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381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眉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眉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眉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眉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眉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眉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眉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眉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眉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眉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眉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的重要时期。

科学编制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加快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能力,推进我市工业强市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创新发展工业经济的体制、机制,全面调动了企业家加大投入、做大做强企业的积极性,基本实现工业强市“十一五”目标。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达到599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14.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38.9%,增速列全省第10位;全市实现工业入库税金18亿元,工业化率达到47.8%,工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217.86亿元。

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多点支撑彰显活力。

“十一五”末,铝、硅、化工、机械、建材、芒硝、食品、木竹等八大优势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492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82%;实现销售收入6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82.5%;工业增加值172亿元,实现入库税金13.6亿元;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达到187户,3户企业进入全省100户大企业大集团行列,有力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油气化工被列入全省“5785”工程。

技术进步成效显著,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十一五”末,全市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

开发新产品、新技术208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0项,填补国内空白39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9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91项。

发明专利276项,申请专利1280项。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低碳意识明显增强。

“十一五”末,我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到3.58吨标准煤,较2005年下降34.92%。

五年间,全市共关、停、调、改各类高污染、高耗能企业88户,节能76.2万吨标准煤。

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主战场功能不断增强。

“十一五”末,已初步形成“7+3+1”园区发展格局。

现有工业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已建成30平方公里,工业集中度达到70%,较全省平均水平约高9个百分点。

其中金象化工产业园区、铝硅产业园区列入全省“1525”工程的百亿园区。

信息化进程快速推进,“两化”融合成效初显。

“十一五”末,全市移动用户超过143.1万户,较2005年增加86.8万户。

光纤和电缆网络覆盖全市所有城区和乡镇,固定电话和宽带通达所有城区和乡镇,宽带用户达到10.68万户,全市部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始尝试信息化,开展网上技术咨询,网上交易,部分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生产管理的智能化。

产业层次不高,存在“三多、三少”问题。

高耗能企业多、节能环保型企业少;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大集团企业少。

第二章“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坚持科学发展、造福眉山人民”为根本取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四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以园区为基础,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

以产业为重点,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特色产业品牌化,形成具有眉山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再造“眉山工业”。

以项目为载体,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投资结构并举,促进投资增长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

以信息为手段,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第二节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环保政策要求,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并重。

大开放原则。

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抓住产业梯次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大力引进市外资金和技术,壮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大开放,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集约化发展原则。

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引导关联度紧密的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依托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聚集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

鼓励骨干企业兼并或联合重组,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

抓大扶小原则。

做大做强现有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影响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

扶持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形成优势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集群。

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带动原则。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产业升级中的牵引作用,促进产业与信息化融合、协调发展。

第三节发展目标

规模和效益。

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实现1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入库税金达到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工业投资。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入累计达到1000亿元。

其中:

更新改造投资占工业投入的比重不低于50%。

企业培育。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800户,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到500户以上。

其中:

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20户,过100亿元企业5户。

技术创新。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户以上,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达到30家,申请发明专利200项以上。

品牌培育。

新培育中国名牌产品2个以上、省名牌产品15个以上;培育中国驰名商标3个以上、省著名商标15个以上、市知名商标25个以上,不断提升“眉山造”知名度。

信息化建设。

建成覆盖全市、联结全省、通向全国的高速电子政务外网;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和共享。

眉山市工业增加值“十二五”规划表

年份

指标

单位

2011年

增速(%)

2012年

增速(%)

2013年

增速(%)

2014年

增速(%)

2015年

增速(%)

合计

20

20

20

20

21

东坡区

21

21

21

21

21

仁寿县

21

21

21

21

21

彭山县

21

21

21

21

21

洪雅县

20

20

20

20

21

丹棱县

21

21

21

21

21

青神县

21

21

21

21

21

铝硅产业园区

21

21

21

21

21

金象化工产业园区

21

21

21

21

21

第三章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第一节科学制定园区规划

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要求,综合统筹、超前规划全市工业园区。

加强园区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留足工业发展空间。

将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从提供就业和增强带动力方面,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持续动力。

第二节创新园区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建立适应产业聚集、资源优化配置、运行规范有效、集中集约发展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根据产业特点和发展需要,大力引导民间资金、民营资本投向工业园区,实行业主办园,按照园区产业功能定位办园中园。

根据产业园区的发展规模和前景,以及在全市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适应发展的分层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园合一模式,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

