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4121307590011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5517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4121307590011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4121307590011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4121307590011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4121307590011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4121307590011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4121307590011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4121307590011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4121307590011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4121307590011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大家要注意:

我们考试的题不可能和辅导的完全一样,而是会有一些变化,包括题干和选项的变化等等,请大家认真看好题干和选项,再做回答。

应用分析题要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展开分析,答出要点。

第一章绪论

填空题: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一般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

简答题:

1.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P9-10

参考答案:

调查法分为两种:

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调查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较弱。

被调查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各种因素干扰,尤其是使用问卷调查时,这个缺点更为明显。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

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

一是(强制性的),二是(非强制性的)。

单选题:

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C)。

A.父亲B.朋友C.外交官D.妻子

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B)。

A.警察B.朋友C.外交官D.法官

B3.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B)。

A.初级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

4.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C)。

5.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D)。

6.下列有关文化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C)。

A.文化具有普遍性B.文化具有共享性C.文化具有遗传性D.文化具有整合性

7.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D)。

A.初级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

P26

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2.社会角色:

P38

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规定性角色:

P40

是指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

第三章自我

1.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的主要标志有(物-我分化)、(人-我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

2.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

(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3.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相似比较)与(向下比较)三种。

4.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5.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

(角色内的)冲突和(角色间的)冲突。

1.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B)进行比较。

A.比自己强的人B.与自己类似的人C.比自己差的人D.自己不熟悉的人

2.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C)。

A.理想自我B.实际自我C.心理自我D.应该自我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自我美化:

P65

个体以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解释有关自己的信息,以建立与提升自尊。

2.自我实现的预言P86

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3.自我设障P67

指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

4角色扮演P45

即角色实践,它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

5.社会比较P59

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1.简述自我概念是通过哪些渠道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P58

1.重要他人的评价。

他人的评价是客观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帮助自己了解“现实自我”的形象,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处的地位。

2.他人的态度与反应。

他人特别是与我们无关的人,并不会给予我们清晰的反馈与评价,但我们可以从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如冷淡、瞧不起)及反应(如拒绝)来了解自己。

3.个体的行为与表现。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毕竟要以自己的特征、行为及表现为客观基础。

尤其是性格、态度、品质、爱好等心理特征,常常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外在行为与表现来推断。

4.社会比较。

当个体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2.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有哪些。

P67

1.个体所处的场合影响自我表现。

在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会依据场合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场合是需要我们进行自我表现的,有的场合是不需要的。

另外,不同的场合对人地行为要求也可能是不同的。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能够获得别人赞许的表现行为也可能是不同的。

2.个体的交往对象影响自我表现。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可能遇到不同的人;

即使在同一场合,我们遇到的人也是千差万别的,而我们在不同的人面前所表现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人们会根据交往对象的不同去调整自我表现的方式。

3.个体的自我监控水平影响自我表现。

自我监控与自我表现具有一定的关系。

低自我监控者不善于自我表现,他们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他们关心的是如何保持自身的一致性,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态度与感受。

高自我监控者善于自我表现,他们关心的是如何与情境保持一致,能根据场合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3.什么是自尊?

影响自尊的因素有哪些?

P61-63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一个人自尊的高低主要受三种信息的影响。

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成功常使我们感觉不错,信心倍增,从而形成高自尊;

失败常使我们自己信心全无,从而形成低自尊。

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与他人的比较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若比较的他人比自己强,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即自尊不仅会下降,还可能会产生嫉妒,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若比较的他人比自己弱,个体的自尊会提升。

3.自己的内部标准。

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是否满意与他(她)为自己设立的内部标准有关。

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当实际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产生差距时,个体产生负性的情绪,导致自尊降低。

反之亦然。

第四章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3.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

4.琼斯与戴维斯(Jones&

Davis,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

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5.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

二是(社会学习)。

1.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人对他的看法,

这种现象属于(C)。

A.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宽大效应

2.罗森塔尔等(Rosenthal&

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A)。

A.皮克马利翁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

3.三度归因理论(cubetheory)是由(A)提出来的。

A.凯利B.海德C.维纳D.库利

4.根据维纳(Weiner)的归因模型,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C)。

A.运气B.任务难度C.能力D.努力

5.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A)看作是稳定的外因。

A.任务难度B.机遇C.能力D.努力

6.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B)看作是暂时的外因。

7.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D)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8.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C)。

A.宽大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近因效应

9.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C)。

A.选择性B.双向性C.整体性D.易出偏差性

10.“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

认知者的(D)会影响社会认知。

A.经验B.需要C.价值观念D.情感状态

1.社会认知:

P73

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2.归因:

P87

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3.基本归因错误:

P89

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4.简单暴露效应P116

是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加积极的一种现象。

5.晕轮效应P82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6.刻板印象P84

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社会认知具有哪些特征?

P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