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一中高二下学期二月月考文档格式.docx
《孝昌一中高二下学期二月月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昌一中高二下学期二月月考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柔弱胜刚强”的“胜”字在这里是“优于”、“胜过”的意思,而不是“战胜”、“克服”的意思。
柔弱是老子十分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因为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从柔弱到刚强的过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而柔弱标志着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前途,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的征兆,所以说“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正是由于观察到柔弱的优势,老子才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名言,希望人们“守柔”即保持柔弱,推迟乃至避免走向刚强,使自己尽可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道家推崇柔弱的价值同“不争”一样,亦具有缓解个人生存压力和有利于人们和谐相处的意义和社会功用。
至于“以柔克刚”则是后人对“柔弱胜刚强”的发挥和应用,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
不过这样一来,就由“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下降到了“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
虽然说“以柔克刚”往往屡试不爽,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但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只能证明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广大的发挥空间。
(节选自白桑《澄清对道家学说的若干误解》)
1.下列对“对于道家的不争”存在“很深的误解”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人把“不争”看成“以不争为争”,“不争”属于与人相争的“特殊万式”。
B.未能正确理解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其实道家的“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C.后人从工具理性层面而不是从价值理性层面去发挥和应用了老庄的“不争”。
D.人们不但曲解了老子的“道”,而且还误读了老子本人和《老子》这个文本。
2.下面对“柔弱胜刚强”和“以柔克刚”内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前者的“胜”是“优于”“胜过”之意,而后者的“克”则有“战胜”“克服”的意思。
B.前者的“柔”是老子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后者的“柔”是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
C.“柔弱胜刚强”的“柔弱”本质是“刚强”,而“以柔克刚”的“刚强”则是“柔弱”。
D.前者是希望以柔弱来保持自身优势的生存智慧,而后者是用柔弱克制刚强的行为策略。
3.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朱煮说老子的“不争”其本质却是“深争”,这种说法导致后人对道家思想误解很深。
B.道家的“不争”不仅可以缓解自身的生存压力,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宽松人际关系。
C.道家认为柔弱是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标志,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之征兆。
D.“以柔克刚”与“以不争为争”一样,都不是老子的本意,而是后人对道家学说的发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
“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给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刚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
“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
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
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前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问题。
(11分)
渔家傲•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
午睡觉来愁似织。
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
鸿雁自南人自北。
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8.简要赏析“午睡觉来愁似织”中“织”字的妙处。
(5分)
9.作者在下阕是如何表达乡愁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的诗词开篇就奠定了感情基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柳永《雨霖铃》中的“,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皆是开篇以景托情,为整篇奠定了感情基调。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一句诗是:
“,
。
”《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这两句诗上。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人影许锋
他的祖上是农民。
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他每天被母亲安置在一个摇篮里。
母亲把摇篮悬空挂好,就去做工了。
摇篮是温暖的,还能摇摆,像一叶小舟。
那时,他父亲在部队当兵,一年能回来两次。
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摇篮很小,刚好容下他。
房子也很小,一个土炕,一排柜子,一床被子。
到了冬天,满屋子都是麦秆烧灼之后的烟气,不大,不至于让人窒息,但非常强烈。
那是乡村的气息。
他每天从早上开始,一直到中午时分,都在那个小舟似的摇篮里摇着。
他全部的行为都在摇篮里完成,拉、尿、饿、哭,样样不落。
他人小,是弱者。
弱者力气都不大,又被绑着,再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
饥饿与潮湿或者热烘烘的臭气使他难以忍受。
他声嘶力竭地哭。
他的哭声该是令人揪心的。
但有什么办法呢?
他母亲要挣工分养活他。
有一天,母亲刚走不久,他饿了,开始哭。
他就听见门嘎吱地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
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
他还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了一下他的脸蛋,并塞给他一个油炸的果果。
那清香,让他无法遏制地冲动。
他一口咬住了。
这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
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母亲回来,疲劳至极。
但她还得给他打扫卫生。
她一边清理他满头满脸的秽物,一边就哭。
他却不哭了。
母亲回来了,他有人疼了。
日复一日。
每过几天,在他饥饿时,他就听见门嘎吱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
那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一下他的脸蛋,再塞给他一个能吃的东西。
有奶便是娘,他不知道那是谁,在他想看清楚那是谁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
他挺感动的。
虽然他还不知道感动是什么意思。
他长到三岁时,腿脚有了力,开始到处跑。
他动不动就跑到爷爷奶奶房子里去。
他们在这个院子里的另一扇门里住。
不远,二十来米。
那是一个挺敞亮的院子。
院里有一棵树。
到了秋季,树上挂着灯泡似的芭蕉。
他就不安分地爬树摘果子吃。
但他母亲回来时,就要撕心裂肺地喊,你给我回来!
他顽皮,不回去。
小脚奶奶站在院里,手叉着腰,喝道,滚回去,再过来打断你的腿。
他瞅着奶奶,望着母亲,胆怯了,怕了,回去了。
母亲用劳动过的大手,一把提起他,同时脱下布鞋,用鞋底子打他稚嫩的屁股。
他哇哇大哭。
爷爷奶奶的门,哐当一声关上了。
他父亲总是要回家的。
父亲回家,和他母亲住几天,又和爷爷奶奶住几天。
在这边住时,听这边的话。
在那边住时,听那边的话。
听了那边的话,回到这边,就要给他母亲几个巴掌。
做完这一切,父亲就要回部队了。
父亲每次走前,心情都不好,很郁闷。
后来爷爷死了。
奶奶也死了。
他父亲老了。
他母亲也老了。
他们很和睦。
但他的心头一直闪耀着一个人影。
那个人影温暖了他一生。
谁呢?
(选自《羊城晚报》2007年8月13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一开头就写道:
“他的祖上是农民。
”是要强调“他”出生的卑微和生活的苦难,同时也