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像业的产业规模与结构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8740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音像业的产业规模与结构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音像业的产业规模与结构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音像业的产业规模与结构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音像业的产业规模与结构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音像业的产业规模与结构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音像业的产业规模与结构Word格式.docx

《中国音像业的产业规模与结构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像业的产业规模与结构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音像业的产业规模与结构Word格式.docx

这三部分组成了音像业的产业链,构成了产业的核心(参见图1)。

图1中国音像业的产业链

 

这三大部分,现在分别归属两个政府部门主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特许行业。

音像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关联度很高,总体形成了中国视听产业的大格局(参见图2)。

图2音像产业与相关行业的关联状况

音像业与相关行业紧密关联,它们在经济运作和整体发展上不可分割,有着互相促进、互相牵制、共存共荣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这里几乎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各个主要方面,共同构成新世纪、新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音像业的整体规模

到目前为止,我国持有出版许可证的音像出版社(公司)共有292家,其中音像出版社221家,图书出版社所属的音像出版社71家;

中央级音像出版单位74家,地方音像出版单位218家;

盒带录像带复制厂224家,大约有2000~4000台盒带录像带复录机,年生产能力约在10~15亿盒;

光盘生产厂67家,拥有批准的生产线(以只读光盘SID码统计,不包括可写光盘生产线)764条,年生产能力约20~30亿张只读光盘;

制作发行公司约1000余家;

销售商约10万余家。

它们形成了中国第三产业(服务业)中的一个较大规模的产业体系(参见图3)。

图3音像产业梯形图

1.音像出版社(公司)的资产规模

音像出版社经过22年的发展,几经兴衰。

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它们是音像制作、生产、发行、销售的绝对主力。

大多数音像出版社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了相当的物质积累。

但是自1998年下半年之后,整个音像业开始大幅度衰退,音像出版社的经济效益也迅速滑入谷底。

到2000年前后,音像出版社大约有一半的单位亏损,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境况已有大幅好转,尤其是在注册资金和总资产两个指标上,均有较大增长。

例如注册资金,2000年只有11.09亿元,2002年增加到15.51亿元,增加了4.42亿元,增长幅度为38.86%。

总资产方面,2002年的总资产达到78.07亿元,减去负债总额,净资产总计50.48亿元,比2000年统计的固定资产14.40亿元,增加了36.09亿元,增长幅度为250.63%(由于2000年没有资产统计,只有固定资产统计,这里只是做一个概念上的比较)。

总资产超过亿元的有16家,其中,文艺类音像出版社有5家,他们是: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11.46亿元)、上海声像出版社(10.15亿元)、中国唱片上海公司(3.17亿元)、中国唱片总公司(2.01亿元)和上海文艺音像出版社(1.74亿元)。

总资产5000万元~1亿元的有10家,其中文艺类的有4家;

1000万元~5000万元的有83家,其中文艺类的有40家;

500万元~1000万元的有50家,文艺类的有25家;

100万元~500万元的有99家,文艺类有36家;

100万元以下的23家,文艺类的有9家;

资产规模最小的只有十几万元(参见图4)。

图4音像出版社资产规模比例

从图4中可以看出,我国音像出版社的绝大多数资产在100万~5000万这个档次上,占总数的82%。

但是,只占总数6%的亿元以上的音像出版社的资产之和47.83亿元,比占94%的其余270家音像出版社的资产之和30.24亿元还要多17.59亿元,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在上述资产统计中,之所以要强调文艺类音像出版社所占的比重,是因为音像市场的不景气主要表现在文艺娱乐类音像制品上,它们受盗版的冲击也最为强烈。

除了122家文艺类音像出版社之外,其余音像出版社分属教育(65家)、社科(60家)和科技(45家)三大类,他们由于主要从事教材或与教学有关的产品的出版,拥有相对固定的发行和销售渠道,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发展相对稳定。

我们在2002年的统计中,可以找到资产总计和负债总计两项内容,这就为我们了解音像出版社的经营状况提供了量化比较的可能。

资产总计减去负债总计为净资产,净资产应该包括固定资产、现金、应收账款和库存。

但是,应收账款往往有大量的呆账坏账,库存也占用了大笔资金,仅此两项,足以使一个出版社陷入经营困境。

自1998年下半年起,许多音像出版社,尤其是文艺类音像出版社,就是因为外欠款和库存积压太多而走下坡路,至今仍在苦苦挣扎。

根据资产总计和负债总计,我们可以计算出负债率,按总计的数字计算,音像出版社的整体负债率为35.34%,属于良性。

但如果分析具体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负债率100%以上的就有13家,最高的高达217.33%,负债率60.16%~96.73%的有76家。

如果以负债率60%为合理负债的界线的话,那么,负债经营的音像出版社就有89家,占总数的31.1%,资不抵债、接近破产边缘的占总数的0.45%。

以上统计的只是音像出版社的资产规模,如果加上民营音像制作企业和复制企业以及批发销售企业的资产额,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了,估计中国音像产业的出版制作、生产加工和批发销售三大部分的企事业单位的总资产将达到或超过200亿元。

2.音像复制企业的规模

复制生产是音像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上游(制作出版)开发的节目物化(制成有形商品)的重要环节,由于复制生产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位置,对上下游均有支撑和牵制的作用。

复制生产在唱片时代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业化生产,我国在1979年以前建立的四大唱片生产基地(上海、北京、广州和成都四大唱片厂)均建有庞大的厂房、车间、仓库等设施,因此,也是固定资产投资较多的行业之一。

