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6856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1文档格式.docx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1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1文档格式.docx

第一章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1.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

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

负激励,如罚款等。

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

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金钱是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滋长起来,有些企业经营者也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职工的积极性不高,反倒贻误了组织发展的契机。

例如有些企业在物质激励中为了避免矛盾实行不偏不倚的原则,极大地抹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因为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非常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平均等于无激励;

而且目前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力量在物质激励上大做文章。

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美国管理学家皮特(Tom Peters)就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额的奖金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

”因此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1.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员工存在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激励方式也应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一般来讲,物质激励能满足员工的低层次需求,它的激励作用表层而深度有限,而精神激励能满足员工的高层次的追求,它的激励作用深远。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以物质激励为基础,同时进行精神激励,尤其随着生活水平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人们更注重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并且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在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人员中所起作用不同,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无论如何,都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在职业生涯的早、中、晚期,人们对金钱的需求相对于其他报酬(地位、成长、稳定等)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另一个要因素是民族文化,美国的管理者和员工更加强调个人绩效的报酬,而欧洲和日本公司更倾向于采取缓慢提升与年功序列及一定程度的雇佣保障。

即使在同一个文化内,变迁中的社会力量也可以改变人们对物质及精神奖励的需求。

高膨胀常常使人们更加强调物质的重要性,而低增长及失业使人们更注重内在报酬或就业的稳定性。

1.3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1.3.1创建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

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1.3.2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

  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

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是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1.3.3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可见工作激励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国企业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和企业管理的渠道有许多,其中,职工通过“职代会”中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较为普遍。

但“职代会”目前存在一种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现象,因此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现在荣誉激励的方式在企业中采用的比较普遍,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西方的企业中也普遍采用,例如美国IBM公司有一个“百分之百俱乐部”,当公司员工完成他的年度任务,他就被批准为“百分之百俱乐部”成员,他和他的家人被邀请参加隆重的集会。

结果,公司的雇员都将获得“百分之百俱乐部”会员资格作为第一目标,以获得那份光荣。

这一激励措施有效地利用了员工的荣誉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激励效果。

事实上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采用适合本企业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创建合理的企业文化,这样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就一定可以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2.1管理机构设置问题

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完善的激励和薪酬机制,必须依照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实施。

中小民营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管理基础薄弱,人力资源部门功能定位不清,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先天不足。

虽然中小企业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有一整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但其职能却是类似的,必须有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测评、培训、激励、考核、薪酬、社会保障与劳资关系等一系列职能。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人事管理的职能正步原国有企业中人事工作仅承担行政人事事物和劳资福利的后尘。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界定不清,尤其是对核心员工激励不到位,将会影响士气进而影响企业绩效,这在高科技民营企业更是如此。

其直接后果是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和人员配备不合理,仍由人事行政部门承担或直接由行政后勤部人员兼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就人员配备而言,不仅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很少,分工也不明确,即使有也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大多停留在员工的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日常事务性管理中,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

2.2人力资本的投入严重不足

经济学家在分析近几十年来各国经济增长因素时发现,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不能利用劳动力的追加和物力资本的追加来解释。

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这只能归功于教育的提高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一个工人技能的提高如用一部机器或一件工具一样,可以节约劳动力。

虽然提高工人的技能要投入相当的费用,但它能生产更多的利润,足以补偿费用的支出。

由于知识技术的爆炸性增长与迅速更新,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企业要谋得在竞争中创新发展,就必须对职工进行终身教育和培养,以保证企业发展所需人才技能的更新。

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只使用不培养已成为普遍的现象。

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固定的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场所和培训时间亦难保证,培训方式也多限于师徒之间的传帮带,培训内容以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主,仅有的培训也成为一种短期行为。

对广东省614家中小型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显示,采用上岗前进行相关技能培训的有324家,占52.7%;

采用边干边学方式培训的有271家,占44.13%;

仅有14家企业回答将员工送学校培训,仅占被调查企业的2.28%。

在问及员工培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时,在583份有效问卷中,回答缺乏师资的147家,占25.21%;

缺乏经费投入的171家,占29.3%;

回答生产任务无法安排培训的114家,占19.6%;

因员工流动性大而不作培训安排的最多,达到237家,占40.1%;

竟然还有82家企业对员工培训未作任何安排,占14.06%。

许多民营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的迅速增长,认为人才培养的成本高于直接招聘的成本;

认为人才培养的技术越高,人才流失的越快。

所以他们不重视也不愿意进行人才培养,造成了人力资源的贬值。

另外,有些企业虽然较重视人才培养,但只重视对新人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旧人的培养。

中小型民营企业即没有像摩托罗拉那样的财力用于培训,也没有完善的薪酬设计与良好的劳工关系作依托,因而为了规避因培训后员工流失而造成的培训投资风险,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宁肯从市场上现招相关专业人才也不愿花钱自行培养。

殊不知,外招与内部培训之间,除了有培训成本之外,还存在人员任用风险问题。

2.3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施企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激励员工动机就是要设法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需要与企业目标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处于一种驱动状态,他们在这种状态的驱策下所付出的努力不仅满足其个人需要,同时也通过达成一定的工作业绩而实现企业目标。

激励对于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出色地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激励并不是无条件地简单满足员工的任何需要,而是要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绩效提高的方式来满足员工需要,企业要对员工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予以控制。

为了能够吸引激励和保留有能力的员工,公平的薪酬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且带有一定的灵活性。

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太多不足。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或是获得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

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

如考虑合理地设计核心员工持股、公开同样岗位的市场工资水平、增加外出培训机会、增加额外的保险与福利,或者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休假以及员工娱乐等。

此外,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既定的目标、任务下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其方式多为员工对上司命令的执行和服从,其标志主要是即时的工作效率。

由于缺乏较为完备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企业多以晋升、加薪和奖金作为激励手段,对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潜能不利,也不利于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企业采用物质激励时,如没有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在分配时更多是凭主管的个人判断,会导致分配不合理,缺乏依据,往往是企业花了钱却收到激励的预期效果;

许诺不兑现,有些企业对职工进行物质激励承诺,甚至签订了目标责任制的奖励合同,但是最终部分甚至完全不兑现,结果不但挫伤了职工继续工作的积极性,并且破坏了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领导的信任;

采用非规范化的“救火”性激励政策。

有些企业某一个部门出了问题,为了激励该部门的职工,就发放特殊的奖金。

这种政策,非但不能真正起到积极作用,实际上是奖罚不明,还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混乱。

在缺乏良好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的情况之下,员工缺乏积极性,甚至缺乏归属感,往往不会专心工作,更不会对企业“一心一意,白头到老”了。

这些问题,在目前的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中都存在,并且也逐渐认识到了,也在积极引进一些科学的考核机制或考核软件,并大胆尝试一些新的考评方法,如360度考评、目标考评(MBO)以及关键指标考评(KPI)等等。

第三章多跑道与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