第三节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园区外部交通环境,加快园区路、电、气、管网、供排水、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综合配套水平,为项目注入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补助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投资。

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产业园区建立协调机制,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园区建设。

探索产业园区融资平台盈利途径与机制,不断创新融资方式,采用BOT、BT等方式,调动企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十二五”期间,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年均不少于20亿元。

第四节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牢固树立开放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把眉山发展放在成渝经济区和大成都整体框架内统筹考虑;抢抓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的重大机遇,聚力提升自身比较优势;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天府新区规划的对接与衔接,研究制定吸引产业聚集的政策、措施,努力缩小与成都、重庆的政策差异;围绕铝深加工、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机械加工产业,充分发挥“成都区位、眉山成本”的优势,主动承接成都、重庆、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境外的产业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企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资本市场要素的引入,满足企业生产发展需求。

第五节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始终坚持“投资拉动、产业支撑”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围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手抓项目引进,一手抓技术改造,不断催生新项目,为全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提供项目支撑。

“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每年新开工千万元以上投资项目300个。

集中精力抓好石化下游、光伏产业基地、钾矿开采及深加工、岷江航电开发等一批重特大项目建设,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抓好项目的跟踪服务和协调,在抓好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开工、早竣工。

第四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节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

做强做优化工产业。

依托金象化工、金杯化工、胜科电子、成洪磷、奥新能源、迪美特、铁马焦化、华瑞焦化、川眉芒硝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芒硝化工、生物化工,到2015年,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增加值150亿元以上。

专栏

化工产业“十二五”重点项目:

东坡区:

金象化工产业园区石化下游项目、天然气硝基化工项目。

仁寿县:

新达粘胶科技公司硅酮胶、干挂胶、乳液生产项目,久泰实业公司轮胎、油墨、油漆添加剂生产项目,仁寿纳米碳酸钙公司纳米碳酸钙生产项目,川祥化工科技公司六甲基二硅氮烷生产项目,铁马焦化公司炼焦煤气、炼焦油项目,瑞泽科技有限公司稀土生产项目。

彭山县:

石化下游项目、星源特种涂料公司特种工业涂料项目。

洪雅县:

邛崃鸿丰钾矿公司年产60万吨氯酸钾项目,青衣江化工公司年产50万吨元明粉技改生产线。

丹棱县:

北京鸿丰投资公司年产30万吨钾肥及伴生产品项目,大雅化工公司年产100万吨无水硫酸钠及深加工项目,汇祥公司年产60万吨元明粉生产线项目,华天化工公司5万吨硫化碱节能技改项目。

做强做优建材产业。

依托启明星铝业,引进发展铝深加工企业,开发生产铝型材、异型材。

加快东升水泥、建宝水泥、人民水泥等公司水泥技改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高档建筑陶瓷和日用瓷,积极发展工业陶瓷、结构陶瓷、电子陶瓷等高附加值的产品。

加快推进化学建材项目建设。

到2015年,建材产业新增投资2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户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200亿元以上。

专栏

建材产业“十二五”重点项目:

东坡区:

天诚装饰材料公司强化木地板及树皮门生产项目,眉山科威陶瓷公司陶瓷生产线技改项目。

仁寿县:

建宝水泥新型干法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富鑫玻纤公司玻璃纤维制品生产项目,永丰耐材陶瓷纤维深加工项目,人民水泥新型干法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统领建材年产5万吨高效混凝土外加剂生产项目。

彭山县:

吉龙化学建材20万吨/年硫磺制酸项目,巴斯夫西部化学建材基地建设项目。

洪雅县:

雅森水泥公司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项目,洪雅欧冠公司复古砖生产线技改项目和超洁聚晶微粉砖生产线建设项目。

丹棱县:

新高峰瓷业公司高档瓷砖生产线建设项目,联发瓷业公司仿古砖生产线建设项目,索菲亚陶瓷公司仿古砖生产线建设项目,宝力通公司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项目,柯美特公司异形材生产线建设项目及生态木塑复合材料工艺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

做强做优机械及装备制造业。

依托南车眉山车辆公司、丹甫制冷、新筑路桥、中车丹齿、德恩机械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铁路货车、专用汽车、制冷压缩机、道路摊铺机、汽车变速器、木工机械、齿轮及传动件等优势产品。

打造世界最大的传动件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铁道车辆出口基地,最大的铁路机、客、货车制动机开发生产基地,最大的制冷压缩机生产基地,最大的木加工机械生产基地;西南最大的冷轧机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铸造生产基地、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

