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答案精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856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答案精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答案精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答案精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答案精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答案精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答案精析.docx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答案精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答案精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答案精析.docx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答案精析

2013·北京历史

                   

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

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B.秦C.汉D.唐

12.B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的碑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我们把碑文的第一句话补充完整应为:

“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秦)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郡)县。

”故选B项。

13.,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13.C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著名的都城及其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地点是长安(今西安)、汴梁(今开封)、北京(今北京)、临安(今杭州)。

A项错误,汉武帝应是在①处颁布“推恩令”;B项错误,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D项错误,明太祖在建康(今南京)而不是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C项正确,北宋的都城是汴京(梁)、南宋的都城是临安。

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14.C [解析]本题以一艘载满中国青花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命题者设计的迷惑点在于提供了“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的信息,学生容易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如北宋、元朝等。

其实突破该题的关键点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出现的时间,它成立于1602年,因此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也得在17世纪初,这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明末清初。

故选C项。

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5.B [解析]本题以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题意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审清题意,“吸收外来文化”“阐释儒家思想”这两个限制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①不是吸收外来文化,董仲舒只是汲取了中国古代其他学派如法家、道家等主张,排除;③是一部小说,不是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排除。

需要说明的是②,《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在吸收了佛教思想等外来思想的合理成分之后而对“四书”重新进行的解释。

故选B项。

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B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C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住国外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D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16.C [解析]本题以史实与史论的逻辑关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理解“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A项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正确的,但也不能据此得出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术“基本不再使用”的结论;B项在“长安城”发现坊墙的证据也不能够得出当时在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的结论;D项因为没有对工业投资的数据,因而无法得出“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的结论。

C项中提供的数据能够得出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的结论。

故选C项。

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17.D [解析]本题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获取的权益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从题干提供的信息“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分析,美国没有派兵直接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当然也不能够要求赔偿军费,A项排除;B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是《马关条约》后列强逐渐获取的权益,排除;当时的美国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的权利,故选D项。

1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

“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18.D [解析]本题以近代中国洋纱进口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看,洋纱不仅在通商口岸使用,而且在沿江的内陆地区也大量使用,A项错误;从材料信息判断,当时洋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有所降低,但绝对不是“萎缩”,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在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尤其是棉纺织业发展较快,对棉纱的需求大增,从而出现了材料描述的情景,D项正确。

19.中国共产党曾提出:

“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19.C [解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

“苏维埃区域”,联系所学知识判断,这一名称只在1927—1937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使用,A项发生在此时期之前,排除;D项是国共两党的斗争,与题干材料主张国共“合作”的语境不符,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联系当时的阶段特征,中共的这一主张是为了能够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故选C项。

20.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A [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组织结构及其运行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权组织形式变化的理解能力和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从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由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在内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直代行着全国人大的职权,《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职能,题干提供的信息就是这一时期的政权组织结构。

根据图片信息和上述分析,①②正确。

③④在时间上不符,排除。

故选A项。

21.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

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

②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

③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

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21.B [解析]本题以俄国在近代与西欧国家的两次战争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提供的部分情境学生可能较陌生,但考虑到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因此我们可以用排除法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二月党人的称呼来源于俄历1925年12月,俄国一些进步贵族青年军官发动反对农奴制的起义这一历史事件,②的表述显然错误。

排除含②的A、C、D三项,故选B项。

22.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各邦实力的差距。

但在这个帝国中(  )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

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22.A [解析]本题以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时人对其的一个形象比喻为切入点,实际上考查学生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理解和掌握。

联系宪法的内容,A项正确;帝国议会是由选举产生的,B项错误;帝国政府对帝国的皇帝负责,不对帝国议会负责,帝国首相由皇帝任命,C、D两项错误。

23.下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

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

这项措施旨在(  )

A.恢复银行信誉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D.调整劳资关系

23.D [解析]本题以1933年出现在美国报刊上的一幅漫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图片信息,中间是美国政府的代表,政府代表的两边分别是雇主和雇工,显然美国政府代表扮演了二者调解人的角色,D项符合其寓意,其他三项均与漫画寓意无关。

37.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

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

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

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

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年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1851年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

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

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

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

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