1979年我国开始生产有声盒式录音带,80年生产节目录像带,随着复录机越来越小型化,生产厂不需要建设庞大的专用厂房,所以固定资产主要体现在生产设备的投资上,估计224家盒带复制厂总资产规模在6.7~10亿元,年生产能力约在10~15亿盒。

据统计,盒带和录像带复制企业,由于需求市场大幅萎缩,2001年总计发行1.2亿盘盒带,64.88万盘录像带,不足生产能力的十分之一,普遍开工不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明显呈大幅衰退之趋势。

光盘生产企业是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高科技复制加工企业,能生产CD、VCD、CD-Rom和DVD等光盘和工作母盘,基本与世界保持同步发展的水平。

现在国内共有67家光盘厂,拥有光盘生产线764条(不包括可写光盘CD-R/RW),年生产能力约20~30亿张只读光盘,设备投资规模约在50~80亿元,如果加上厂房等固定资产,资产规模将超过100亿元,是我国近5年来,音像产业投资最大的部分。

而且,光盘复制企业是我国音像业中最为全球化的行业之一,由于国内光盘厂家大多采用了世界先进复制技术,一部分厂房设备和管理水平也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准,它不仅为国内音像市场服务,还大量地接收国(境)外订单,经济效益和产品附加值都比较高,是目前国内音像行业的一个亮点。

光盘复制企业在度过90年代中后期最辉煌的时期后,现在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利润空间比几年前已大为缩小。

其原因,一是压盘的价格大幅下跌;

二是国内订单减少。

据2001年发行数量统计,CD(1647.95万张)、VCD(1.41亿张)和DVD(255.23万张)三大类光盘的发行总量只有1.6亿张,国内订单占生产能力的十分之一左右,光盘企业很可能会进入短暂波动期。

与盒带复制企业的衰退期相比,光盘企业的波动是暂时的和短期的。

因为,光盘是诸多载体中最有发展潜力和扩展空间的,它还远远没有达到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总量,根据国内光盘类播放机拥有量的增长,光盘可能的需求量应该达到40~50亿张,尤其是CD和DVD的需求,将成为今后5年的热点,只要不盲目增加生产能力以及清理整顿音像市场、打击境外走私光盘和盗版行为继续见成效,光盘的需求量一定会上来的。

3.音像销售租赁业的规模

音像销售租赁业处于音像产业金字塔的底端,它上承出版制作、生产环节,下连广大消费者,是整个行业的基础。

尽管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压缩,二级以下批发单位和经销音像制品的专卖店仍有10余万家,他们大多为小型店铺和摊档,经营面积20~40平方米,经营品种2000~5000种。

而大型经销商(经营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品种超过5000种的大约只有百余家。

据了解,国内现有大型连锁销售企业约10余家,已经建成正在经营的约7、8家,而且普遍经济效益不甚理想。

销售环节实际上掌控了音像业上游和下游的命脉,产品落不了底,上游节目制作开发的资金不能通过市场销售回笼,也直接影响到出版制作和生产的能力。

我国音像业的不景气,可以说正是由于市场销售的不景气造成的。

不景气主要体现为:

(1)由于盗版的冲击,正版在品种、价格和内容上均处于劣势,竞争力不强;

(2)发出商品的资金回笼周期长,退货率高,导致出版社资金短缺,库存积压严重,致使新节目的开发能力严重下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3)大量的滞销产品,也导致销售商库存增加、偿付能力低下,资金周转不畅;

(4)引发复制生产厂开工不足,生产能力过剩;

(5)当正版音像制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消费者只好将目光转向价格低廉且品种丰富的盗版,给了盗版商以可乘之机。

这就使音像业陷入一个非良性循环,这是我国音像市场基础建设薄弱带来的必然结果。

4.民营企业的崛起和规模

在音像出版社陷入经营低谷的这一时期,音像市场的整体规模在不断高涨的消费需求支撑下,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逐年扩大。

随着国有音像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的不断萎缩,音像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

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

中国音像业制作环节(节目开发和制作)已由音像出版社为主转为以民营唱片公司(音像制作公司)为主。

国内原创音乐的主要生产源自民营唱片公司,80年代中后期国内当红歌手签约广州几家音像出版社的局面,在90年代中后期已完全改变。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70%以上的签约歌手,签在民营公司旗下,大约80~90%的流行歌曲个人专辑出自民营唱片公司,尤其,国内当红的流行歌手几乎100%签在10余家最活跃的民营唱片公司(签约境外唱片公司的不计)。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民营制作发行公司的崛起。

到目前为止,国内正版音像市场的有效供给,大多由民营公司提供。

大约30余家民营制作发行公司以广州为基地,为全国音像市场提供80%以上的正版货源。

他们主要在电视剧、电影、百科教育和卡拉OK四大类节目中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

音像市场的发出商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目越来越多地转移到民营公司手中,这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5.音像市场的规模

中国的音像市场到底有多大规模?

众说不一。

从国家有关部门得到的数据只包括国有音像出版社的发行总量和销售收入,民营公司和其他供货渠道并没有统计在内,因此,对其只能有一个不完全的统计。

从1997年到2001年,我国音像制品的年发行总量在1.74~2.25亿张,年发行总额在12.48~18.4亿元,年发行品种在1.71~2.23万种之间(参见图5和表1)。

很显然,这只是冰山的一角。

客观的估计,中国音像市场音像制品销售总额至少在200亿元以上,年音像制品发行量约在20亿盘以上。

如果根据我国电视机、录像机、CD、VCD、DVD播放机和电脑CD-ROM的拥有量计算的话,仅光盘需求量就不会少于20亿张,按人均年消费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