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0亿元以上。

专栏

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十二五”重点项目:

东坡区:

东创建国汽车集团汽车贸易城及汽车配件生产项目,南车眉山车辆公司铁路重载、快速货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改选项目。

仁寿县:

容大金属公司金锭生产线建设项目。

彭山县:

彭州万贯蒙阳投资开发公司四川万贯五金机电工业园项目。

洪雅县:

丰元机械公司水压机生产线项目。

丹棱县:

成都润业公司标准厂房建设项目,中车集团丹棱公司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线建设项目,驰翔机械公司汽车配件制造、机械加工项目。

青神县:

青城机械公司木工机械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泰禾机械公司铁路电气化接触网配件基地建设项目,德鑫机械公司航空地面设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丹甫公司全国最大制冷压缩机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德恩公司全国最大的汽车传动件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做强做优食品加工产业。

以味聚特、川南酿造、李记、吉香居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泡菜产业。

科学规划建设泡菜产业园,积极引导泡菜企业向园区集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泡菜产业,打造“中国泡菜之乡”和蔬菜加工业“航母”。

着力推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肉食品、奶制品、粮油制品、茶制品等下游产品研发生产,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加快“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眉山泡菜分中心”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促进食品加工产业健康发展。

到2015年,食品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增加值100亿元以上。

专栏

食品加工产业“十二五”重点项目:

东坡区:

眉山泡菜城及眉山腌渍基地建设项目,川南酿造公司年产4.3万吨泡菜及川菜调味品项目,吉香居食品公司年产2.5万吨出口蔬菜及泡菜生产项目,邓氏食品公司酱腌生产项目,眉山家乡好公司泡菜调味品生产项目,眉山恒益食品公司泡菜生产线建设项目,眉山老坛子泡菜公司泡菜生产项目,汉超食品公司泡菜生产线项目,李记酱菜公司泡菜生产线建设项目,茂华食品公司15条高档糖果生产线,三苏酒业公司高档白酒灌装生产线。

仁寿县:

福仁缘科技公司枇杷系列饮料深加工技改项目,玉泉食品公司肉制品精深加工项目,金凤食品公司出口冻猪肉冷链物流系统工程,华生园食品公司糕点生产线。

洪雅县:

幺麻子食品公司年产8000吨藤椒油生产线,美好食品公司生猪屠宰分割生产线。

青神县:

鑫顺生物科技公司6万吨食用酒精生产项目。

第二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以发展异形铝材、轻型铝型材项目为重点,延伸铝产业链,形成电解铝精深加工优势产业,带动铝制品业的发展;不断延伸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磷化工产业链,研发生产三聚氰胺纤维、高纯电子级磷酸、工程塑料、合成纤维等化工新材料。

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增加值10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围绕硅深加工的方向,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就地转化全市硅资源。

重点发展多晶硅生产、单晶硅生产、切片生产、太阳能电池项目、太阳能发电系统项目等;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风电设备产业、生物质能发电产业,重点抓好巴斯迪科机械有限公司0.8兆和1.5兆风电产品铸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5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四川电子产业园(B区)建设,引进发展一批软件开发企业和电子信息终端产品制造企业。

大力推进多层电路板、电子元器件、通讯设备、无光源器件等项目建设。

加快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传输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分组传输网设备、自动变换光网络设备、光纤到户宽带接入设备,加快数字通讯产业发展。

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互联网用户40万户以上。

专栏

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重点项目

东坡区:

奥普网络通信公司通信电器生产项目,成都银泽科技公司微波通讯元器件生产项目,普天毅力科技公司多层电路板生产项目,普天联创公司电子元器件生产项目,眉州学大通信公司通讯设备制造生产项目、眉山赛联光电技术公司无光源器件生产项目。

仁寿县:

上海能带电子技术公司触摸屏生产项目,欣蓝光电科技公司蓝宝石(LED)生产项目。

洪雅县:

胜科电子化学有限公司4万吨电子级磷酸生产技改项目,洪雅恩科光电公司晶体主坯生产项目,洪雅县3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ERP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

丹棱县:

