性湿疹:

表现为泛发性及多形性皮疹,皮损对称分布,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扩展至全身。

瘙痒剧烈,有灼热感,可阵发加重,尤以晚间为甚,影响睡眠及工作。

2.亚急性湿疹:

湿疹在急性发作后,红肿、渗出减轻,皮损逐渐愈合,瘙痒及病情渐好转。

有的可因再次暴露于致敏原、新的刺激或处理不当及搔抓过度再呈急性发作。

可时轻时重,经久不愈将发展为慢性。

3.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成,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

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

【体格检查】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1.急性期湿疹:

常在红斑基础上有针尖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有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

损害的外周,上述多形性皮疹逐渐稀疏,瘙痒较严重时,可因搔抓形成糜烂并有浆液性渗出及结痂,如继发感染可形成脓疱、脓液,相应浅表淋巴结可肿大。

2.亚急性湿疹:

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呈暗红色,水疱和糜烂逐渐愈合,可有鳞屑。

3.慢性湿疹:

有散在红斑或皮肤瘙痒所致抓痕,久之患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有色素沉着或部分色素减退区和鳞屑等。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表现也有所异。

如手部湿疹、肘部湿疹、乳房湿疹、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小腿湿疹等。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湿疹,如钱币状湿疹、汗疱症等。

【实验室检查】

怀疑有接触因素者,应做斑贴试验寻找过敏原。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急性期皮损原发疹的多形性、易有渗出液、瘙痒剧烈,对称发作及慢性期的浸润、肥厚等特征诊断不难,但要分清类型。

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鉴别,手足湿疹需与手足癣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防治原则:

(1)尽可能寻找疾病发生原因,对患者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及

思想情绪作深入了解,查找患者有无慢性病灶及内脏器官疾病。

(2)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暴力搔抓、过度洗拭等。

(3)避免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

2.内用疗法:

可选用抗组胺类药、镇静安定剂。

急性期可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对用各种疗法效果不明显的急性泛发性患者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

3.局部疗法:

(1)急性湿疹;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渗液减少后可选用含皮质激素的霜剂与湿敷交替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