明宏光学公司光电投影仪生产项目,明宏光学公司镧等光学成像玻璃热加工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飞越实业香港公司电子元件生产项目。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选择和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技术较成熟、成长潜力大、关联度高的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产品;引进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前沿生物技术,加快实现产业化;积极发展天然药物。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中药材料资源优势,利用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制剂生产技术,提高中成药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中药研发和二次创新,重点发展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物产品;将核酸类、氨基酸类药品作为发展重点,适度发展化学制药;加快新型药物包装产品发展。

按照国家药用包装新材料要求,引进胶囊和制剂等药物包装生产企业。

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增加值9亿元以上。

专栏

生物医药“十二五”重点项目:

东坡区:

科创医药集团医药生产及药品配送项目。

仁寿县:

科伦药业公司软袋输液产品生产线建设项目。

洪雅县:

洪雅维康药业公司中成药片剂产品生产线技改项目,雅达药业公司投资的中成药、支片剂及胶囊产品生产线项目。

青神县:

彩虹制药公司中药生产线技改项目。

第三节扶持发展龙头企业

筛选各行业的重点企业,在资金、土地、房屋租赁、水电供应等资源配置方面倾斜。

制定优势产业重点扶持企业标准,力争在有优势的产业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中小企业关联配套发展,形成“培育一个,发展一批,带动一片”的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鼓励南车眉山车辆公司、金象化工、金杯化工、瑞能多晶硅、丹甫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相互持股等形式开展联合重组,推动组建大型产业联合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支持重点企业做好战略性原料物资的收储工作,缓解资金制约,保障生产要素有效供给。

“十二五”期间,培育大企业大集团10户以上,其中辅导上市企业5户以上。

坚持把“专业化”作为中小企业首要取向,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现全市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第五章加快信息化进程

第一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整合信息网络资源,加强网络安全设施建设,搭建“数字眉山”的基础框架和信息平台,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

优化网络结构,加快建立完善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相协调的干线传输网,加快光纤接入网、无线接入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建设,推动信息传输网络向农村延伸。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结构合理、安全可靠、面向未来的信息网络。

第二节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以联合国数字化试点城市和全省实施“宽带信息百镇千村工程”为契机,加快“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宽带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农村信息化从网络设施建设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拓展,实现信息“下乡、进村、入户、到人”。

结合全省实施的“3G应用辅导千站万员工程”,加快建设3G应用辅导站,培养一批3G应用辅导员,有效提升全民3G应用普及水平。

结合全省实施“机构建设万网工程”,组织500户以上的机构单位实施免费网站建设服务活动。

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快实现市、区县、乡镇、社区的互联互通和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大力发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重构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涉及民生的信息化应用系统。

以物联网、3G无线网等先进网络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商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城市建设与管理、环境监控、交通服务、旅游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的数字化、无线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无线数字城市、智慧城市。

第三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引导企业整合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各个环节,再造业务流程,实现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快速提高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产品质量控制能力、企业标准化管理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以信息采集、传输、储存、显示、分析、控制、利用等环节为突破口,依托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和软件开发企业,重点研发制冷控制、节电控制、工业控制系统,发展节能压缩机、智能冰箱、数控机床、测试仪器。

“十二五”期间,新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新搭建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10个以上,信息化改造企业达30%以上。

第四节加快工业设计型企业发展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设计投入,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和网络开发技术,提高企业数字化设计能力。

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尤其是1户国家级和13户省级技术中心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引进发展各类专业设计企业,支持设计企业发展和设计创新活动开展,不断提升工业设计创新能力;鼓励工业设计企业在园区设立机构、建立公共研发平台。

“十二五”期间,全市发展工业设计型企业6户以上。

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

第一节大力实施科技强工战略

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适当提高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工业发展资金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比例,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

推进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建设,支持、鼓励企业新组建一批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资助行业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重点支持20个市级产学研创新联盟,覆盖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领域。

“十二五”期间,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户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0户以上。

第二节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研究、制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内容和考核办法,与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一同管理、同步考核。

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形成专家、工程师和职业技术工人梯次结构、各尽其职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围绕企业上下游产业开展技术攻关。

建立健全技术中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加大技术中心经费投入,在试验设备、研发各环节上给予充分保障。

第三节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

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力度,对列入省级以上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国债资金项目给予优先申报、支持。

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规模化效应,重点实施电子级磷酸、多晶硅及衍生副产物、高端铝材、2兆瓦风电设备、石墨阴极材料、特种芒硝、高速重载货车车厢、硝基复合肥等科技项目,尽快实现产业化。

“十二五”期间,转化专利1000项以上,新产品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第四节大力实施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